《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全都失传了么
关于三坟、五典、九丘、八索的来源,早期的古书中不断有零星记载。 但没有全貌了。
《春秋 左氏传》中有:
(传十二·十一)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干溪?”
这里可以看到确切的看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名称。
《周礼 太卜》中有:“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这里已经可以看到三坟的具体内容是:《连山》、《归藏》和《周易》。
《山海经》中有:“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
这里又将《连山》与伏羲、夏后联系了起来。
上面三部古代经典属于后来公认的本原正典,不存在伪造的嫌疑,而且成书年代至少都在战国或以前,所以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就其存在的真实性是无可质疑的,问题是,学术界一直认为,这些上古神秘遗书早都已经亡佚,现存三坟中的内容,包括《乾坤易》,后人都以为属于伪造,《九丘》真容后世当然不曾见过,关于八索,到是还有人说是八卦,比如当代台湾著名易学家南怀瑾先生,他以为八索就是八卦,下面是南先生在《易经杂说》中一部分的引用: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不要说现代人不知道,连我们当时的袁先生也弄不清楚。三坟是什么?三坟就是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五典呢?就是五经,或者说是《尚书》,洪范五福。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畴,就是《河图》、《洛书》的理数。”
其实南怀瑾先生的观点是来自西汉时代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告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 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籍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这样看来,三坟五典九丘八索的问题又寻根到了孔安国身上,据汉书记载,孔安国大概是孔子的第十二代子孙,由于鲁共王想要扩展自己的宫殿,所以要拆除孔子宅院,在这个过程中,从孔子宅院的夹壁墙中发现了其中的《尚书》、《孝经》《周礼》等古书,这样当时的孔子后裔孔安国就得到了这些书,由于汉武帝时代,十分重视经典的考证,孔安国就作为汉武帝博士开始研究《尚书》。所以孔安国的观点应当是具有经典权威的性质,所以后代学者也十分信奉孔安国的观点。
但是,除了《八索》是八卦的之外,三坟、五典、九丘还是不曾有确切的下落,难道这些古书确实都亡佚了不成么?我不敢断然无依据的得出是或否的结论,既然自古至今都在争论,那也不妨继续争论下去,不过继续的前提是要有新的足以立足的文史依据,我想就个人的一些发现来参与这个讨论,希望为这个结论假设一种可能性。
我想有人已经说了,八卦就是八索,我也十分赞同这个说法,而且还希望能提供一些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不过可以把这个工作放到最后来作。
而我首先要提出来的是,“太玄”就来自“九丘”。九宫八卦就是九丘八索。《玄》《易》体系是《丘》、《索》体系的继续和发展,所谓“丘索”,可是说就是“求索”,是一个华夏百科文明通过总结升华聚合成《易》,反过来又提供实践指南和应用的过程。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以下依据。
九八体系,反复的出现在古代典籍中,比如前面说的九宫八卦、九丘八索,在黄帝内经中有九宫八风和九野八风,古代还有九州八方,当然过去人们理解的九八往往就是井字分格的图形,八在外,九有中,不是我所发现的九九八十一,和八八六十四的关系,但是从研究的结果看,八九的分法可能是八十一和六十四的简化导致的误会。其实八九的分法后来也有继续简化的痕迹,就是所谓二三的问题,庞朴曾研究的古人“天三分”的问题就是一个例子,而老子《道德经》主张的“守一”归一问题也就是这种简化的极端。
关于八十一的问题,众多道家经典的章数也都是八十一,比如《参同契》比如《道德经》等等。中国古代音律学中的三分损益的基础也是八十一,宫、商、角、徵、羽五音中,宫数就是八十一。
我在有关《太玄》和《易经》的关系的文章中,详细的说明了玄易的准应关系,从这种准应关系中包含的严密的逻辑性来分析,得出了太玄的原作者并不是扬雄,但是如果不是扬雄又是谁呢?我当然不能说出是谁作了太玄的基本体系,但是可以说明的是,太玄来自九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九丘的名称表明和两个特征字有关,一个是“九”,一个是“丘”,我们不妨来检索一下,在《太玄》中去寻找包含了“丘”字首名,结果会令人感到惊讶,太玄八十一首中,确实是不多不少的有九个首包含了“丘”字,这是一个隐藏了几千年的天机,罗列如下供大家验证:
1、礥: 次六:将其车,入于丘虚。 测曰:将车入虚,道不得也。
次七:出险登丘。或牵之牛。 测曰:出险登丘,莫之代也。
2、干: 次五:蚩蚩,干于丘饴,或锡之坏。测曰:蚩蚩之干锡不好也。
3、狩: 次三:卉炎于狩,宜于丘陵。 测曰:卉炎丘陵,短临长也。
4、增: 次七:增其高,刃其峭,丘贞。 测曰:増高刃峭,于损皆行也。
5、释: 次四:动之丘陵,失泽朋。 测曰:动之丘陵,失下危也。
6、夷: 次六:夷于庐,其宅丘虚。 测曰:夷干庐,厥得亡也。
7、唫: 次六:泉原洋洋,唫于丘园。 测曰:泉园之唫,不可讥也。
8、聚: 次七:竦萃于丘冢。 测曰:竦萃丘冢,礼不废也。
9、养: 次三:粪以肥丘,育厥根荄。 测曰:粪以肥丘,中光大也。
由此可以提出这个假设,九丘就是当今流传的、被普遍认为是扬雄所著作的《太玄》中赞辞,由于其中包含了九个丘字,并且又合乎九九之数而得名“九丘”。
如果是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就出来了,这九个丘字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呢,我想,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的说法还是可以相信的:“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当然,不能从书面看到这些内容,丘实际有可能是具有地理图典的功能,当今传世的《太玄》可能并不是九丘的全部,仅仅是图罢了,当然,图也是十分关键的,所谓图就是《太玄》中首名的顺序以及和易经的准应关系,应当说,还有许多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解释和说明,亡佚的应当是大量的说明文件。
在我发现的《玄易经纬图》中的《斗建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玄易的地图意义,这一点也恰好符合《尚书序》中有关:“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的描述,所以《太玄》和《九丘》的关系是有古代地理依据的。
关于九丘的地理含义,本人也一直在寻找,目前已经找到了一个地方,有一些地面遗迹可能和此有关,不过需要继续考证,待考证完结后再总结公布。
下面就解决前面说的,关于八卦就是八索的依据问题。
著名的楚国大夫屈原,流芳千古,经久不衰,他有一章句令后人传诵成为千古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屈子的忠烈,也不讨论他的文采,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求索”的来历。《玉篇》中说:“求,索也。” 《说文》中说:“索,入家搜也。”到此可以看出,求索一词来源应当十分久远,我们当今使用“搜索”“检索”“寻求”等词的来源就与此有关。作为索这个字,分解开来可以看到,有一个关系的系字,这个系字具说和上古时代结绳而治的习惯有关,就是用绳子大结来记录世代传承的关系,包括子孙这些字的甲古文字型也都和此有关。我在易经中也希望使用查找特征此的方法来验证八索的的问题,结果发现,索子、系和包含系字的素的和是八:
否: 九五:休否,大人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随: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 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无妄: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遯: 九三: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 象曰:系遯之厉,有疾惫也。 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姤: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踟躅。象曰: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震: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 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 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未得中也。 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渐: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履: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解释《易经》的有《系辞传》之所以叫系词,可能和“索”、“素”中的系和本身的“系”有关。此点依据似乎有些牵强,但是可以作为前人观点的一个旁证。
另外,关于求和丘字,古老的含义是否一致,有待继续研究,不过从甲古文字型来看,丘字是两个人相背而立,是否可以理解为:“不用说话就可以明白意义”,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出题,请另一个求解。当然这需要验证,不过求和丘最近已经有人说其中有关联了。现在的求字,按《说文》的解释是:“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还有就是裘皮大衣的意思。不过孔子的名字为“丘”,所谓“孔丘”不知是否和九丘有关也不得而知,不过丘字曾经因为避讳孔子的名称而改过“邱”字,不知是否影响过这个字的含义。如果真的有关系,“求索”一词的起源含义可能就有出处了。-------------------------------------------
在唐朝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有师徒二人,被称为中国历史上6大神人之二,他们就是袁天罡和李淳风师徒。这师徒二人,曾给后世留下一本被后人称为“中国预言第一奇书”的《推背图》
推背图的开篇就说“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环周而复始”
从第二卦开始,李淳风便开始预测大唐的国运。
万物土中生,二九先成实,一统定中原,阴盛阳先竭。这其中说出了一盘果子21个,应大唐21主,二百八十九年的江山。阴盛阳衰,李唐因为女人差点儿两度亡国。
此后的几十卦,不断的预测着李唐以后宋元明清,近千年的大事。而且无一偏差。
到了第三十七卦,已经讲到了民国。
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此时说清朝终于也有崩塌的一天,国家没有了王,虽然有元首出现,但是并不能平定中国。吉凶参半。
而到了第四十四卦,我们则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而今有圣人,虽非豪杰也周成,四夷重译称天子,否极泰来九国春。这句话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不用过多的解释。
到第六十卦,就是袁天罡推李淳风的那一卦,也是推背图的结束。
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李淳风也说这天数使然,世间的兴衰都是天命如此,是说不尽的。
如今推背图至少有六个版本,最常见的版本就是流行本,据说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时从故宫里流出来的。最贴近真实版本的是明朝的彩绘明抄本,目前藏于台北。
古人才能都在书中,有很多现在都没办法说明道理、
《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全都失传了么
本文2023-10-12 03:03: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