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授命编纂的文化典籍叫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4收藏

朱棣授命编纂的文化典籍叫什么?,第1张

朱棣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注重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

永乐元年(1403)七月,朱棣授命编纂《永乐大典》。他要求“书的内容要务求详备,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要收罗进去,毋厌繁浩。”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由总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成书于公元1772年,该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成书后,先编写了四个抄本,分藏于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即“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分贮于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即“浙江三阁”或称“南三阁”)。这七部抄本,深藏秘府,世人很难窥及,之后又迭经战乱,屡遭焚难,文源阁、文宗阁、文汇阁藏本已不复存世,文溯阁本曾遭日本侵略军的抢掠,文澜阁也一度散失,文渊阁本则于本世纪四十年代末被运到台湾收藏,这就使得幸存的《四库全书》弥足珍贵。

一 修《四库全书》这个想法是怎样来的

1、周永年为修《四库全书》作了理论上和框架上的准备

周永年是山东省历城县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因为在200年前乾隆年间,他就想办一个图书馆。他联络曲阜的大学者桂馥,北京大兴县的大学者翁方纲,把家里的书拿出来,办了一个借书园。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愿意借书给人看的,不乏其人,但是,不愿借书给人看的,却占绝大多数。有的人在书上盖上一方印,告诫子孙,叫作“借与鬻人为不孝”。可是周永年不同,要主动借书给人看。他自己这么办还不行,还想出个办法加以推广,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儒藏说》。文章缘于明代学者曹学x给藏书家徐(火+勃) 的信,信中说:“释、道有《藏》,独吾儒无《藏》,可乎?仆欲合古今经、史、子、集大部,刻为《儒藏》。” 曹学是想编刻一部大丛书,叫《儒藏》。周永年则认为《儒藏》应当作为一种类似图书馆的形式而存在,他希望“千里之内有《儒藏》数处”。好学之士可以到这里读书。各处《儒藏》内容一致,也就是一个固定的藏书体系,然后备活字一套,一个地方少了什么书,用另一个地方的书排印补上,各处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永远也不会让书消亡。周永年写成《儒藏说》,就到处宣传推广。当然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他是不可能办成这么大的事业的,但是他倡导的《儒藏》是一部包含经、史、子、集的大丛书,与后来乾隆皇帝敕修的《四库全书》有惊人的相似,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如果你认为是偶然的,我再给你提供一个史实。那就是《四库全书》的纂修者有三百多人,但骨干分子只有七八个,为主的四人是纪昀、戴震、邵晋涵、周永年。难道你还认为《四库全书》与周永年的《儒藏说》没有必然的联系吗?所以我们说,周永年《儒藏说》为《四库全书》作了理论和框架上的准备。

2、朱筠是《四库全书》的直接引发人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皇帝下了一道谕旨,要求各地总督、巡抚、学政,搜集古往今来的著作,献到朝廷。目的是为了丰富皇家藏书,供学习研究之用。这次要求各地总督、巡抚、学政搜集图书,是供充实皇家藏书的,没有明确要修一部大书的意向。

乾隆的谕旨下去以后,官员们理解为不急之务,所以没怎么当回事。乾隆皇帝这回是认真的,所以,在十月十七日下文批评了。他说,下旨快一年了,“曾未见一人将书名奏录”,要求快快办理。各地总督、巡抚这才认真起来,同时也就有人积极提出建议,其中安徽学政朱筠提出了最重要的意见。那是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筠一次递了两个折子,一是汇报办理搜集图书事宜,一是建议开馆校书。他的建议主要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各地献书,由官方抄写副本收藏,原书发还。二是每校一书,要写提要一篇,仿照西汉刘向、宋代曾巩的老办法。三是建议把明代《永乐大典》中所收不经见的书,抽出来,重新编成一部部单独的书,抄成副本,使丢失的书重新恢复起来。朱筠的建议经军机处讨论,开始执行,而且从《永乐大典》入手。乾隆皇帝不断增派专门官员负责,由军机大臣刘统勋直接管理。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乾隆下旨:“将来办理成编时,著名《四库全书》。”二月二十八日开始为办理四库全书处专门开饭,派福隆安办理。这样,四库馆就算正式开起来,成了常设机构了。所以朱筠是修《四库全书》的引发人,但乾隆皇帝仍是《四库全书》的直接促成者。

二、《四库全书》怎样修法

《四库全书》是一部大丛书,收书约3500种。丛书所包含的一批小书都保持着自身的完整性,不被拆散。这怎么修法。周永年要修《儒藏》,他干不成,因为没有财力。乾隆有财力,可是还需要人才和图书资源。从学术发展看,人才队伍也能支撑这一文化工程。那么,收集图书,真正编一部集大成的大丛书,就不那么容易了。

由于清初以来屡兴文字狱,更由于私人藏书,世代相传,不愿外借,所以各地官员动员起来了,还不足以办成,还要做私人藏书家的工作。乾隆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一再宣称,抄完副本原书发还;献书的,他挑选善本题诗作跋,敲锣打鼓送还原藏书家;派地方官员到家中动员说服;对献书多的如浙江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马裕,赏《古今图书集成》内府铜活字印本各一部;《总目提要》注明原藏书之家;等等。经过一系列措施,终于把各地图书陆续集中到翰林院,解决了图书来源问题。

四库馆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经过艰苦细致的挑选,终于从10000多种书中选出约3500种,抄写成一部庞大的《四库全书》。到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六日第一份《四库全书》即《文渊阁四库全书》告成,大约用了9年的时间。其后又陆续抄成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三部,合起来称北四阁。接着又抄三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浙江西湖圣因寺文澜阁。到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南三阁才全部发下,距开始已近18年。后来又经过几次返工、抽改、补空函,直到嘉庆初年才结束,实际经历了20多年。这期间在四库馆任职的官员先后达360多人,誊录人员先后有2800余人,这个统计不全,实际至少3000多人。这样庞大的工程,对清朝的财政也是巨大的挑战。清政府采取种种办法节约开支,比如誊录人员是自备资费,抄满多少,议叙加官。再比如总校官陆费墀,因工作出现错误,罚南三阁《四库书》装潢,结果倾家荡产。《四库全书》修纂过程,至为复杂,乾隆皇帝经常抽查,对馆臣纪昀等动不动处分、罚俸。但也经常赏赐表扬,新疆进呈哈密瓜,也送到四库馆让翰林们尝一尝。恩威并重,赏罚兼施。馆臣也非常认真,为了解决资料问题,翁方纲等人经常到琉璃厂书店借书。最后终于完成了这一旷世文化工程。根据对文津阁《四库全书》的统计,共有3503种书,79337卷,36304册,近10亿字。

三、四库馆里的几位重要人物及其命运

修《四库全书》,刘统勋、于敏中、纪昀等都起到关键作用,不再细说,这里讲几个普通馆臣。

1、戴震:他进四库馆是靠学问,因为他总是考不上进士,进了四库馆还是考不上,乾隆就赏他参加殿试,这才考上了进士。他在四库馆是干细活的,《水经注》、《大戴礼记》、《九章算术》等,都是他的拿手戏,他的书总是作样板,是个高手。据说他是经部的主持人,其实他在史部地理、子部算法,都是大专家。后来他脚有毛病,不能上班,在北京的家中修书,实在不行,就准备辞职回家了。可是生活是问题,他托人联系一处书院讲学。只是没来及出京,就病死了。他算是死在四库馆的。

2、周永年:他在四库馆里最卖力,开始从《永乐大典》往外辑佚书,近万本大书,尽是灰尘,许多馆臣干烦了,报告皇上,精华已挑完了,剩下的是糟粕。可是周永年太实在,说里头还有很多好东西。于是大家说周先生您去干吧。周永年就尽心尽力去干了。章学诚说,周永年目尽九千余册,从中辑出了大量好书。苏轼的小儿子苏过,曾随苏轼流放南方,年纪轻轻死去了,有一本《斜川集》,后来亡佚,周永年从《大典》中辑出来,才得以传世。有人说,周永年是子部的主持人,陈垣先生也说他是四库馆唯一的佛学专家,总之是个主干人物。但也不得不想办法赚外快。先是租了块地,找人种,连年丰收,却大赔。于是又改做买卖,赁了个铺面,找人看着,不久又赔光了。于是他认为自己的老本行是书,就借了钱编刻科举读物,由于编得太深了,卖不掉,这回不仅大赔,而且欠了债。可以说是屡营屡亏,搞得狼狈不堪。

3、程晋芳:江苏江都人,出身盐商家庭,为人特别大方。乾隆十七年考上进士,后来进了四库馆。由于大手大脚,晚年在北京穷得开不起饭,乾隆四十九年,他告假去陕西投奔毕沅。因为毕沅喜欢门客,程晋芳希望老了有个依托。谁知到了陕西一个月就去世了,棺材还是毕沅为他置办的。

4、朱筠:作为《四库全书》的引发者,方案的设计者,对《四库全书》有特殊贡献。四库开馆时他在安徽当学政,还特别上奏折,说他在大兴家中的藏书,托门人程晋芳管,让四库馆找程晋芳,代他把书献出来。不久,朱筠犯了错误被撤职了,乾隆说他学问还好,到四库馆服务吧,授他翰林院编修。但是朱筠早年受刘统勋赏识。刘去世后,于敏中接班。朱筠坚决不肯去拜访。所以于敏中在皇上面前说朱筠办事太慢,不重用他。乾隆四十四年命朱筠为福建学政。第二年秋天又派朱筠的弟弟朱代替朱筠为福建学政。兄弟在交接期内,床对床住了半个月。白天朱筠出去应酬,晚上兄弟俩谈到半夜。临别,朱筠流下眼泪。他弟弟朱安慰他,三年后又可相见了。可是,第二年朱筠就病死在北京家中。朱筠是个好客之人,乐于帮助他人。王念孙因为避祸,投奔朱筠,汪中因脾气不好,在老家呆不住,也投奔朱筠,朱筠都收留他们。黄景仁在北京穷困潦倒,朱筠收留他。他又思念母亲,朱筠又为他赁屋,接他全家来北京,联络北京朋友接济他们一家。后来朱筠到福建当学政,黄景仁又一贫如洗,老母也又回了家乡。当时北京的文人有这样一种说法:“自竹君先生死,士无谈处;鱼门先生死,士无走处。”

还有一些馆臣的遭遇也不是太好。我们平常只看到他们辉煌的一面,不知道他们的难处。我觉得当时的待遇不高是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

姜尚 周代齐国的始祖,军事家、政治家。姜姓,吕氏,名望。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俗称“姜太公”。兵书《六韬》,相传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今传《管子》一书,系后人依托之作。

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鲁班 (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曾参 (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后世称为“述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齐国国君,军事统帅。姜姓,名小白。开创春秋五霸之首。

孙武 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 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墨子 (约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孙膑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阳谷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孟珂 (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

扁鹊 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战国时医学家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时军事家。现存《吴子》六篇

东方朔 (前154——前93),西汉大文学家。今山东陵县人

孔融 (153——208年),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就是他四岁那年干的。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著作有《出师表》《隆重对》《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贴》,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

贾思勰 益都(治在今寿光)人。北魏农学家。著有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唐大臣、著名书法家。传世名作甚多,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南宋女词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

戚继光 (1528——1587),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沿海入侵倭寇闻风丧胆,创竹竿战法。今山东蓬莱人

孔尚任 (1648——1718),孔子64代孙,今山东曲阜人。昆曲名剧《桃花扇》即他所为。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等

方贤为明代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任太医院院判。与杨文翰共同编纂《奇效良方》一书(此书原为董宿汇集而未及完成的方书)。尝历任太医院院使、院判。其前任院判董宿曾辑集各家效方,因病故去,未及完稿。方氏遂继承其志,与御医杨文翰共商此事,重加订正,去其中前后矛盾者,删繁而无用者,补其所不及欠缺者,终成一帙,名《奇效良方》六十九卷,分六十四门,收方七千有余,分门别类,甚切实用,书中之“疱疹论”另有单行本。

详见百科词条:方贤 [ 最后修订于2015/12/1 17:58:25 共20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朱棣授命编纂的文化典籍叫什么?

朱棣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注重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永乐元年(1403)七月,朱棣授命编纂《永乐大典》。他要求“书的内容要务求详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