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身上长了类似荨麻疹的疙瘩,手背和脚背有绿豆大水泡,发痒,嘴上没有,不发烧,持续半个月了有的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我孩子身上长了类似荨麻疹的疙瘩,手背和脚背有绿豆大水泡,发痒,嘴上没有,不发烧,持续半个月了有的好,第1张

可用四豆饮治疗。

四豆饮治疗疹病

时令病的小儿病,惟疹子最多。疹子原因与温病同,皆木气疏泄,冲开肺金,相火逆腾,中下大虚之病。大人温病以汗解,小儿温病以疹解。汗乃血所化,疹乃血所成。木气疏泄,故疹为红色。木气疏泄,分疏泄正常与疏泄不及两证。正常宜养,不及宜补。正常为顺,不及为逆。正常之脉,右较左盛;不及之脉,右较左虚,或右左均微。咳者,金气被木气冲开也。眼含泪者,木气疏泄也。耳冷者,胆经相火外泄也。发热者,木气疏泄相火不降也。昏睡者,木动火逆中气虚也。       疏泄正常证状为发热甚盛、面色充足、小便清利、大便不泻、疹出成粒、色红粒饱、膝下都有。病人所在地,冬令寒冷,冬不闻雷,大气中木气根深,来春小儿疹病发生,必皆疏泄正常之证。惟身体阳虚之小儿,则偶有不及之证。疏泄正常者,方用四豆饮煎服。只要发热,不论疹点已出未出,始终只用此方。养中和木,调升降收相火,自然热平身安,不生他变而愈。右脉重按充足者,饭豆易淡豆豉以调木宣滞。饭豆除湿补土,脉充足者不宜也。

疏泄不及证状为发热不盛、面色痿弱、昏迷不醒、疹出不红、或不成粒、或疹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闷难出、小便短少,若加吐泻脉迟肢冷,即易死亡。病人所在地,冬令鸣雷,或冬至起雾。水中封藏的阳气疏泄于土面,木气失根,来春必多疏泄不及的疹病发生。如不到交春而发现于冬至后者,则微阳大泄,易成死候。

疏泄不及,以小便短少为要证。右脉微于左脉,或左右两平而虚微不旺,或右尺无脉,方用巴戟天四豆饮。于四豆饮中加巴戟天五分至一钱,以温补肝肾,和养木气,小便一长即为好转。

疹出即回,与疹闷难出,为肝肾阳虚,疏泄无力。疹出成片,为肝肾阳虚,阳散不回。故巴戟天四豆饮即愈也。有用四逆汤附片干姜炙草或用理中丸为治者,不甚平稳。因木气疏泄,不喜刚燥。虽属阳虚,乃阴中之阳虚,亦宜避去白术干姜炙草之刚燥伤阴。巴戟天温润不燥,温补肾气,与豆同用,又能调木气之疏泄。诚麻疹虚证之要药,桂附地黄丸亦可酌用。盖右脉微小者,为火土之败,左右脉皆微小者,亦脾肾阳虚,故桂附地黄丸相宜。如疹出已退,已不发热,而面色仍是灰黯,神衰食少,此肝脾之阳泄而不复,亦须服巴戟天四豆饮,不然仍易死亡。如久不复元,可用加减保元汤补之。保元汤,详下文,疹已退热已平,已无木气的关系,故可补其气血也。

葡萄干,能温补肝肾,性极和平。出疹时每日服一钱,最保平安,七日痊愈。本草纲目载,葡萄北方以之补肾,南方以之稀痘,可以悟矣。疹病乃木气疏泄之病,肾气乃木气之根耳。预防亦宜服之。

麻疹愈后,咳嗽困难,单服白菜心一个,黄豆五六十粒特效。此为一切药所不能及,食品中养金养木平热息风兼养中气,恰合机宜之方,多服可也。

麻疹病重必吐虫,可见其为木气之病。《伤寒论》厥阴风木病用乌梅丸,厥阴病必吐虫也。麻疹病多在春令,厥阴风木之时也。惟麻疹病乃宇宙与人身整个气化根本动摇之病,再经治坏,根本消灭,有能挽回者,有不能挽回者耳。惟呼吸平定,中气尚存者,都能挽回。本气之病,防害他经,极难用药。故惟豆类和平适当。此乃经过多少困难,然后选得此方,经验多人,无不见效。然亦根据儿病本气病的原理之功耳。如以胎毒热毒为原理为根据,不能选得此方也。

疹病必发热,木气疏泄相火不降也。必神倦,相火离根,中气大虚也。必眼中含泪,木气疏泄肝液蒸动也。必咳嗽干呛,木气疏泄伤肺,金气虚散也。疹子忌发表,因木气疏泄之病,不可发表再助疏泄故也。疹子忌凉药,因系相火离根之病故也。所以疏泄正常,只须顾中宫,和木气。疏泄不及,则当补其根本,使之遂其疏泄之气。疏泄之病,误投发表药寒凉药,正如根空之木,再拔之则死矣。又如将熄之火,再寒之则灭矣。

医家误认疹子是胃热胎毒,所以要将他发散出来,并且要用凉药清毒。一用凉药,相火消灭,即至不救。疹出之后,医家病家都用扫毒药,疹出之后,木火之气疏泄已伤,宜静待其自己回复,不可更用凉药,以败脾胃,更不可食白木耳鱼肝油等动阳食品,以动木热而伤肺阴,致热气入肺而成肺痈,或热气入目而成目疾等患。麻疹初起即须忌食动阳食物。牛奶鸡蛋更不可入口。疹后如欲服扫毒药者,可服黄豆白菜心清肝肺之热,妙在平淡二字,最适合木火病气也。惟小便利者,忌用饭豆动阳食品。详古方下篇肾气丸后。

小儿之疹子,即大人温病之汗。荣卫足则出汗,荣卫虚则出疹。木气中的火力多,则疹子成颗粒而色红。木气中的火力少,则疹子不成颗粒色红不足而成麻点,隐隐不明。麻者荣卫之败也。来复之机,随时皆有,凡疹病只要不发生内伤吐泻恶证,不必食药,静养七日,自然即愈。

西藏地方,小儿不病麻疹猩红热。因西藏地方雪大冰厚,大气中阳气封藏于土下水中,特别充足,木气根本深固,不妄动而疏泄之故。

凡用四豆饮,脉细者,津液不足者,小便长者,出汗者,去饭豆。服四豆饮后,脉转旺而病未愈者,去饭豆再服。服四豆饮后,发烦者,或大便干燥,或不大便者,去饭豆再服。因饭豆养中养木利水,兼补土伤津之故。黄豆黑豆养中养木,兼降胆经补津液。绿豆养中养木,兼清肺热。

巴戟天四豆饮。如脉法不精辩证不明,误用巴戟天,致将木火补起,变成满腹热邪,充塞肺家,为害不小。须脉微神败色黯,右尺更微,乃可用之。麻疹最怕热药也。

冬令不寒而又闻雷之地,春木根气伤损,小儿疹病发生之时,巴戟天之证乃多。此点切不可忽。春寒日久之地,或身体虚弱之儿,亦有巴戟天证也。如麻疹烧热昏迷口渴,脉沉有力,舌上必有干黄苔,此为胃间原有积热。用四豆饮去饭豆加生枳实生栀子仁各三五分,以养木气清胃热为治。此证如误服巴戟必死,山药亦不可用。社会习尚有服鸡冠血者,多烧热而死。亦与温病误服桂枝,下咽即死之理相同。

小儿病猩红热与疹子皆兼咳嗽,皆不可用桑叶竹叶橘皮杏仁等等降肺疏肺之药,以治咳嗽。用之病必加重。因皆木气疏泄偏胜,金气收敛衰退之病。金气收敛衰退,再遇降肺疏肺之药,肺气更衰,疏泄更加,咳必更甚,中气更坏之故。只须养木气平疏泄,木气一和,即不疏泄上冲,肺气自降,咳自能止,不可忽也。如欲用药治咳,白菜心最佳,养肺降冲平和之品。

凡麻疹烧热日加,唇焦舌干,凉药忌服。黄豆五十粒,煎浓汤下咽即效。因烧热至于唇焦舌干,此上部津液干枯之故。黄豆极能滋润上焦各部津液,又能养中养木,故其效无比。此乃经过多少困难,始选得之方,最当重视。

凡小儿麻疹发热,乃木气疏泄之病,最忌升散之药。世人用芫荽冬笋香菌煮服,以为比升麻葛根汤好,不知芫荽等物,散力不小,服下之后,更加津液干枯,涕泪俱无,热加聋哑,烦躁不宁,睡则警惕,食则吐出,脉转细涩,遂成木气拔根,热并肺家之险症。悉宜黄豆五十粒巴戟天五分,浓煎温服,以救之,下咽即得睡汗出,津液复生,热退进食,登时脉和而愈。此巴戟天将木气的根气回复之功,与黄豆润肺养中和木之功,相助为理之效也。

小儿出疹,多先咳嗽,干咳无痰,此木气上冲,金气失敛的现象。用黄豆五十粒白菜心一个煎服,其咳即止,疹病亦随之不起,有疹者出亦顺利。白菜心润降肺气,黄豆滋养木气也。见咳即用此方,省事多矣。此方疹病初起,以至痊愈,日日服之,平安之至。疹病盛行之时,日服一剂,亦可预防。凡疹后遗下目疾咳嗽等病,常服此方,皆可就愈。皆木火之气冲入金气,不得出来故也。简括言之,疹病初起,咳而发热,白菜心黄豆饮自始至终,多服自愈。服过发散药寒凉药,成坏病者,巴戟天黄豆饮,以救之。服过温补药成坏病者,白菜心黄豆饮,以救之。愈后自汗大虚,元气难复者,加减保元汤,以补之。党参一钱黄芪白术炙草当归干姜巴戟天各五分,红枣两枚煎服,麻疹的整个治法备矣。无须四豆饮亦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阳泽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泽 1 拼音

yáng zé

2 英文参考

Qūchí LI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阳泽为经穴别名[1][2]。出《千金翼方》。即曲池[1][2]。

穴位 曲池 汉语拼音 Quchi 罗马拼音 Chuchih 美国英译名 Bent Pond 各

号 中国 LI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1 富耶氏 GI11 德国 DI11 英国 Li11 美国 LI11

曲池为经穴名(Qūchí LI11)[3][4]。代号LI11[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阳泽、鬼臣、鬼腿[3]。属手阳明大肠经[3][4]。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土[3][4]。曲即弯曲,池即池塘,指体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横纹桡侧端陷中,故名曲池[4]。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伤寒,发热,流感,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肺炎,扁桃体,颈肿,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泻,泄泻,痢疾,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4 阳泽的别名

鬼臣(《备急千金要方》),阳泽(《千金翼方》),鬼腿[3]。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

6 特异性

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7 穴名解

曲即弯曲,池即池塘,指体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横纹桡侧端陷中,故名曲池[4]。

《书·洪范》“木曰曲直。”曲有屈曲不直之义;《广韵》:“停水曰池。”穴在肘外侧,屈肘时当肱骨外侧与肘横纹桡侧端之中点陷凹中,屈肘穴处凹陷,其形如池,故名曲池[5]。

8 所属部位

肘[6]

9 定位

标准定位:位于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屈肘取穴[3][7]。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8]。

曲池在肘区,尺泽( 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4]。

曲池位于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屈肘取穴[3]。

曲池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穴的位置(肌肉)

曲池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在肘区,尺泽( 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4]。

屈肘成直角,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9]。

11 穴位解剖

曲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肱肌。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分布著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皮肤由臂后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还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前臂筋膜,深进桡侧腕长、短伸肌,由肱桡肌的后而进入该肌肉,穿过桡神经干可抵肱肌。以上诸肌除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外,其他肌肉则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4]。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肘肌[7]。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千经过,并有桡神经肌支、肌皮神经肌支、桡侧副动脉(肱深动脉分支)和桡侧返动脉分布[7]。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通过[3]。

12 功效与作用

曲池有清热和营,降逆活络的作用。

曲池有清邪热、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的作用[4]。

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气隆盛,曲池穴为手阳明经合穴,行气活血、通调经络的作用较强,又本穴配五行属土,土乃火之子,泻之具有清热作用,所以本穴既可清本经之热,治疗头面五官病,清大肠腑热,治泄泻、痢疾、肠痈等,又可清全身之热而用于热病[9]。

阳明经多气多血,又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故曲池可调和气血、疏风解表,治疗风邪蕴于肌肤所引起的瘾疹等皮肤病[9]。

曲池有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之功,治偏风、喉咽、肩臂肘腕等处之症,以经络之所过也[5]。

癫狂多由于心肝火盛,挟痰上攻所致,阳明经属燥金,金克木,曲池穴配五行属土,乃火之子,故调之可化痰浊之邪,泻之可去心肝之火,故有清心、抑肝、化痰的作用,可用于癫狂的治疗[9]。

曲池还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以治疗手臂肿痛、半身不遂等[9]。

13 主治病症

曲池穴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伤寒,发热,流感,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肺炎,扁桃体,颈肿,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泻,泄泻,痢疾,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曲池穴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腹痛吐泻、痢疾、高血压、瘰疬、癫狂[7]。

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瘰疬,丹毒,疮疡,湿疹,荨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3]。

曲池主要用于外感、头面五官、胸腹及运动系疾患等:如伤寒、发热、头痛、眩晕、耳聋、目赤、咽喉肿痛、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腹痛吐泻、痢疾、便秘、肠痈、消渴、水肿、手臂肿痛及月经不调、丹毒、麻疹、瘰疬、癫狂等[4]。

现代又多用曲池治疗流感、肺炎、扁桃体、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贫血等[4]。

曲池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瘰疬,丹毒,疮疡,湿疹,荨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3]。

曲池穴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较强,以治疗经脉病、皮肤病效果最好[9]。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耳鸣,耳聋;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瘾疹,荨麻疹,丹毒,疔疮,疥疮,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肩背疼痛,瘰疬;发热,月经不调,感冒,消渴,水肿,疟疾,颈肿[9]。

曲池为强壮穴之一,每日如按压曲池1~2 min,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有预防高血压的作用[9]。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肘关节炎;

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体炎;

五官科系统疾病:咽喉炎,牙痛,麦粒肿,甲状腺肿大;

其它:乳腺炎,高血压,皮肤病,过敏性疾病。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1~15寸[3][7]。

一般直刺05~10寸[4],深刺可透少海,局部有酸胀感,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9]。

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胀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治肘部疼痛时,可用“合谷刺”、“齐刺”、三棱针点刺放血[9]。

注意:曲池穴禁用于脑血栓形成、伴有血压不稳定的患者。针刺时不可强 ,以防脑出血。[9]

142 灸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可灸[4]。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20分钟。

注意:禁用直接灸[9]。

15 配伍

曲池穴配风池治外感[4]。

曲池配大椎、十宣治高热[4]。

曲池配肩髑、合谷治上关节疾患[4]。

曲池配足三里、人迎治高血压[4]。

曲池配支沟、足三里、三阴交,治月经不调[9]。

曲池配肩髃、合谷、手三里、中渚、阳谷,治上肢不遂[9]。

曲池配神门、鱼际,治呕血[9]。

曲池配少泽、合谷、太冲,治瘛疭、癫疾[9]。

曲池配血海、足三里,治皮肤病[9]。

曲池配人迎、内关、风池,治高血压[9]。

曲池配合谷、外关,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目赤。

曲池配合谷、血海、委中、膈俞,有散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丹毒,荨麻疹。

曲池配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昆仑、太溪、阿是穴,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曲池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灵药物反应。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曲池主之。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躄痿痹,瘛疭,曲池主之。癫疾吐舌,曲池主之。

《针灸大成》: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疭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针经标幽赋》: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

《备急千金要方》:耳痛。举体痛痒如虫噬,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千金翼方》:瘾疹,灸曲池二穴,随年壮神良。

《医宗金鉴》: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症。

17 研究进展

降血压作用:针刺曲池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脑血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降压机制与脑内阿片受体部分介导及降心率效应有关[9]。

降血糖作用:以曲池、三阴交、阳陵泉三穴为主穴,结合分型配穴治疗糖尿病,2个月为一疗程, 75%患者血糖有不同程度降低[9]。

对血液循环系统有明显影响:针刺曲池可增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使其心率减慢,对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有一定的治疗作用[9]。

对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针刺组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不针)提高631%。在开胸术中可以看到,手术中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且肺脏萎缩,但动脉血氧分压仍升高,没有缺氧[9]。

针刺家兔“曲池”,可使人工气胸后的血氧饱和度有明显增高;对皮层活动有抑制性影响;并能提高痛阈[4]。

针刺曲池、阳陵泉,观察急性中风患者的脑血流图,可见患者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起针后脑血流量增加仍可维持35 min,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显著。这说明电针曲池、足三里能减小脑梗死面积,并对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9]。

对血液的影响:观察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经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后,全部患者的血小板数目随针刺治疗而渐趋下降,直至恢复正常。针刺曲池对炎症灶白细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9]。

对胃肠蠕动的影响:针刺曲池等穴,可见空肠、回肠的蠕动有即时性的改变,蠕动弱者增强,蠕动强者减弱。另外对阑尾炎患者针刺足三里、曲池,无论在X线下观察或直接手术观察,均可见阑尾蠕动明显加强,紧张度增加,或阑尾弧度变动、移位,呈卷曲摆动,或见分节气泡移动加快,内容物排出,有的阑尾血管收缩,原来充血者变为缺血状态[9]。

针刺曲池等穴,对胃肠蠕动、胃蛋白酶、胃酸含量有良性调整作用[4]。

对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影响:针刺曲池可使多数正常人空腹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增强。对血糖的影响因手法不同而效果各异,如用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凉手法可使血糖下降[9]。

对体温的影响:电针家兔的“大椎”、“曲池”可使大部分发热家兔的体温降低,同时观察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发现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钙离子也相应升高,这说明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升高是针刺降温的重要机制之一[5]。

抗过敏作用:用胎盘组织液腧穴注射,或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等穴,可治疗荨麻疹。

曲池穴注射胎盘组织液,或加服扑尔敏治疗荨麻疹有较好效果。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风门 41 风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风门穴的定位 47 风门穴的取法 48 风门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风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风门穴主治病症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风门穴的配伍 413 特效 414 文献摘要 415 风门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肺功能的影响 4152 治疗鼻炎 4153 治疗咳嗽 4154 治疗支气管哮喘 5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风门 1 拼音

fēng mén

2 英文参考

Fēngmén BL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fēng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风门:1经穴名;2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

4 经穴名·风门

穴位 风门 汉语拼音 Fengmen 罗马拼音 Fengmen 美国英译名 Windy Door 各

号 中国 BL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V12 富耶氏 V12 德国 B12 英国 B12 美国 BI12

风门为经穴名(Fēngmén BL12)[1]。出《针灸甲乙经》。亦称风门热府,别名热府[2]。属足太阳膀胱经[1]。风门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1]。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破伤风,背部痈疽,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风门穴常用灸法可预防一切外感病证[3]。

41 风门穴的别名

风门热府、热府(《针灸甲乙经》),左为风门、右为热府(《循经考穴编》)。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43 穴名解

风即风邪,门即门户,此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风门[1]。

风,为六*之一;门,人所出入处为门。穴属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是足太阳经、督脉之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医经理解·穴名解》谓:“凡胸中之风热,皆于此泻之。”《广雅·释言》:“风,气也。”故风并不单指风之邪气而言。穴在肺俞之上方,为肺气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风邪外感、上气咳逆诸病,有双重意义。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4]

44 特异性

风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交会穴。

45 所属部位

背部[5]

46 风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6][2]。

风门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1]。俯伏或俯卧取穴[1]。

风门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风门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7 风门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风门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快速取穴: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风门穴[7]。

48 风门穴穴位解剖

风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同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臂丛发出,由肩胛提肌前缘,经该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内侧缘下降,几达该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针经上述结构后,可深至第二肋间结构,其胸腔相参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针刺的深度。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1]。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2、第3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2和第3胸神经后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2]。

49 风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风门穴具有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功效。

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1]。

风门穴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本穴与督脉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转也。凡物体转动,则必生风。风生则大气清凉,正合本穴能治诸般热证之意。本穴内应肺体,为呼吸气息出纳之道路,如旧式风匣前后风门,养生家所称之“橐龠”也。[4]

410 风门穴主治病症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发热,头痛,咳嗽,哮喘,胸背彻痛,痈疽发背,伤风感冒,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破伤风,背部痈疽,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8]。

风门穴主治  发热,头痛;咳嗽,哮喘;项强,胸背痛[3]。

风门穴主治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彻痛,项强,痈疽发背等[2]。

风门穴主治胸肺及项背部等疾患:如伤风感冒、头痛发热、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等[1]。

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等[1]。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

2 外科系统疾病:破伤风,背部痈疽,胸膜炎;

3 其它:感冒,荨麻疹,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斜刺03~05寸[2]。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8][3],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3]。

注意:本穴不能向前或向内直刺或深刺,以免刺伤肺脏,引起气胸[3]。

4112 灸法

可灸[1][8][3]。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风门穴常用灸法可预防一切外感病证[3]。

412 风门穴的配伍

风门配肩井、支沟,有舒筋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肋间神经痛。

风门配合谷、外关,有解表清热的作用,主治发热、咳嗽。

风门配肺俞、大椎,治哮喘[3]。

风门配尺泽、合谷,治感冒[3]。

风门配丰隆、天突,治咳嗽、气喘[3]。

风门配曲池、血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荨麻疹。

风门配曲池、风池、外关、血海、足三里,治荨麻疹[3]。

413 特效

用中指指腹按压风门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钟,可有效治疗各种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7]。

4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头项痛,目瞑,胸中热,卧不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风门二穴,一名热府……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

《针灸聚英》:风劳呕吐,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

《类经图翼》: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

《针灸大成》:主上气喘气。

415 风门穴研究进展 4151 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风门可调整肺的通气量,但发生效应较迟,需连续针刺1周,如获得效应,即使停针,仍可持续一定的时间[3]。

4152 治疗鼻炎

针挑风门治疗慢性鼻炎46例。结果痊愈24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3]。

4153 治疗咳嗽

针刺风门加拔罐治疗顽固性咳嗽62例。取风门、肺俞、膈俞、天突、膻中,背部腧穴向脊柱方向进针12寸;天突、膻中常规操作,针后加拔火罐,留罐5~1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58例,占935%;显效4例,占65%,全部有效[3]。

4154 治疗支气管哮喘

取风门、大杼,用化脓灸法治疗220例,有较好疗效。

5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门

对于大部分病人来说,在中医这听到的最多的,一定是“气虚”二字,那么什么是气虚呢?气虚又有哪些针对的用药?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中医讲的气血,是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各有不同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人体内的气,相当于发动机,生长发育、脏腑活动、血液运行、津液输布,都有赖于气的激发与推动。

新陈代谢是体内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一般形式酶的催化下进行,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方面,人体与外界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还有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就叫做新陈代谢。

中医认为气虚的人体内气的运动不充分,无法气化的物质被转为脂肪,也就是气虚则胖,气虚的人相当于缺少动能使得身体周转减慢,多余的能量被转化为脂肪堆积于皮下致使肥胖,西医解释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比普通人慢。

中医的血虚原因就是入不敷出,即营养不足或者消耗大、体内有火,也就是体内能耗大周转率快,使得外循环营养被剥削后造成消瘦,西医解释就是此人新陈代谢过旺,使得消耗大于摄入。

身体出现气虚的时候,就需要将气补回来,补气的药又该怎么选?

一、补中益气丸:补脾胃、升阳气

补气益中丸,来自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的著名方剂,由党参、炙黄芪、当归、炒白术、柴胡、升麻、陈皮和炙甘草八位药物组成。

党参和炙黄芪是主药,能补中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和甘草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升麻和柴胡升阳举陷。诸药合用,益气健脾,中气充足,气陷得升,可治疗因脾胃虚弱和中气不足导致的少气懒言、气短倦怠、恶寒、头痛、少食久泻等。

现代医学研究中,补气益中丸还能用来治疗脱肛、老年气虚感冒、白细胞减少、褥疮、肠易激综合征、眼睑下垂、抗炎化痰等。

但要注意的是,正在感冒发热,患有高血压和过敏体质的人群禁用补中益气丸,患有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孕妇及儿童等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慎重使用,在服药期间应忌烟忌酒,忌食辛辣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玉屏风颗粒:补脾气、充卫气

玉屏风散,出自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由白术、黄芪和防风3味药物组成,配伍用药精简效宏,有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等功效,可用于表虚自汗,易感风邪的病症。

玉屏风散对免疫力有调节作用,因此对免疫失调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近些年来临床上可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如慢性反复发作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多汗症,习惯性便秘等。

有外感风寒、阴虚盗汗者应禁用玉屏风散,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注意避风寒。

三、金匮肾气丸:补肾气,调阴阳

金匮肾气丸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现在市面上能购买到的金匮肾气丸并非原本的方剂,原方中只有八味药,山药、地黄、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和附子,现今还都了两味药,分别是牛膝和车前子,增强了利水消肿的功效。

金匮肾气丸主补肾阳,药性偏温,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四肢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现代还发现金匮肾气丸能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口干、尿频、下肢水肿、脱发、腰痛脚痛、虚喘、耳鸣、皮肤病等,还能调理糖尿病。

肾阳虚、脾胃虚弱、湿热体质者,孕妇和正在感冒发热的人群禁用金匮肾气丸,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忌性欲和气恼。

但凡用药,需对症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盲目用药,有时不仅不能起效,还会加重病情,气虚也分多种类型,要先进行辩证,根据自己的情况用药,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土荆皮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土荆皮可以入药,土荆皮入药性温味辛,一般有很好的杀虫止痒之功,所以土荆皮多数时候用来治疗各种皮肤病,一般主要是外用,我们可以在一些皮肤病药物中看到土荆皮成分。那么,土荆皮入药有什么作用?土荆皮有哪些药用功效?

土荆皮土荆皮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kaempferiGord的根皮或近根树皮。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多为栽培。于立夏前后剥取,除去杂质,晒干。生用。又名土槿皮。

药性辛,温。有毒。归肺、脾经。

功效杀虫,止痒。

应用

1体癣、手足癣、头癣等多种癣病。有较好杀虫疗癣,祛湿止痒作用。以外用治癣为主,可单用浸酒涂擦或研末加醋调敷。现多制成10~50%土槿皮酊,或配合水杨酸、苯甲酸等制成复方土槿皮酊外用,如鹅掌风药水(《中国药物大全》)。

2湿疹,皮炎,皮肤瘙痒。可单用浸酒外擦,或配大黄、苦参、黄柏等同用。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酒或醋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只供外用,不可内服。

古籍摘要

《本草纲目拾遗》:“其皮治一切血,杀虫瘴癣,合芦荟香油调搽。”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根皮含土荆皮酸、β-谷甾醇、鞣质、挥发油、多糖等。

2药理作用:其有机酸、乙醇浸膏及苯浸膏,对我国常见的10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其水浸液,体外无抗真菌作用。土荆皮酸能抗癌细胞,还能抗早孕,抑制卵子受精;尚可抗中孕,但抗着床作用不明显。其提取物和制成的止血粉,实验均有良好止血作用。

3不良反应:土荆皮酸A给犬口服的中毒症状主要在消化系统,对肠粘膜的损害随剂量增大而加重,提示给药时应注意胃肠道反应(生殖与避孕,1989,1∶34)。

皮肤病治疗

1、肚脐拔火罐解决荨麻疹。将火罐扣在肚脐上,停留10--15分钟取下,每天一次,几次就会见效。

2、醋加白酒解决荨麻疹。两份食醋一份白酒混合成药液,用此药涂搽患处,几分钟后即可见效。

3、牛皮癣、头癣、各种皮肤病癣:猪胆一个,刺破,将胆汁放在小碗内,加入明矾(如黄豆大),待溶化后用胆汁搽患处,也可使用善鑫堂蛇胆古方水,每日2次,连用7天。此方治疗多年皮癣、顽癣效果神奇。

4、牛肝粥解决蝴蝶斑。牛肝500克、白菊花9克、白僵蚕9克、白芍9克、白茯苓12克、茵陈12克、生甘草3克、丝瓜30克(后六味放入纱布包内)、大米100克,加水2000毫升煮成稠粥,捞出药包,500毫升汤分两天服用。吃肝喝粥,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个疗程10天(两天熬一次,不要一次熬出来),中间隔一周,连服三个疗程,没有任何副作用。

5、土豆片祛痘除粉刺:粉刺、痘痘,土豆片敷脸上。土豆片有消炎的功效。也可以试试伊华浓草本祛痘水。最快最简便的方法,刚长痘痘马上用隔天就好。

6、酒泡生姜解决花斑癣。生姜250克洗净切片在日光下晒干,然后放入洒瓶内用白洒涂抹患处,一天3次勿间断,三五天就好。

7、北芪菇能解决牛皮癣。北芪菇适量,每天服用。一个月后见效。

8、脸湿疹、体股癣、皮肤瘙痒推荐用帕芙欧珍肤膏,可以治疗各种皮炎、湿疹、癣。对皮肤瘙痒的效果特别棒。我身边有得了10几年皮肤病的,去医院花了几万都没治好,用这个药膏几个疗程就彻底治愈了,是家庭必备的万能膏。

9、挖一条活蚯蚓,洗净装入瓶中,放入白糖,糖要没过蚯蚓,将瓶盖盖好。数天后,化成水,蚯蚓仅剩一条皮,将皮挑出。用该水涂抹烫伤处很快止痛、皮肤复原。

10、硫磺、鲜姜解决汗斑。硫磺50克捣碎成粉末,再以鲜姜切片蘸硫磺擦患处,每天二至三次,可在较短时间内根解决汗斑(花斑癣)。

11、把肤疾宁贴在开花瘊子上,大概五六次瘊子就可以除掉。

12、生薏米粉(细如面)500克与白糖250克拌匀,每早、中、晚各空腹食用一匙(40克),半月疣疹即脱落。末痊愈者,可再食用一周。

13、花椒能解决癣。一小把花椒粒,放无油铁锅用文火炒,成深赤色时取出擀成粉末,趁热加上香油和稀即可。在日照下,边晒边抹花椒油,连续3天(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

14、青核桃皮能解决圈癣。青核桃是圈癣的“克星”。不管圈癣长在手上、脸上或身体其他部位上,仅用小刀切下一块青核桃(不要切核桃心),马上在患部来回涂擦,一天擦4--5次(每次切一小块),用上2--3个青核桃即能解决好。注意:青核浆水不可入眼。

15、土豆能解决湿疹。把土豆切成薄片敷在湿疹上,每天敷擦几次。

16、解决扁平疣偏方。新鲜的香附草(也叫莎草)和锁眉草各七八棵,洗干净放容器里加水煮开,然后使长疣的部位迅速靠近容器,用热气熏一熏。用脱脂棉蘸着热水反复患处,直到水凉才停手。一天一次,连续三天。病程稍长的,可在换药后按上述方法再做三天。

17、大枣6枚、薏仁米30克、山药30克,每天煮粥喝,连续吃两个月,扁平疣会逐渐脱落。

18、每天用香蕉皮擦牛皮癣患部几次,连续使用,可见效。

19、双氧水是强氧化剂有杀菌作用。双氧水中兑一半水,涂在牛皮癣上。效果显着。

20、核桃皮汁能解决湿疹。用一个大口罐头瓶装核桃皮(老一点的好)7--8个,用60度白酒泡,酒以没过核皮为限,泡一个星期即可。取一支新毛笔,涂患处,每天两三次,坚持两个月治愈。

21、炸蝎子能解决湿疹。用香油每天炸六七个蝎子,坚持吃一个月,效果显着。(蝎毒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患有哮喘、气管火,常气短、气憋者应慎用。)

22、杏解决夏季湿疹。夏季是湿疹高发的季节,可以每天吃杏肉,并用杏肉涂抹患处。会有效果。

23、外用阿司匹林解决湿疹。将阿司匹林磨成粉,调成糊状涂抹于患处,每天两次,几天后湿疹可好转。此法对减轻因湿疹引起的皮肤病痒有很好的作用。

24、采几条鲜榆树枝,挤压出汁液抹在牛皮癣患处(汁液仅能用一次),每天一次,连抹10天,见效。

25、浓复方苯甲酸软膏解决牛皮癣效果显着。

26、买一瓶醋,放一把花椒,熬半小时,放凉后将熬的花椒水涂于患处,每天坚持早、午、晚刷涂患处,无论何种顽癣,均可解决。

27、六神丸解决夏季湿疹。把六神丸放在小碗中加适量水,研调成糊状涂抹在湿疹上,顿感清凉舒适,坚持一天两次,三四天就会好。

28、马齿苋解决湿疹。把采来的马齿苋洗净,放在开水里煮15分钟,待凉后再洗患处,每天洗两三次即可。也可把马齿苋砸烂用汤擦患处,两种方法并用效果更好。

29、樟脑酒解决局部湿疹。用250克白酒加12粒樟脑球(卫生球),放入耐高温的容器内,用火加温,至樟脑球溶化,凉后倒入另一干净器内备用,用卫生棉蘸着搽患处,一般三至五次即愈。

30、鲜丝瓜叶能解决荨麻疹。丝瓜叶洗净备用,发作时用鲜丝瓜叶搓擦,连续搓擦10多次就会好转。

你好,根据上面情况分析,荨麻疹是最常见的疾病,跟体质有关系,是一种皮肤血管炎症性疾病,边界清楚,复发性很高。<br><br>建议中药内调理,西药辅助,药浴和熏蒸物理脱敏治疗,平时不要接触狗,猫,不要吃海鲜,牛羊狗肉,辛辣食物。

可以的,这十八个秘方被称为金地十八方,能治疗很多的病症,肿瘤、高血压、肥胖症、失眠、偏头痛、癫痫、鼻窦炎、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脾胃病、便秘、男科、肾病、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症、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病、荨麻疹、湿疹、银屑病、黄褐斑、扁平疣、痤疮等,脾胃虚寒就是治疗范围内的病种之一。

我孩子身上长了类似荨麻疹的疙瘩,手背和脚背有绿豆大水泡,发痒,嘴上没有,不发烧,持续半个月了有的好

可用四豆饮治疗。四豆饮治疗疹病时令病的小儿病,惟疹子最多。疹子原因与温病同,皆木气疏泄,冲开肺金,相火逆腾,中下大虚之病。大人温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