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对仗什么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远古对仗什么词?,第1张

远古对仗:近代、今朝、未来

远古

[拼音] [yuǎn gǔ]

[释义] (名)最久远的古代,即上古。

[出处] 语出《孔子家语·五帝德》:“女欲一日徧闻远古之说。”

在创作律诗时,中二联的对仗是否工整漂亮,在整首诗中是很出彩加分的。

我们好多人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对仗还可以,但虚词的对仗往往都不尽人意。不光起不到串连整首诗句子间的效果,还因为用词不当,让组成的句子读起来非常别扭和不顺畅。

合理的虚词对仗,一般来说都是承上启下,用好了,句子读起来上口,会若流水般顺畅。

那怎样利用虚词的对仗在整首诗中,起到关键更合理的作用呢?

今天我把收藏的常用虚词对仗,分享给喜爱创作古诗词的爱好者。

常用虚词对仗

但觉~何曾  只为—岂因  已是——况逢

只知~谁道  何似—未曾 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  似闻——恐是  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  尚想——徒怜  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  但见——焉知  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  犹自——何曾  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  几处——谁家

几日~三番  幸有——不须  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  莫向——何妨  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  何处——此间  权借——欲凭

常用虚实对

A

一自~终教  一去~独留  一从——几度

任是~不随  徒令~终见  但得——即为

可知~足信  既定~笃知  挥将——铺就

似听~何凭  幸有~但无  不因——那得

谁知~又到  莫道~自言  但期——何望

安得~孰来  但见~不知  争奈——不堪

昔曾~自可  纵是~从知  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  若非~会向  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  试问~别云  安能——愿借

欲试~惊看  但恨~喜看  但留——换得

纵然~依旧  料得~莫非  谁将——侬欲

B

暗随~一任  周览~犹存  我亦——谁还

借问~总因  我曾~谁复  总道——莫因

自谓~安知  还似~何如  不惧——何辞

终期~莫望  方被~却教

C

从来~自是  不知~但觉  但见~不明

幸有~能无

当代语言学家,已故的黄伯荣先生,在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汉语方言等方面都作过许多深入的探讨。

他曾说过:汉语的实词在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时一般不用变化形态,虚词成了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虚词是个封闭类,每类词数目有限,但使用频率却很高,比如助词“的”。同一类的虚词有共性,又有个性,很多虚词还往往不止一种语法意义。

虚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曾经发过两篇文说过它在汉字中的价值所在。但今天还是想借在创作古诗词常用的虚词对仗再发篇文,可以帮助到更多的朋友。希望喜爱古诗词创作的朋友们,能创作出更好的、更优质的作品来。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体文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 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远古对仗什么词?

远古对仗:近代、今朝、未来远古[拼音] [yuǎn gǔ][释义] (名)最久远的古代,即上古。[出处] 语出《孔子家语·五帝德》:“女欲一日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