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训诂的体式分几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古代训诂的体式分几类,第1张

第二章 训诂的体式

传统训诂资料分两大类型,也叫两大体式:

1、 随文释义的注释

2、 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

第一节 随文释义的注释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人有雅俗,因而产生了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有了隔阂,就需要疏通,注释由此兴起。

先秦的典籍如《诗经》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准确地理解了,于是,有人专门给它作注释帮助人们读懂,这种以文献本身为线索,逐句注释其中的疑难字、词、句的方式叫随文释义。《毛诗故训传》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随文释义的著作。作者毛亨,西汉人。

随文释义解释的往往是一个字、词在特定的句子中的意义。如: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传: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洲,水中可居者曰洲。

一、随文释义的几种形式:

1、 传(zhuan4)

其含义前后不同,起初,“传”主要是增补情节,阐述经义,如《春秋》三传。后来,“传”侧重对经文字句的解释,相当于“注”。

2、 笺

“笺”也是注释,特点是对前人注释或阐明或补充或订正。

如:《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毛传:百两,百乘也。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郑(玄)笺:之子,是子也。(这是对前人注释毛传的订正)

御,迎也。(这是对毛传的补充)

3、 章句

离章辨句。特点是侧重句、章的串讲,也注释字词。

汉代王逸《楚辞章句》 赵岐《孟子章句》是代表作。

《孟子滕文公下》:壮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

赵岐《章句》: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以义则丧首不顾。孔子奚取,取守死善道,非礼招己则不往。言虞人不得其招尚不往,如何君子而不待其招,直事妄见诸侯者,何为也。

4、 疏、正义

汉代人作的注释,唐代人又读不懂了,于是唐代产生了给汉人的注作注释,唐人的这种注释叫疏或正义。特点是不仅注释经文,还要注解古注。如果再分,“疏”属于私人注释,如唐代贾公彦的《周礼疏》;“正义”属于官修,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毛诗正义》包括汉代毛亨的传和郑玄的笺,和唐代孔颖达的正义,也就是疏。

5、 集解

汇集众说而解之。魏何晏《论语集解》。集注、集传、集释性质相同。

例外的是: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集解与上述含义不同,是集经、传为一书而解之,是杜预的一家之言。

6、 音义

兼释字音和字义的注释。

代表唐代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合称《经典释文》。

二、随文释义的著作

注疏体例的著作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宋代人将其收入《十三经注疏》: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第二节 通释词义的训诂专书

代表著作:《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广韵》

一、《说文解字》

《说文》是我国文字学经典著作,也是一部训诂专书。

是第一部按形(字形)编排的训诂专书。

按形编排就是从汉字中归纳出部首,利用部首统摄所有汉字的编排方法。作者许慎所收录的9353个小篆中归纳了540个部首,每个字都属于一个部首。后代的许多字典继承了这种方法,晋代有《字林》、梁代《玉篇》、明代有《字汇》、清代《康熙字典》。

基本体例为:每字下先解释字义,再解释形体,有的还用“读若”“某声”说明读音。如:

祐,助也。从示右声。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二、《尔雅》

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训诂专书。

共十九篇:

《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一般词语,类似语文词典。

《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

《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释亲》:释宗族:

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释母党: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母之姊妹为从母。

三、方言

西汉扬雄著。按义编排的词典。以口语为基础,从时、地观念进行词义研究。

搜、略,求也。秦晋之间曰搜。就室曰搜,于道曰略。略,强取也。

四、《释名》

按义类编排,体例模仿尔雅,但训释的方法不同于尔雅,一般是先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下一个简明的定义,然后指名这个词得名的原因。

《释水》:水小波曰沦。沦,伦也。小文相次有伦理也。

《释地》: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释天》:月,缺也。满则缺也。

五、《广韵》等按音编排的训诂专书。

古书的注释形式很多,各有特点。例如:“诂”,就是用当代的语文去解释古代的语言,或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训”,是用通俗的词语去解释难懂的词语,如《尔雅》有《释训》一篇。“传”,即传述的意思,如《论语》有《齐说》二十九篇。“记”,其作用接近传和说,如《五行传记》十一卷。“注”,就是解释古书,如《吕氏春秋注》。“解”,分析的意思,如韩非的《解老》,就是解释《老子》一书。“笺”,引申前人的说法称为重复,如东汉郑玄写的《诗笺》,引申毛公的《诗传》又不与其相杂。“章句”,在训释词义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如《公羊章句》三十八篇。“集解”,即各家说法的总汇,如《论语集解》。“义疏”,和集解很接近,如《论语义疏》,盛行于南北朝。“正义”,统一整理前人的义疏,盛行于唐代,如《五经正义》。

《康熙字典》中“疏”是会意字,“注”是对前文的注解,“传”是古籍的注释体例。

疏是会意字,在篆文中由㐬(tū)和疋(shū)组成,疋也表声。疏本意指清除阻塞,使畅通。引申为分散,又引申指稀,再引申指关系远。人与事的关系远就是生疏、不熟悉,人与人之间关系远就是疏远,距离大就是不细密于是引申为粗疏。疏还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传,是一种文体格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注,训诂学术语。也作“注”。注释经籍的一种体例。注,取义于灌注。文义艰深,必解释而后明,犹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通。

转、注、疏都是训诂学专用的术语。

扩展资料: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1、“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2、“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3、“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

—《康熙字典》

—训诂

古代训诂的体式分几类

第二章 训诂的体式传统训诂资料分两大类型,也叫两大体式:1、 随文释义的注释2、 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第一节 随文释义的注释时有古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