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有什么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牛蒡子有什么作用?,第1张

牛蒡子,中药名。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栽培或野生。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现代研究,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本草发挥》: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疮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本草经疏》:恶实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本经》言辛平,藏器兼苦。升多于降,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故除风伤。藏器主风毒肿,诸瘘。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本草分经》:辛、苦、寒,滑。泻热散结,宣肺气,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毒,腰膝滞气。

现代药理研究

1 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煎剂和水浸液对金**葡萄球菌、腹股沟表皮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菌群均有抑制作用,并对Epstein-Barr病毒抗原表达有抑制作用。

2 牛蒡子有抗肾病变作用。所含牛蒡甙及甙元对氨基核苷引起的大鼠的肾病变,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显示抗肾病变作用。另外,牛蒡子甙元对免疫性肾炎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3 牛蒡子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4 牛蒡子有抗肿瘤作用。

5 牛蒡子有降血糖作用。

6 牛蒡子有降眼压作用,本品煎剂25g/kg剂量给家兔灌胃,可使正常家兔眼压轻微下降,但不能阻止水负荷所致的兔眼压升高。

望神

(一)得神(常见于正常人)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不露,表情自然,两目灵活,明亮有神,反应灵敏,活动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临床意义:提示精气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者的表现。若有病,则提示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二)失神

1精亏神衰

(1)临床表现:精神萎靡,甚则意识模糊,语声低微,面色无华,晦暗暴露,两目晦暗,呆滞无光,反应迟钝,动作艰难,呼吸气微或喘促,形体消瘦,甚至骨枯肉脱,手撒尿遗。

(2)临床意义: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之人,预后不良。

2邪盛神乱

(1)临床表现: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模床,撮空理线,或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2)临床意义: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机能严重障碍,多见于急性病人,病情较重。

(三)假神久病、重病之人,已经处于失神状态,却突然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1)临床表现: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或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本为面色晦暗,却一时出现两颧泛红如妆;本为目光晦滞,突然目光转亮而外露;原本身重难动,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本来毫无食欲,及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饮食增多,甚者暴食等。(2)临床意义: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常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预兆。

望面色

(一)常色与病色1常色常色表现为微黄透红,光明润泽。分主色、客色。2病色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其特点是晦暗、暴露。

(二)五色主病

1赤色主热证,也可见于戴阳证。满面通红者——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仅颧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因肾阳虚衰,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

2白色主虚证(气虚、血虚、阳虚)、寒证、失血。面色淡白无华——血虚或失血证。面色白——阳虚证;若伴虚浮——阳虚水泛证。面色苍白,属阳气暴脱、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证。

3**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萎黄——脾胃气虚。

(2)面色淡黄而虚浮——黄胖——属脾虚湿蕴证

(3)黄疸:指面目及一身俱黄者。其中,色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主湿热证;面黄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主寒湿证。

4青色主寒证、痛证、血瘀、惊风。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证,常伴有剧烈疼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属心脉瘀阻证,多伴有心胸刺痛等症。小儿高热,见两眉之间、鼻柱、唇周色青,为热闭心神所致,为惊风先兆。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1)面黑黯淡——多属肾阳虚。

(2)面黑干焦——多属肾阴亏虚。

(3)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久停。

望形态

(一)望形体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者。其特点是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厚短圆,大腹便便,体形肥胖。胖而能食,肌肉坚实,为形盛有余,身体健康。肥而食少,肉松皮缓,是形盛气虚,属脾虚湿盛证。消瘦体重明显下降,较标准体重减少10%以上者。形瘦食少,属脾胃虚弱证。形瘦食多,属胃火炽盛证。

(二)望姿态动静姿态喜动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喜静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望头面五官

(一)望头面

1头形

(1)头大: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所致。

(2)头小:因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所致。

(3)方形:属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颅骨发育不良所致。

2囟门

(1)囟填:即囟门突起。属实证,常因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水液停聚所致。

(2)囟陷:即囟门凹陷。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所致,属虚证。

(3)解颅:即囟门迟闭。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症状表现。

3头发

1发黄指发色黄干枯,稀疏易落的症状。见于大病之后,或慢性虚损病人,

2发黄稀疏而细,干枯,缺乏光泽,易折易落者,属精血不足证。

3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多属于疳积病,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

4发白指青少年白发。发白伴有耳鸣、腰酸等症属肾虚;伴有失眠健忘等症为劳神伤血所致。

4脱发

1突然片状脱发,脱落处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而无自觉症状,称为斑秃——血虚受风

2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伴有腰膝酸软、健忘、眩晕——肾虚。

3头皮搔痒,头发脱落、多屑多脂者——为血热化燥。

(二)望目

1目的脏腑分属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是: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目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胞属脾,称为“肉轮”

2望目形

(1)目胞浮肿:多为水肿的表现。系脾湿不运,水湿内停所致。

(2)眼窝凹陷:吐泻后津伤液脱或气血不足。

(3)眼球突出:兼喘咳上气者,属肺胀,为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者,为瘿气,因肝郁化火,痰气郁结所致。

(4)针眼、眼丹: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较轻者,名为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者,名为眼丹。二者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3望目态

瞳孔缩小——药物中毒

瞳孔散大——可见于颅脑损伤、出血中风病等,提示病情危重;若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

目睛凝视——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两眼固定前视者,称为瞪目直视;两眼固定上视者,称为戴眼反折;目睛偏向一侧为斜视,多因肝风内动或脏腑精气耗竭所致,属病重。

小儿睡眠露睛——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所致。常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胞睑下垂双睑下垂——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单睑下垂——因脾气亏虚和外伤所致;也可见于中风病危候和颅脑病变。

(三)望齿龈

1牙齿

牙齿干燥,为热盛伤津,胃阴已伤所致。

齿燥如石,是胃肠热极,津液大伤而成。

齿燥如枯骨,为肾精枯竭,精不上荣之重证。

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骨绝,属病重。

齿焦有垢,为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齿焦无垢,为胃肾热甚,气液已竭。

动态:牙齿稀疏松动,齿根外露,为肾虚、虚火上炎所致。

咬紧牙关难开者,为风痰阻络,或热盛动风所致。

病中咬牙齘齿,属热盛动风证。

睡中齘齿,为胃热或虫积所致,亦可见于常人。

2牙龈

(1)色泽:牙龈淡白,为气虚或失血所致,属虚证。牙龈红肿兼疼痛者,为胃火亢盛所致,属实热证。

(2)形态牙龈肿胀:牙龈红肿者,为胃火上炎所致,属实热证;牙龈肿胀不红者,为虚火,或为湿证。牙龈干瘪: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者,称为牙宣。为胃阴不足,或肾气亏虚,虚火燔灼所致。牙缝出血:牙缝血丝鲜红,甚者染齿,称为齿衄。牙龈红肿热痛而出血者,为胃火上炎、心肝火盛所致;牙龈不痛不红微肿而出血者,为脾不统血或肾火伤络所致。齿龈溃烂:牙龈红肿溃烂,流腐臭血水,甚则唇腐齿落者,称为牙疳。因外感疫疠之气,毒火上燔所致。

(四)望咽喉

1色泽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由肺胃热毒上攻咽喉所致,属实热。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属阴虚证。咽部淡红微肿,或漫肿,为痰湿凝聚所致。

2形态

(1)红肿:一侧或两侧咽喉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痛不适者,称为乳蛾,属肺胃热毒证。

(2)成脓:若咽部肿痛,肿势高突,色深红,周围红晕紧束,发热不退者,为脓已成;肿势散漫,无明显界限,疼痛不甚者,为未成脓。

(3)溃烂:咽部溃烂,周围红肿,为实证、热证。咽部溃烂,分散浅表者,为肺胃之热尚轻或虚火上炎所致;溃烂成片或洼陷者,为肺胃火毒壅盛所致。咽部渍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者,属虚证。(4)伪膜:指咽部溃烂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黄白或灰白色膜。伪膜松厚,容易拭去者,是肺胃热浊之邪上壅于咽所致,病情较轻。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又称“疫喉”,因肺胃热毒伤阴而成,多见于儿童。

望皮肤

(一)斑疹

1斑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的症状。斑色红紫,形似锦纹,兼身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者,为阳斑,由外感温热邪毒而发。斑色青紫,稀少隐现,兼面色淡白无华、肢凉脉虚等症者,为阴斑,由脾气虚弱或阳衰寒凝所致。

2疹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症状。疹色桃红,形似麻粒,由发际颜面渐及全身,并按出现顺序逐渐消退者,为麻疹,因外感风热时邪所致。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皮肤瘙痒,症状轻微者,为风疹,系外感风邪所致。皮肤上突然出现淡红或淡白色丘疹,形状不一,小似麻粒,大如花瓣,皮肤瘙痒,搔之融合成片,出没迅速者,为瘾疹,系外感风邪或过敏所致。3白癜风或白驳风——指局部皮肤出现点、片状白色改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楚——多因风湿侵袭,气血不荣所致。

(二)望疮疡(核心考点)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阳证。具有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黏稠、疮口易敛的特点。由湿热火毒蕴结,气滞血瘀所致,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或晦暗,不热少痛者——属阴证。具有未脓难消、已脓难溃、脓汁稀薄、疮口难敛、溃后易伤筋骨的特点。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所致,属阴证。

疔——顶白形小如粟,根硬较深,麻木痒痛。多发于颜面和手足。多因竹木刺伤,或外感风热火毒、疫毒等所致。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出脓即愈者。常因外感热毒或湿热蕴结所致。

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

1白痰痰白清稀,量较多者,因寒邪阻肺,津凝成痰,或脾阳不足,湿聚为痰而致,属寒痰。痰白滑,量多,易于咳出者,因脾虚湿聚成痰所致,属湿痰。痰白质黏,量少难于咳出,因燥邪伤肺或阴虚肺燥所致,属燥痰。

2黄痰痰黄黏稠有块者,因邪热犯肺,煎津为痰而成,属热痰。

3痰中带血痰中带有血丝或鲜血,或有血块,因阴虚火旺或热邪灼伤肺络所致。

(二)望涕

1清涕新病鼻塞流清涕,属外感风寒证。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者,为鼻鼽qiú,属风寒束肺证。

2浊涕新病鼻流浊涕,属外感风热证。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者,为鼻渊,属湿热蕴滞证。

望小儿指纹

望小儿指纹,指观察3岁以内小儿两手食指掌侧前缘部浅表脉络的形色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正常小儿指纹在食指掌侧前缘,隐隐显露于掌指横纹附近,纹色淡红,呈单支且粗细适中。(二)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红紫辨寒热 指纹色鲜红,属外感表证、寒证。指纹色紫红,属里热证。指纹色青,主惊风证、痛证。指纹色淡白,属脾虚、疳积。

2淡滞定虚实色淡为虚;浓滞为实。

3浮沉分表里 浮现明显为病邪在表,病轻易治;沉隐不显,病邪在里,病重难治。

4三关测轻重风关以内,为邪在络;在气关,为邪在经;在命关,为邪入脏;透关射甲,即指纹一直延至指端爪甲者,预后不良,病情凶险。

小满的分别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和“三候麦秋至”:

一候苦菜秀:

这里的“苦菜”就是一种野菜,“秀”的意思则是茂盛的意思,放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苦菜长的很茂盛。

这一候跟古代饮食相关,因为在古代百姓主要的食物就是地里的庄稼,到小满时节普通百姓家里的存粮也吃差不多,但是地里的麦子又还没完全成熟,就只能挖地里的野菜充饥。而这时候苦菜生长的极好,百姓就把它挖来洗净做菜吃。所以苦菜便成了古代百姓在小满时节的主要食物,这就出现了第一候苦菜秀。

苦菜在现代的农村或者野外还是可以看到的,但是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和吃了,一方面是现在粮食多种多样不愁吃,二是它的味道不是很好,自带苦味,即使处理后还是苦的。我小时候曾经尝过一次,真的再就不吃了。

二候靡草死

这里的“靡草”是一种喜阴的植物,它春天发芽生长,而夏天就会枯萎死亡了。所以小满以后天气变暖,白天也逐渐变长,这就导致靡草没有合适的生长环境就开始枯萎死亡,你想夏天的时候地里到处都生机勃勃,绿绿里看到有一颗植物枯萎死亡岂不是很容易让人关注到,所以这棵植物靡草就被古人领出来成为了小满时节一个物候了。

三候麦秋至:

这句话不能解释为秋麦到了,而是要三个字都分开解释,“麦”就是地里种的庄稼,“秋”则是秋天的意思,而“至”就是到来的意思。这样合起来就是这句话的原本意思:麦子的秋天到来了。

看到解释是不是开始不理解了,为什么明明是夏天怎么还出来个秋天,其实这和农耕有关系,因为大部分农作物收获的季节一般是秋季,所以在农耕上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而小麦却在夏季成熟可以准备收获了,因此对于小麦来说,小满就相当于它的收获季节——秋季,故为“麦秋至”。

二、小满三候的来历:

在古代的时候重视农业,但是又没有先进的技术就只能靠天吃饭,所以就出现了二十四节气,来让百姓进行农耕活动的时候更加便利。但是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相差半个月,应用到农业上已觉相隔时间太长,不够精密,所以有更细分的必要。

所以在西汉时期出现一部著作《逸周书·时训》,文中就分一年为七十二候,每候五天。如说:“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麦秋至。”

而三候内容的确定则是古人们根据气候那段时间,动物,植物和环境变化习惯定下来的,就例如小满的三候“苦菜秀”、“靡草死”和“麦秋至”则都是根据植物的状态定下来的。像立春的三候则是根据环境变化和动物的行为定下来的。

小满三候是对小满节气物候的解读,不仅从知识层面予以解释,更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饱含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以及浙贝母,白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怀孕能敷中药面膜吗2、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介绍3、中药僵蚕的功效与作用4、中药僵蚕的作用?5、中药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_中药僵蚕的知识怀孕能敷中药面膜吗我个人觉得怀孕后不要敷中药的面膜,因为里面成分有僵蚕,这个孕妇是需要禁忌的。

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僵蚕治疗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

僵蚕辛散,入肝、肺二经,有祛外风、散风热、止痛、止痒之功。

僵蚕用治肝经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等症,常与桑叶、木贼、荆芥等疏风清热之品配伍。

僵蚕治疗痰核,瘰疬。

僵蚕味咸,能软坚散结,又兼可化痰,故可用治痰核、瘰疬,可单用为末,或与浙贝母、夏枯草、连翘等化痰散结药同用。

僵蚕治疗惊痫抽搐。

治高热抽搐者,可与蝉衣、钩藤、菊花同用。

僵蚕治急惊风,痰喘发痉者,以僵蚕同全蝎、天麻、朱砂、牛黄、胆南星等配伍。

风中经络,口眼_斜。

僵蚕味辛行散,能祛风、化痰、通络,常与全蝎、白附子等同用。

孕妇不可以使用含有僵蚕的面膜。

中药一般的副作用很小,再加上外用一般是不会影响到宝宝的。

这位女士,中药一般的副作用很小,再加上外用一般是不会影响到宝宝的,但是为了避免引起过敏或者其它不适还是建议你孕期最好什么药物都不用,孕期的妈妈不用药也是美丽的,为了宝宝的健康,什么药都不用是最好的。

所以怀孕以后不要敷中药的面膜还是敷普通的那种补水的面膜就行啦。

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介绍1、僵蚕是一味常用中药,味辛、咸,性平,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主要可以治疗热咳,痰喘,吐血,崩,带,跌打损伤,风湿痛,疮毒等症状。

2、僵蚕咸辛平,入肝、肺二经,既能息风止痉,又能化痰定惊,故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为适宜。

治高热抽搐者,可与蝉衣、钩藤、菊花同用。

僵蚕治急惊风,痰喘发痉者,以僵蚕同全蝎、天麻、朱砂、牛黄、胆南星等搭配一起使用。

3、僵蚕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和身体所需的各种大量的微量元素成分,例如大量的铁、锌、铜等,并且含有大量的草酸铵成分,主要是可以帮助治疗一般出现的身体无力和经常性的疲乏的情况,并且对于一般身体的贫血的情况,可以帮助之劳血小板减少的情况的,其次是可以帮助治疗过敏的情况。

4、禁忌是:心虚不宁、血虚生风等人群谨慎食用。

建议不要多吃,因为会分解出大量的氨,会影响到肝脏。

中药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僵蚕,别名天虫、姜蚕。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品,它又名白僵蚕,是家蚕幼虫在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干涸硬化虫体,由于其体表密布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形似一层白膜,故名僵蚕。

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僵蚕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僵蚕的功效和作用

1、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并生用)。

为细末。

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杨氏家藏方》牵正散)

2、治小儿惊风: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过)。

为细末。

每服一字或半钱,以生姜温水调,灌之。

(《本草衍义》)

3、治小儿撮口及发噤:白僵蚕二枚。

为末。

用蜜和,敷于小儿唇口内。

(《小儿宫气方》)

4、治头风:白僵蚕(去丝、嘴)、良姜等分。

为细末。

每服半钱,白梅茶清调下,临发时服。

(《百一选方》)

5、治缠喉风并急喉闭喉肿痛者:僵蚕一两(新瓦上炭火略炒微**)、天南星一两(炮裂,刮去粗皮,锉)。

为细末。

每服一字,用生姜自然汁少许调药末,以熟水投之,呷下,吐出涎痰即快,不时服之。

(《魏氏家藏方》僵蚕散)

僵蚕的用法用量

5~10g。

僵蚕的禁忌

阴虚火旺者禁服。

僵蚕的炮制方法

1、僵蚕:淘洗后干燥,除去杂质。

2、炒僵蚕:取净僵蚕,照麸炒法炒至表面**。

僵蚕的药材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

长2~5cm,直径05~07cm。

表面灰**,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

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

气微腥。

味微咸。

僵蚕的临床应用

1僵蚕治疗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

僵蚕辛散,入肝、肺二经,有祛外风、散风热、止痛、止痒之功。

僵蚕用治肝经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等症,常与桑叶、木贼、荆芥等疏风清热之品配伍,如白僵蚕散(《证治准绳》);僵蚕用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可与桔梗、薄荷、荆芥、防风、甘草等同用,如六味汤(《咽喉秘集》);僵蚕治疗风疹瘙痒,如《圣惠方》用僵蚕为末,内服,治风疮瘾疹,可单味研末服,或与蝉蜕、薄荷等疏风止痒药同用。

2僵蚕治疗痰核,瘰疬。

僵蚕味咸,能软坚散结,又兼可化痰,故可用治痰核、瘰疬,可单用为末,或与浙贝母、夏枯草、连翘等化痰散结药同用。

僵蚕亦可用治乳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疔疮痈肿等症,可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等清热解毒药同用。

3僵蚕治疗惊痫抽搐。

僵蚕咸辛平,入肝、肺二经,既能息风止痉,又能化痰定惊,故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为适宜。

治高热抽搐者,可与蝉衣、钩藤、菊花同用。

僵蚕治急惊风,痰喘发痉者,以僵蚕同全蝎、天麻、朱砂、牛黄、胆南星等配伍,如千金散(《寿世保元》);僵蚕若用治小儿脾虚久泻,慢惊搐搦者,又当与党参、白术、天麻、全蝎等益气健脾,息风定惊药配伍,如醒脾散(《古今医统》);僵蚕用治破伤风角弓反张者,则与全蝎、蜈蚣、钩藤等配伍,如撮风散(《证治准绳》)。

中药僵蚕的作用?僵蚕,中药名。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

原动物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饲养,为完全变态昆虫。

入药部位

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临床用名有僵蚕、天虫、炒僵蚕、姜僵蚕。

性味、归经

味咸、辛,性平。

归肝、肺、胃经。

功效

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主治

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

相关配伍

1、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并生用)。

为细末。

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杨氏家藏方》牵正散)

2、治小儿惊风: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过)。

为细末。

每服一字或半钱,以生姜温水调,灌之。

(《本草衍义》)

3、治小儿撮口及发噤:白僵蚕二枚。

为末。

用蜜和,敷于小儿唇口内。

(《小儿宫气方》)

4、治头风:白僵蚕(去丝、嘴)、良姜等分。

为细末。

每服半钱,白梅茶清调下,临发时服。

(《百一选方》)

5、治缠喉风并急喉闭喉肿痛者:僵蚕一两(新瓦上炭火略炒微**)、天南星一两(炮裂,刮去粗皮,锉)。

为细末。

每服一字,用生姜自然汁少许调药末,以熟水投之,呷下,吐出涎痰即快,不时服之。

(《魏氏家藏方》僵蚕散)

用法用量

5~10g。

禁忌

阴虚火旺者禁服。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神农本草经》:味咸。

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癍,令人面色好,治男子阴疡病。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

主治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

又末之,封丁肿,根当自出,极效。

《本草纲目》:僵蚕,蚕之病风者也。

治风化痰,散结行经,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

又人指甲软薄者,用此烧烟熏之则厚,亦是此义。

盖厥阴、阳明之药,故又治诸血病、疟病、疳病也。

散风疾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症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疟蚀鳞体,一切金疮,疗月中风痔。

《本草思辨录》:蚕者,食桑之虫。

桑能去风,蚕性故近之,且感风而僵,更于感风之病为宜。

味辛气温而性燥,故治湿胜之风痰,而不治燥热之风痰。

朱丹溪谓从治相火,散浊逆结滞之痰者正合。

汪认庵删去从治字,而以为散相火逆结之痰,则其视僵蚕为何如药矣。

小儿惊痫夜啼,是肝热生风,又为痰湿所痼而阳得伸,是以入夜弥甚。

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故主之。

至男子阴疡、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无非厥阴之风湿为患,无他奥义。

邹氏谓蚕食桑而有津液留于中,又解之为释泥淖塞漏卮,不特于僵蚕燥湿去风之义背,据其所言,亦不名自相矛盾。

现代药理研究

1僵蚕醇水提取液有催眠作用。

2僵蚕有抗惊厥作用。

3僵蚕有抗肿瘤作用,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4僵蚕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

5僵蚕煎剂对氨中毒可能有促进作用。

中药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_中药僵蚕的知识僵蚕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能够祛风解痉,化痰散结,僵蚕临床常用于治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

喉痹,瘰疬结核。

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僵蚕的功效和作用,以及它的禁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目录

僵蚕的功效和作用

僵蚕的用药禁忌

僵蚕的用法用量

僵蚕的临床应用

僵蚕的治病验方

僵蚕的功效和作用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僵蚕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

僵蚕的用药禁忌

心虚不宁、血虚生风者慎服僵蚕。

僵蚕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_。

凡中风口噤,小儿惊痫夜啼,由于心虚神魂不宁,血虚经络劲急所致,而无外邪为病者忌之。

女子崩中,产后余痛,非风寒客入者,亦不宜用。

多服则小腹冷痛,令人遗溺,以其性下行而成寒也。

僵蚕的用法用量

煎服,5~9g。

研末吞服,每次1~15g;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

僵蚕的临床应用

1僵蚕治疗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

僵蚕辛散,入肝、肺二经,有祛外风、散风热、止痛、止痒之功。

僵蚕用治肝经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等症,常与桑叶、木贼、荆芥等疏风清热之品配伍,如白僵蚕散(《证治准绳》);僵蚕用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可与桔梗、薄荷、荆芥、防风、甘草等同用,如六味汤(《咽喉秘集》);僵蚕治疗风疹瘙痒,如《圣惠方》用僵蚕为末,内服,治风疮瘾疹,可单味研末服,或与蝉蜕、薄荷等疏风止痒药同用。

2僵蚕治疗痰核,瘰疬。

僵蚕味咸,能软坚散结,又兼可化痰,故可用治痰核、瘰疬,可单用为末,或与浙贝母、夏枯草、连翘等化痰散结药同用。

僵蚕亦可用治乳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疔疮痈肿等症,可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等清热解毒药同用。

3僵蚕治疗惊痫抽搐。

僵蚕咸辛平,入肝、肺二经,既能息风止痉,又能化痰定惊,故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为适宜。

治高热抽搐者,可与蝉衣、钩藤、菊花同用。

僵蚕治急惊风,痰喘发痉者,以僵蚕同全蝎、天麻、朱砂、牛黄、胆南星等配伍,如千金散(《寿世保元》);僵蚕若用治小儿脾虚久泻,慢惊搐搦者,又当与党参、白术、天麻、全蝎等益气健脾,息风定惊药配伍,如醒脾散(《古今医统》);僵蚕用治破伤风角弓反张者,则与全蝎、蜈蚣、钩藤等配伍,如撮风散(《证治准绳》)。

4风中经络,口眼_斜。

僵蚕味辛行散,能祛风、化痰、通络,常与全蝎、白附子等同用,如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僵蚕的治病验方

1僵蚕治瘰疬:白僵蚕,研末,水服五分匕,日三服。

(《千金方》)

2僵蚕治小儿撮口及发噤:白僵蚕二枚。

为末。

用蜜和,敷于小儿唇口内。

(《小儿宫气方》)

3僵蚕治喉闭牙关不开者:白僵蚕,微炒为末,生姜自然汁调下一钱。

(《中藏经》)

4僵蚕治野火丹从背上两胁起:僵蚕二七枚,和慎火草捣涂之。

(《产乳集验方》

5僵蚕治风,遍身瘾疹,疼痛成疮:白僵蚕,焙令**,细研为末,酒服。

(《圣惠方》)

6僵蚕治头风:白僵蚕(去丝、嘴)、良姜等分。

为细末。

每服半钱,白梅茶清凋下,临发时服。

(《百一选方》)

7僵蚕治空洞性肺结核:白僵蚕、白芨各等分。

共研细末;每次二钱,日服二次。

(《吉林中草药》)

8僵蚕治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过)。

为细末。

每服一字或半钱,以生姜温水调,灌之。

(《本草衍义》)

中药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相关文章:

★中药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僵蚕的功效与作用

★良姜的药用价值

★中药蝉蜕的功效作用中药蝉蜕的主治

★蝉蜕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蝉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桑叶的药理功效作用及用药禁忌(2)

★蝉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蝉蜕功效和作用

★胆南星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var_hmt=_hmt||[];(function(){varhm=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hmsrc="";vars=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s);})();

关于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和浙贝母,白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第一章 真菌性皮肤病

白秃疮(白癣)、肥疮(黄癣)、赤秃(脓癣)、圆癣(体股癣)、鹅掌风(手癣、慢性手部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脚湿气(脚癣)、灰指(趾)甲(甲真菌病);紫白癜风(花斑癣)、丹癣(红癣)

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秃疮、肥疮、白秃疮、癞痢头、白癞痢、蛀发癣

手癣:鹅掌风

足癣:臭田螺、田螺疮、烂脚丫、脚湿气

甲癣:灰指甲、鸡爪甲

体癣:圆癣、金钱癣、钱癣

股癣:阴癣

花斑癣:紫白癜风、汗斑

叠瓦癣:刀癣

癣菌疹:脚气疮

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雪口

第二章 球菌性皮肤病

黄水疮(脓疱疮)、脓窠疮(深脓疱疮)、发际疮(毛囊炎)、项后肉龟疮(颈部硬结性毛囊炎)、火珠疮(秃发性毛囊炎)、时毒暑疖(单纯性毛囊炎)、疖(疖与疖病)、热疖(假性疖肿)、脑疽(项后痈)、面发毒(面部脓皮病)、羊胡疮(须疮)、蜂窝组织炎、丹毒(含赤游丹、抱头火丹、流火)、漏腋/腋痈(化浓性汗腺炎)、暑疖(多发性汗腺脓肿)、沿瓜疔(甲沟炎)、蝼蛄疖(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第三章  杆菌性皮肤病 

疠风(麻风)、鸦口陷疮/流皮漏(寻常狼疮)、瘰疠(颈淋巴结核)、颜面雀啄形血风疮(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疣状皮肤结核、丘疹性坏死性皮肤结核、腓湍疽(硬红斑)、阴蚀(急性女阴溃疡)、类丹毒、疫疔(皮肤炭疽)、虫番蛇疬(瘰疬性皮肤结核)

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脓庖疮:黄水疮、滴脓疮、脓窠疮

疖 :疖、暑疖、热疖、疖毒、坐板疮

麻风病:麻风、大麻风、大风、疠风

丹毒:丹毒、赤丹、抱头火丹、流火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流皮漏、颜面雀啄

硬红斑:腓肠发

毛囊炎:发际疮〔头后部〕、疖毒

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炎:蝼蛄串、蟮拱头

坏疽性脓皮病:蛐蜒疮、蚯蚓瘘

痈:痈、有头疽

寻常性狼疮:流皮漏

皮肤炭疽:疫疔、鱼脐疔

类丹毒:类火丹、类赤丹

红癣、丹癣

瘰疬性皮肤结核:蟠蛇疬、鼠瘘

第四章  病毒性皮肤病

热疮/热气疮(单纯疱疹)、蛇串疮(带状疱疹)、水痘(中西同名)、千日疮(寻常疣)、扁猴(扁平疣)、鼠乳(传染性软疣)、麻疹(中西同名)、奶麻(幼儿急疹)、风痧(风疹)、手-足-口病、传染性红斑、副猩红热、挤奶员结节、线瘊(丝状疣)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緾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火带疮

风疹:风痧

水痘:水痘、水花、水疮

寻常疣:枯筋箭、疣目、千日疮、疣疮、刺瘊

传染性软疣:鼠乳

跖疣:足瘊、牛程蹇(JIAN)

单纯疱疹:热疮、热气疮、火燎疮

扁平疣:扁瘊

疱疹样湿疹:痘风庖

幼儿急疹:小儿发痧

传染性红斑:丹痧

第五章 动物性皮肤病  疳疮(疥疮)、鸡癞毒(螨皮炎,含沙螨、鼠螨、禽螨)、刺胞皮炎、隐翅虫皮炎、蠓, 白蛉叮咬皮炎、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粪毒(钩虫皮炎)、鸭怪(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蚤病、蜂 蜈蚣 蝎螫伤、囊虫病(或皮肤猪囊虫病)、皮下蝇疽病、丝虫病、蛲虫病

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病

疥疮:干疥、湿疥

虫咬皮炎:毒虫咬伤

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鸭怪、鸭屎风

蛲虫病:谷道痒

钩虫皮炎:类毒块

隐刺虫皮炎:虫毒疮

第六章 接触性皮炎与湿疹 

接触性皮炎、湿疮(湿疹)、月蚀疮(耳后间隙性湿疹)、湿毒疮(淤积性湿疹)、四弯风(遗传过敏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串皮风毒(传染性湿疹样皮炎)、走皮趋疮(头部脂溢性湿疹)、粉花疮(化妆皮炎)、泥螺毒(泥螺日光性皮炎)、沥青疮(沥青皮炎)、脐湿疮(脐部湿疹)、窝疮(手足湿疹)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湿疹:浸*疮(全身性)、旋耳疮(耳部湿疹)、乳头风(乳房湿疹)、绣球风(阴囊湿疹)、四弯风(肘、腘窝湿疹)、蜗疮(手部湿疹)、阴湿疮(外阴湿疹)

婴儿湿疹:奶癣、胎敛疮

荨麻疹:瘾疹、鬼纹疙瘩

丘疹性荨麻疹;、水疥、水疱湿疡、细皮风疹

接触性皮炎:漆疮、膏药风、马桶癣

药物性皮炎:中药毒

尿布皮炎:湮尻疮

水田皮炎:水渍疮

第七章 职业性皮肤病

工业性皮肤病、农业性皮肤病(含稻田皮炎麦收皮炎农药皮炎等)、其它职业性皮肤病(含油彩皮炎 漆过敏皮炎等)

第八章 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

瘾疹(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水疥/土风疮(丘疹性荨麻疹)、赤白游风(血管性水肿)、色素性荨麻疹

皮肤血管性皮肤病

结节性红斑:瓜藤緾、梅核丹

过敏性紫癜:葡萄疫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血风疮、血疳

红斑性肢痛症:血痹、湿热羁绊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第九章 药毒(药疹)

第十章 瘙痒性皮肤病 

风瘙痒(瘙痒症)、摄领疮(神经性皮炎)、粟疮(痒疹)、顽湿结聚(结节性痒疹)、妊娠性痒疹、皮痛、人工皮炎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摄领疮、顽癣

皮肤瘙痒症:痒风、血风疮、风瘙痒、阴痒(外阴瘙痒)、逸风疮(老年瘙痒)

痒疹:粟疮

结节性痒疹:马疥、顽湿聚结

第十一章  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猫眼疮(多形性红斑)、毒性红斑  附:酒红斑、环状或图状红斑、口周红变病、口周皮炎、慢性移行性红斑、急性热病性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性皮病、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月经疹、白匕(银屑病)、副银屑病、风热疮(玫瑰糠疹)、紫癜风(扁平苔癣)、剥脱性皮炎、脱屑性红皮症、线状苔癣、光泽苔癣、硬化萎缩性苔癣、进行性指掌角皮症、虫斑(单纯糠疹)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银屑病:白疕、松皮癣、干癣、蛇风

玫瑰糠疹:风热疮、母子癣、血疳

多形红斑:猫眼疮、血风疮、雁疮

毛发红糠疹:狐尿刺

掌跖角化病:手足发胝

扁平苔藓:紫癜风

汗管角化症:鸟啄疮

剥脱性皮炎:胎赤、溻皮疮

连圈状秕糠疹:远山

第十二章 物理性皮肤病  日晒疮/晒斑(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吹花癣(春季皮炎)、痱疮(痱子)、夏季皮炎、冻疮(中西同名)、鸡眼(中西同名)与胼胝、皲裂疮、摩擦性苔癣样疹、汗淅疮(擦烂红斑)、射线皮炎、褥疮、猢狲疳(尿布皮炎)、红花草疮(植物日光性皮炎)、火丹瘾疹(环状红斑)

物理性皮肤病

痱子:痱疮、热痱、痱毒

冻疮:冻风、冻疮

寒冷性多性红斑:寒疮

日光性皮炎:日晒疮

火激红斑:火斑疮

手足皲裂:皲裂疮

鸡眼:鸡眼、肉刺

胼胝:胼胝、牛程蹇、脚垫

植物日光皮炎:红花草疮

第十三章  角化性与萎缩性皮肤病   

蛇皮癣(鱼鳞病)、掌跖角化病、毛发角化病、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毛发红糠疹、毛囊角化症、鳞状毛囊角化症、鸟啄疮(汗管角化症)、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更年期角化症、黑棘皮病、老年皮肤萎缩、斑状萎缩、萎缩纹

第十四章  血管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紫癜(含过敏性紫癜,暴发性紫癜,中毒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瓜藤缠(结节性红斑)、脉痹(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无脉(栓塞性静脉炎)、静脉曲张、脱疽(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附:脱脚伤寒(动脉硬化性栓塞)、狐惑病(白塞氏病)、蚰蜒疮(坏疽性脓皮病)、化脓性肉芽肿、雷诺氏病、红斑肢痛症、网状青斑和青斑性血管炎

第十五章  营养代谢性皮肤病和脂肪组织疾病

  维生素缺乏病(含维生素A缺乏病,核黄素缺乏病,菸酸缺乏病)、胡萝卜素血症、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皮肤**瘤病、卟啉症、蔬菜日光性皮炎、泥螺日光性皮炎、粘液性水肿、硬肿症、肠病性肢端皮炎、痛风、结节性脂膜炎

内分泌、代谢和遗传性皮肤病

皮肤淀粉样变:顽癣

鱼鳞病:蛇皮癣、蛇身

硬肿病:肉痹

第十六章  结缔组织病 

红蝴蝶疮(红斑狼疮)、鬼脸疮(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痹(皮肌炎)、皮痹(硬皮病)、混合结缔组织病、其它结缔组织病、噬酸性筋膜炎、化学物质及药物引起的硬皮样改变、干燥综合征

结缔组织及有关免疫性皮肤病

红斑狼疮:鬼脸疮、红蝴蝶

硬皮病:皮痹、皮痹疽

皮肌炎:肌痹

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

干燥综合征:燥毒

结节性多动脉炎:脉痹

成人硬肿病:肉痹

第十七章  大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中西同名)、寻常性天疱疮、增殖性天疱疮、落叶性天疱疮、红斑性天疱疮、疱疹样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火赤疮/蜘蛛疮(疱疹样皮炎)、登豆疮(疱疹样脓疱病)、王烂疮(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掌跖脓疱病、镟指疳(连续性肢端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大庖性皮肤病

天庖疮:天庖疮、火赤疮

类天庖疮:天庖疮

大庖性表皮松解症:天庖疮

庖疹样皮炎:火赤疮

庖疹样脓庖疮:热病庖疮

第十八章  皮肤附属器病  肺风粉刺(寻常性痤疮)、鼻赤(酒渣鼻)、白屑风(皮脂溢出)、面油风(脂溢性皮炎)、发蛀脱发(脂溢性脱发)、白皮徒(石棉状糠疹)、黄汗/血汗(色汗症)、无汗症、狐臭(臭汗症)、油风(斑秃)、发不生(假性斑秃)、早秃、白发、汗疱疹、大汗腺痒疹、粟丘疹、甲营养不良、嵌甲

皮肤附属器疾病

痤疮:肺风粉刺、面庖

脂溢性皮炎:白屑粉、面游风

斑秃:油风、鬼剃头

酒渣鼻:酒糟鼻

腋臭:体气、狐臭、体臭

色汗症:黄汗、血汗

汗庖症:蚂蚁窝

脂溢性脱发:发蛀脱发

多汗症:汗症

第十九章  色素性皮肤病  雀斑(中西同名)、面尘/黧黑斑(黄褐斑)、瑞尔黑变病、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白驳风(白癜风)

色素性皮肤病和粘膜疾病

白癜风:白驳风、白斑

黄褐斑:黧黑斑、面尘、黧黑〔〕

雀斑:雀斑、面〔〕

黑变病:黧黑斑、面尘

色素痣:黑痣、黑子

文身:文身、刺花

皮肤异色症:紫白癫风、〔〕

女阴白斑病:阴痒、阴瘘、阴蚀

急性女阴溃疡:阴蚀疮、阴蚀

唇炎:唇风

龟头炎:袖手疳

女阴萎缩:阴瘘

第二十章  粘膜疾病  唇风(剥脱性唇炎)、茧唇(腺性唇炎)、马嚼子疮(口角炎)、口疮(阿弗它口炎、复发性口疮)、花斑舌(地图舌)、镜面舌(舌炎)、袖口疳(龟头炎)、黑舌苔(黑毛舌)、口糜(多形渗出性红斑)、口疳(疱疹性口炎)、鹅口疮(白色念珠菌病)、走马疳(坏疽性口炎)、口吻疮(核黄毒缺乏性口角炎)、风赤疮痍(眼睑湿疹)、睑弦赤烂(睑沿炎)

第二十一章  皮肤肿瘤  良性皮肤肿瘤:痣(痣细胞痣)、线形表皮痣、老年斑(脂溢性角化病)、痰包(粘液囊肿)、皮样囊肿、蟹脚肿(瘢痕疙瘩)、皮肤纤维瘤、皮赘、脂肪瘤、血瘤、赤疵(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棉状血管瘤、血痣(樱桃样血管瘤)、血管角化瘤、肢端型血管角化瘤、阴囊型血管角化瘤、气瘤(神经纤维瘤)、青斑(眼上腭青色斑、眼上腭部褐青色痣)、皮脂腺痣、结节性硬化、汗管瘤、粉瘤、多发性脂囊瘤;癌前期皮肤病:日光角化病、粘膜白斑、枯筋箭(皮角)、增殖性红斑;恶性皮肤肿瘤:皮肤原位癌、乳疳(湿疹样癌)、基底细胞癌、翻花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蕈样肉芽肿

皮肤肿瘤

血管瘤:血瘤、血痣、赤疵

疤痕增生:肉龟疮、蟹足肿、锯痕症

湿疹样乳头癌:乳疳

鳞状细胞癌:翻花疮、

基地细胞癌:翻花疮、恶疮

神经纤维瘤:瘤赘

淋巴管瘤:足肿

皮脂腺囊肿:脂瘤

皮角:脑湿

脂肪瘤:痰核

第二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  淋病(中西同名)、非淋病性尿道炎、霉疮(梅毒)、臊疣(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中西同名)、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阴慝(泌尿生殖器滴虫病)、爱滋病、郁病(性病恐怖症)

肉蛆(皮肤蝇蛆病)、冷流肿(成人硬肿病)、颊疡(放线菌病)、席疮(褥疮)、骨羡疮(痉挛性瘙痒症)

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瘟毒、虚痨、瘟病、瘟疫

梅毒:霉疮、杨梅疮、广疳、疳疮

淋病:膏淋、热淋、劳淋

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症、热淋、劳淋

尖锐湿疣:臊疣、臊瘊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阴痒

滴虫性阴道炎:阴痒

细菌性阴道炎:阴痒

阴虱:阴虱疮

软下疳:妒精疮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

腹股沟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

生殖器疱疹:阴疮、热疮

皮 肤 科

带状疱疹  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

寻常疣  疣目、千日疣、枯盘箭

扁平疣  扁瘊

传染性软疣  鼠乳、水瘊

尖锐湿疣  臊疣

脓疱疮  黄水疮、滴脓疮、脓窝疮

手癣  鹅掌风

足癣  脚湿气、臭田螺

甲癣  灰指甲

趾甲癣  灰趾甲

神经性皮炎  摄领疮、牛皮癣、顽癣

荨麻疹  瘾疹、风疹块

结节性痒疹  顽湿结聚

银屑病  白疵、白壳风

斑秃  油风脱发

脂溢性皮炎  面游风

寻常痤疮  粉刺

药物性皮炎  药毒、膏药风

日光性皮炎  日晒疮

扁平苔癣  紫癜风

多形性红斑  猫眼疮、雁疮

结节性红斑  瓜藤缠

盘状红斑狼疮  红蝴蝶疮、蝴蝶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蝶疮流注

白塞病  狐惑

白癜风  白驳风

牛蒡子有什么作用?

牛蒡子,中药名。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