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唐朝传播到日本的文化有哪些方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4收藏

从古代唐朝传播到日本的文化有哪些方面,第1张

文化艺术方面的影响

通过中日两国频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继出现了受唐文化影响的白凤文化、天平(奈良) 文化和平安前期(弘仁·贞观)文化。

白凤文化是指从645年大化改新到710年迁都奈良前一段时期的文化,由白雉年号(650—654年)而得名。这一文化仍以佛教文化为中心,但前期受大陆六朝文化影响,后期受唐朝文化影响。天武天皇时期确立了以伊势神宫为中心的神祇制度以及新天皇即位的大尝会制度,同时大力保护佛教,实施佛教国教化,为此建造大官大寺、药师寺等官寺,举行讲解护国经典法会。各地贵族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氏寺,692年时,全国共有545所寺院。作为白凤文化的代表,当时遗留下来的代表性建筑有药师寺东塔、山田寺回廊等,雕刻有药师寺金堂药师三尊像等,代表性绘画有法隆寺金堂壁画、高松冢古坟壁画等。另外还有大友皇子、大津皇子创作的汉诗作品以及额田王、柿本人麻吕创作的长短歌、和歌等,其作品收录在奈良时代编撰的《怀风藻》和《万叶集》中。

虽然天平文化取自圣武天皇在位时的天平年号(724—748),但在广义上是指整个奈良时代(710—794)的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深受盛唐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包含佛教文化在内的贵族文化。这一文化首先体现在为树立天皇家族神圣权威而编撰国史上。712年成书的三卷本《古事记》,利用假名表记,以天皇家族为中心,讲述开天辟地、天孙降临、神武东征、武尊讨伐至到推古天皇的故事,内容多神话传说,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形成时期的某些痕迹;720年成书的30卷本《日本书纪》,是汉文编年体史书,内容从神话时代一直到697年的持统天皇,史料价值较高,但仍需要批判分析性引用。官府修史持续到平安时代中期,共有六部用汉文撰写的历史书籍,即《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书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包括《日本书纪》在内,统称《六国史》。另外在713年,朝廷命令诸国编撰山川名称来源、乡土特产、古老传说等,即汉文记载的地方志《风土记》,目前仅剩常陆、出云、播磨、丰后、肥前五国的《风土记》,而且大多残缺不全。[i]

在文学艺术方面,奈良时代也较前一个时代出现了长足的进展。其中以假名写成的《万叶集》收集了759年以前的约4500首和歌,作者从天皇到平民、关东的农民及服兵役的防人等。继白凤文化时期的额田王、柿本人麻吕之后,山上忆良、大伴家持为奈良时代的歌人代表,统称为四代歌人。奈良时代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物有东大寺法华堂、正仓院、唐招提寺等,代表性雕塑有东大寺法华堂执金刚神像等,代表性绘画有鸟毛立女屏风——树下美人图等,均具有盛唐文化影响的痕迹。特别是在收藏皇室宝物的正仓院中,其物品充分显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八世纪末到九世纪末的平安初期(弘仁•贞观)文化仍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在这一时期,民间佛教兴起,而且将外来宗教与本地宗教加以混合,形成“神佛习合”。著名僧侣最澄随遣唐使到唐朝,回国创天台宗,自建戒坛,确立了延历寺在日本佛教界的中心地位。另外一个著名僧侣空海亦曾在唐习密教,回国创真言宗。两流派均主张山中修行,因而其寺院据山形而建,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物有室生寺金堂、五重塔等,其中的佛像也多带神秘感。另外,由于采用汉文,中国文学史上的形式风格乃至思想内容都影响到了日本,并给日本以文学启示。日本最早的汉文诗集是《怀风藻》,《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都成于唐中叶,深受六朝到唐初骈体文的影响,最古的和歌《万叶集》,日本人比做中国的《诗经》,五七调的确立,系仿中国五七言诗,长歌系仿乐府古诗,诗歌体裁或仿刘伶《酒德颂》,或仿李白《月下独酌》等。此外,如游宴,赠答,和歌,题咏,送别等,大抵皆袭取唐朝诗人意境,日本最有名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铜壶卷,就受到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启发。

由于政府官员多为擅长唐文化的文人、学者,而且宫廷常召集咏汉诗的宴会,因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汉诗集,致使该时代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国风黑暗时代”。

唐代中国经济文化均为世界翘楚,稳定的统治,开放的政策,便利的中外外交通均为唐文化的对外散播打开了便利之门。

327年,佛教从中国传入高句丽,并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日本入唐学问僧人除将中国佛教各宗派带回日本外,归国携去经典极多。日本奈良时代(710---794)的所谓的古京六宗,均为中国的宗派,如唐初道昭,智达,智通来从玄奘受学,其后又有智风,玄肪来从智周受学,归国后分为南寺,北寺两传法相之学而成立专宗,日僧道光先入唐学南山律,后中国鉴真法师赴日传法,日本又成立了律宗。

入唐学问僧人除在弘法传教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外,还极大推动了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空海,空海来唐的目的虽然是为了研究佛学,但他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不仅限于佛教,除了将大批佛典等带往日本外,空海等带回的典籍还包括《刘希夷集》,《王昌龄集》,《朱千乘诗》,《贞元英杰六言诗》,《杂诗集》,《杂文》,《王智章诗》等大批诗文作品和唐代书法作品,由他编纂的《篆隶万象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词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另一部重要的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史书中关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记载

作者:李春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7年05期 72~76页

内容提要中世纪的日本,对唐代文物制度多所仿效,两者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以往唐史界对此似乎注意不够。本文依据日本史书,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了中世纪的日本所受唐朝的重要影响,可供学界参考。

正 文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四年(720)成书的汉文《日本书记》记载,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七月,留学隋唐的学生福因,学问僧惠齐、惠光,药师惠日等回到日本,向天皇奏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些人又多次建议召回已经学成的留学生、学问僧,让他们在日本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以“大唐国为蓝本来建立‘法式备定’的天皇制国家”。〔1〕

自舒明天皇二年(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至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日本向唐朝先后正式派遣唐史20余次,除3次“送唐客使”、1次“迎入唐使”和2次未能成行外,实际入唐14次。〔2〕这些遣唐使和随船的留学生、学问们,在唐朝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特别是留学生进入唐朝国子监系统学习唐文化,据送唐客使伊吉博德记载,”所朝诸蕃之中,倭最胜”〔3〕。大批留学生学成回国,无不将其所学引进到日本,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差不多接收过去了,真可谓“全盘唐比”了。本文以在日本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大化改新”、奈良文化和平安文化为例,略加考察,以见其是如何“全盘唐化”的。

一、重要制度的影响

公元645年6月,日本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迫皇极天皇退位,拥立孝德天皇即位。中大兄以太子身份摄政,中臣镰足为内大臣,“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进退废置,计从事立”。〔4〕长期在华留学的高向玄理、学问僧僧旻这时被任命为国博士,充当最高国务顾问。学问僧灵云、惠云等亦因参预改新而被列为“十师”。大化二年(646)元旦,孝德天皇颁诏“改新”。首先是废除皇室和贵族的领地及部民,一律改归国有,变为公地、公民。与之相应的经济措施便是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每6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6岁以上的男子授田2段〔5〕,女子为其2/3,私奴婢给良民的1/3,死后归公。受田人承担租税,一如唐朝的租庸调制:租为每段2束2把〔6〕,庸为每人每年10日,调为每户交布1丈2尺。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又颁《田令》,规定“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凡国郡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田令》中还规定:“凡职分田,太政大臣卅卌町,左右大臣大卅町.大纳言廿町”,“凡内外诸司公厩田,交代以前种者,入前人”。又有:“正丁(21岁至60岁)每人每年服役十日,次丁减半”〔7〕。“调”则分两种,有“田调”、“户调”之分。由此《田令》可见,不仅“口分田”、“职分田”、“公厩田”、“宽乡”、“狭乡”、“正丁”、“次丁”,租庸调等等名称均与唐朝相同.而日具体条文也颇相近。

在政治体制方面,“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大化四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和僧旻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这与唐朝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极为相似。弹正台,主监察,分设于各郡,正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吏。地方的国、郡、县也是参照唐太宗时的道、州(府)、县三级而设,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掌管。

在军事方面,大化二年,日本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京师(今大阪)置五卫府,东国及九州等边塞重地设置军、团、防、戍,征集农民当兵,3年一轮代。其卫府、军团、防戍的设置以及“民兵合一”的情况,恰恰表明是搬用的隋唐之际的府兵制度。

推古天皇以前,日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律法,舒明天皇十二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回日本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学问僧南渊请安等,首次将唐高祖、太宗时制定的《武德律》、《武德令》、《贞观律》、《贞观令》、《贞观格》、《贞观式》等法律条文带回去。“大化改新”之前,中大兄与中臣镰足还曾向南渊请安学周、孔之教。据日本学者的考察,“大化改新”所颁律令,与唐朝律令相同、相似的条文竟多达420余条。其后,天智天皇颁布的《迈江律令》,沿于唐太宗《贞观律令》。天武天皇颁布的《天武律令》,则以唐高祖《武德律令》、唐太宗《贞观律令》、唐高宗《永徽律令》为蓝本制定。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新颁布的《大宝律今》更直接仿效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主持编纂的《唐律疏仪》而成。其中.笞、杖、徒、流、死刑及“六议”、”八虐”,分别脱胎于唐律中的五刑、八议、十恶。《大宝律令》为日本史上趋于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元正天皇养老二年(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又颁布了《养老律令》,对《大宝律令》作出进一步修订。从而在法律上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古代天皇制。“大化改新”以后,自天智天皇至丰臣秀吉的数百年间,日本始终沿用唐律。因此,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曾经这样说过:“奈良至平安时期,吾国王朝时代之法律无论形式与精神上,皆依据唐律。”〔8〕所谓“奈良至平安时期”,即公元710年至1192年,正相当于唐玄宗至南宋孝宗前后。

在确立起以大唐国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以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的天皇制政体的同时,日本才正式有了国名和纪年,这也是接受唐文化的直接产物。

日本原来并没有国名,中国唐朝以前一直称之为“倭”、“倭国”、“倭奴国”,含有“多山之地”的意思。7世纪初,推古天皇即位,圣德太子摄政,方在“倭”字之前加了一个“大”字,称“大倭”,后来演变成“大和”,日本民族也称“大和民族”。“倭”是中国为之所起国名,“日本”这一国名,是唐朝时出现的。

早在隋朝,其王致书炀帝即自称“日出处天子”。〔9〕其后,遣唐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至武则天时,唐朝称其为日本。张守节《史记正义》载:“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日本”二字作为国号,首先载于日本史籍者,便是养老四年由太安麻吕与舍人、宗王等修成的汉文《日本书纪》。书中,将“倭”、“大和”等对日本的古称均改为“日本”,这是“日本”这一国名在日本官方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日本”这一国名的产生,深深打上唐朝文化的烙印。国号如此,年号的起用也如此。天皇制建立之初,并无年号,只是某天皇某某年,如推古天皇三十一年。孝德天皇即位后,仿效唐朝,于公于645年起用“大化”这个年号。从此,在日本史上便有了天皇号及年号这一纪年的定制,沿用至今未改。

唐朝的都市建筑制度,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大创举。日本在“大化改新”后逐渐接受了建立统治中心的意识。圣武天皇时,太政官奏议:京师乃帝王所居,万国朝宗之地,如不壮丽,将何以表德!〔10〕于是,日本先后在奈良、京都建起了藤原京、平城京和平安京。虽然它们占地面积不等,但都是仿照唐朝长安城的规模修筑的。其中,奈良的平城京最为典型。“面积有长安的四分之一,东西三十二町,南北三十六町”,宫城位于城的中轴线北部,棋盘式的街道划出方块形的坊里,街巷中线都直对一个城门,设东市、西市。中轴线大街亦称“朱雀大街”,青瓦、红柱、粉墙、各宫均挂扁额,建筑壮观。日本史家称之为“富有国际性的小长安”〔11〕,是符合实际的。唐代的长安城原貌已不复存在,平城京却成为今天研究唐代城市建筑的一座珍贵的实物模型了。

二、思想文化的影响

由于遣唐使和回国留学生的推动,日本国还广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项制度,以至影响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

遣唐使中的大使、副使或判官,大都通晓经史、长于文学。他们回国后,不少人位列公卿,因而在仿效或移植大唐国的制度、文比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元正天皇养老二年,遣唐押使多治比县守回国,不久即为中纳言。次年正月举行朝见仪式时,他穿着唐玄宗所赐朝服朝见天皇,赞口不绝地夸耀其朝服的优美雅致。诸大臣纷纷仿效,从而带动了上层社会的移风易服。二月间,天皇下诏,天下百姓衣服一律仿唐模样,改为右襟。〔12〕吉备真备,养老元年作为留唐学生入长安学习经史,历时18年,于天平六年返日,带回《唐礼》即《大唐开元礼》130卷。胜宝四年,作为副大使再度入唐,返日后在太宰府任大贰,为东海、南海、西海各道节度使,造棉质袄、胄20250具,完全仿照唐朝的新式样,按五行配色,每4050具为一色。到大同二年(807),平城天皇再次下诏:“朝会之礼,常服之制,一准唐议”。所以,其文官的朝服,头戴冠免,身着大袖上衣,小袖内衣,下着外裤、内裤,有褶的夹衣卷起到腰间,脚着朝靴,与唐朝文官装束无差。弘仁八年(818),遣唐使羊官菅源清公任式部少辅,奏请朝廷规定天下礼仪,男女衣服悉仿唐制,五位官品以上的位记都改汉式。嵯峨天皇又一次下诏 :“朝会之礼、常服之制、拜跪之等,不分男女,一准唐仪。”〔13〕。清和天皇时,还曾仿照《大唐开元礼》,新修奠式制,颁行全国。日本高松冢出土的古墓壁画中有穿唐服的男女人像,足以证明唐朝服装东传日本的真实性。半个世纪前,郭沫若曾有过一段论述,可谓很好的解释:“中国在隋唐以后,经过好些的异族蹂躏,古代的衣冠文物每荡然无存而又另起炉灶。日本则因为岛国的关系,没有受到这种外来的损害,因此隋唐时代的封建文物乃至良风美俗,差不多原封不动地还被保存着。”〔14〕

日本还有大量引进唐朝思想文化的记载,包括语言文字、学校教育、书籍编纂、文学艺术等等。先说语言文字。汉字东传之前,日本“无文字,唯刻木、结绳”。5世纪时,在移居日本的汉人帮助下,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已经能够准确使用汉语了。当时,倭王武即用熟练的汉语给南朝宋明帝写过一道奏表。他们称汉语为“真名”,最古的日本书籍都是用这种“真名”写成的。留唐学问僧空海,曾经编成日本史上第一部“真名”字典---《篆录万象名义》30卷。元正天皇养老四年下诏,要求遵照唐朝僧人道荣和学问僧胜晓等的发音,强调“不得自出方法,妄作别音”。〔15〕圣武天皇天平八年(736),遣唐副使中臣名代邀请唐人衰晋卿赴日,天皇赐姓清村宿祢,官位从五位下,任太学音博士、太学头、协助吉备真备等太学教授讲授汉语音韵,矫正“吴音 ”,普及“唐音”即“汉音”。〔16〕很快,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日本民族便创造出以汉字为音符的“万叶假名”,为日本语言文字的诞生并取代汉字开辟出道路。但用汉字作音符,书字很不方便。奈良末期至平安前期,“平假名”、片假名“相继产生。据传说备真备利用汉字楷书偏旁创造了日语标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泓法)又利用汉字草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汉字词汇至今在现代日语中仍占相当比重,1981年日本国语审议会通过的《常用汉字表》确定日本常用汉字为1945个。〔17〕

再说一下学校教育的情况。圣武天皇在位期间,开设进士科,并创立了日本国的教育制度。京都设置”太学寮“,隶属于式部,招收五位以上的贵族、官僚子弟。地方设置“国学”,隶属于国司,招收一般小康之家子弟。其学科科目有“明经”、“纪传”两道。“明经”道,习《尚书》、《周易》、《毛诗》、《周礼》、《礼纪》、《春秋》、《论语》、《孝经》。“纪传”道,习《史记》等“前四史”、《晋书》、《文选》、《尔雅》。这同唐朝的国子学、太学,简直是如出一辙,别无二致。在“太学寮”、“国学”任教人员,多是遣唐使及留唐归国生。如随遣唐使留学的膳大丘,学满回国即任教“太学寮”,专门传授儒学。神户天皇景云二年(768),奏准奠孔子为文宣王。在此前后,天皇还曾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儒学自6世纪初传到日本,直至20世纪的千余年间,一直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18〕

关于史书的编纂.文武天皇庆云八年,太安麻吕用“万叶假名”编纂了日本现存最早的史书——《古事纪》3卷。天武天皇诏太安麻吕与舍人、宗王编纂《日本书纪》,正元天皇养老四年完成30卷。其后,又有《续日本记》。嵯峨天皇弘仁十年(819)又敕令编纂,至承和七年(840)由藤原绪嗣等纂成《日本后记》40卷,为平安早期的基本史籍。仿效唐朝修纂皇帝实录,日本也出现了《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史书。《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以及 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汉文史书,被称为“六国史”,无论史家观点,还是编纂体例,都深深打上了唐朝修史的诸多印记。就连图书分类,也是照搬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长期沿用。

以唐诗为主体的中国文学作品大量输入日本,使日本文学产生了全盘唐化的倾向。奈良、平安两朝的文坛,掀起学习唐诗热潮,上至天皇,下至文士,竞相模仿,作诗唱和。学问僧空海回日本后著有《天镜秘府论》6卷,精详地介绍了唐诗的平仄、对偶等基本要素。其后,近体诗风行,与唐诗相比毫不逊色。天平胜宝三年,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问世,收录汉诗120首、作者64人。平安时期,汉诗集巨编《文华秀丽集》等先后推出。仅《经国集》就收录178人所作汉诗900余首、赋51篇。这些诗集,再现着唐初宫廷文学的流风余韵。嵯峨天皇弘仁二年(811)前后,第一部小说《竹取物语》问世。此后,日本古典小说逐渐发展起来。迄今,日本文学家公认:“现代的日本文学和其他方面一样,以极其丰富的泉源吸收其力量,如中国古典的影响。”〔19〕

“奈良时代以后,圣武天皇的天平年间,日本的家庭中和奈良的佛寺中,中国音乐是有最大势力的。”〔20〕日本学者田边尚雄的这一番话,足以表达唐朝歌舞艺术在日本的影响力。文武天皇太宝元年(701),仿唐制设置了“雅乐寮”,有“唐乐师”、“伎乐师”等专门培训“唐乐”艺伎。同时,不断聘请唐乐名家赴日传授伎艺。天平神户二年(766),唐人皇甫东朝、皇甫升女合奏“唐乐”令天皇沉醉,即授其二人叙位官阶五位下,第二年又任命为雅乐员外助。仁和承明元年(834),遣唐使团中有精于弹琴的良岑长松和擅长琵琶的藤原贞敏,作为从六位下的准判官同行。藤原贞敏在长安拜刘二郎为师学弹琵琶,数月之内“极其妙”,刘二郎颇为赞赏,赠他紫琵琶两个、曲谱数十卷,并将心爱的女儿(琴筝能手)嫁给他。藤原贞敏回日本后,在“雅乐寮”任“雅乐助”、“雅乐头”等要职,并“定琵琶四调传于世”,〔21〕成为日本音乐舞台上一代琵琶权威。此外,遣唐使还带回大量乐书和乐曲,主要是唐宫廷乐舞。这些乐舞如《秦王破陈乐》等在日本风行一时,不仅古代宫廷经常演奏,现今社会中仍然不时公开演出。

除此而外,诸如围棋、相朴、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期全盘唐化的倾向。

日本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特点,使其始终保持着飞速前进的势头。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总结7—10世纪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后,有一段值得引人深思的论述:“唐朝三百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来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朝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

注释:

〔1〕井上清:《日本历史》(上)第61页。

〔2〕多数中日史学家认为是13次,郭沫若在《出上文物二三事》一书中认为是14次,也有认为超过20次的。

〔3〕〔4〕《日本书记》,齐明天皇五年引《伊吉博德书》;孝德天皇即位前纪。

〔5〕1段相当于11.9亩,10段为1町。

〔6〕稻谷抓满3次为1把,10把为1束。

〔7〕仁井田升:《中国法制史研究》第121---128页。

〔8〕桑原骘藏:《中国古代之法律》,《学术月刑》1958年第4期。

〔9〕《隋书》卷81,《东夷、倭国传》。

〔10〕《续日本纪》神龟元年十一月。

〔11〕井上清:《日本历史》(上)第67—69页。

〔12〕《续日本纪》养老三年二月壬戌。

〔13〕〔15〕以上引文分见《续日本后记》大同二年六月丁戍:承和九年十月丁丑;《读日本纪》养老四年十二月。

〔14〕《日本民族发展概况》,见《沫若文集》第12卷。

〔16〕“吴音”,指古代江浙地区的字音;“汉音”,指古代长安、洛阳等地传到日本的字音。

〔17〕参见黄国雄等《日本〈常用汉字表〉的日汉读音对比》《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3期

〔18〕参见日本外务省编《今日的日本》第136页。

〔19〕日本外务省编:《今日的日本》第127页。

〔20〕《中国音乐在日本》,见《光明日报》1956年10月12日。

〔21〕《大日本史》卷343。

〔22〕《日中文化交流史》第198页。

1、文化方面: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帮日本,又称扶桑,早在2000年以前,两国人民就有交往。文化发达的汉朝,就将汉文化传播给“大汉国东二万余里的扶桑”。

进入唐朝,日本国派出多位学者、使者、僧人到中国留学,出现过众多文化交流的使者。像鉴真、阿倍中麻吕等。特别是中国养蚕、织绢、医学、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2、政治思想方面:

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的封建制度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冲击。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压在日本头上,日本受到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的威胁。1868年日本开始改革,破除封建制度,这一明治维新运动使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一切向欧洲文化、经济、科学、政治、军事学习,改变了日本的建国进程与方向。同时也加入了西方列强侵略他国的行列。从此,破坏了自汉、唐以来植根于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

3、军事方面:

在14-16世纪时,日本海盗就侵袭中国沿海,中日关系开始蒙上阴影。1894年,日本耍阴谋、设圈套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之战的结果是日本吞并朝鲜、屠城旅顺、割取台湾、牟获暴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接着黄海战役,再者,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其他国家有机可乘,发动了侵华战争,以至于让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们烧伤抢夺,中国土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割让。然而,中国人民开始八年的抗日战争。

扩展资料:

日本的早期历史:

1、奈良时代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时期,朝廷力图整顿混乱的政治形势,缩减财政开支,改革兵制,向东北地区扩展疆域,谋求整形和重新加强律令制。

2、平安时代佛教从中国流传入日本,影响最大的是禅宗中的临济宗和曹洞宗(当时有在日本也是"临天下,曹一角")。进入镰仓时代后佛学逐渐兴盛,日本也经过改良产生了独特的宗派如净土宗等,在农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镰仓末期宋代的朱子学传入日本,当时后醍醐天皇希望恢复天皇的权威,朱子学所提倡的忠君爱国的儒家教条思想正好符合当时的国情。利用朱子学在武士阶级中所产生的影响,镰仓幕府被彻底推翻。朱子学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之一。

4、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后,就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是为北朝。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县),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

5、在江户时期由于科技的进步,在人群中产生了一种反对朱熹提倡王阳明的思潮,可以说是日本启蒙思想的开端。日本的文字也是发端于汉字,但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与现代汉语产生了较大的歧义可以说现在日本的汉字还保留着许多中国古代汉字的原意。

—日本

—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神话是起源于日本的一种神话体系,主要流传于日本 。日本神话中有关混沌天地形成过程有多种说法。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日本神话 起源地 :日本 神话开端 :高天原的天边 神1 :天之御中主神 神2 :高御产巢日神 神3 :神产巢日神 开天辟地,故事缘起,相遇结缘,分开别离,诞生起源,斩蛇论说,牵引国土,神话分析, 开天辟地 日本神话中有关混沌天地形成过程有多种说法。《古事记》之记载,天地形成之初,在高天原最先形成了天之御中主神(《日本书记》中记为天御中主尊,后面神名后括弧里的表示意义同上),随后相继形成了高御产巢日神(高皇产灵神)和神产巢日神(神皇产灵尊)。最先出现的天之御中主神代表宇宙的根本、支配高天原中心的主宰;而后出现的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相对为阴阳两仪,此三神即为“造化之神”,形成之后便隐身于高天原。 此时大地尚未凝成,只是些漂在水面上的蜉蝣一样的东西,如水母般漂浮不定。其中有物如春天的苇芽冒出,生命力极强,生长迅速,化作宇摩志阿斯诃备比古神(可美苇牙彦舅尊)和天之常立神(天常立尊)。此二神和前面的造化三神共五神,称为别天津神,它们都是诞生时都是独自一人,形象抽象也无性别之分,称为独神。 在别天津神后,又相继产生了七代十二位神,称之神世七代,其中两位独神和五对男女兄妹神祇,分别为: 1,国之常立神(国常立尊或国底立尊)(独神): 出现土地时的地上之神,司地之四极。 2,丰云野神(丰斟渟尊)(独神): 天与地、地与海尚未分离时出现的神,代表泥沼。 3,宇比地迩神(埿土煮神)(男神)、须比智迩神(沙土煮神)(妹): 代表泥土的神,土与水合成稠泥状,形成世界的雏形。 4,角杙神(角樴神)(男神)、活杙神(活樴神)(妹): 表示植物的根茎开始发出嫩芽的神。此时长出了植物嫩芽,且由白色的茎支撑大地,成为世界的中心。 5,意富斗能地神(大户之道尊)(男神)、大斗乃辨神(大苫边尊)(妹): 分别表示男性与女性的神祇,具有人性的神,也是人的开始。 6,淤母陀流神(面足尊)(男神)、阿夜诃志古泥神(惶根尊)(妹): 前者代表面貌俊美的神,后者代表令人恐惧的神。 7,伊邪那岐命(伊奘诺尊)(男神)、伊邪那美命(伊奘冉尊)(妹): 生成之神,国土万物创造之神。 另外,《日本书记》卷一中对天地开辟过程记录了六种说法,其产生神的顺序过程与上面所述的皆有不同。 故事缘起 大地依旧未成形,如油脂漂浮不定。于是众天神命令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二神去加固国土,并授予他们天之琼矛。 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遵命来到悬浮于天地之间的天浮桥,将天沼矛插入下面的漂浮物中,来回搅动,再将矛提起来,于是海水自矛尖滴下,聚积凝固形成一个岛,即淤能棋吕岛。 二神降临岛上,修建了一座高大雄伟的宫殿。一日,伊邪那岐命问伊邪那美命道:“你的身体发育得怎样了?”伊邪那美命回答道:“我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只是有一处没有长合。”伊邪那岐命说道:“我的身体也发育成熟,只是多出一处。让我们结合在一起,生育国土吧。” 伊邪那美命欣然应允。二神相约分别自右向左和自左向右绕着宫殿粗大的柱子行走,相遇便结为夫妻。 于是男神从左向右绕行,女神自右向左绕行。当二神会合时,女神先说道:“好一位英俊的男子!”男神随即应“好一位漂亮的女子!” 就这样,二神完成了结婚仪式。不久,生下一个浑身没有骨头的水蛭子。二神不喜欢这个发育不健全的孩子,便把他放到用苇叶编的苇船上,让他随水漂走。之后,生下了淡岛,此子也未被算在御子之列。 二神商议道:“我们生下的孩子不健全,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去向天神请教请教吧。” 天神用焚烧鹿肩骨的占卜方法为二神占卜后说道:“那是由于女子先发话的缘故。女子先说则不吉。这次回去由男的先说再重新来一遍。” 相遇结缘 伊邪那岐命与伊邪那美命回到淤能棋吕岛,照以前的方法又重新绕柱走了一遍。这次二神相遇时,伊邪那岐命首先说道:“好一位美丽的女子!”紧接着伊邪那美命才说道:“好一位英俊的男子!” 重新举行了结婚仪式后,二神生得八岛:淡路岛;伊豫岛(今日的四国),此岛一身生有四个面孔,每个面孔各有一个名字;隐岐岛;筑紫岛(今日的九州),此岛也是一身四面,每个面孔各有一个名字;伊伎岛;对马岛;佐渡岛和大倭丰秋津岛(今日的本州)。此八岛又称作“大八岛国”。此后又生得六个小岛,总计十四个岛。伊邪那岐命与伊邪那美命共同创造的这片国土,又称苇原中国,是相对于高天原(天上的世界)和黄泉国(地下的世界)而存在的人间的世界。 生完国土又生育诸神。房屋神、河神、海神、农业神、风神、原野神、山神、船神、火神等,总计生得三十五位神其间在生火神火之夜艺速男(又名火之炫毗古神,火之迦具土神)时,伊邪那美命被烧伤而死 伊邪那美命她的呕吐物、粪便也分别化为几位神。 分开别离 黄泉国 伊邪那美命因生火神而被烧伤,不久便离开这个世界,到黄泉国去了。 男神伊邪那岐命失去了爱妻,悲伤万分。他扑在妻子的尸身上哭泣道:“我的爱妻呀!为了那么个小子竟失去了你,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男神哭泣时流出的眼泪化作泣泽女神。男神把伊邪那美命安葬于出云国和伯耆国交界的比婆山下后,拔出腰间所佩的十拳剑,将致使伊邪那美命命归黄泉的火神的头砍了下来,沾在剑尖、剑身、剑柄等处的血流下后,化出八位神。 被砍掉了脑袋的火神火之迦具土神的头、胸、腹、阴部、左右手、左右脚也分别化作了山神、雨神、武器神等八位神。 伊邪那岐命思念著伊邪那美命,便随后追到黄泉国。伊邪那美命自紧闭的黄泉国大殿的大石门内迎出来,伊邪那岐命对女神说道:“我们共同创造的国土尚未完成,无论如何请随我回到世上来吧。” 日本神话 女神回答说:“太遗憾了,你怎么不早点来接我呢?我已经吃了黄泉国的饭食,无法返回你所在的世界了。不过,既然你特地来接我,我还是想与黄泉国的众神商量一下,看能不能随你回去。但是,在此期间你不许偷看。” 说完,伊邪那美命返身回到大殿中去,伊邪那岐命则等候在石门外。许久不见女神出来,伊邪那岐命渐渐焦躁起来,按捺不住,便取下插在左耳鬓的多齿木梳,将它的最粗一齿折断,点上火制成火把,举着它悄悄进入大殿。借着火光仔细一看,只见伊邪那美命身上爬满了蛆,头部、胸部、腹部、伊邪那岐命见了惊恐万分,拔腿而逃。伊邪那美命被丈夫看到了丑陋的形象,恼羞成怒,立即派女鬼去追。女鬼很快便要追上了,伊邪那岐命急中生智,把自己头上戴的黑木藤编的藤圈朝身后扔去,那藤圈即刻化作一片野葡萄林。女鬼嘴馋贪吃野葡萄,伊邪那岐命便趁机跑远了。女鬼吃了野葡萄,又紧追上来。这次伊邪那岐命取下插在右耳鬓的木梳,将梳子齿掰断扔向身后,刹时身后长出鲜笋。在女鬼贪吃鲜笋之际,伊邪那岐命又跑远了。最后,由伊邪那美命身体各部分生成的八雷神,率领黄泉国的魔军追杀而来,伊邪那岐命拔出佩在腰间的十拳剑抵挡,边挥舞边逃,魔军直追到黄泉国与苇原中国的分界处比良坂。伊邪那岐命从长在比良坂山坡下的桃树上摘下三个桃子,朝追来的魔军掷去,没想到魔军见了桃一下子便溃不成军,四散而逃。伊邪那岐命感激地对桃子说:“谢谢你们 帮助了我。今后,生活在苇原中国的人们若身处困境,还请多帮助他们。”说完,封桃子为“意富加牟亚美命”。自此凡间流传着桃木可避邪的说法。 伊邪那美命见几次追杀都失败了,便亲自追来。伊邪那岐命推来一块大石头,挡在比良坂的路中。伊邪那美命无法继续前行,隔着大石头愤愤地说道:“既然如此,我将每天杀死一千名你的国人。” 伊邪那岐命答道:“要是那样,我就每天建一千五百个产房,每天诞生一千五百个婴儿。” 因为这个缘故,每天都有一千人死去,每天又都有一千五百人诞生。 诞生起源 伊邪那岐命回到苇原中国后,觉得自己去了趟黄泉国,浑身沾满了污秽,便打算举行祓濯仪式来去掉身上的污秽之气。 筑紫国日向的橘小门的阿波岐原位于河的入海口处,岸边桔树叶青枝茂,阳光灿烂地照耀着,景色很美。伊邪那岐命来到这里,把身上的衣裳和饰物统统扔掉,裸著全身,准备跳进河里好好清洗一下。他所扔掉的手杖、腰带、围在腰下的裙裳、内裤、帽子以及戴在左手和右手上的玉镯,分别化成不同的神,一共生成了十二位神。 伊邪那岐命裸著身子,站在河边观察水势,他自言自语道:“上游太湍急,下游太舒缓,就在河的中段吧。” 于是,跳进河的中段,潜入水中,细致地洗濯全身。 伊邪那岐命身上洗落的污垢共化成了四位神,他在水底、水中、水面洗濯时,分别生成了六位神。最后他上岸掬清水洗左眼,生成了太阳女神,即天照大御神,天照命;洗右眼,生成了月亮神,即月读命;洗鼻孔,生成了速须佐之男命。 祓濯仪式完毕,伊邪那岐命浑身清爽,加之最后所得的三个孩子最称心如意,心情非常高兴。 “我最终总算得到三个孩子了!太令人高兴了!” 于是,伊邪那岐命将自己脖子上戴着的可发出美妙声响的玉串赐给天照大御神,命令她道:“你去治理高天原!”命令月读命说:“你去治理夜国!” 最后对速须佐之男命说道:“你去治理大海!” 就这样,伊邪那岐命将昼国、夜国和大海分别交由三个孩子治理。 ※※※※※※※※※※※※※※※※※※※※※※※※※※※※ 速须佐之男命大闹高天原 天照大御神、月读命和速须佐之男命遵照父亲伊邪那岐命的分派各自去了自己的领地。天照大御神和月读命治国之时,速须佐之男命却整日哭泣,不思治国。岁月流逝,速须佐之男命渐渐到了胸前飘须的年龄了,可他依旧整天哭泣。其声之悲,令青山荒芜;其声之哀,使河海干枯。国中的恶神也随之蠢蠢出动,各种灾祸频频发生。 伊邪那岐命召来速须佐之男命问道:“你因为何事如此悲伤,哭泣不止?” 速须佐之男命回答说:“我思念母亲,想去母亲所在的根之坚州国去,因此悲伤哭泣。” 根之坚州国即黄泉国。听儿子如此一说,伊邪那岐命不禁想起先前去黄泉国的可怕经历,心中非常生气,他对速须佐之男命下了驱逐令,说道:“既如此,就由你,但不许你再呆在这个国土上。” 速须佐之男命于是说道:“那让我去跟姐姐天照大御神道声再见,再去母亲那里。”说著,奔高天原而来。 随着速须佐之男命的上天,山河发出隆隆巨响,大地如发生地震般晃动起来。 天照大御神听说弟弟速须佐之男命正朝高天原而来,很吃惊,心想:“速须佐之男命上天决没安好心。一定是不满足于治理海面,而来夺我的国土的。” 于是,她解开自己的头发,分左右束在两耳边,扮成男装,在发鬓和手腕上佩戴了玉串,前胸后背束好箭袋,手里挥舞著弓,两脚踏地,严阵以待。 速须佐之男命来到高天原天照大御神面前,天照大御神冲弟弟问道:“你来高天原做什么?” 速须佐之男命回答说:“我来姐姐这里,决没有心存恶意。只是刚才父亲问我为何哭泣,我回答说想去母亲所在之国,父亲便生气地将我赶出来。我想在去母亲那里之前,跟姐姐道别。” “你嘴上说的好听,谁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怎么证明你是心地纯洁的?” “让我们二人在神的面前起誓,用身上所佩之物生子,若生女则证明心地清纯,若生男则说明心怀叵测。” 立誓已毕,天照大御神与速须佐之男命隔着天安河相对而立。天照大御神先取下速须佐之男命腰间所佩的长剑十拳剑,折为三段,在天安河畔的天之真名井里洗干净,然后放到嘴里嚼碎,“噗”地一声吐出来。随着吐出的气息,生成了三位女神。 轮到速须佐之男命,他取下天照大御神左边发鬓上佩戴的玉串,也用天之真名井的清水洗净,放在嘴里嚼碎,“噗”地吐出,随着吐出的气息,一位男神诞生了。他就是正胜吾胜胜速日天之忍穗耳命。接着取下戴在天照大御神右边发鬓上的玉串,用井水洗净放入嘴里嚼碎,吐出,这次诞生的男神是天之菩卑命。用天照大御神束前额发的玉串和戴在左手、右手的玉串也各生得一子,皆为男神。因此,由天照大御神的玉串共生得五位男神。 天照大御神对速须佐之男命说道:“后生的五子,是由我身上佩戴的玉串生成的,应是我的孩子;先生的三子,是你身上佩带之物所生,应是你的孩子。” 速须佐之男命听此一说,非常高兴。 “请看,我生的都是心地善良的女孩,可见我是心无恶意的。这场赌誓我胜了!” 乘着高兴劲儿,速须佐之男命胡闹起来。他跑到天照大御神开的田地里,将田埂踩毁,把水沟填平,还在每年新米收获时节举行初尝新米祀典的大殿到处拉屎。天照大御神不但没责备弟弟,还为他开脱说:“大殿上的污秽之物不是屎,是他喝醉酒呕吐出来的东西。他踩毁田埂,填平水沟,是因为他不忍目睹地面遭到破坏的缘故。” 尽管天照大御神护着弟弟,为他的胡作非为开脱,可是速须佐之男命爬上机房的屋顶,揭开一个洞,把剥了皮的斑马自房顶投掷下去。正在织衣的一位织女受惊过度不慎被梭子刺入死亡。 这次,天照大御神也不禁惶恐起来,躲进天岩屋中,将石门紧闭。太阳神躲进了洞穴中,于是天上地下一片漆黑,长夜漫漫,不见白昼。众神也骚动起来,如夏天的苍蝇乱作一团。各种灾祸不断发生。 于是众神聚集到流经高天原的天安河畔,让高御产巢日神之子思金神想对策。最有智慧的思金神召来许多长鸣鸡,让他们在天岩屋前引劲长鸣,又让人采来天安河上的坚硬岩石和天金山的铁矿,找来锻冶匠天津麻罗,冶铁造矛。然后,思金神命令伊斯许理度卖命制镜,玉祖命制勾玉串,让天儿屋命和布刀倒命剔下天香山雄鹿的全副肩骨,与天香山的波波迦木一起焚烧占卜。最后派人将天香山的一株枝繁叶茂的真贤树连根掘起,用勾玉串点缀上面的树枝,把八尺大的镜子挂在中间的树枝上,再将楮树皮制 成的棉布和麻布垂挂在下面的矮枝上,由布刀玉命举着它,天儿屋命唱庄重的祝词,大力神、天手力男神则隐蔽在天岩屋的石门旁。 一切准备就绪。天宇受卖命取天香山的萝蔓为吊袖带,将两袖高高吊起,又以天香山的葛藤束住头发,手里拿着束天香山的脆竹叶,将空桶倒扣在天岩屋前,伴着长鸣鸡的啼叫,踩着空桶跳起舞来。舞到极兴,如神魂附体,袒胸露乳,裙带直垂到这番狂舞引得高天原的众神哄笑不已。 躲在天岩屋的天照大御神,听到外面众神的哄笑吵闹,深感诧异。她忍不住将石门悄悄推开一条细缝,向外窥视,见天宇受卖命正舞得起劲,便发问道:“我以为我躲了起来,高天原和苇原中国便会漆黑一片,为黑暗所笼罩。你们怎么这么快乐?天宇受卖命为何在此起舞?” 天宇受卖命回答说:“因为来了位比您更尊贵的神,大家为此而欢欣雀跃。” 就在天宇受卖命答话之际,天儿屋命和布刀玉命将镜子举到天照大御神面前,请她看。天照大御神觉得新奇,就慢慢走出门来想凑近细看。这时藏在门边的天手力男神一把抓住她的手,把她拉出天岩屋。布刀玉命随即绕到天照大御神身后,将稻草绳挂在了天岩屋的石门上。 由于天照大御神重现了身姿,高天原的苇原中国也重新铺满了阳光。另外在日本,神社的入口处挂稻草绳和新年时家家户户门前结稻草绳的习俗也源于此。 高天原归于平静后,众神商议让速须佐之男命拿出众多物品来赎罪,并剪掉他的长须,拔去他的手指甲和脚指甲,以示惩戒。最后,将速须佐之男命逐出高天原。 临离开高天原前,速须佐之男命到掌管食物的大气津比卖神处讨点吃的。于是,大气津比卖由鼻、口、肛门处弄出许多材料,做成美味佳肴,献给速须佐之男命。可是,这一切都被速须佐之男命偷偷看到了。他认为大气津比卖用污秽之物来糊弄他,一气之下,将大气津比卖神杀死了。 大气津比卖死后,她的头化作蚕,两个眼珠化作了稻种,两个耳朵生成粟,鼻子生成小豆,这就是今日五谷的起源 斩蛇论说 速须佐之男命大闹高天原后被逐出了天界,来到出云国境内肥河上游一个叫鸟发的地方。他站在肥河岸边思忖著该去往何方,这时一双筷子自河的上游漂到眼前。“咦,这不是人吃饭用的筷子吗?上游一定有人家。” 速须佐之男命沿河朝筷子漂来的方向走去。不久,看到一老翁和一老妪围坐在一少女身边,三人执手相泣。少女看上去约约十六七岁,清秀可人。速须佐之男命觉得奇怪,便上前问道:“你们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 速须佐之男 那老翁见有人相问,便起身回答说:“我是山神大山津见神的儿子,统治这片国土,名叫足名椎,妻子叫手名椎,膝下唯一小女名叫栉名田比卖。” “那你们为何事而哭泣?”速须佐之男命又问道。 老翁深深叹了一口气,回答说:“先前我们夫妻共有八女,一家和睦地生活着,可谁知在离这儿不远的高志地方,住着一个叫八歧大蛇的怪物,每年来此作祟,每次吞食我一个女儿。今天又到了那怪物出现的时候了。一想到这最后的一个女儿也要被吃掉就不禁悲伤万分,因而哭泣。” “那个叫八歧大蛇的怪物,是何模样?” “它长得非常可怕。眼睛血红如酸浆果,一身生有八头八尾,身上覆盖着绿苔,长著桧杉。身体硕大无比,可蜿蜓于八个山谷和八个山岗之间,它的腹部糜烂总是滴血水。”老翁描述著,身体不断地发抖。 速须佐之男命听罢,毫无胆怯的模样,对老翁说道:“别怕,让我来治服这个怪物。不过,你能把你的女儿嫁给我吗?” 老翁答道:“若能惩治了那个怪物,自当把小女献上,只是还不曾请教尊姓大名。” 速须佐之男命答道:“我是天照大御神的胞弟,刚从天界下来。” 老夫妇大吃一惊:“没想到是如此尊贵的神驾到,失敬得很,这就将小女献上,让她随侍您的身旁。” 于是速须佐之男命当即将栉名田比卖变成一把小而多齿的梳子,插在自己的发间,又吩咐足名椎、手名椎道:“你们二位快去酿酒,筑起一圈篱笆墙,在墙上留出八个洞,洞前搭八个放酒盏的架子,在架子上放一酒器,里面装满酿好的八酿酒。”老夫妇依照吩咐做好了准备。 八歧大蛇果然来了。它嗅到酒香,便将八个脑袋伸进八个酒器中。八酿酒是反复酿造八次才酿好的烈酒,即便是八歧大蛇,也抵不住酒力,一会儿便醉了,八个脑袋耷拉在地上沉沉睡去。 速须佐之男命拔出腰间佩带的十拳剑,将八歧大蛇的八个脑袋一一割去,又将身子切成几段,又依次去割大蛇的八条巨尾。大蛇身上流出的血水把肥河都染红了。 当速须佐之男命砍到中间的那条尾巴时,“铿”地一声,宝剑被弹了回来,剑刃崩掉了一块。速须佐之男命深感诧异,用剑尖将尾巴纵向剖开,一把大刀呈献在眼前。速须佐之男命取出大刀,觉得此物非同寻常,后来将它献给了天照大御神。此刀是天从云,是三件神器中的一件。 速须佐之男命惩治了八歧大蛇后,便准备同栉名田比卖成婚。他寻游出云国各地,选择造新婚宫殿的地点。当他来到须贺时,忽觉神清气爽,于是决定在须贺建造宫殿。开土动工之时,有祥云自地上升腾而起,据说这就是“出云国”的来历。 宫殿落成后,速须佐之男命与栉名田比卖成婚,栉名田比卖的父亲足名椎被任命为宫殿的长官。速须佐之男命在须贺住了很久,后来还是到黄泉他母亲那里去了。 牵引国土 速须佐之男命巡游出云国各处寻找宫殿地址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他站在高处俯瞰出云国,发现出云国宛若一条狭长的细带,于是自言自语地说道:“我统治的国土如此狭小,实在说不过去,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使国土变宽吗?”说著,他向海的远处眺望。突然,速须佐之男命发现朝鲜半岛南端向外突出一块。“有了,有了,把那突出之处补在我的国土上不就可以了吗?” 于是,抡起一把大锄头,将半岛多出的那块砍去,把它与朝鲜半岛断开,然后用三根粗绳索捆住,嘴里呼着号子,像拉纤般地把砍下的那块土地拉了过来。这块拉来的国土与出云国相接,形成了今日出云国小津港到杵筑的御崎这一段海岸。 为了不让拉来的国土漂走,速须佐之男命在海里打下粗桩子,用绳索把国土系在桩子上。那粗桩子年深日久,便化作了今日屹立在出云国与石见国之间的三瓶山,而牵拉的绳索化作今日杵筑御崎南边的长长的海滨。 尽管增加了一块国土,速须佐之男命还是不满足。他又登高远眺,这次发现出云国北面的隐歧岛多出一块,像尖沙嘴似的向南突出,显得孤零无依,速须佐之男命高兴地大叫:“有了!有了!那里又有一块没人要的国土!”说著,抡起大锄头把它砍下来,用三根粗绳索把他拉了过来。如今的多久村至狭田村一带,就是拉来的那块国土。 后来,速须佐之男命又用同样的办法从别处拉来了两块国土。出云国新添了这么多国土,自然变得宽阔起来。速须佐之男命终于满意地笑了。 当时,日本国土上草木稀少,到处是秃山和荒野。速须佐之男命有一次渡海来到朝鲜国发现了许多金山银山,很想把它们运回日本,可惜没有太多的船。速须佐之男命便决定让日本到处长满树,好伐木造船渡海。于是,他拔下自己的长须,临风一吹,长须落地化为一株株杉树;又拔下胸毛,一根根吹散,胸毛化作了桧树;拔下腰间的体毛,化为罗汉松;拔下眉毛化作楠树。于是,日本整个国土便长满了杉松桧楠等各种珍贵的树,为绿荫所覆盖; 神话分析 日本神话与希腊、北欧神话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时间上的直线式排列,这也许是因为这些神话是在“被创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节我们特意选择了一些在日本民众中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以及一些类似风土记的传说,简要作介绍。天之中主神据日本《古事记》中记载:天地初开之时,在高天原产生的神,名叫天之中主神。这位“天之中主神”是最早出现的神。奇怪的是,这位神在以后的故事中再未出现过,而有关这位神的神社也没有一所。 其实,天之中主神并非被祭祀的神,而是古籍中记载的北极星神,由宫廷史学家们造出来的一个神名。高天原据日本《古事记》及《日本书纪》中记载,神话世界分为天上的高天原,地上的苇原中国和地下的黄泉国3层。高天原是天上众神的世界,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高天原由太阳神天照大神统治。高天原有叫做天之香具山、天之安河的山河,以及天之高市的城市。一旦发生重大事件,众神便聚集在天之高市和天之安河的河滩上,召开称之为“神集”的会议,商讨对策。在高天原也有水田。 上述地名与日本奈良县的地名完全相同,由此可以说,高天原是将地上的大和国(日本)反映到神话中了。

一提起日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使用着大量的汉字,若再作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日本人最早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古代的日本人曾一度完全借助于汉字来表述自己的语言。由此人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日语作为一种文字源出于中国的汉字,对此几乎是无人质疑的。但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却始终是个疑案。

一般日本人只晓得他们的祖先在公元3世纪时还不知道使用文字。但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则有更具体的推测。一说认为日本的文字最初应是由百济传入的,时间当在公元4世纪下半叶,他们的论据是,大和朝廷是在公元4世纪初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洲,与百济的交通最早也应始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故日本使用文字应在这之后。但据中国晋朝陈寿撰的《魏志韩传》记载,公元3世纪时,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辰韩已使用文字,于是就有学者提出辰韩先于百济将文字传入日本。这样一来日本人使用文字就有可能是在公元3世纪左右。另一说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最迟不晚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而且日本人并非得通过朝鲜才能接触到汉字。公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就曾记载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也就是说,早在公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就有人到过中国,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访问中国京城的倭人一定会接触到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灿烂文化。对此《后汉书倭传》也作了明白无误的记载,书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则史料表明,倭奴国使节不仅会使用汉语,而且对当时中国的君臣礼节甚是通晓。因此就有学者根据这两则史料推断在公元一世纪中叶或者最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日本就已使用文字了。

但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是后人对史料的误解或推测。中国古籍明确记载日本人使用文字的是《魏志倭人传》,该书正始元年条载曰;“倭王因使上表答谢恩诏”。当然也有人持有异议,认为倭王的这篇上表出自中国使臣之手,而非倭人所作。但当时的情况是倭国使节难升米和副使都市牛利自景初二年(238年)六月至正始元年(240年)已在中国逗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们在逗留中国期间,除了执行例行公务之外,还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无论从机会和需要来看,倭国使节已通晓汉语,在他们回国后倭王自然也无必要请中国使臣代劳上表。若由此推论,公元3世纪中叶至少在九州这个范围内日本人已使用文字,这是第三种说法。

还有第四种说法的,《注释日本纪》主张汉字是在应神天皇(5世纪初)之时传来日本的。该书的所谓依据就是《古事记应神记》曾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带《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汉字传来之始,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还在公元4世纪末,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就已通过朝鲜传到日本,其中就包括汉字、儒家思想以及筑沟和养蚕技术等。显然《注释日本纪》的提法是不足为据的。

关于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何时使用文字?现在至少有以上4种说法。看来各说都有证据不足之嫌。而唯一被认为是能说明问题的铭文尚属鲜见,至今发现的最早一例是熊本县玉名郡江田村船山占坟出土的一把刀,上铸有“治天下狻 齿大王世……服此刀者长寿子孙注注得其恩也不失其所统作刀者名伊太加书者张安也”等铭文。有关学者认为铭文中的大王系指反正天皇,故刻此铭文的年代当在公元5世纪上半叶,若以此为据,似又有太晚之弊。尽管如此,因此解开日本文字的疑案还有待地下文物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从古代唐朝传播到日本的文化有哪些方面

文化艺术方面的影响通过中日两国频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继出现了受唐文化影响的白凤文化、天平(奈良) 文化和平安前期(弘仁·贞观)文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