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的附加说明
(一)汉代的注和唐宋的疏
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口授传抄的错误,汉代人已不能完全读懂先秦古书,于是有人作注。汉注虽多是儒家的经书,注家思想也受儒家局限,但因时代距先秦较近,对字句的解释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同理,唐人不易读懂汉注,于是出现了新的注解方法“疏”(又叫“正义”),既解正文,又解注文。宋人也沿用这种方法。
(二)注疏的体例
后人把注疏与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十三经注疏》。以《毛诗正义》为例,注疏的体例是: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传”,“笺云”是汉郑玄的“笺”,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后是唐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一)汉唐人的注解
1内容:汉唐人注解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音,也有通释大意的。唐代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重在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有的重在阐明哲学思想。
2范围:汉注从经书开始,后渐扩大。唐人除给经书作疏外,也注子书,还为汉代以后古书做笺注。
(二)宋人的注解
风格与汉唐大不相同,常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习称“六经注我”。
(三)清代的注解
1详尽可靠。一些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较深的研究,注解风格为之一变,重视从材料出发,方法也有进步,所作注解大都详尽可靠,因此称为“朴学”。但有的不免于烦琐。
2注重校勘。
[附]两个校勘术语:(1) “衍文”,指古书中误增的字。(2) “脱文”,指脱落的字。
四、旧注中常见的术语
(一)曰、为、谓之:用来释义或辨析同义词,相当于“叫做”。被释词在后。
(二)谓: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相当于“是指”、“是说”。被释词在前。
(三)貌、之貌:表明所解释的是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四)犹:用来说明是以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或用引申义释本义,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不完全相同,相当于“等于说”。
(五)之言、之为言:常用于声训。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用来注音(注释和被注释字不完全同音)。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注音兼释义;读若、读如:主要是注音,偶尔也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五 对待旧注的态度
了解旧注的局限;不抹煞古人,也不迷信古人。吸收其有价值的东西
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 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朱熹把《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应考虑作品产生的朝代。
古代书籍的分类:
古书最流行的分类方法是“四部”分类法。它起源于三国时代,完备于清代。清朝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将所收书籍分为经部、子部、史部、集部,就是所谓“四部”。
经部以儒家的“十三经”为主干,“十三经”就是:《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解释经书的著作,都在经部。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如《说文解字》、《广韵》、《经典释文》等,也归在经部。
古书旧注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解释词义、注明音读、疏通文意、阐明思想、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释典故、校正文字、考证人名、地名等。
古书注解的内容和范围按年代分类:
一、汉唐人的注解
1、内容:汉唐人注解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音,也有通释大意的。唐代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重在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有的重在阐明哲学思想。
2、范围:汉注从经书开始,后渐扩大。唐人除给经书作疏外,也注子书,还为汉代以后古书做笺注。
二、宋人的注解
风格与汉唐大不相同,常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习称“六经注我”。
三、清代的注解
1、详尽可靠。一些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较深的研究,注解风格为之一变,重视从材料出发,方法也有进步,所作注解大都详尽可靠,因此称为“朴学”。但有的不免于烦琐。
2、注重校勘。
a、校勘术语:“衍文”,指古书中误增的字。
b、“脱文”,指脱落的字。
注: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后人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古书注解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古书注解的附加说明
本文2023-10-12 04:26: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