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补肾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通明补肾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通明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银海精微》卷上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通明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通明补肾丸 1 拼音

tōng míng bǔ shèn wán

2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 21 方名

通明补肾丸

22 组成

车前子1两,石决明1两,桔梗1两,芍药1两,细辛2两,大黄1分,茺蔚子2两,干地黄2两。

23 主治

五风变内障。因脏腑虚劳,肝风为本,初患之时,头旋偏痛,或一眼先患,或因呕吐双暗,毒风入眼,兼脑热相侵,致令眼目失明。

24 通明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茶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 《银海精微》卷上 31 方名

通明补肾丸

32 组成

楮实子1两,五味子1两,枸杞子1两,人参1两,菟丝子1两,肉苁蓉1两,菊花1两,熟地黄1两,当归1两,牛膝1两,知母1两,黄柏1两,青盐1两。

33 主治

玉翳遮睛。因肝入脑,肝膈积热,久则肾虚,致眼中发热或赤痛,初起红肿赤脉穿睛,渐生白翳,久则成片遮瞒乌睛,凝结如玉色。

34 通明补肾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盐汤送下。

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古籍中的通明补肾丸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总纲]黑翳如珠歌

而圆,泪出羞涩疼痛甚,大人肝肾虚风愆。   通明补肾丸可服,小儿患此名眼疳,羚羊角饮硝黄细,知母羚

《眼科心法要诀》:[卷二]黑翳如珠歌

珠子黑而圆,泪出羞涩疼痛甚。大人肝肾虚风愆,通明补肾丸可服;小儿患此名眼疳,羚羊角饮硝黄细,知母羚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之一七十二证方论]十四·五风变内障

侵。致令眼目失明。初觉即须急疗。宜服除风汤、通明补肾丸立效。诗曰∶乌绿青风及黑黄堪嗟宿世有灾殃瞳人

《银海精微》:[卷上]玉翳浮瞒

,名曰玉翳遮睛。治之宜服泻肝散、明目菊花散、通明补肾丸。泻肝散治胃中热。归尾大黄黄芩知母桔梗茺蔚子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总纲]五风初患不足歌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3 脾肾两助丸说明书 31 药品类型 32 药品名称 33 药品汉语拼音 34 药品英文名称 35 成份 36 性状 37 作用类别 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39 规格 310 脾肾两助丸的用法用量 311 禁忌 312 脾肾两助丸的不良反应 313 注意事项 314 脾肾两助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315 脾肾两助丸的药理作用 316 备注 附: 1 古籍中的脾肾两助丸 脾肾两助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pí shèn liǎng zhù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Pishen Liangzhu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165493

23 处方

党参 164g 白术(麸炒) 44g 鸡内金(炒) 45g 土鳖虫 45g 川芎 27g 山药(麸炒) 180g 熟地黄 340g 黄芪(蜜炙) 180g 白芍(酒炒) 180g 茯苓 90g 小茴香(盐炒) 180g 山茱萸(酒制) 180g 枸杞子 46g 杜仲(炭) 46g 补骨脂(盐炒) 46g 锁阳 46g 九节菖蒲 46g 郁金 46g 陈皮 46g 半夏(制) 46g 款冬花 46g 麦冬 46g 川贝母 46g 牵牛子(炒) 46g 牛膝 46g 肉苁蓉 46g 甘草(蜜炙) 46g 泽泻 180g 使君子仁 27g 当归 27g

24 制法

以上三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20~ 13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酸

2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 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 4~6 μm 。联结乳管直径12~15μm ,含细小颗粒状物。纤 维成束散离,多碎断,壁厚,表面有纵裂纹,两端断裂成帚状或较平截。纤维束周围薄 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针晶细小,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薄 壁细胞纺狂锤形,壁厚,有极微细斜向交错纹理。薄壁细胞类圆形,有椭圆形纹孔,集 成群。橡胶丝呈条状或扭曲成团,表面带颗粒性。花粉粒淡**,呈类球形,直径28~ 40μm ,具 3孔沟,外壁较厚,内外层明显,表面有尖刺,刺长至 6μm ,每裂片有 5 刺。种皮栅状细胞,无色或淡黄棕色,长48~80μm 。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 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28 功能与主治

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用于脾肾虚弱而致的肢体倦怠,气虚无力 不思饮食,胃脘痞闷,腰膝疲软,梦遗滑精,头晕耳鸣。

29 用法与用量

用淡盐水送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210 规格

每丸重 9g

211 贮藏

密封。

3 脾肾两助丸说明书 31 药品类型

中药

32 药品名称

脾肾两助丸

33 药品汉语拼音 34 药品英文名称 35 成份 36 性状 37 作用类别 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用于脾肾虚弱而致的肢体倦怠,气虚无力,不思饮食,胃脘痞闷,腰痛腰困,腿膝疲软,头晕耳鸣。

39 规格

每丸重9克

310 脾肾两助丸的用法用量

用淡盐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311 禁忌

孕妇禁用。

312 不良反应 313 注意事项

1忌油腻食物。

2外感或实热内盛者不宜服用。

3本品宜饭前服用。

4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二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5 脾肾两助丸的药理作用 3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古籍中的脾肾两助丸 《辨证录》:[卷之十二]安胎门(十则)

动不安,如下坠之状,人以为带脉之无力也,谁知脾肾两亏乎。夫胞胎虽系于带脉,而带脉实关于脾肾,二经亏

《傅青主女科歌括》:[女科下卷妊娠]妊娠少腹疼(四十一)

之气与血,脾肾可不均补乎!方用安奠二天汤人参(一两,去芦)熟地(一两,九蒸)白术(一两,土炒)山药

《叶选医衡》:[卷下]虚劳论

主濡之,血属阴,主下降,虚则上升,当敛而抑,六味丸是也。救脾者,必本于阳气,气主煦之,气为阳,主上

《血证论》:[卷四]崩带

。加丹皮栀子柴胡白芍麦冬五味子。补脾土。清肝火。两面俱到。或用丹栀逍遥散。加牡蛎阿胶蒲黄。谨按。带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九节·夹胀伤寒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称·三消 31 上消 32 中消 33 下消 4 儿科消上、消肌、消浊的合称·三消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三痟的方剂 2 治疗三痟的穴位 3 治疗三痟的中成药 4 三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三痟 1 拼音

sān xiāo

2 概述

三痟为病名,即三消。痟同消[1]。出自《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三消为病名:1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称;2儿科消上、消肌、消浊的合称。

3 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称·三消

三消亦称三痟,为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称[2]。《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黄赤者,痟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痟肾也。”《丹溪心法》分三消为上消、中消、下消,《景岳全书·杂证谟》谓: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景岳全书·杂证谟》:“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痟也。”

31 上消

上消为病名,消渴的一种。又称膈消、消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鬲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本病以大渴引饮为主症,或见小便甜。多因心肺火炽所致。治法宜以清心肺为主。可兼清其胃。方用消渴方、麦门冬饮子、二冬汤、人参白虎汤、止消润燥汤等。亦可因命火上浮所致[3]。《医碥·消渴论》:“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上肺则为上消。……以八味肾气丸,引火归元,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俾肺受湿润之气而渴疾愈矣。”

32 中消

中消为病名,又称消中、痟中、消脾。《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黄。”本病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症状,或见小便甜,或因脾胃燥热所致。治宜清胃泻火,滋阴润燥。用白虎汤、抽薪饮、黄连猪肚丸、生地八物汤、调胃承气汤等方。或因命门火衰,火不归元,游于胃而成中消者,宜八味丸。可见于甲亢、糖尿病等[4]。

33 下消

下消为病名。见《丹溪心法·消渴》。又称肾消、消肾。《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本病多因肾衰不摄所致。主要症状为小便特多,或如膏油,或甜,口渴多饮,面黑耳焦,日渐消瘦。治宜滋肾固摄。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大补阴丸、滋膵汤等方。气虚火衰者,用八味地黄丸、右归丸、秘元煎、固阴煎等方[5]。

4 儿科消上、消肌、消浊的合称·三消

三消为儿科消上、消肌、消浊的合称[2]。见《幼科铁镜》。

小儿消渴为病证名,为津液枯燥,虚热内盛的小儿病证。临床以口渴、饮多、食多、尿多而消瘦为特征。《幼科铁镜》:“三消之症,实热者少,虚热者多,不足之症……始而心肺消渴,或脾胃消中,或肾水消浊。传染日久,则肠胃合消,五脏干燥、精神疲怠,以致消瘦四肢。”临床分消上、消肌、消浊三证。[6]

5

为医者,只言其效如神,不言禁忌之用,轻则伤身,重则促命也。

学医必读古籍,用药必遵古法。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千古名方!

《金匮肾气丸》—— 误用最多的补肾方!

自从《六味地黄丸》成了补肾名方以后,它的兄弟《金匮肾气丸》就成了壮阳的名方了。而各种专家和网友的以讹传讹,再加上“适应性广”的假象,很多以为自己肾虚的朋友,就经常会尝试服用此药了。

如果真的是肾虚引起的寒邪困于少阴,或者肾阳不能归元引起的水液代谢不畅,用肾气丸确实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效果如神。但这两种情况,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或者大病初愈的术后病人,比较多见。而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并不那么适合。

一,痰热内盛者误服:助火生痰

《本草新编》

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陈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非心、肝、肾之痰用熟地之明验乎

脾肺失运而生痰,最忌滋腻之物,抑脾而塞肺故也。肾气丸以熟地为君,脾肺虚弱而肾气未散者不可妄服。关于脾肾,很多古籍有所记载,很多人被诊断为脾阳虚后,又以为火生土,所以当补肾阳以生脾阳,此大谬也。今之人,肾阳衰者寥寥无几,很多年轻人手脚凉或者性生活不协调,就误以为是肾阳虚衰,就乱用补药,为害甚多。

二,肝郁者误服:助肝伐脾

《王孟英医案》

谢谱香体属久虚.初冬患嗽痰减食.施某视之.云是肾气不纳.命火无权.叠进肾气汤月余.遂致呕恶便溏.不饥无溺.季冬孟英诊之.脉甚弦 .苔腻舌红.乃中虚而健运失职.误投滋腻.更泄枢机.附桂之刚.徒增肝横.

方中肉桂和附子,最能助阳动火,肝气不郁者,尚可借其而外达,散其热。如果肝郁而气机内蕴者,则助肝阳猛烈上行,使脾胃之气不能四达,进而大小便失职,气机上逆。

三,阴虚血燥者误服:耗肾伤血(手*伤精者亦然)

虽然肾气丸中以熟地为君,剂量颇大。但其泽泻,茯苓,皆为伐肾之品。如果有寒饮,则桂附司其职而应之,如无寒饮邪气,则桂附反转为伤肾阴之品。更助泽泻,茯苓,使肾中之真阴,更加耗损,而助浮阳逆上。十分危险。

四,初服有效,久服有害

中药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起初有效,再服无效,而且很多副作用感觉不到。比如肾气丸,由于其附子之性,初服的时候,很可能感觉有温通之感,呼吸不畅或者小便问题都有好转,实际上却受了很多暗伤而不自知。

在我治疗的朋友里,这种情况很多见,基本上是大部分。而且很多医生一开药就是一个月两个月的开。初期吃感觉有效,于是便一直吃了下去。结果造成了很多难以恢复的问题。

《王孟英医案》

初服颇若相安者.方中附桂刚猛.直往无前.痰亦不得不为之辟易.又得地黄等浓浊下趋之品.回护其跋扈跳梁之性.然暴戾之气.久而必露.柔腻之质.反阻枢机.治节不伸.二便涩少.痰无出路.愈伏愈多.一朝卒发.遂壅塞于清阳升降之路.是以危险如斯.

这个医案,病人是促发脑梗,就是因为初期感觉有效,于是就吃了两个月的肾气丸。结果春天阳气升腾,而痰阻上行之路。发生脑梗。

总结:千古名方建功伟,古人今异莫乱用。

总体来说,古代人贫乏者多,生活又相对清苦,所以很少有痰火,湿热等等问题,也不会因为太复杂的社会关系而导致各种压力和肝郁问题,所以在古代,肾气丸确实适用面很广。

而今人之体,已然改变了很多,不详细判断,很容易弄巧反拙。而造成今天这种滥用情况的,却是医者妄下判断导致的多,病人盲从于网络专家的次之。

《伤寒论》到处都在教,其中的古方确实异彩纷呈。但是药就药,尤其是伤寒论中的经方。判断不清就盲目服用,危害甚多。

即使对证用药的情况下,也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做加减和药量调整。肾气丸在古代的变化十分的多。并不是古方就一定要按古代的比例吃。切记。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予自然)

专注本源疗愈,助人解除身体及心灵上的困扰。

健康,心理,修行等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与我交流。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分享知识,帮助他人。

1kuì、guì。

2部首:匚。

3笔画:11。

4笔顺:横、竖、横折、横、竖、横、竖、横折、撇、点、竖折/竖弯。

5基础释义:[kuì]缺乏。

6[guì]同“柜”。

7《说文解字》:“匮,匣也,从匚,贵声”。

8受物器之形象是匚之范式。

9钱贝如中在土上冒头是贵之范式。

10匚,贵两范式叠加。

11器受物如中在土上冒头是匮之范式。

12组词:匮乏、箧匮、匮饿、困匮、玉匮、匮竭、柙匮、匮止、匮盟、窘匮、烦匮、匮缺、褊匮、铜匮、耗匮、开匮、一匮、椟匮、匮喂、罄匮、中匮、代匮、匮餧、空匮、匮生、央匮、匮绝、凋匮、石匮、貌匮、书匮、钤匮、倾匮、穷匮、虚匮、无匮、灵匮、水匮、僦匮、乏匮。

13古籍解释:《唐韵》《集韵》《韵会》求位切《正韵》具位切,音蒉。

14《说文》匣也。

15从匚,贵声。

16《六书故》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匮,次为匣,小为匵。

17《史记·太史公自序》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18《韵会》或作鐀。

19俗作柜。

20又《说文》一曰乏也。

21《广韵》竭也。

22《诗·大雅》孝子不匮。

23又和篑通。

24《前汉·王莽传》纲纪咸张,成在一匮。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剂型 22 拼音名 23 标准编号 24 处方 25 制法 26 性状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蛤蚧补肾丸 蛤蚧补肾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gé jiè bǔ shèn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剂型

胶囊

22 拼音名

Gejie B shen Wan

23 标准编号

WS3B164793

24 处方

蛤蚧 6 5g *羊藿 40g 麻雀(干) 25g 当归 40g 黄芪 30g 牛膝 40g 枸杞子 40g 锁阳 40g 党参 50g 肉苁蓉 35g 熟地黄 60g 续断 40g 菟丝子 40g 胡芦巴 30g 狗鞭 20g 鹿茸 8g

25 制法

以上十九味,茯苓、胡芦巴、菟丝子、鹿茸、狗鞭与山药 25g粉碎成细 粉,其余蛤蚧等十三味与剩余的山药加水煎煮四次,第一次 2小时,第二、三、四次各 3小时,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稠膏,加入上述粉末,干燥,粉碎,混匀,装入胶囊, 即得。

26 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的粉末;味微苦。

27 检查

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6页)。

28 功能与主治

壮阳益肾,填精补血。用于身体虚弱,真元不足,小便频数。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3~4 粒,一日 2~3 次。

210 规格

每粒装0 5g

211 贮藏

密封。

古籍中的蛤蚧补肾丸 《异授眼科》:[眼有七十二症医治]第六十六问

。宜服补肾丸,点水眼药。补肾丸(十一问、五十四问之补肾丸与此俱异)人参白蒺藜白术杏仁苍术蛤蚧玉屑白

《验方新编》:[卷十七眼部]眼科七十二症问答症因丸散

水眼药。补肾丸∶人参、白蒺藜、白术、杏仁、苍术、蛤蚧、玉屑、白石脂、车前子、金樱子、旋复花、五味子、

《丹台玉案》:[卷之三眼疾门]立方

子(三两)共为末蜜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下。补肾丸治肾虚。眼目昏花。近视不明。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

《医学纲目》:[卷之五·阴阳脏腑部]劳瘵骨蒸热

黄。虚热,气加乌梅、秦艽、柴胡;血加青蒿、鳖甲、蛤蚧、小麦、牡丹皮。肺蒸(鼻干)加乌梅、天冬、麦冬、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通明补肾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通明补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