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波斯国是现在哪个国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古代的波斯国是现在哪个国家,第1张

古代的波斯帝国是现在的伊朗。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也就是说波斯是伊朗的古名。历史上在西亚、中亚、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法维帝国等。

在宋朝时期,波斯人的国家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名称。这个时期的,波斯地区被伊斯兰教统治,被称为伊朗(Iran),而波斯人则被称为伊朗人(Iranians)。

关于宋朝时期波斯人的政局,当时伊朗被伊斯兰教统治,由哈里发或伊斯兰教皇帝统治。然而,在10世纪和11世纪之交,萨曼王朝(Samanids)统治了伊朗,这是一个伊斯兰教王朝,他们试图恢复波斯的文化,并重新启用琐罗亚斯德教。

关于宋朝时期波斯人的军衔顺序,由于历史记录的限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顺序。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期,波斯人或伊朗人的军队是由不同的军衔或等级的士兵组成的,他们中的高级军官可能包括将军、副将军、指挥官等。

常有人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强大的包容性,那么这种包容性究竟是怎么体现的呢

隋唐时期波斯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隋唐时期,随着天下大势由分走向合,大一统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凝聚力,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开元盛世到来,此时也正是中亚的波斯文化全盛时期,借着万国来朝的风潮,波斯文化开始流传到中国。

而在面对波斯文化的传播时,中国文化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强大的包容性呢

传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决定了小农经济的壁垒性,这也是中国文化强大包容性的前提,保护中华文明不被其他文明同化

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文明是一个土生土长,流传不断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期,我们一直将自己视为天朝上国,不是没有道理的。

清朝乾隆年间,皇帝给遣使来朝的英国国王下过一道圣旨,其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国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我们天朝上国,什么都有,不需用你们英国人的东西。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这种闭关锁国的封建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但站在乾隆,甚至更遥远的隋唐时期的立场上,这么说也不无道理。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在中华文化还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隋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带给中国文化的是无与伦比的战略定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因为在经济上的这种自给自足,文化上,也自然的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壁垒。

当然这种壁垒有利有弊,当我们想要吸收别人文化的时候,壁垒就是阻力。可当别人想要同化我们的时候,这壁垒就是文化上的长城。这就好比是棋盘,固然双方都想要吃掉对方的卒,可前提是你得先保护好自己的帅。

文化的壁垒性,是文化包容性的前提。想要融合别人,你自己首先就得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牢固的文化体系。而我们中国传统农耕文明衍生出的小农经济的壁垒性,在文化层面上则成为中国文化强大包容性的前提。

如果从全球文化的历史轴上去看,隋唐时期,正是波斯文化的全盛时期,从宗教,艺术,建筑等等层面,崇尚商贸的中亚细亚各国使节商人,不远万里的将他们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其中处于东方的中国,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地。

在这种情形下,若没有本土文化强大的壁垒性作为前提,而是被强大的波斯文化彻底同化,那么也许今天中国的历史,早就被改写了。

好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经过了两晋南北朝的积淀,也正处于一个茁长成长,极富有生命力的阶段,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壁垒都是非常强的。这给面临波斯文化渗入时,我们中国文化能够融合它,而不是被它融合,形成了最好的保障。

中国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追求文化最大公约数,文化多样宽容开放,是中国文化强大包容性的基础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野生动物之间,不管是凶猛的狮虎,还是温顺的绵羊,都不会因为吃草吃肉的习惯差异而撕咬。但人不同,文化看上去是个形而上的概念,但世界历史上,因为文化入侵而发生的战争举不胜举,甚至为此亡族灭种者,也不在少数。

可是翻开历史书就会发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因为信仰和文化的差异而发生的战争,屈指可数,是我们中国人不爱打仗吗

当然不是,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我们的先辈因为土地战争,因为人口战争,因为资源战争,但就是很少因为文化的不同而战争。

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没有因为南方人吃米而讨伐他们,粽子里喜欢包红枣的人,没有因为别人喜欢往粽子里包肉松而刀兵相向。这是由我们中国文化丰富的多样性决定的。

用一句直白点的话说,就是见多识广,不以为奇。中国疆域的广阔和历史的悠久,塑造出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若非是有统一的王朝和官方语言,陕西人去广东,双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不需要出国就足以让双方完全听不懂对方说什么,语言都听不懂,更别提文化了。

正是中国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给中国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的渗入时以极强的包容性,首先最起码双方不会因为文化的巨大差异而发生战争,这就给了文化互相接触,互相融合以机会。

隋唐时期波斯文化的渗入,带着极强的宗教色彩。袄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随着波斯商人进入隋唐时的中国,并在此落地生根。

明代天启三年出土的《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上记载:

“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由此可以看出,景教等波斯文化的渗入,在隋唐时并没有受到 或者本土文化的排斥,反而尊重他们的教义,在不违反当时法律的基础之上,允许他们在国内自行发展,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寻找最大公约数,以充实我们自己文化的多样性。

事实上,从汉代开拓西域开始,来自中亚的文化就通过河西走廊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并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使得我们中国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

由此可以看出,和而不同,寻求文化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包容性的基础。

文化主动出击的开拓性,主动接纳外来文化,“拿来主义”是中国文化强大包容性的具体手段

以上说的都是当外来文化主动渗入时的状态,事实上,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还体现在我们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地方。

以隋唐时波斯文化的渗入为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唐朝时期"胡服","胡曲""胡舞"的盛行。《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

"开元以来,太常之乐尚胡曲,贵人之御馔悉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

就是这种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例子。太常,就是管理国家礼祀的官员,地位高崇,象征意义非常重大。"太常之乐尚胡曲"当然不可能是波斯文化渗入,只可能是我们中国文化主动吸收波斯文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很多现在已经融入到我们自己文化中的雕塑艺术,建筑技术等,都是当时主动从波斯文化之中吸收过来,并且把它本土化的。

有人说中国人喜欢"拿来主义",所以没有自己的创造力,且不论这句话是否有道理,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在文化领域,正是先辈们这种"拿来主义"丰富了我们中国文化,同时也服务于现实生活。

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中国人是很讲究经世致用的,那些精神层面的,纯粹概念上的文化,我们接纳,但也不会奉若圭臬。相反,那些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文化,我们不但不排斥,反而主动出击,迅速地将它本土化,然后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

这种主动出击的开拓性,是千百年来保障着中国文化不断更新换代,不被别人所抛下的手段。文化本质上是思想,固化,一沉不变的陈旧思想,只是故纸堆上的一串符号。真正的文化,必然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是不断吸收外部营养,同时自我更新的民族软实力。

隋唐时期,面对波斯文化的渗入,正是我们中国文化中保留了这种敢于主动接纳外来文化,对自己进行更新换代的开拓性,才使得我们中国文化自身能够一直站在世界的前列,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性。

综上,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首先凭借着自己完整而独特的文化体系,形成强大的文化壁垒,使得面对当时波斯文化的渗入时,我们自己首先不会自乱阵脚,而这是我们文化之所以有强大包容性的前提。

其次,中国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体,隋唐时期作为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各民族空前融合,在大一统的王朝下,形成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同时,这种多民族融合的多元文化,给了我们中国文化在处理外来文化渗入时正确的方法,那就是在尊重的前提上,保持多样性,和而不同,寻求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最后,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它敢于主动出击,吸收外来文化中有利于自己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部分,并大胆革新,最终将它本土化,为自己所用的开拓性上。这种文化的开拓性,保证了我们不会被时代落下,反过来又成为文化强大壁垒和多样性的基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盛唐和开元盛世已经离我们远去,中华民族再次站到了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关口,中国文化也面临着和当时隋唐文化面对波斯文化渗入时一样的现状,该怎么做,先辈们已经用教科书式的答案给了我们方向。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明史》

波斯帝国是古代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奴隶制帝国。统治这个帝国的是阿契美尼斯家族,故亦称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领土扩张到大部份中亚和西亚领域的君主制王国,也是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君主制国。公元前330年,在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进攻下,帝国都城波斯波利斯陷落,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害,帝国灭亡。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波斯帝国是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帝国。统治这个帝国的是阿契美尼斯家族,故亦称阿契美尼德帝国。伊朗西南部法尔斯地区的波斯人本来臣服于西北部的米底。公元前 330年,帝国都城波斯波利斯陷落,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害,帝国灭亡。

中文名称: 波斯帝国

首都: 波斯波利斯

别称: 阿契美尼德帝国

统治者: 阿契美尼斯家族

目录

概述

崛起

扩张

衰亡

势力扩张

大流士的改革

历史分期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年-前330年)

希腊时期(前330年-前170年)

安息帝国(前170年-226年)

萨珊王朝(226年-650年)

伊斯兰教时期(650年-1290年)

蒙古人的统治(1219年-1500年)

萨非王朝(1500年-1722年)

欧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1914年-1935年)

统治下的诸民族腓尼基人

犹太人

阿拉米人

米底人

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亚洲希腊人

波斯人的统治

波斯文明

帝王世系

波斯和伊朗概述

崛起

扩张

衰亡

势力扩张

大流士的改革

历史分期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年-前330年)

希腊时期(前330年-前170年)

安息帝国(前170年-226年)

萨珊王朝(226年-650年)

伊斯兰教时期(650年-1290年)

蒙古人的统治(1219年-1500年)

萨非王朝(1500年-1722年)

欧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1914年-1935年)

统治下的诸民族 腓尼基人

犹太人

阿拉米人

米底人

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亚洲希腊人

波斯人的统治波斯文明帝王世系波斯和伊朗展开

又称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从美索不达米亚横跨到印度,由里海伸展到波斯湾,势力扩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首都苏萨。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后经过数十年扩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统治,建立了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和中国西部(时值春秋战国时期)的葱岭西部地区(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喷赤河和瓦罕之路一带,这里是波斯帝国的东北部地区,与塞种人相接壤),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包括70个民族,50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92年希腊——波斯战争后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兴起于欧洲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侵,征服波斯全境。 在波斯,历史上有多个帝国先后建立、兴盛、和衰亡。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并于前550年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王国,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539年,居鲁士二世占领巴比伦。 到了冈比西斯二世时代则于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后王朝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国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流士在前519年挥军东进印度河平原,西面则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马其顿、希腊,但却因马拉松战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败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后来(前480年)再度对希腊用兵,可惜最终未竟全功。 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编辑]希腊化时期(前330年-前141年/前129年) 前334年—前330年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三世的大军击败大流士三世,波斯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亚历山大的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经过继业者战争最终在前312年自立塞琉古帝国,以塞琉西亚和安条克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 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的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中亚河中地区和印度,佛教从印度孔雀王朝传来,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塞琉古帝国的后期在前247年东部的帕提亚和大夏(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北部)独立之后,东部被大夏所扰和安息帝国西征,在前190年之后,西面又面临罗马共和国的征伐,最终在阿尔沙克王朝米特里达梯一世时期丧失了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大片领土。最终被罗马共和国于前63年将其彻底灭亡。 简介 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的古国。波斯人属印欧语系的一支,约公元前二千年代末叶从中亚一带迁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法尔斯地区—),有十个部落(六个农耕,四个畜牧)。曾一度处于米堤亚统治之下。前550年,居鲁士领导波斯各部落推翻米堤亚王国,建阿契美尼德王朝(一说始于前558),定都苏萨,是为波斯帝国之始。继而向外扩张,征服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叙利亚等地,又向东占领大夏(巴克特里亚)、粟特等,但在和北方游牧部落马萨盖特人作战时居鲁士失败被杀。其子冈比西即位后,率兵征服埃及(前525),因发生高墨达政变,(前522),返国途中暴卒。大流士一世镇压高墨达政变和各地起义,夺得政权;实行巩固中央集权的改革;继续扩张领土,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西至爱琴海及非洲东北部(埃及)。前五世纪初(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波斯不断西进导致持续约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最后以波斯失败告终。波斯的统治激起各地人民的不断反抗,境内经常爆发反波斯统治的起义。前四世纪以降,国势转衰(前404-前343年埃及曾获独立)。前333年,大流士三世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彻底打败,前330年被杀,波斯帝国灭亡。古代波斯是东方专制政体的典型,帝国期间西亚各地奴隶制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波斯文化多受两河流域文化影响,使用楔形文字,造型艺术有较高的成就,如波斯波利斯的百柱厅、浮雕和壁画等均甚著名。帝国都城有苏萨、波斯波利斯、巴比伦和埃克巴坦那。产生于伊朗高原的琐罗亚斯德教,大流士一世时被定为国教,并广泛传播;后传入中国,称为袄教或拜火教

泰斯帕斯,阿契美尼斯之子 居鲁士一世,泰斯帕斯之子 冈比西斯一世,塞鲁士一世之子 居鲁士(大帝),冈比西斯一世之子,约前550年–前530年在位 (ruler of Anshan 约前559年 –前550年 征服米底王国) 冈比西斯二世,居鲁士大帝之子,前529年–前522年在位 高墨达 Smerdis (Bardiya),据称是居鲁士大帝之子,前522年 在位(可能是篡位者) 大流士一世, brother-in-law of Smerdis 及阿尔沙米斯之孙,前521年–前486年 在位 薛西斯一世, 大流士一世之子,前485年–前465年在位 阿达薛西一世,薛西斯一世之子,前465年–前424年在位 薛西斯二世,阿达薛西一世之子,前424年–前423年在位 大流士二世,half-brother and rival of 薛西斯二世,前423年–前405年在位 阿达薛西二世,大流士二世之子,前404年–前359年在位 阿达薛西三世,阿达薛西二世之子,前358年–前338年在位 阿尔塞斯,阿达薛西三世之子,前338年–前336年在位 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二世之曾孙, 前336年–前330年在位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译音。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时期领土东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欧洲的马其顿、色雷斯,西南至埃及。自从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 公元600年的萨珊王朝

  叫做“波斯”。这个名称来自于波斯的一个地区帕斯(Pars)。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家园”。 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 在中文里,“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语和波斯地毯。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则用“伊朗”一词。

唐朝以来,来自波斯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交流:波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唐朝时期,波斯的文化影响逐渐扩大,波斯的诗歌、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也开始在中国流传。

2 商业贸易:唐朝时期,波斯成为了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两国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波斯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备受欢迎,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通过波斯传到了欧洲等地。

3 科技传播:波斯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化学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唐朝时期,这些知识也逐渐传到了中国。例如,波斯的数学家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本·穆萨就将阿拉伯数字传到了中国,对中国的数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宗教传播:波斯的伊斯兰教也在唐朝时期传入了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之一。波斯的伊斯兰文化也逐渐在中国发展,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唐朝以来,来自波斯的表现主要包括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科技传播和宗教传播等方面。这些表现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波斯国是现在哪个国家

古代的波斯帝国是现在的伊朗。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也就是说波斯是伊朗的古名。历史上在西亚、中亚、南亚地区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