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有什么.内容又是什么?
中国古代神话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
盘古开天:在太古的时侯,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像是一个鸡蛋。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女娲补天: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后,女娲用泥捏了人类。后女娲登基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撞去,竟将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万物陷入灾难之中。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可要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0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精卫填海: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
嫦娥奔月:讲述了嫦娥被逼无奈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什么是“三坟五典八类九丘”?中国最古老的四本书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
说起中国的古籍,很多人即使没看过原著也能说出一些书的名字。但是,如果要问历史上最古老的书是什么,很多人一定对它们了解不够。毕竟在现存的古籍中,并不是所有的都有成书年份,很多都只有一个大概的时间。相传古代最早最古老的书是《三坟五典八类九丘》。你知道这些是什么样的书吗?
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四大古籍已经被历史遗忘。这些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相传,《分五殿》和《巴索九秋》是中国最古老的四大文化典籍。这些书是史前昆仑文明被洪水摧毁后出现的第一批历史记载。第三,对应,即傅、神农和黄帝,的经典是三祖坟。五典对应五帝,即邵石昊、颛顼氏、帝喾、尧舜,五帝制定的档案就是五典。,一般认为是八卦,也认为是八经。,一般认为是中国古地理。
《八索》说:“傅、神农、黄帝的书叫《九丘》,讲的是大道。颛顼、、唐、于的书称为《尚书序》,也是常说的。至于夏商周之书,虽教不当,但高雅精深,属一掴,故为历代之瑰宝,视为大训。八卦叫《三坟》,也求其意。九州之志《五典》;丘,巨野,说九州有,地生,气适。人人集此书。”
曰:“父谓子葛曰:“子乃楚国之希望。今天和王艳的话一样响亮。国家呢?"子歌说,"如果国王出来,我的刀刃就会被砍。“王,复语。史毅-向佐路过,王跃说:“好历史,你好好看看!可以读《八索》,《九丘》,《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三坟》。“是的”我在问你:曾经的穆王要表明心意,周游世界,一定有车辙的痕迹。祭父诗《五典》停王心,王不在宫中。问起来也不知道他的诗。如果你问得很远,你怎么知道?”王说,“你能做到吗?”是:“是啊。这首诗说,“祈求一个举动,它是在尹昭德的形式。想起王度,文如玉,文如金。人民的力量,而不是醉酒之心。”“王益在,食之,睡之,数日不从,克之,而患之。仲尼说:“古人也有志向:‘克己复礼,仁。’Shinya!如果楚王可以这样,怎么羞辱甘西?"
岳:“掌管三皇五帝之书。”关于“三皇五帝之书”,郑玄的注解是“三坟五典”
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书会有不同的名字?从字面上看,书在三皇时代被称为“坟墓”,意义很大。五帝时代的书叫“典”,有一个规律的意思。伏羲时代的书叫“搜”,是求的意思,大禹时代的书叫“丘”,是聚的意思。当然,这些也可能是以古代经典的载体所用的材料命名的,如淡绿色的袋子、简的钱包、万青等,也是后世对书籍的别称。
三分
三、坟墓,黄三之书,傅之书,神农黄帝之书,称之为《八索》,亦称燕大道。"《九丘》;"坟墓”有很大的意义。《祈招》对坟墓有多种解释,如墓、墓、书等。事实上,人类在粘土和石碑上书写和绘画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三皇时代,当时的书籍载体和文字载体可能是用泥土、石碑,或者是泥板,或者是陶板。广义的土也包括石头。现在,”。
吴店
五典是指记载五帝、颛顼、尧、舜事迹的书籍。“典”的含义包括:习俗、法典、条例、姓氏、经典等。汉字中有正字、共工、公举、并州、齐、刘等字,也有吉、黄、易、异体字。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就是在一条水平线下加了两个支撑点。这个符号的象形意义是一个展示架或一个有腿的桌子,用来展示物品。当然,这不是普通的桌子,而是展示重要物品的器具,通常用于重大仪式或宗教仪式。因此,“佳能”可能是桌子上展示的最有意义的乐器。
巴索
八篇短文分别是:《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三坟》,《尚书序》,《辞海》,《道索》,每篇短文八篇,共六十四篇。据《陶》《政索》卷九,即《牧索》,《天索》的《地索》解释说:“黄三治天下,各得一卷。天下有急事,他叫天上的神,地下的鬼,都叫三坟。在八个皇帝之后,他们由黄三统治,每一个都有一卷,他们也通过神的教导统治世界。前三卷叫三灵,后三卷叫三变,后两卷叫二变,每八卷叫八索。它有绳子、方法、搜索、索引、请求等含义。但绳子作为文化载体,可能是打结记录事件,或者是丝绸、梭织物上的文字。
九秋
九州之志叫《水索》。邱,巨野人。九州有,地生,气度适宜,众人聚此书。"唐杨炯《山林索》:"若夫裕陵遗策,纪忠残书,其倚项《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张华千户,皆藏于深山,无所学。“丘”字的意思是:丘、山、大地最高处、市、大冢、墓、空、大、集中、区域。从字形上看,丘是指坡度平缓的地貌。问题是,为什么军人也用秋字?“聚”的含义应该说是合理的,但不完全。这是因为山丘也意味着山川、地域、广阔的地域、空旷的废墟和大冢。有意思的是,上面的意思,综合起来,很像一个模拟的物理地图,就是在不同的模拟区域都有象征地理位置的产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国坛的五色土壤上,陈列着对应位置的产品。进一步说,《洞神秘_》中“秋”字的使用,也表示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力遍及天下,东西南北。
有认为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额妃实为一人,并导致了顺治出家,不过,此系误传,顺治皇帝生于1638年,董小宛长他14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仅13岁,况且董小宛从未去过北方。
董小宛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号青莲,金陵人(今江苏南京),歌妓,“秦淮八艳”之一,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1639年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另有认为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额妃实为一人,并导致了顺治出家,不过,此系误传,顺治皇帝生于1638年,董小宛长他14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仅13岁,况且董小宛从未去过北方。
董小宛的诗
<<绿窗偶成>>
病眼看花愁思深,
幽窗独坐抚瑶琴。
黄鹂亦似知人意,
柳外时时弄好音
董小宛小传
董小宛,本名董白(1624-1651),字小宛,一字青莲,明末“秦淮八艳”(亦称“金陵八绝”)之一。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曾“自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清代诗人、画家吴伟业题董白小像诗,对他游历黄山作了描述:“钿毂春浇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性好清静,每到幽林远壑,就眷恋不舍,因厌弃喧闹奢靡,独居苏州半塘达六年之久。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人以娇媚之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就在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
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 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东北在清兵的铁蹄之下,川陕湖广是“流寇”驰骋的战场,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逸的生活。秦淮河畔,妓家所居的河房开宴沿宾,樽酒不空,歌姬的翡翠鸳鸯与书生的乌巾紫裘相交错,文采风流,盛于一时。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浪漫风习。一方面,他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另一方面,又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脑满肠肥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吴应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啧啧称道小宛。而小宛时时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冒辟疆,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负气节而又风流自喜的高名才子。
崇祯十二年乡试落第,冒辟疆听说小宛住在半塘,便多次访寻,小宛却逗留在太湖洞庭山。苏州歌姬沙九畹、杨漪炤名气与小宛相当,辟疆便每天来往与沙、杨之间。在离开苏州前,辟疆又前往董家,小宛醉卧在家,与辟疆相会于曲栏花下。辟疆见小宛秋波流转,神韵天然,只是薄醉未消,懒慢不发一言。
崇祯十五年春,小宛从黄山归来,母亲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辟疆到时小宛已奄奄一息。小宛支撑着起身,牵着他的手说:“我十八天来昏沉沉如在梦中。今天一见到君,便觉神怡气旺。”她吩咐家人具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辟疆好几次要告别,小宛都苦留辟疆。在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小宛初进冒家,见董其昌仿钟繇笔意为辟疆书写的《月赋》,非常喜爱,着意临摹。接着到处找钟繇的字帖。后来觉得钟繇的字体稍稍偏瘦,又看到他的《戎辂表》将她推崇的关羽称为贼将,便废钟帖而改学曹娥碑,每天几千字,从不错漏。
小宛曾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也为苏元芳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15岁时作品《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她的题词,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后来逃难途中,仍把书画藏品捆载起来,随身带走。
小宛最令人心折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为他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她不仅在中间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还采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是露凝香发。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
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
歌妓都能豪饮。崇祯十五年,銮江汪汝为在江口梅花亭宴请辟疆和小宛。也许是汹涌的长江白浪激发起小宛的豪情逸致,她“轰饮巨叵罗,觞政明肃,一时在座诸妓,皆颓唐溃逸”。这种情景辟疆只见过一次。因为小宛见辟疆饮酒很少,量不胜蕉叶,也就不怎么喝。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都爱喝芥片。这种芥片煮好后有一股婴儿肉香。煮茶当然是小宛的拿手好戏。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与辟疆的两个小孩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小宛曾对辟疆说:“我书写谢庄的《月赋》,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这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出来以前,已呼呼大睡,没有福气消受桂华露影。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小宛和辟疆都喜欢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小宛使用沉香的方法和俗人不同。俗人是把沉香放在火上烧,烟扑油腻,须臾即灭。不仅体察不到香的性情,而且烟气沾染上襟袖还带有焦腥味。小宛采用的是隔纱燃香法,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家产丢得一干二净。小宛随夫一路南逃。顺治五年的七夕那天,小宛看见天上的流霞,忽然有了兴致,要摹天上流霞制作一对金钏。她叫辟疆写了“乞巧”和“覆祥”的字样,镌摹在金钏上。这对制作精妙的黄跳脱在第二年七月忽然从中断开。他们又重新做了一对,辟疆写了“比翼”、“连理”四个字镌上去。足见董小宛是把这对金钏儿看作爱情的信物。
小宛最爱晚菊。有个朋友送给冒辟疆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小宛见到“剪桃红”,非常喜爱,特意将花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在董小宛的生命最后时刻,她还叫冒辟疆把“剪桃红”搬到床前给她看枝叶是否茂盛,可有虫害。
小宛和辟疆曾住嘉兴海盐水绘阁。她在南北湖畔鸡笼山上面对暮春凄凉景致,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泪葬残花。据说《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即改编自小宛葬花。
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照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 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处的九年中享尽。
艰难的生活中,饮食已是难饱,小宛的身体又十分虚弱,加上照顾辟疆连续几场大病,使得小宛身体顷刻间垮了下来,连续二十多天喝不进一口水。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辟疆通彻心扉的哀哭声中,小宛仙逝,年仅28岁。临终之时,她手中紧握着冒辟疆镌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钏。 冒家上下恍惚伤痛,葬之于如皋影梅庵。历代文人多有凭吊。
清道光以后有人妄言小宛当年未死,被洪承畴计取,送入皇宫,以博帝欢,得顺治宠爱,辟疆恐惧,谎称小宛已死,其实董鄂妃即董小宛,全属虚谈。董小宛死时28岁,顺治才14岁,小宛与辟疆崇尚气节,誓死不肯降清。小宛厌恶宫廷的奢侈生活,何况满汉不通婚,小宛无入宫邀宠之理。顺治所忠爱的是栋鄂妃也非董鄂妃。栋鄂妃武臣鄂硕之女。18岁入宫(而小宛19岁嫁辟疆)。栋鄂妃生得美慧异常,且端静温柔,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8月册为贤妃,12月进为贵妃。顺治与她形影不离,赋诗作画,研究佛法。顺治十七年栋鄂妃的儿子不满百日夭折。她悲伤过度,不久也得病死去。顺治帝追封她为端敬皇后,罢朝五日,治丧礼仪碑极隆重。至于传说顺治因董小宛之死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家更是谬传。
董小宛从名妓到贤妾,清宫有四大疑案,第一个是顺治出家,据说顺治出家是为了一个汉族女子——董小宛。而董小宛原又本是大名士冒辟疆的小妾,据说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绝。说道:
“梦幻尘缘,伤心情动,莺莺远去,盼盼楼空。倩女离魂,萍踪莫问。扬钩海畔,谁证前盟;把臂林边,难忘往事。金莲舞后,玉树歌余,桃对无踪,柳枝何处?嗟嗟,萍随水,水随风,萍枯水尽;幻即空,空即色,幻灭全灵。能所双忘,色空并遣;长歌寄意,缺月难圆。”
并写下了一阂《金人捧露盘词》,寄托悲思。
但疑案毕竟是疑案,真实的情况却与之颇有出入。
苏州城外有条半塘河,河水清缓;两岸风景秀丽宜人,在出城不远的河畔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山上竹林幽幽,静如世外桃园。山边原本没有人家,只有三两座简易的亭子,供来此清心的游人休息。后来这里筑起了一座小楼,楼虽不大,却修得别致典雅,楼中住着一对母女和几个传婢。这母女俩日子似乎过得十分悠闲,每日里沉醉于山水间,看片石孤云,流水落花,累了便在院中花亭里弹琴吟诗,品茗对弈,似乎不为生计所累。是谁家的女眷有这份闲情逸意呢?她们本是城内“董家绣庄”的女主人和千金**。“董家绣庄”是苏州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别看刺绣属于工艺制造行业,可十分接近于绘画艺术,所以董家还颇有几分书香气息。女主人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号青莲,小闺女不但模样儿俊秀,脑子还十分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这本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药不凑效,不久便撒手人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董白母女打击得心神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白氏不愿在城中的旧宅中继续住下去,睹物思人,倍感悲伤;于是花了一笔钱,在半塘河滨筑下了幽室,带着女儿隐居其中,过一种与世相隔的恬淡生活,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
两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淡淡流走了,此时已是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枭雄四起,天下陷入战乱之中。到了崇祯九年,乱象已迫近苏州,人们不由得惶惶不安,白氏也打算关闭绣庄的生意,收回资金以备随时逃难。谁知绣庄伙计一算帐,不但没有银两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两银子的帐。分明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无法把握,又气又急,终于病倒在床。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她仿佛从云端跌入了冰窖,一时间无法睁开眼睛。
庞大的债务能拖则拖,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白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那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
董小宛秀丽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使她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为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屈意卖笑,但她那清高的脾气有时不免露了出来,得罪了一些庸俗的客人,然而却赢得了一些高洁之士的欣赏。董小宛孤芳自赏,自怜自爱,决不肯任凭客人摆布,如此一来,影响了鸨母的进帐,鸨母自然对她冷嘲热讽,董小宛郁怒之下,一跺脚离开南京,回到了苏州。可家中母亲依然躺在病床上,离不开请医吃药,一些债主听说董小宛回了家,也纷纷上门催债,董小宛无力应付,只好重操旧业,索性将自己卖到半塘的妓院,卖笑、陪酒、陪客人出游。
在半塘,董小宛依然抱定不卖身的初衷,而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那份清高,把一份毫无实际内容的媚笑卖给客人。倒是有一种客人,既有闲情、闲暇,又有足够的财力,便能带上个中意的青楼女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风情。对陪客出游,董小宛是最有兴趣的,虽说那些能有此雅举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可那时董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并不觉得白发雅士有可憎之处。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客人以娇媚娇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客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就在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这冒辟疆出身于官宦之家,虽无功名,却胸怀大志,富有正义。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阴谋弄权,惑乱朝纲,冒辟疆联合一批有志之士结社金陵,伸张正义,其中较有名的是“四公子”。“四公子”分别是陈贞慧、方密之、侯方域、冒辟疆,皆年少有才之士。无奈终因势弱力薄,不但未成气候,还惨遭阉党摧折,冒辟疆虽免于难,但前途深受影响,只好暂时寄情于山水声色之中。
这年秋天,二十九岁的冒辟疆来南京参加乡试。说起乡试,冒辟疆已参加过三次,凭他的才学早该中举,可在应试作文中,本应循规蹈矩,就经解经,他却要联系时势,针贬政局,自然违背了主考官的要求,所以屡试屡败。此次应试他也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风格,只看能否遇上个有眼力的主考官,否则就任其落第。与冒辟疆抱着同样心情来应试的还有他的好友方密之,两人全不把考试放在心上,见考前有点空暇,便相约往秦淮河去散心。方密之早听人说起秦淮河来了个冰清玉洁的“冷美人”董小宛,在青楼女子中别树一格,正合方密之等人的口味,因而与冒辟疆两人特意前往造访,不料董小宛却已睹气离开了秦淮河。
后来乡试发榜,冒辟疆又一如既往地名落孙山,他没有失望。只是暗叹自己生不逢时,收拾了行装,便转往苏州闲游去也。在苏州,冒辟疆一边访胜探幽,一边打听董小宛的下落,得知她已在半塘待客,便又兴致勃勃地专程拜访。偏不凑巧,董小宛已受人之邀游太湖去了。之后又接连去了好几次,都无缘见到董小宛,直到准备离开苏州的前夕,没抱多大希望地来到半塘,却终于得以与她相晤。这是一个深秋的寒夜,董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见来了客人,她想挣扎着起身,无奈酒力未散,坐起来都有些摇晃。冒辟疆见状忙劝她不必多礼,让传婢在小宛床头摆了个坐凳,便在她身边坐了下来。冒辟疆自我介绍后,董小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脸上果然露出欣喜的神色。冒辟疆没想到一个风尘女子竟然对他们这劻扶正义的行为大感兴趣,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细打量董小宛,素衣淡妆,眉清目爽,
果然与一般欢场女子大相径庭,此时虽醉意朦胧,娇弱不堪,却依然思路清晰,谈吐不
俗,纵谈时局,颇有见地。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冒辟疆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
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已使他对董小宛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这时冒辟疆已出游日久,囊中羞涩,不得不按原计划离开苏州回家乡如皋去了,心
里则暗藏着对小宛的眷恋。
第二年春天,冒辟疆再到苏州访董小宛,却又听说她陪钱谦益游览西湖去了,而且
准备游完西湖再转道黄山观赏奇峰苍松,不知何时方能归来。冒辟疆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转眼又是春江水暖的季节,冒辟疆奉母命往襄阳探望在那里作官的父亲,经过苏州,又禁不住往半塘寻访董小宛。这次小宛又陪客人远游黄山去了,冒辟疆失望之极,自叹:“竟是如此无缘!”失望之余,他结识了当地名妓陈圆圆,两人十分投缘,相携游历了苏州的山山水水,冒辟疆离去时还约定初夏返乡时,还来与她同赏虎丘石榴。
到襄阳探望父亲,小住一段时间后即如约来到苏州,这时陈圆圆却已被嘉定伯周奎
聘去京都。冒辟疆怅然若失,怀着悒郁的心情只身雇舟前往虎丘。小舟沿着半塘河缓缓
而行,冒辟疆漫无目的地欣赏着两岸的风景,小舟穿过一座青石小桥,眼前一片绿意融
融的柳树林,抬眼望去,柳丝深处竟隐隐约约透出一幢小楼的檐角,在青山绿树的映衬
下,显得如诗如画。这等僻静之地还有人家?那定是什么方外隐士、世外高人了!冒辟
疆一时来了兴趣,便命舟子将船系在了柳树上,他则登岸向小楼走去。
小楼的院门紧闭,悄无声息,冒辟疆上去唤了几次,才有一个小丫鬟来开门,一打
听,此处竟是董小宛的家。此时董母新丧,刚办完丧事,查小宛忧伤难持,正病倒床榻。冒辟疆心中猛地一怔,忙称自己是董小宛的朋友,特来拜访。
小丫鬟禀报了主人后,来请客人进屋,并径直将客人引入了董小宛卧房。这是冒辟
疆第二次见到小宛,与上次一样,她也是斜卧床头,只是上次带着娇憨的笑容,这次却
是满脸的凄怆。冒辟疆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并且说了自己几次寻访都吃了闭们羹
的经过,董小宛露出一丝歉意和欣慰。见她病体虚弱,冒辟疆几次提出早早归去,董小
宛却殷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
第二天一早,冒辟疆忍不住又雇舟来到小宛家,两人并没有约定,小宛却笑盈盈地
站在门外相迎。一夜之间病竟好了大半,也似乎料定冒辟疆今天会来。董小宛将冒辟疆
迎进了屋,奉上茶,小宛幽幽地自言自语道:“此番公子前来,妾身的病竟然不药而愈,看来与公子定有宿缘,万望公子不弃!”冒辟疆听了不甚欢喜,又怕对方是一时之兴。便探试道:“小生与姑娘交浅言少,姑娘难道不为此话后悔吗?]
董小宛心意坚定地说:“风尘打滚,阅人不少,如蒙公子不弃,妾身算是跟定公子
了!”冒辟疆兴奋得一把搂住她,小宛则在他怀中嘤嘤地抽泣起来。
冒辟疆此行还需到南京参加乡试后再回家乡,他与董小宛约好,一等乡试结束,就
马上返回苏州为她赎身,再相伴回到如皋。
对考试冒辟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反正也不抱太大的希望,轻轻松松做完考卷,便兴冲冲地离开闱场,一心想着早日飞到小宛身边。他正边想边走,忽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叫他的名字,抬头一看,那不是小宛吗?她站在闱场对面的旗座旁,带着灿烂的笑容向他招手。冒辟疆连忙跑上前去,一把握住小宛的手。关切地问:“你怎么来了!”
“我自己有脚,就怎么不能来,我已到了三天,怕搅扰公子,未敢来见呢!”董小宛含娇带嗔地诉说着,还告诉说,她所乘的船在江上遇到强盗,幸亏船家机敏,将船藏在芦苇中躲了三天才脱险,把乘客都吓得半死。冒辟疆轻轻抚摸着她的发际,传递着无言的怜爱和安慰。
不久乡试揭榜,冒辟疆再次落第。这时他已过而立之年,既然仕途难成,便索性打定主意归乡隐居,董小宛对他的决定由衷地赞同,她早就向往那种布衣素食、朝夕相依的平淡生活。什么夫贵妻荣,她早已看穿了那一套。
冒辟疆带着小宛回苏州赎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烦,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多少银子,鸨母都不想放走这棵摇钱树。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钱谦益偕同柳如是来游苏州。柳如是是董小宛当初卖笑秦淮河时的好姐妹,钱谦益也曾与她有过颇深的交情,他如今虽然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经他出面调排,董小宛赎身之事迎刃而解。
这时已是崇侦十五年隆冬季节,冒辟疆与董小宛顶风冒雪赶往如皋。一路上,他们不愿意放弃观光赏景的好机会,走走停停,寻幽访胜,直到第二年初春才到达如皋的冒家。
冒家十分通情达理,顺利地接受了董小宛这位青楼出身的侍妾。因为他们相信冒辟疆的眼光。这时冒辟疆的父亲已从襄阳辞官归家,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冒辟疆的原配妻子秦氏体弱多病,董小宛便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理家主事的担子来,恭敬柔顺地侍奉公婆及大妇,悉心照料秦氏所生二男一女。冒家的全部帐目出入全由她经手,
她料理的清清楚楚,从不私瞒银两。小宛还烧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种点心及腊味,使冒家老少大饱口福,在众人的交口称赞中,小宛得到了无限的满足。对丈夫,小宛更是关照得无微不至,冒辟疆闲居在家,潜心考证古籍,著书立说,小宛则在一旁送茶燃烛;有时也相帮着查考资料、抄写书稿;丈夫疲惫时,她则弹一曲古筝,消闲解闷。
宁静和协的家庭生活刚刚过了一年,国家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战乱,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幸亏逃避得快,才得以保住了全家的性命,然而家产却在战乱中丢失得一干二净。
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劫后的家园,缺米少柴,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就在这节骨眼上,冒辟疆却病倒了,下痢兼虐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疟疾发作寒热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几乎没有一刻能得安宁。为照顾他,董小宛把一张破草席摊在床榻边作为自己的卧床,只要丈夫一有响动,马上起身察看,恶寒发颤时,她把丈夫紧紧抱在怀里;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腹痛则为他揉摩;下痢就为他端盆解带,从没有厌倦神色。经过五个多月的折腾,冒辟疆的病情终于好转,而董小宛已是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
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伺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
艰难的生活中,饮食难饱,董小宛的身体本已虚弱,又加上接连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辟疆病愈后,她却病倒了。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她走得是那样安详。
《尔雅》。
第一部字典性质的《尔雅》的这个名称它很明显就明确了字典的功能。
及后,大约在公元30年-124年,汉朝许慎编写《说文解字》,创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中文字部首的基础,是字书中的佼佼者。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
扩展资料
历史定位:
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
唐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时,列入经部。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事实上,《尔雅》并不是经,也不是某一部经书的附庸,它是一本独立的词典。人们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增长各种知识。
-字典
-尔雅
郝的意思和含义是指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也作姓氏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郝hǎo
⒈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
⒉姓。
郝Hǎo
〈名〉
(1)古乡名[Haovillage]
郝,右扶风鄠乡盩室县。从邑,赤声。——《说文》。朱曰:“在今陕西西安府。”
(2)在今陕西省周至县
(3)姓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𠀤音壑。《说文》右扶风鄠盩厔鄕名。又姓。《广韵》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鄕,因氏。又《广韵》《集韵》《韵会》𠀤施只切,音释。《尔雅·释训》郝郝,耕也。
言耕土解散也。又《广韵》姓也。《前汉·功臣表》众利侯郝贤。又人名。《史记·虞卿传》使赵郝约事于秦。《注》音释。又《广韵》《集韵》𠀤昌石切,音尺。鄕名。
1、郝,读作,hǎo。
2、郝属左右结构汉字。基本字义是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鄠邑区和周至县;郝也是中国的姓。
3、郝的笔顺是横、竖、横、撇、竖钩、撇、点、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4、郝本读作hē,晋、陕、鲁、豫、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读作he(音调轻声为主),在北京天津周围则读成hǎo,河北南部读作háo,山东部分地区有读作huó,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统一读作hǎo。
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郝hǎoㄏㄠˇ
《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𠀤音壑。《说文》右扶风鄠盩厔鄕名。
又姓。《广韵》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鄕,因氏。
又《广韵》《集韵》《韵会》𠀤施只切,音释。《尔雅·释训》郝郝,耕也。《注》言耕土解散也。
又《广韵》姓也。《前汉·功臣表》众利侯郝贤。
又人名。《史记·虞卿传》使赵郝约事于秦。《注》音释。
又《广韵》《集韵》𠀤昌石切,音尺。鄕名。
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
赫连,姓氏!
3、法文人名的音译。
4、组词
郝郝hǎohǎo
耕土翻地的声音。《尔雅·释训》:“郝郝,耕也。”
郝蝉hǎochán
丹参的别名。即郤蝉草。
娄郝lóuhǎo
指唐大臣娄师德、郝处俊。
1 文言文中的“引”是什么意思
①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2 文言文“引”字的用法,急求(1) (会意。
从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draw a bow] 引,开弓也。
――《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
――《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stretch] 引首顾曰。
――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
――《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lead] 复夜引兵。
――《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20) 荐举 [re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22) 招致 [incur]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24) 执持 [hold]。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27) 选用 [elect]。
如:引贤(选用贤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30) 辞职 [resign]。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31) 举起;竖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33) 承认 [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35) 延请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 (36) 取过来,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在古代文言文中〝引〞有几种意思引:动词义:1、会意字。
从弓从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引,开弓也。——《说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战国策·楚策》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丁壮者,引弦而战。
——《淮南子·人间训》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魏禧《大铁椎传》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等。
2、拉;牵挽。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左右欲引相如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说新语·方正》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等。
3、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诗·小雅·楚茨》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等。4、伸着。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
——《新唐书·卓行传·甄济》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等。
5、牵连;攀供。果引张胜。
——《汉书·李广苏建传》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等。6、引导。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
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等。7、带领。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等。
8、引决、自尽。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
——《文选·潘岳·寡妇赋》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等。9、援引 [cite]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等。
10、荐举。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等。11、招致。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等。
12、执持。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
指喝酒) 等。13、退避 [retreat]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引次江北。——《资治通鉴》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等。
14、选用。如:引贤(选用贤才) 等。
15、吸引。引入黄婆洞。
——《广东军务记》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等。16、辞职。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等。
17、举起;竖起。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等。18、承认。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等。
19、延请。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20、取过来;拿出。引佩刀。
——《汉书·李广苏建传》引壶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名词义:1、引车前行的皮带。
县县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
注:“引,读为靷。靷,引轴之物。”
属引。——《仪礼·既夕礼》。
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遁曰绋。”执引者三百人。
——《周礼·大司徒》2、卷首语;序言。恭疏短引。
——唐·王勃《滕王阁序》又如:小引3、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
——马融《长笛赋》又如:引辞(宋元戏曲演唱时第一支曲子的泛称,用以引起剧情)等。4、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
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又如:引行公店(盐商联合经营的机构);盐引;茶引等。5、通行执照。
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警世通言》形容词义:1、长久。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量词义:1、长度单位。
古代以十丈为一引。今为市引的简称。
1公里=30引总结如下:1、拉弓;开弓。2、延长;延续。
3、伸着(颈项)。4、申,表达。
5、牵引;拉。6、系于车轴而引车前行的皮带。
7、指牵引柩车的绳索。后因称出殡为发引。
8、株连;攀供。9、引导;带领;疏导。
10、征引;援引。11、荐举。
12、抽取;执持;取用。13、收纳,引进。
14、招致。15、逗引;诱引;吸引。
16、收敛;退避。17、正,划定。
18、争。19、承当;自承。
20、引决,自尽。21、传唤罪人。
22、量词。长度单位。
古以十丈为一引。23、量词。
重量单位。宋以后盐或茶运销时以“引”为计量单位,每引规定的斤数,不同时期和地区各不相同。
24、乐曲体裁名,有序奏之意。25、泛指吟唱。
26、文体名。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
4 古文里“引”都有那几个意思引 古代术语。
见载于清施定庵《弈理指归图·凡例》。大致有两种含义:(1)指引回被敌方切断的棋子。
近人徐去疾《围棋入门》:“自远应援围中之子,使其乘机得出曰‘引’。”或相当于现代的“渡”。
(2)即“退”。徐润周《围棋术语图说》:“引,也是引回之意。”
引 yǐn (1) (会意。从弓丨。
(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
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draw a bow] 引,开弓也。――《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
――《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stretch]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
――《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张胜。
――《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
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lead]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
――《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20) 荐举 [re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22) 招致 [incur] 必亲引问。
――《资治通鉴·唐纪》 (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24) 执持 [hold]。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
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
――《资治通鉴》 (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27) 选用 [elect]。如:引贤(选用贤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黄婆洞。
――《广东军务记》 (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30) 辞职 [resign]。如:引老(告老。
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31) 举起;竖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33) 承认 [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
――《三国志·吴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35) 延请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36) 取过来,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
――《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引”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①<;动>;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动>;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动>;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动>;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动>;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转)
6 引在古文中什么意思引而不发中的引是拉的意思。
引兵而去中的引则是率领的意思。引河水而济……中的引是招引引颈就戮中的引是申的意思引在古文中还有延长、延续、牵连、自尽、荐举、招致等意思。
引 古代术语。见载于清施定庵《弈理指归图·凡例》。
大致有两种含义:(1)指引回被敌方切断的棋子。近人徐去疾《围棋入门》:“自远应援围中之子,使其乘机得出曰‘引’。”
或相当于现代的“渡”。(2)即“退”。
徐润周《围棋术语图说》:“引,也是引回之意。” 引 yǐn (1) (会意。
从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draw a bow] 引,开弓也。
――《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
――《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stretch] 引首顾曰。
――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
――《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lead] 复夜引兵。
――《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20) 荐举 [re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22) 招致 [incur]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24) 执持 [hold]。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27) 选用 [elect]。
如:引贤(选用贤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30) 辞职 [resign]。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31) 举起;竖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33) 承认 [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35) 延请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 (36) 取过来,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国古代神话有什么.内容又是什么?
本文2023-10-12 04:49: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2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