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剂的制备过程中目前常用的混合方法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在散剂的制备过程中目前常用的混合方法有,第1张

在散剂的制备过程中,目前常用的混合方法有:过筛混合、研磨混合、搅拌混合。

散剂(Powders)也称粉剂,系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供内服或外用。

一般可用以下三种方法对散剂进行分类:1、按组成药味的多少,可分为单散剂与复 散剂;2、按剂量情况,可分为分剂量散与不分剂量散;3、按用途,可分为溶液散、煮散、吹散、内服散、外用散等。

这种古老的传统固体剂型,在化学药品中应用不多,但在中药制剂中仍有一定的应用。这是因为散剂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粉碎程度大,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2、外用覆盖面大,具保护、收敛等作用;3、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小儿服用;4、储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

《医源资料库》:散剂 , 药物剂型之一。药物研成粉末为散。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粗末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外用:研成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散剂治疗疾病的记载。由于散剂表面积较大,具有易分散、便于吸收、奏效较快的特点,至今仍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剂型。散剂制法简单,当不便服用丸、片、胶囊等剂型时,均可改用散剂。散剂可分为内服散和外用散两种。

内服散又可分为煮散(是中药特有的剂型之一,粉末较一般散剂为粗,不直接吞服而采用酒浸或煎汤的方式煎制,服时有连渣吞服者,有去渣服汤者,视处方具体规定而异。

如银翘散、五积散等)、一般散(如平胃散)两种,外用散剂,又可分为撒布散(如桃花散)、吹入散(如锡类散)、眼用散(如八宝眼散)及牙用散(如牙疼散)等。

1、粉碎与过筛:

药物的粉碎与筛析见第三单元,按药物本身性质及临床用药的要求,采用适宜的粉碎方法,粉碎并过筛得细粉备用。 

2、混合:

混合系指使多种固体粉末相互交叉分散的过程或操作。通过此操作使散剂中各药物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混合方法一般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小量制备多采用先研磨再过筛的方式混合;大量制备则多采用搅拌、过筛及先搅拌再过筛的方式混合。散剂中常用混合方法及操作要点如下。 

(1)打底套色法 此法为中药丸剂、散剂中对药粉进行混合的经验方法。系将少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研钵中作为基础,即为“打底”,然后将量多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分次加入到研钵中,轻研混匀,即是“套色”,直至全部药粉混匀。 

(2)等量递增法 一般而言,两种物理状态和粉末粗细均相似且数量相当的药物易混匀。

而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则不易混合均匀,此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法”,即先将量小的组分与等量的量大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组分再混匀,如此进行至量大的组分加完并混合均匀。

此法工时少,效果好,是混合操作的重要技术在研磨混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一般应先在研钵中加少许量大的组分,以饱和研钵表面能(即用药粉填满研钵表面缝隙),避免因量小组分直接加入研钵而被吸附的损失。

②当药物的堆密度相差较大时,应将“轻”者先置于研钵中,再加等量“重”者研匀,如此配研混匀。这样可避免轻者上浮飞扬,重者沉于底部而致使轻重粉末不能被混匀。 

3、分剂量:

分剂量系指将混合均匀的散剂,按照所需剂量分成相等重量份数的操作。根据散剂的性质和数量的不同可选用以下方法。 

(1)目测法 即先称取10份总量的散剂,根据眼力估量分成10等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此法简便易行,适于药房小量配制,但误差较大,可达10%~20%毒性药或贵重细料药散剂不宜使用此法。 

(2)重量法 按规定剂量用手秤或天平逐包称量。此法剂量准确,但效率低。含毒性药及贵重细料药散剂常用此法。 

(3)容量法 为目前应用最多的分剂量法。常用的散剂分量器是以木质、牛角、金属或塑料制成的一种容量药匙。有的在匙内装有活动楔子,用以调节所需剂量。

大量生产时用散剂自动分量机及散剂定量包装机。容量法适用于一般散剂分剂量,方便,效率高,且误差较小。容量法分剂量应注意粉末特性并保持铲粉条件一致,以减少误差。 

4、包装:

散剂的比表面积较大,易吸湿、结块,甚至变色、分解,从而影响疗效及服用。因此应选用适宜的包装材料和贮藏条件以延缓散剂的吸湿。

常用的包装材料有有光纸、玻璃纸、蜡纸、玻璃瓶、塑料瓶、硬胶囊、铝塑袋及聚乙烯塑料薄膜袋等。

分剂量散剂可用各式包药纸包成四角或五角包,非分剂量散剂多用纸盒或玻璃瓶包装。散剂贮藏的环境应阴凉干燥,且应分类保管,定期检查。

扩展资料:

使用散剂的注意事项:

1、配制散剂要过100目左右的样筛,药粉要保持干燥,以避免对皮损的不良刺激。

2、有渗出液分泌物及脓性皮损忌用散剂,因为散剂容易与渗出液结成药痂,会导致继发感染,而且散剂对糜烂面有较大的刺激性。

3、干燥皲裂性皮损忌用散剂,以防止进一步拔干脱水,使皮损加重。

4、毛发部皮损使用散剂,因不易被清除,也不应使用。

5、含淀粉类的散剂,忌用于腋窝、腹股沟、乳房下及阴部、肛周等部位,因在皱褶及多汗区使用含淀粉类散剂,会使药物与汗液混合,药物粘附于皮损,腐败分解,产生毒素,会加重对皮损的刺激。

酸浆是一种小浆果,果实为圆形,直径通常为约1厘米,通常呈鲜红色,有时呈紫色或黑色。酸浆的果肉酸味浓郁,口感清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它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水果,具有促进消化、预防感冒、降低胆固醇和保持心脏健康等多种健康益处。酸浆在北美洲等地广泛栽培,以其优美的外观和美味的口感受到了许多人们的喜爱。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比较多的传统医药是中药,对于藏药的接触还是比较少的,藏药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是很好的,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藏药榜嘎的功效与作用。下面寻医问药网中医频道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藏药里的一味药材——榜嘎!

藏药榜嘎的功效与作用

从公元710年的《月王药诊》,到其后的《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蓝琉璃》等藏医药古籍中,均有关于榜嘎的记载。《四部医典》记载其药性苦,清热解毒,并能医治瘟疫等多种疾病。

榜嘎为藏族常用药材,《中国药典》规定其来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甘青乌头或船盔乌头的干燥全草。其中甘青乌头生长在青海、西藏、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船盔乌头产于西藏,印度和不丹也有分布。夏末秋初开花时采集榜嘎全草,去净枯叶、泥土,稍搓揉,晾干后可入药。榜嘎多入丸剂和散剂,用于治疗传染病发热、肝胆热病、肺热、肠热、肝炎、肺炎、胃肠炎、流行性感冒和食物中毒等。

《中国植物志》记载:“在四川若尔盖的藏医用甘青乌头的全草治疗发烧、肺炎等症;船盔乌头块根是常用的藏药之一,毒性较小,拉萨一带的藏医用船盔乌头块根或地上部分治疗流感、肝炎、天花、麻疹等症。”《西藏植物志》中记载:“当地运用船盔乌头全草治胃炎、肝炎等症。有小毒。”

藏医中,榜嘎通常被当成镇静、止痛和退烧药物。藏区人民多在开花期采集榜嘎地上部分(茎、叶、花),晒干或阴干。取干燥的榜嘎地上部分1克,加水煮沸30分钟,水煎后口服,每日两次,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烧。此外,榜嘎常被用于藏族的成方制剂。

现代药学研究显示:榜嘎主要含二萜生物碱、黄酮、酚酸、苯乙醇苷、多糖和挥发油等成分,其总生物碱部分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其中单体成分阿替新对猫、兔及狗具有微弱但较为持久的降压作用,小剂量能加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同时减少心动过缓;异阿替新和苯甲酰杂阿替新则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晶珠本草·图鉴》中将乌头类藏药分为白、黑、红、黄四种,其中白、红、黄三种为药物,黑种既为药物也为毒物。榜嘎属白种乌头,即毒性较低的种类,现代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需要提醒的是,《中华本草·藏药卷》记载榜嘎用法用量为:内服煎汤2~4克,研末 03~06克。如果用量超出该范围,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上述为大家介绍了藏药榜嘎的功效与作用,虽然我们对榜嘎的了解不是很多,但是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榜嘎有了初步的认识,榜嘎主要治疗感冒发烧,清热效果很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