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教禅宗祖庭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的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我国佛教禅宗祖庭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的是?,第1张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嵩山少林寺在鼎盛时期规模很大,可惜在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统统毁于一炬。仅剩山门、立雪亭、千佛殿等,现在看到的主体建筑都是之后重建的。景区内有塔林、少室阙、初祖庵、达摩洞、二祖庵、永泰寺、连天峰、三皇寨、山门、碑林和碑廊、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少林武术演义馆、千佛殿、立雪亭等。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少林寺毁坏严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将其改名为陟岵寺。

建国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颁布新的宗教政策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先后恢复禅堂,每年举行精进禅七。收集整理古籍善本,少林寺藏经阁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整理出版《中国佛教医药全书》、《中华武藏》等多部著作。

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发达,与都城洛阳隔山相望。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收有两位高徒,其一为慧光,律学巨匠;另一为僧稠,被誉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永平元年(公元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少林寺西台舍利塔后建翻经堂,由慧光助译,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十地经论》翻出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师说,内容包括《四分律》。慧光弟子主要有法上、道凭、灵衍、道云、道晖、灵隐等。《四分》一宗之确立,实始于慧光。《四分》在少林寺内传承有序。少林早期律学,以《四分》为先,先导之以戒行、律学,然后学之以经论。少林弟子沿此双轨并进,成果累累。至初唐,根基已固,律宗开山,水到渠成。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义净自印度取经回国,至少林寺结戒坛,尽源于少林寺悠久的律学传统。

隋文帝崇佛,于开皇年间(581—600年)诏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隋朝初年,由于皇帝的赏赐,少林寺从此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隋朝末年(618年),朝廷失政,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僧徒拒之,塔院被焚”。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唐武德二年(619年),隋将军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其侄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縠坞,建辕州城。武德四年(621年),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派特使来少林寺宣慰,参战僧人皆受到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并赐给少林寺柏縠坞田地四十顷。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少林僧众习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在唐代,少林寺为当时禅学重镇。唐弘道元年(683年),达摩禅派重要领袖法如禅师驻锡少林寺,六年后圆寂于少林寺。当时著名禅师如慧安、元珪、灵运、同光等,皆驻锡于少林寺。一代名僧玄奘法师(600—664年)曾先后两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修禅译经,却未获准。新罗国僧慧昭(774—850年)于元和五年(810年)入少林寺修禅多年,公元830年回国建玉泉寺,圆寂后谥号“真鉴国师”。随着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兴盛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派后,特别是进入宋朝(十世纪)以后,少林寺开始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为了纪念达摩,在少林寺后山达摩曾经坐禅传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庵,并建立高大的“面壁之塔”。

蒙古族建立后的元朝,少林寺名僧辈出,是少林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曹洞宗法脉回归祖庭,人才济济,高僧辈出,由此开启了少林寺一个最辉煌的时代,为该时期中国禅宗教派之轴心。元代中期,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到少林寺求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雪庭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还创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使少林寺僧人皆视少林寺为家,成为明朝(1368—1644年)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崛起和体系及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明王朝是在汉人反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建立的。所以,在冷兵器时代的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精进和体系、门派形成的大环境。明朝近三百年间,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大发展时期。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的战争活动,屡建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并在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也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少林功夫威名远扬,也因此确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少林功夫对少林寺僧人参战地区(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和游方地区(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等)的武术起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功夫的武术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少林功夫的理论得到了空前发展,著述之繁,现已无法统计。其中流传至今的有四部重要武术著作:明释洪转《梦绿堂枪法》、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清吴殳《手臂录》和清张孔昭《拳经拳法》。

据明万历九年(1581年)王士性《嵩游记》,此时少林寺僧人达到“八百余僧”规模。按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除了少林寺常住院执事僧以外,其他僧人都是分散在各个宗法门头内。佛教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游方制度,核心内容开放,也就是僧人进出的自由权。但在少林寺宗法门头组织结构内部,僧人们师承关系又是相对单一和稳定的,他们要严格遵守宗法传承制度。除非特殊原因,僧人们不会频繁流动。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具有开放和稳定的双重性,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尤其是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满清入关建立政权以后,受战乱影响,此时的少林寺僧人规模逐渐缩小。清朝廷对少林寺非常重视。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了山门,并重修了千佛殿。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少林寺僧人白天照常经课坐禅,夜间坚持在少林寺最隐蔽的后殿——千佛殿,习武不辍,以至大殿地面因长期练功发力形成陷坑,至今遗迹仍存。从清朝白衣殿壁画和文献记载,少林功夫在清朝以来,仍维持着很高的水平。

民国期间(1911—1949年),少林寺遭受了一场人为的重大火灾。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殃及少林寺,大雄宝殿、藏经阁楼等重要建筑及典藏,皆被烧毁,损失惨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颁布新的宗教政策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先后恢复禅堂,每年举行精进禅七。收集整理古籍善本,少林寺藏经阁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整理出版《中国佛教医药全书》、《中华武藏》等多部著作。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一、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

2016年12月31日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总数为1862690件,其中珍贵文物占总藏品的932%。故宫本身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杰出的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有中国现有尺寸最大的木构殿宇——“太和殿”,有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有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青铜之宝酗亚方樽等等无数珍贵文物。

任时光千年流淌,故宫仍红妆素裹,见证了岁月山河的力量。岁月几许沧桑,人间几多风霜,百年轮回的样子,正如紫禁城本身,就是一首风花雪月的诗。

二、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国博与其他博物馆不太相同,它是将我国古代到近代方方面面的风貌呈现出来,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三个大方面,有禁止出境出国参展的陶鹰尊、人面鱼纹彩陶盆、金缕玉衣、四羊方尊等文物。

国博内展品时间跨度非常大,大唐风华、秦汉文明、丝绸之路,看完之后相当于在历史中漫游了五千年,还有国之印信,古代书画专题展等不同类型的专题展览,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展览。

三、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为躲避侵略的战火,故宫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贵文物迁出,几经辗转后迁往台湾。为了保存和展示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迁台的文物,仿照北京故宫样式便建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铜器、玉器、陶瓷、漆器、珍玩、书法、绘画、善本古籍以及文献等超过六十五万件的文物。包括“天下三大行书”之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寒食帖》,汝窑唯一存世的水仙盆——天青无纹水仙盆以及富春山居图。

四、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4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上至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唐墓壁画举世无双,犹如参加了一场历史盛世,真的是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五、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

河南博物院主建筑以元代观星台为原型,四面墙壁上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博物院里一共有九个建筑,取义“九鼎定中原”。

镇馆之宝有莲鹤方壶•青铜绝唱、贾湖骨笛•文明先声、武曌金简、杜岭方鼎、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玉柄铁剑等。

中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并在历史发展中浓笔挥洒。这里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厚积。数不尽的先贤,生于斯。长于斯,创造惊世奇迹。河南博物院将中原文化一一展现,非常值得参观。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商务印书馆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897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成昌、高凤池等。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1901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五万元,张元济入股,并主持编译工作。1903年建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改为中日合办,资本各十万元,引进日本先进印刷技术。翌年编印《最新国文教科书》,数月间风行全国。此后,陆续编印修身、算术、史地、英语等教科书,兴办师范讲习班、附属小学、养正幼稚园及函授学校,还出版各种中外文工具书、刊物和学术著作。1907年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建成印刷总厂和编译所新址。1909年将编译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参考书籍的图书馆定名为涵芬楼,后改名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1914年初清退日股,资本增至一百五十万元,职工达七百五十人,成为国内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总务处、编译所、印刷总厂和东方图书馆等被日军焚毁。随后,企业得到部分恢复。抗日战争前夕,在长沙建设印刷厂,往香港和西南地区疏散存书和机器。抗战爆发后,总管理处迁到长沙,后移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五十三年间,除了以编印教科书为主要业务外,还陆续出版了《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重要刊物,整理影印了《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还出版了严复、林纾等人翻译的著名外国小说和学术著作。全盛时期在北京、香港设有印刷分厂,先后在全国各地和新加坡、吉隆坡等八十三个地方设立分馆,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接收商品的现代艺术品的捐赠;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合作,生产、监制与经销文物仿制品、艺术品和纪念品。

下设两个科,一个外事办公室,一个艺术品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人。

主任:张延平

副主任:王惠恩、李向平、陈淑杰(外事办公室) 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最初设立于1956年。新馆落成后,为加强对中国通史陈列的指导,1961年文化部聘请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和文物博物馆界的一流专家组成了新的学术委员会。当时的委员有十五人:吴晗、夏鼐、邓拓、尹达、齐燕铭、徐平羽、王冶秋、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张政烺、邓广铭、王振铎、郭宝钧、贾兰坡,吴晗为主任委员,夏鼐为副主任委员。这个学术委员会基本上是由馆外专家组成。为便于组织本馆的学术活动,1962年又成立了科学研究委员会,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当时的科学研究委员会由十三人组成,主任委员:龙潜,副主任委员:陈乔、韩寿萱,委员;沈从文、贾兰坡、王振铎、郭宝钧、王镜如、李石英、李遇寅、尹伯休、史树青、耿宗仁。1966年,文化革命运动开始,学术委员会停止了活动。 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重新建立了学术委员会。

委 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孔祥星、王宏钧、王冠英、王晓田、孙 机、史树青

朱凤瀚、李 季、谷长江、佟伟华、杜耀西、俞伟超

黄燕生

主任委员:俞伟超

副主任委员:孔祥星

秘书:黄燕生 中国历史博物馆在1963年成立了文物征集鉴定委员会,龙潜任主任委员,陈乔、韩寿萱任副主任委员,委员有:沈从文、尹伯休、李石英、王镜如、史树青、杨宗荣、耿宗仁、贾立德、王宏钧、陈鹏程、张兰会、石光明。1966年,文化革命运动开始,文物征集鉴定委员会的工作陷于停顿。1988年,本馆恢复文物征集鉴定委员会,由俞伟超任主任委员,史树青、杜耀西任副主任委员。

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马秀银、孔祥星、王宏钧、王冠英、王晓田

史希光、史树青、孙 机、孙其刚、朱凤瀚

吕长生、李先登、李 季、李知宴、谷长江

邵文良、佟伟华、杜耀西、信立祥、俞伟超

耿东升、蒋文光、傅金凯、董 琦、董德义

主任委员:史树青

副主任委员:孔祥星

中国历史博物馆

秘 书:关双喜 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指示;开展经常性的党务工作;负责党委与各党支部之间的承上启下工作;发展党员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负责馆内中层负责人的考核、管理、培训及承办任免手续;开展工会、共青团、妇女、统战工作;完成党委交办的其他任务。

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3人

主任:万金丽

工会副主席:王宝庆

团委书记:佟春燕 人事处负责我馆机构编制、人才资源的引进、开发、利用和流动调配管理及专业人员职称评审、聘用管理;负责科级领导干部的考核、管理、培训及承办任免手续和职工的考核、鉴定、奖惩;负责职工文化教育、岗位培训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及管理工作;承办职工工资、福利和出国、出境人员的政治审查;承办人事争议调解,信访接待工作;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和人事统计、分析工作。负责离休干部、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下设两个科室:人事劳资科、离休干部退休人员管理科。现有工作人员7人。

处长:金祥(主持)

副处长:邵宝成

人事劳资科科长:(空缺)

离休干部退休人员管理科科长;王清海 展览部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重要业务部门之一,承担本馆常设展览“中国历史陈列”及各类专题展览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和美术制作,并围绕“中国历史陈列”及各类专题展览进行历史学、中国历史、文物考古、博物馆学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承接社会各类展览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和美术制作。展览的运行机制采用项目管理制,展览项目的全过程,由展览项目负责人统筹组织实施。

2000年至2001年,“中国历史陈列”筹展工作全面启动,召开了三次学术研讨会,为编撰陈列大纲提供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坚实的理论平台。展览部正在积极编撰《中国历史陈列》陈列大纲框架,开始陈列形式设计、美术制作的调研工作。并以《中国历史陈列》为蓝本,编写多卷本《文物中国史》。近年来,展览部还承担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特展”、“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展”、“大唐丰韵——唐代社会生活展”、“金色宝藏——西藏历史文物特展”、“世界遗产——中国大足石刻大型展览”、“声震神州——滇、桂、黔铜鼓大观”、“张大千作品回顾展”、“饶宗颐教授书画作品展”、“契丹王朝——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华展”、“中国历史博物馆九十周年纪念展览”等专题展览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和美术制作;参加了“法国—中国周”大型文化宝活动的文物珍宝馆设计;还为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制作大量工艺品

下设5个科室:陈列设计一室、陈列设计二室、陈列设计三室、美术设计室、美术制作室。现有工作人员31名,其中研究馆员3名,副研究馆员16名。

主任:董琦

副主任:安家瑗 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科研工作管理机构。正式组建于2000年10月,其主要职能是:

负责全馆各种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及审批后的检查执行等工作。

负责本馆馆级学术著作及相关书籍的出版。

出版《中国历史文物》杂志。

开展馆校联合办学和馆际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后备力量。

学术研究中心组建以来,对我馆十余年文物科研方面的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统计,组织完成了我馆向国家文物局《2001年文物科研项目》和《2001年文博社科重点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博物馆近期的学术著作和馆级研究丛书计划,积极筹备《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的改版工作。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已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中国历史文物》。

现有工作人员7人,其中研究馆员2名,副研究馆员3名,馆员1名。

主任:王冠英 副主任:孙彦贞 保管部成立于建馆之初,主要负责文物的征集、登编和管理,及文物照相、书画装裱及临摹,并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研究。

近年来,保管部清理了本馆征集品、部分端门文物库房等处的文物藏品,完成了馆藏文物基本藏品的帐、卡、物核查工作,对藏品信息进行科学化管理,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捐赠文物集萃》等书籍,举办了“打击文物走私成果展”、“火炮展”。并精选藏品,参加了“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等展览。

下设5个科室:藏品室、征集室、登编室、摄影室、临摹装裱室。现有工作人员43人,其中研究馆员1名,副研究馆员8名。

主任:关双喜

副主任:盛为人 社会教育部是在原群众工作部的基础上新组建的部门。

其主要职能是:开展公关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向社会宣传、推销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协助展览部做好展览的策划宣传工作;主动联系外宾和团体参观;介绍宣传我馆学术动态及重大业务活动;负责陈列室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讲解工作;配合重要展览,组织面向社会的与展览相关的专题讲座;开展电教工作和社会志愿讲解员的培训,用多种形式开展普及性的教育活动,包括编写、出版普及读物。

社会教育部下设3个科室:公关工作室、讲解工作室、教育工作室,现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副研究馆员4人。

副主任:黄琛(主持工作)、王春红 考古部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重要科研部门,其职能主要是:承担国家重点考古项目,开展田野、水下、航空摄影考古调查发掘;围绕考古学中的重大前沿课题,开展综合性考古研究;承担馆内下达的科研课题和馆藏文物的专题研究以及文物展览。

近年来,在田野考古方面,进行了山西垣曲商城的大规模发掘。河南渑池班村遗址的多学科综合考古发掘和研究、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汉代道教遗址群的大规模调查发掘;在水下考古方面,完成了对辽宁绥中海域元代沉船的发掘和南海西沙群岛海域的考古调查;在航空考古方面,开展了对洛阳汉魏故城、祁山古墓群和内蒙赤峰古城址的航空考古调查。此外,还筹办了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历史博物馆承办的“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

下设3个研究室:田野考古研究室、水下考古研究室、航空考古研究室。现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研究馆员5名,副研究馆员5名,馆员6名。

主任:信立祥 副主任:张威、杨林 对外展览部是在2001年8月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并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后,以原建制为基础组建的。主要负责对外文物展览(含赴港、澳、台展览),筹办文物复制品对海外的展览和销售。对外仍使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名称。

对外展览部的前身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三十年来在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近百项中国文物展览,观众达三千多万人。近年来,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交办的许多重大外展项目,如赴美国、西班牙《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赴美国《中国考古黄金时代展》、赴法国《中国考古发现展》、赴日本《世界四大文明·中国文明展》、赴日本《中国国宝展》等大型展览。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蜡相馆

下设三个科室:展览室、联络室、包装运输科。现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副研究馆员4名,馆员3名。

主任:杨阳

副主任:殷稼 (博物馆藏品科技保护中心)

文物科技保护部是在1952年成立的文物修整室的基础上组建的。2001年6月,由原科技部的器物修复室和文物保护实验室组成“博物馆藏品科技保护中心”。其主要职责是:从事各类文物保护、修复科研课题研究;进行各类文物分析、检测、鉴定、修复、复制、保护处理及环境监测;是国内外文物保护学术交流与合作重要场所和国内重点大学文博与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实习基地。

近年来,科技部为“中国通史陈列”、“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中国古代科技展”、“大唐丰韵”等专业展览及出国文物展览,保护、修复、复制了大量的文物,并协助地方文博单位工作。还选派高级修复专家到香港、台湾指导、协助工作,修复战国青铜器30多件。

下设两个科室:文物保护实验室、器物修复技术室,现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副研究馆员7名,馆员3名。

副主任:潘路 图书资料信息中心是在原图书馆的基础上扩充而成,承担本馆各类图书资料的采集、编目、典藏、借阅,为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提供相关资料,编辑各类专题书目及索引,修复馆藏古籍文献,与国内外博物馆及其他学术机构进行资料交换。同时还负责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承担我馆的网络规划和信息管理职能。

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建设有图书资料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局域网,现拥有2台服务器,18台终端机。1999年开始实现书刊采编的自动化管理,2000年开通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站。近十年来,先后编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古籍善本书目》、《馆藏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论文目录》、《馆藏中国历史人物像索引》。2000年编辑完成《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普通古籍目录》。

下设3个科室:采编室、典阅室、信息室。现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研究馆员1名,副研究馆员3名。

主任:黄燕生

副主任:左润华 负责全馆后勤、行政,为博物馆提供后勤保障。

下设3个科室:总务科,机电科,房管科。现有工作人员36人。

处长:马如连 副处长:唐国强

资产财务处

中国历史博物馆资产财务处是对全馆预算经费、财产物资管理的职能部门。

下设2个科室:会计科、资产票务科。现有工作人员17人。

处长:沈玉莉 基建工程处主要负责本馆大楼的维修、改造;古建维修;后方基地建设等工作。并参与筹建国家博物馆工程的工作。

下设两个科室:计划设备科、综合管理科。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名。

处长:杨英法 副处长:刘政军

端门管理处

端门地区管理处主要负责端门地区的国有资产管理,负责文物古迹的安全,定期对古建进行保养和修缮。对地区附近的环境卫生实行门前三包,并配合公安机关保持地区政治稳定和维护地区良好社会秩序。

下设两个科室:保卫科,行政科。现有工作人员9人。 中国历史博物馆综合服务开发中心主要负责馆内的创收工作,开发具有我馆特色的文物复仿制品、宣传品、纪念品等,并参与端门地区的经营管理。

近年来,中心在馆内销售各类图书、旅游品、文物复仿制品等;开发成立了“博文斋”工艺品商店;在端门地区举办各类展览,并行使地区管理职权。

下设两个部:历博经营管理部,端门经营管理部。现有工作人员16人。

主 任:丁卫民

副主任:李建森 负责保卫中国历史博物馆大楼和文物的安全;利用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对大楼及文物进行二十四小时监控;负责展厅开放期间文物及观众安全工作的综合管理;组织领导、监管检查义务消防工作;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有关治安、刑事案件;负责委员首长和外宾来访参观的安全工作;负责传达室传达安全保卫的工作。

下设三个科室:保卫科,警防科、技术科。现有工作人员29人。

处长:陈国强

副处长:刘树理、余建南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

元代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间,创建了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

嘉靖时期,日本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少林僧侣抗倭有功,因此政府大规模修整寺院,少林寺还享有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其后,少林僧人至少有六次被明朝政府征调,参与战事,并屡建功勋。

民国元年(1912年),登封县僧会司僧会云松恒林和尚被地方士绅推举为少林保卫团团总,他购置枪械,组织保卫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颁布新的宗教政策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先后恢复禅堂,每年举行精进禅七。

2015年2月23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向新南威尔士州肖尔黑文市市长支付约4162万澳元(约20405万人民币)的支票,结清购地所有款项。

扩展资料:

少林寺的文化价值:

嵩阳书院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国家文物 、宋代的四大书院之一,又是洛派理学传播和发展中心,历代有很多知名学者到此讲学和学习,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嵩阳书院的汉封将军柏和大唐碑,号称“稀世珍宝”,吸引了众多的游人,成为嵩山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象征。

少林寺寺内外碑铭繁多,其中元代碑铭不仅数量可观,且大都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它是研究元代宗教、政治、历史、书法艺术、中外交流的不可多得的实物文献。在少林寺甫道右侧“慈云堂”碑廊里,奇碑珍铭琳琅满目。其中有两通面南而居、巍然屹立的大碑,西边的一通就是“大元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少林开山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之碑”。

-少林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