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谁第一次称茶为万病之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谁第一次称茶为万病之药?,第1张

陈藏器(约687—757年),唐代中药学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公元713年至741年间(开元年间),任京兆府三原县尉。以为《神农本草经》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诸说,但遗逸尚多,因汇集前人遗漏的药物,于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撰《本草拾遗》10卷(今佚)。明李时珍评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佚文散见《证类本草》等。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10类: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发展成后世“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犹为中医界应用。

“吃”看着是一个字,但这个字却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中华饮食文化和茶文化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两者碰撞的时候,必定会擦出不同的火花。

不同的食物碰撞一起,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诞生全新的美食,另一种则是食物相克;美食是令人欣喜的,相克是令人厌恶的。

茶叶能与其他食物碰撞出很多美食,比如铁观音炖鸭、龙井虾仁、凉拌茶、竹筒茶等等,这些美味我们尝过之后总赞不绝口;但是,茶叶也有克星,杜绝茶食相克,从了解开始!

①茶与鸡蛋

茶中含有较多的单宁酸,单宁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鸡蛋为高蛋白食物,所以不宜同时食用。满大街的茶叶蛋,口味不错,但还是建议少吃。

理由:茶与鸡蛋共食影响消化。

②茶与羊肉 

北方的茶友爱吃羊肉,羊肉中富含蛋白质,但普洱生茶中鞣酸较多,食用羊肉后立即喝普洱生茶,会使茶叶中的鞣酸与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为鞣酸蛋白。

鞣酸蛋白有收敛作用,能减弱肠蠕动,产生便秘,导致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滞留肠内被动吸收,从而不利于健康。所以羊肉不宜和茶同食,食用羊肉后应等2~3小时再饮茶。

理由:茶与羊肉共食影响消化,导致便秘。

③茶与螃蟹 

每年十月前后正是吃螃蟹的时候。茶与螃蟹不能同时吃,因为不但不能帮助消化,茶里的鞣酸和螃蟹的蛋白质相遇后,会凝固成不易消化的块状物,容易引起“胃柿团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理由:茶与螃蟹共食影响消化,易引起“胃柿团病”。

④茶与海带 

海带骨头汤,本是补铁补钙的营养汤,但是吃完后喝杯普洱茶,这就达不到补的效果。海带中含有丰富的铁,茶含鞣酸,会阻碍体内铁的吸收。所以会影响海带营养物质的吸收。

理由:茶影响海带营养价值吸收。

⑤茶与水果 

由于大多水果是酸性的,因此容易和茶汤中的茶碱反应,这样不仅会降低茶汤的营养价值,且水果的营养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理由:茶与水果影响双方营养价值吸收。

⑥茶与白糖 

茶有助于消化,也有清火的功效。但茶中加糖,就会抑制这种清火的功能。虽然古籍中有茶叶配白糖可疗疾的偏方,但平时饮茶最好不要配糖。

理由:白糖影响茶的功效。

⑦茶与药物 

吃药前后2个小时都要避免喝茶,茶叶中的鞣酸可与很多药物(如硫酸亚铁片,枸檬酸铁铵,黄连素等)起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

如果用茶水服用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安定等),则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等兴奋剂就会使药物的镇静作用抵消或减弱。药物很多不一一罗列,请大家使用温水服药,而不是茶水。

理由:茶降低药的功效。

美食的诱惑力很大,但是为了健康着想,小伙伴们还是要注意一下哦!

注:部分源自网络。

 导语: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可以阻断亚硝酸胺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它还能吸收放射性物质达到防辐射的效果,从而保护女性皮肤。用茶叶洗脸,还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减缓皮肤老化。

 1、益思悦志

 唐陆羽撰《茶经》称茶能“悦志”;五代 蜀毛文锡撰《茶谱》中称茶能“益思”;元 忽思慧撰的《饮膳正要》中称能“清神”;明 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称茶能“使人神思爽”;清 王孟英撰的《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清心神”。此外,还有茶能“破孤闷”、“通仙灵”。总之,饮茶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2、明目清心

 宋 虞载撰的《古今合壁事类外集》称茶能“理头痛”;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称茶能“祛头风”;明 吴瑞撰的《日用本草》称茶能“止头痛”;清王好古的《汤液本草》称茶能“清头目”; 清 黄宫绣撰的《本草求真》称茶能治“头目不清”。此外,还有称茶能治“脑痛”“治头痛”的。古籍中专门讲茶能明目的很多,《茶经》称茶能治“目涩”;《本草拾遗》称茶能“明目”。等。

 3、提神驱睡

 唐 苏敬撰的《新修本草》,清 张路撰的《本草逢源》,以及《桐君录》,分别称茶能“令人少睡”、“令人少眠”、“令人少寐”和“令人不眠”;《本草拾遗》、《茶谱》分别称茶能“少睡”、“睡少”和“不睡”;明 李士材撰《本草图解》称茶能“醒睡眠”;清 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醒睡”。

 4、消食和胃

 唐 孟诜撰的《食疗本草》称茶能“下气”;宋 虞载撰的《古今合壁事类外集》、明 缪希雍撰的《本草经疏》和王圻撰的《三才图会》分别称茶能“消食”、“消宿食”、“消饮食”;清代黄宫锈撰的《本草求真》介绍“茶能治食积不化”还有“去滞不化”的功效等等。

 5、减肥瘦身

 唐 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称茶能“去人脂”;宋 苏轼撰的《东坡杂记》称茶能“去腻”;清 曹慈山撰《老老恒言》称茶能“解肥浓”,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解油腻,牛羊毒”。此外,还有称茶能“久食令人瘦”等。

 6、清热解毒

 唐 孟诜撰的《食疗本草》、清 张路撰的《本经逢源》分别称茶能“去热”和“降火”;唐 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称茶能“破热气,除瘴气”;宋 宋土瀛撰的《仁斋直指方》,陈乘撰的《本草别说》称茶能“消暑”。清黄宫锈的《本草求真》称茶能“清执解毒”;刘献庭的《广阳杂记》称茶能“除胃热之病”。此外,还有茶能“清热降火”、“涤热”、“疗热症”、“治伤暑”等等,不一而足。

 7、疗疮止泻

 古籍《枕中方》称茶能“疗积年”;明 缪希雍撰的《本草经疏》称茶能治“瘘疮”;李中立的《本草原始》称茶能“搽小儿诸疮”。宋陈承撰的'《本草别说》称茶能“治痢”;明 吴瑞撰的《日用本草》称茶能“治热毒赤白痢”;清 黄宫绣撰的《本草求真》称茶能治“血痢”;张路撰的《本草逢源》称茶能“止痢”等。

 8、轻身换骨

 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称茶能使人“有力”;宋 苏颂的《本草图经》称茶能“固肌换骨”;明 牛棣的《救荒本草》称茶能“救饥”,鲍山的《野菜博》称茶能“调食”。清屈大钧的《广东新语》称茶能“疗饥”。此外,还有茶能“轻身换骨”、“治疲劳性神经衰弱症”之说。

 9、益寿养生

 宋 苏颂的《本草图经》称茶能“祛宿疾,当眼前无疾”;明 程用宾的《茶录》称茶能“拌擞精神,病魔敛迹”;清 俞洵庆的《荷廊笔记》称茶能“养生益”。此外,还有茶“久服,能令升举”之说,可见古人对茶的养生功能研究是颇为深入的。

中国古代谁第一次称茶为万病之药?

陈藏器(约687—757年),唐代中药学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公元713年至741年间(开元年间),任京兆府三原县尉。以为《神农本草经》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