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民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山东枣庄民俗,第1张

山东枣庄

山东枣庄物华天宝,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山势险峻突兀,如擎天柱直插霄汉,园内森林植被面积大,是我国罕见的亚热带长绿阔叶树种的天然杂木林的汇集区,珍贵树种繁多;台儿庄古运河雄伟壮丽,百舸争流,像条玉带一样绕城而过;峄城石榴园风景区榴树茂密,青檀缠绕,曲径通幽,奇树、山泉、古冢、寺庙、碑刻隐现于榴园之中。

枣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的故乡。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北辛文化遗址、古滕国、古薛国遗址及众多的汉墓和蔚为壮观的汉画像石,都在市区境内。

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名人志士,“自荐”而名传后世的毛遂,“凿壁偷光”的大经学家、西汉丞相匡衡,明代翰林大文学家贾三近等,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胜迹给后人以启迪、以影响。

为国为民立下大功劳的铁道游击队其纪念碑、群雕巍然屹立在美丽的微山湖畔;占地三万四千平方米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再现了当年参加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的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宏伟场面。

这许许多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枣庄这块锦绣山川点缀得更加威武雄壮。

枣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是南北交通要道。

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薛枣支线连接两地,京杭运河穿过市区南部,顺流而下,可达浙、沪等省市,由铁路、公路、水路交织的运输网可连通全国各地,顺畅的交通与通讯给旅游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近几年来枣庄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建的交通干道穿行于城乡之间,旅游设施及景点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以“山”为主的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

此处群山绵延不绝,峰头林立,周围由巢云观、君山望海、十八罗汉洞等景点;以“果”为主的万亩石榴园游览区园内有青檀寺、一望亭、园中园、权妃墓、三近书院、中日友好碑廊等景点。

以“水”为主的台儿庄古运河风景区。

上游部分已开发成月河公园风景区,由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馆等景点组成。

下游部分依然保持着康乾盛世时古民居的原貌。

以“古”为主的滕州古文化旅游区的总体控局。

枣庄地区的古会、庙会(山会)起源较早,据《滕州商业志》记载,公元前415年(战国时期),滕县(今滕州市)羊庄的“北庙会”已具有相当规模。

公元7年,峄县境内西北处“沧浪渊庙会”甚盛,每年三月初三前去焚香拜祷“苍老爷、苍奶奶”者络绎不绝,一直“香火甚旺”,延续至今。

隋朝大业年间,峄县南的“白庙会”,滕县南的“官桥会”,都是本地最大的古庙会。

唐宋时期,峄县西的“青檀寺庙会”、滕县东沙河的“香火会”盛况可观。

据明代《峄县志》、《滕县志》记载,明代枣庄地区内建起各类寺、庙、坊等数以百计。

寺、庙内各祀一神,每当某个寺、庙落成时,信奉这些神灵的人们,便前去烧香祈祷。

每逢祀日,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道为之满,途为之塞,行商走贩云集,逐步演变成购销活动的交易场所。

这些庙会、香会、骡马大会一般是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或数次的,会期三、五、七、十天以上不等。

参加古会的成员主要是农民,其次是手工业者、小商小贩。

庙会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

清末,枣庄境内的传统古庙会有龙头会、郭里 、税郭会、齐村会、周村会、西 、沧浪渊会、山亭会、徐庄会、峄城会、底阁会、青檀寺会、峨山会、曹庄会、白山会、古邵会、阴平会、仙人洞会、泥沟会、库山子会、马兰会、台儿庄会、涧头 、侯孟会、张山子会、千山头会、周营会、邹坞会、临城会、陈郝会、东戈会、界河会、官桥会、望冢会、柴胡店会、尚岩会、庄里会、云凌阁会、滕城会等等,粗略统计,有115处之多。

下面介绍几处枣庄地区较有影响的古庙会情况:

千山头庙会:千山头,当地民众也称之为青山头,它地处滕州与薛城区交界处。

清代文人郝质瑜在《游昭阳湖记》中写道:“东眺滕峄,而崇岭峻崦,危磴千云,乔林拂日者,则千山头也。

”据文献记载,这里的庙会始于明代,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每年的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从方圆几百里的地方向这里汇集。

附近村庄上的住户则从九月初就开始杀猪宰羊,邀请远方的亲友故旧前来赶会。

古时的庙会从九月初五开始,到十五才结束,“九九”重阳达到最 ,实际上正会期是九月十二,当地人称赶千山头会是赶九月十二。

赶会男女摩肩接踵,把山门挤得水泄不通。

纯朴的赶会农民忘不了提几升粮黍,施舍给庙里,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农业丰收;文人墨客则登高望远,采菊赋诗;城里的戏班子和各种民间艺人也趁时搭台献艺……

千山头亩会历经几百年不衰,其内容已有许多变化,如今的庙会已成为人们进行物资交流、联络感情、娱乐旅游、洽谈生意的媒介,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青檀寺庙会:青檀寺位于峄城区驻地西“冠世榴园”内,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一人工修建的水库。

著名峄县八景之一“青檀秋色”,指的就是这里。

唐代称此山为云峰山,建有云峰寺,因山上盛产青檀树,改名青檀寺。

每逢清明时节,朝拜寺会者数以万计,络绎不绝,香火甚旺。

随着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青檀寺庙会由单一“清明节会”,又增加了阳历“五一”、“十一”两次。

文昌阁香火庙会:文昌阁位于台儿庄区驻地,会期为农历二月初二。

传说这一天是皇上开考之日,文人们这一天给“文昌帝君”进香,可以得到神灵庇佑,考取状元等功名。

此阁为明朝末年建造,清乾隆年间重修。

文昌阁香火会最大的特点,进香的人都以虔诚的心情来庙烧香,祈求子女功成名就,因为此会是文人进香会,所以,文人所用纸墨笔砚、古今书籍、课本纸张等专摆一条街,供文人学士选购。

泰山行宫庙会:位于台儿庄区驻地,俗称泰山庙会,会期是农历四月初八。

这天是泰山娘娘理香日,也是佛教界传统的香火日。

泰山行宫庙会台儿庄名气最大,除临事、有病者常进香外,一般还愿都在四月初八这天,加之送子观音、送生娘娘等神奇传说,香客往往摩肩接踵。

台儿庄四月初八泰山行宫庙会是鲁南最大的古会,方圆数百里商贾云集、百货聚展,东至郯城、邳州,西自铜山、微山,南自睢宁、灵壁,北自枣庄、滕县、费县等地商人都来赶会,有的竟在十天前即来占地盘,各地艺人也来助兴。

对促进物资交流、发展地方经济起到巨大的作用。

沧浪渊庙会:沧浪渊位于枣庄市驻地北14公里处的北庄镇境内,四面群山环绕,在暴雨季节洪水连绵不断,水流激川数尺,渊泉有数丈之深,浪花滔滔,故名“沧浪渊”。

沧浪渊北侧建有“苍郎庙”,内供“苍老爷”、“苍奶奶”等神位,传说苍郎与其妻隐居于此,专做普救众生行侠仗义的善事,被誉为活菩萨,感动上天,玉皇大帝封为“苍郎”大神。

传说每年三月初三这一天,苍老爷必将携家眷前来沧浪渊故土看望众老乡亲,这一天,周边数百里民众源源不断前来相聚,不愿离去,至今还流传着“亲帮亲,邻帮邻,苍老爷向的是山东人”的佳谣。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三月三前来拜祀“苍老爷”,祈求消灾赐福,即形成了沧浪渊庙会,一直延续至今。

上述这些庙会是纯庙会,即只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举行香火会,平时不举行集市。

其实,枣庄地区的许多庙会,除春秋季举行香火会外,平时还要举行集市。

这就是说,在寺庙的周围聚集了许多人居住,这些常住人的生活、生产资料交流,仅仅靠春秋季庙会交流是不够的,还要靠集市交流,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

枣庄地区的许多庙会,同时还兼做着集市的载体。

在此试举几处。

薛城区沙沟庙会:沙沟镇西临微山湖,位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

“沙沟,春秋时名凤城。

后因村中有沙河流过,更名为沙沟。

清道光年间曾一度改称永安寨,取永久安宁之意。

沙沟历为交通要冲、军事重镇。

明弘治设递运所,嘉靖设巡检司,万历设守备府,清雍正改设都司。

后一直为区、乡、公社和镇机关驻地,京沪铁路经此并设站,村内设6个村民委员会。

”(见沙沟镇铭牌)

沙沟建有天齐庙,农历每年三月十六、十月初一有庙会。

每逢庙会,小商大贾,五行八作云集,赌局六蓬,戏文数台,三教九流,达官贵人,都来一览。

赶会者南至安徽几个县,北至济南以远,西壤河南的开封、江苏十几个县的商人闻名前来聚会。

河南豫剧,安徽、江苏的杂技,也前来演出……盛况空前。

除春秋两次庙会外,沙沟还于农历每旬一、四、六、九逢四天的大集。

滕州柴胡店庙会:柴胡店在封建王朝的南北驿道上,属滕县,北距滕县城23公里,南距薛城9公里,西距微山(夏镇)10公里,位于千山脚下,薛河与十字河的交汇处。

这里物产丰富,不仅农副产品多,而且还是水果之乡,自明代起,刘村黄梨就负有盛名。

直奉战争时,张宗昌的部队曾驻柴胡店。

柴胡店庙会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四月二十五、十月十二共三次。

除庙会外,农历每旬的一、三、六、八日,柴胡店还逢四个集。

据当地老年居民讲,柴胡店庙会早于、大于与其毗连的官桥庙会,后因铁路的开通,官桥设火车站,交通方便,贸易日渐繁荣,逐渐取代了柴胡店的地位,现在柴胡店的庙会和大集已远远不如官桥的庙会和大集了。

这也印证了如今流行的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是十分正确的。

像上面所叙述的沙沟、柴胡店两处的庙会和大集,枣庄地区还有许多这里不再赘述。

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如今庙会的内容、规模、作用、效果,已与历史上的庙会大相径庭。

今人已经按照自己的愿望利用、改造、发展了庙会。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有些庙会发展了,扩大了;而有些庙会萎缩了,消失了。

比如青檀寺庙会,因经济和旅游的需要,不仅规模扩大,而且逢会的次数也增加了;同时, 还利用青檀庙会这一载体,举行招商引资的国际“榴花会”。

再比如滕州市羊庄镇的“圣山庙会”,历史上圣山上建有庙宇,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九月初九两次逢庙会,如今,圣山上的庙宇已荡然无存,山上又无旅游景点和居民,它附近的羊庄又兴盛起来。

因此,“圣山庙会”便慢慢地消失了,就连当地有些人也不知道圣山逢过庙会。

有些庙会虽然人们还需要它,但它在更大范围内影响了经济发展,损害人们的利益,也应取缔它。

比如枣庄驻地的龙头庙会,人们虽然需要它,但其会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上,每逢会便影响全市交通。

因此,取缔。

民俗工作者认为,为了满足某些人的心理需求,平衡心态,可在原龙头庙会会址附近另择地逢会。

当然,它的前提是以不影响交通为条件。

从枣庄地区实地考察看,庙会既吸引一般游客,也吸引虔诚香客,新时期下民间宗教信仰依然广泛存在,仍有一定比例人群将宗教信仰作为祈求平安、平衡心态的心理安慰。

就这个角度,庙会恰恰为这一人群提供了奉善修好、祈福纳祥的适度空间。

另一方面,人们的物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昔日庙会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作用已不很明显。

但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与热兴,庙会对于活跃农村经济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峄城青檀寺庙会作为枣庄旅游的主打品牌,完全可以完善成为招商引资、宗教朝圣、民俗采风、休闲赏(榴)花、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枣庄民俗zaozhuangsdnews/zzms

元宵节上应该“闹”

台湾记者团赴山亭追寻皮影戏民俗

腊 八 节

冬至与美食

歌剧白毛女唱响运河两岸

运河花鼓重新亮相荧屏舞台

枣庄的柳琴戏

弹拨乐器柳琴的历史

枣庄庙会:形成与兴衰

山亭有个民俗村

枣庄的风土人情介绍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目录 [隐藏]

1 概要

2 民俗学起源

3 特点

4 重点

5 发展沿革

6 研究方法

7 研究对象

概要[编辑]民俗学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它源自英语的Folklore。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成“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学的认知与阐述,是当今国际学术研究极为重视的课题,也是日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方向。

民俗学起源[编辑]民俗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但是,“民俗学”(folklore)一词却是1846年才由汤姆斯(WJThomas)首先提出。在此之前,民俗学在德国被称为人民学(volkskunde),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被称为大众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学(popular literature)。1846年,在写给《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信中,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提出用folklore一词来概括此一新兴的学科。从此以后,民俗学风靡欧洲。

特点[编辑]1区别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阶层的文化,是被视为“无文化”的人们的文化。

2是各民族的习俗都有各民族的特点,如汉族的春节和婚丧、白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跳月、鄂伦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

3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4许多民间习俗,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

5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多样。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语言、民间娱乐、民间组织等。

6深入了解文化的传统和表达形式,像是歌曲、故事、舞蹈、仪式、手工艺、艺术、饮食习惯、服饰、习俗、宗教、建筑、技能和其形成的过程和背后的意义[1]。

重点[编辑]1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在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上的许多东西都近于荒诞、迷信,离奇古怪,实际上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

2是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特别是民间文学艺术的光辉成果、民间文艺、无论是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发展沿革[编辑]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和民俗学的发展,国际学术普遍趋向广义民俗学的研究。它既研究人类的生活与文化,也研究精神和物质的事物;同时,甚至将研究对象伸延至野蛮民族的的生活与文化。这样,民俗学已摆脱以前的狭隘与执著,成为跟其他社会科学并驾齐驱的独立概念科学。

研究方法[编辑]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有许多相近之处。比如,民俗学中广泛使用比较研究法——两个民族之间的相类之处,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又如十九世纪自然神话学派对各种神话、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地方的事象比较等。

20世纪,“结构主义”的理论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国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及《亲族的结构》等著作,就是用结构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如口头承传。这种方法十分重视研究对象自己揭示事象的规律。现今国际间已日益以结构方法为新潮流。

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该趋向灵活,连民俗学也不例外。

研究对象[编辑]口头民俗学(口传文学)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谚语、谜语、绕口令、民间歌谣、史诗

风俗民俗学(仪式庆典)

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婚丧祭祀、迷信、游戏、民间舞蹈、民族音乐

宗教民俗学(信仰寄托)

民间宗教、佛教、道教、灵魂转世、妖怪、占卜、巫术、民俗疗法

物质民俗学(常民生活)

民间美术、民间饮食、民俗服饰、民间建筑

1914年英国的班妮、德国的鲍斯特、法国的莫斯均主张不仅研究文明民族,而且也该以文化较低的或野蛮的民族为研究对象。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1、登高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3、重阳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民俗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就是地域性的体现,例如:

同样是冬至,在我国南方盛行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而在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则是由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民俗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就会有不同的民俗,这就是民族性的体现,例如:

在傣族,泼水节是一种重要的民族习俗,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

而其他的民族则没有这种习俗。

扩展资料:

民俗的分类: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 (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点包括:

1 社会性: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和约定的风俗习惯,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集体性的特点。

2 集体性:民俗事象的产生和传承,都是集体创造和集体参与的结果,具有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的特点。

3 类型性:民俗事象在其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也是民俗事象中带支配力的主流部分。

4 传承性:民俗是一种历史持久的,由社会所传递的文化形式,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空间上的传播性和扩散性。

5 播布性:民俗具有空间地域上传播的特点,体现了民俗的横向传播。

6 变异性: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具有历时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7 历史性:民俗的发展在时间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8 地方性:民俗发展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称为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

这些特点使得民俗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山东枣庄民俗

山东枣庄 山东枣庄物华天宝,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山势险峻突兀,如擎天柱直插霄汉,园内森林植被面积大,是我国罕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