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清代前期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第1张

清代前期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清朝前期工商业繁荣表现在:

1、手工业的发达

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约经过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后,手工业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丝织业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发达。虽然清朝统治者在江宁、苏、杭设有织造衙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南丝织业的正常发展,但清代民间丝织业还是发展很快。如江宁的织机在干、嘉时达到三万余张,而且比过去有许多改进,"织缎之机,名目百余",所产丝织品畅销全国。即使在偏远的贵州,丝织业也得到很大发展。道光时,贵州遵义绸"竟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招致了秦、晋、闽、粤各省客商竞来购买贩运。但整体而言,清代丝织业已落后于明代。

(2)清代的棉织业在江南一些地区也日益发达。

棉纺织工具有显著改进。如上海的纺纱脚车,可"一手三纱,以足运轮(名脚车),人劳而工敏"。织布机也有一些改进和革新。当时的棉布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贾多以此起家"。苏州的"益美字号",因大家誉其"布美,用者竞市","一年消布,约以百万匹",结果"十年富甲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间,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苏布"名称四方",可见信誉之广。无锡也盛产棉布,乾隆时,"坐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有"布码头"之称。

(3)清代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的最大中心。

到干、嘉时,不说官窑,单"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除景德镇外其它各地的制瓷业也都发展起来。据统计,乾隆时全国著名陶瓷品产地共有四十余处,遍布各地。如直隶武清、山东临清、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潮州等地的窑场,都有很大的规模,所产瓷器色彩鲜艳,精美异常。

(4)制糖业在台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都很发达。

康熙至干、嘉之际,台湾的种蔗制糖极盛,每岁产蔗糖"六十余万篓","篓一百七八十斤",内销京津及江浙各省,外运南及吕宋,东至日本等国。广东的蔗糖也贩运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甘蔗种植和制糖行业,也日益发展起来。

(5)矿冶业在清代也有进一步发展。

云南的铜矿,贵州的铅矿,广东、山西、河南、山东的铁矿,开采的规模都比较大。

如云南的铜矿,至干、嘉极盛时,全省开办的铜厂有三百多处。其中有官督商办的大厂,也有私营的小厂。"从前大厂(砂丁)率七八万人,小厂亦万余人,合计通省厂丁,无虑数百十万,皆各省穷民来厂谋食"。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庆十六年)间,云南铜矿的最高年产量达到1467万余斤。

乾隆时,贵州铅矿年产黑铅也达到1400多万斤。广东的铁冶规模也很大。广东佛山镇的铁器制造业也很发达。那里有铸锅业、炒铁业、制铁线业、制钉业和制针业等行业,而尤以铸锅业最为有名。所铸铁锅不仅行销国内各地,而且也大量输出国外。

2、商业的繁荣

商业的持续繁荣是商人阶层日趋稳定的表现。

(1)清代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络更加密切。

如河南、东北的棉花供销各地,而棉花却又仰给于外省。广东佛山镇的各种铁器,行销全国,当时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说法,其他如苏州的丝、棉织品,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广东、台湾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销各地。

(2)特别是江南丝织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广大的国内外市场。例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几乎行销遍全国。当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值占全世界工业、手工业产值的30%。

棉桑等经济作物只准种在"不可以种植五谷之处"。粮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况工商。清朝皇帝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开厂……断不可行","矿厂除严禁之外,无二议也"(中国历代君主都是这样认为的,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所决定) 。

(3)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

(4)最活跃的是徽商。

徽州人外出贸易的传统根深蒂固:“其俗,男子受室后,尊者即督令行贾,无赢折皆不得速归,久者数十年,近亦逾纪。”

①故“起家至陶猗者不可指屈”

②其经营的种类很多。

(5)晋商。

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烨南巡途中的上谕指出:“夙闻东南钜商大贾,号称辐辏,今朕行历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①然而晋商的活动地区也并不限于吴越。 再次是陕商。“陕地繁华,以三原、泾阳为第一,其人多服贾吴中”

②陕商在江浙地区经营棉布业,历史悠久,规模并不亚于晋商。此外,陕西邻近四川,当时蜀中移民,首推湖广,陕西次之,因而陕商在四川颇有势力。清代前期,四川井盐发展较快,但“川省各厂井灶,秦人十居七八,蜀人十居二三”

③自流井的钱庄业肇始于雍乾之际,大半为陕商操纵,著名的西秦会馆(今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亦为陕商集资修建,捐银商号多达152家。他们既投资盐井钻凿,又从事井盐贩运,两者皆获利甚丰。

隋朝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隋文帝建立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纷争,人民得以安定,所以繁荣发展到了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通过武力夺取皇位,然后实施暴政,最终引发瓦岗之乱,自己身死江都的局面。前后仅经历了两个朝代几十年的时间

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 =。。。其实我也不知道。

描写商业繁荣的诗句有哪些?

1、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解释: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2、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解释: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3、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

解释: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4、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解释: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

5、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解释: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6、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解释: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7、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

解释: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

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解释: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二首》

解释: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

10、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李商隐《柳》

曾经追逐东风,犹如 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毫奢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出自 望海湖 柳永

]

南宋临安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1、南宋首都,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

2、水运便利,便于实行海外贸易;

3、南宋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规模大: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 规模巨集大,人称东西二京。二京是当时世 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 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墙 周长257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 大3倍。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 纵街)十陌(横街),中央大街南北长达 55公里,非常宽广。

布局: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笔直,城内有 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和手工业区, 有居民区,布局整齐。两旁绿树成荫,还 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商业活动: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市”。商业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 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 盛,有生产原料、工具,有日常用品,还 有各种食品,望去令人眼花了乱。东汉洛 阳内设有“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 易管理机构。 城市管理: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 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的限 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 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

隋唐时期,科技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相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 ,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幷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相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特点: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②兼收幷蓄:统治阶级开明、相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③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④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商业:市场集散地,贸易发达

政治:重要政治城市,建设发达,人口众多

宗教:宗教中心,城市繁荣

交通:重要交通枢纽

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例如河流资源和矿产资源

当今社会促使商业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总的来说,是生产力继续发展,政策导向的共同影响。

藏富于民,让百姓有钱购买生产出来的商品,使社会经济良性回圈。

当今社会促使商业繁荣的因素有:

自然环境与商业布局

人文环境与商业布局

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商业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

>   明清时期,是我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明清时期的商业是向上发展的,主要表现于这么一些方面:> > 1商品经济程度高。> > 明初在历经了多年的反元及统一战争之后,虽巩固了新生地主阶级政权,但此时已是国力空虚,民生凋蔽,恢复经济是摆在统治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明初统治者与其前代统治者一样,制定并施行了一些与民修养生息的政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很大提高。> > 明后期,经济作物的种植愈加广泛,更多的农产品流入市场,促使商业更加发达。除传统的粮、麻、丝之外,作为商品投入市场的农产品还有棉花、甘蔗、蔬菜瓜果、烟草、茶叶,甚至还有花卉和染料植物。>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表明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以粮为主的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的结构变化,同时还表明商品经济日益向农村渗透。最突出的是棉花种植 面积的迅速扩大,的河南、山西、山东都种上棉花,松江地区更成为全国著名的棉花集中产区;产棉区又扩大到河北、湖南、江西、四川,许多地方的农民 生计的80%~90%依靠棉花种植。甘蔗在福建、广东、等地普遍种植,所产的蔗糖远销东南亚和台湾。烟草自从年间传入中国后,发展至清朝,已经在 全国各地种植,福建的耕地大约有60%左右用于种烟,其他的如湖南、广西、陕西、甘肃也有种烟。其余的如茶叶、丝等等商品化程度更高。> >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促进了商业性农业经济的兴起。如运河地区的棉花、烟草、果木的种植,都已成为商业性农业经营,并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化经营规模。专业 化经营的出现,必然“引起各种农业区之间的,各种农业之间的,各种农产品之间的交换”,从而造成了区域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活跃。> > 同时, 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也为城镇的商业经济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农产品作为本地的主要大宗商品通过交通线上的城镇贩往各地,而由各地贩来的各种日用商品也通过 交通要道上的城镇输往腹地的广大农村,通过城乡商品的交流,商品经济日益向广大农村渗透,农村自然经济逐渐衰退,商品经济因素日渐增长。经济作物本身不是 供给农民生活必需,它一定会进入市场,这就为商业发展提供极大的机会,同时,农民也由过去的简单商品交换即商品进入市场,是为了获得商品,而逐渐转变为货 币——商品——货币的模式。> > 农产品的商品化给农业的根本——粮食生产带来新的变化,因为经济作物的大面积发展,占用了粮食种植的面 积,经济作物集中地的粮食无法自给,因此需要外来的粮食补充,如江南地区在还可以自给,但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本身的经济作物发展,就只好从两湖、江 西、安徽等地运米补充,甚至要到四川等地运米,这些是商业发展的一种新迹象。> > 2城市商业繁荣。> > 城市经济是中国 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来,城市商业就非常重要,而至明清,城市商业更是成熟,如北京明朝时,城内店铺林立,有三百六十行,还出现了许多专 业性的批发市场,如米市、猪市、羊市、花市、煤市、缸瓦市等等。清朝时,北京商业更是超过明朝,庙市由22处增加为36处。除了北京之外,当时全国有“四 大名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这几个地方,商贾辐辏,交易兴旺,是全国性的市场交易中心。> > 3农村贸易活跃。> > 农村商业而言,明清两代比宋代走得更远,特别在南方,一个县的墟市往往达到20多个,甚至50—60个,仅就福建省而言,福建八府一州,弘治年间有168个,至清年间已达700多个。有些墟市还专门经营一两种货物,如丝、竹、桑、茧、鱼、牛、鸭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地区在专业墟市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市镇,这种市镇,经营的是大宗货物,如苏州的枫桥,是一个粮食市场,如湖州的双林镇,是一个丝 市,吴江县盛泽镇,明初还一个50多户人家的村庄,明末由于丝织业的发展,成为丝绸的全国集散地。集市数量增大,密度增加。它是土特产的集散地,发挥着生 产者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功能,这些市镇位于交通要冲,或经济发达地区,商贾云集,贸易兴盛。通过它,农村集市被联结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 经济单元——区域市场,明清时期的区域市场有:岭南市场、苏松市场、湖广市场、淮北市场、漳乐市场、齐鲁市场、京津市场、潞泽市场、关中市场、川滇市场、 辽东市场等。> > 4团体商人的出现。> > 随着商业人口的增多,商人队伍在日益壮大,商业资本有了相当的积累。在这样的 背景下,一些地区性的商人集团应运而生,商业活动范围与规模的扩大,商业资本的积累也是空前的,各地商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以地域为划分标志的 商帮,如徽商、晋商、闽商、广商、宁波商人、洞庭商人、龙游商人、湖州商人等等。从商帮形成的情况看,大体上讲,商帮可有两种类型,一是徽商、晋商、江西 商人、洞庭商人,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是这样的,山稠田狭、人多地少,农业无法消化劳动力,多余人口只好从商业上寻求出路,开始是利用当地出产的原料而制成 的手工产品向外推销,或经营当地的特产,后来贩运多了,就打破地方的限制,开始经营各地的货物,成为大型商帮。一是湖州、无锡、陕西等地的商人,他们利用 本地的商品经济优势和农业资源,向外寻求市场,在较好的物质基础上起家,积累一定资本,也就不再以推销本地产品为限制。明代后期涌现出来的商人集团中较具 实力的是徽商和西商(山西、陕西的商人集团)。> > 徽商中以扬州的盐商为代表,非常富有,资产常以亿万计。俗语中有“无徽不成市”之说,徽商来自于地少人多的徽州地区,大多数人出身寒微,家底微薄,在经商之初一般只能从事小本经营,然而在他们中间,以小本起家甚至白手起家的例子却不胜枚举。> >徽州商人无论是进行合伙股份式的经营还是进行承揽式的经营,一般都要订立合同作为商业信用的文字凭证,在合同签订的具体文书中,一般都明确规定了入股者 或承揽人的特定权力和义务,这种将口头议定的结果用书面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方式,无疑是要求签订合同的各方承诺商业信用。徽商保持良好的商业信誉,这在 典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典业是以收取债务人的质押物作为保障债权手段的,当债务人提供质押物时,就必然要考虑当铺的信用是否可靠。相对于其他商帮来 讲,徽州典商一般采取低利息率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信用度,如明朝后期,在南京开当铺的约有五百家,“福建铺本少,取利三分四分。徽州人铺本大,取利仅一分二 分三分,均之有益于民”。徽州典商通过薄利经营建立起良好的信誉,使得“人情最不喜福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 南倭 北虏一直是明王朝的心腹之患。为了防备蒙古封建主的南侵,明廷不断加固和修缮长城,并设置了九个边镇,到明中叶建立了以长城为主体的九边防御体系,将九镇 防地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一防御体系有效地遏制了蒙古封建主的侵扰,使中国北方边境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并促进了蒙古南部地区的开发和汉蒙之间的 友好往来。同时,庞大的九镇军需供应大大 了内地和蒙古边地贸易的发展。九边防御体系为晋商开展边地贸易创造了活动空间。> > 在明代的 九个边镇中,位于山西北部的大同、宣府和山西三镇是九边防御体系的中心地带。大、宣、山三镇规模最大、驻军最多,耗费军饷最巨。明初 为了给各边镇筹集 军饷实行开中制,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国家招商代销制度,它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契机。晋商充分利用 提供的政策优惠,凭借地理上和交通的优势,通过贩运 盐、米、布、草料等物品,捷足先登,首先占领了边镇军需市场,然后开始涉足于长城沿线的蒙汉私市贸易和马市贸易。> > 晋商在多年进行远距 离的长途贩运贸易中,逐渐开拓和形成一些商业路线。在众多对外贸易商路中,以出长城,北越蒙古,经西伯利亚,通往欧洲腹地的商路最为著名,这是世界上最长 的草原丝茶之路。试以中国福建武夷茶的运输来看,其运输路线是:从福建崇安县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县河口镇装船,顺信水下鄱阳湖,出九江口进入长江;然后 溯江而上抵武昌,转汉水至樊城(襄樊)上岸;由河南入泽州(晋城),经潞安(长治)抵平遥、祁县、太谷、大同等地,再北上张家口,贯穿戈壁沙漠,到库伦、 恰克图;再经西伯利亚通往欧洲。除恰克图贸易外,还逐渐深入到俄国的克拉斯诺亚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彼得堡等地经商,乃至设立商业分 号,成为显赫一时的国际贸易商。> > 到清代的中、后期,晋商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帮,一度执全国金融、商业之牛耳,达到其鼎盛时期。晋 商对外贸易的重点在陆路,但也没有放弃对海上贸易的竞争。清代介休皇商范家曾垄断中国对日本的生铜贸易70多年。规模空前的商业经营,积聚了大量钱财,仅 祁县乔家、渠家、太谷曹家,榆次常家的流动资金即达500—1000万两白银。雄厚的财力又为晋商从事国内、国际金融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山西商人成为了 中国民间金融机构的先驱,开办了票号。其势力遍及黄河流域。据史载,山西平遥人雷履泰首创民间汇兑机构——票号,后为各地晋商争相仿办,不久发展成以平 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三大帮系,这三大帮系均在各省设有分号。不仅垄断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地区,而且在长江以南势力也很大。据苏州全晋会馆碑刻,仅在苏州 一地设立的钱庄就有81家。并且,晋商的钱庄、票号甚至扩展到了俄国、日本和南洋等地。> > 5私人海上贸易发达> > 对外贸易,既包括中国境外的国际市场,也包括中国境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主要是北部的蒙古、东北的女真、西北的青海和新疆、西南的 等,交易的内容主要是以茶易马。> >明末清初是我国海上贸易的转折时期,在此以前是以官方朝贡贸易为主,而自此后,私人海上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取代官方海上贸易。私人海上贸易发端于明朝初 年,至嘉靖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是恰恰在此时,由于宁波发生“争贡事件”,明 为了消除是非,推行“海禁”政策,禁止下海经商和捕鱼,于是,一些原来 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走上武装经商的道路,与当时在中国沿海活动的日本浪人混为一体,是以倭寇的面目出现的,后来虽然有了、俞大猷的抗倭,起了一定作 用,但是要想彻底平定倭乱,还是一个王朝政策的问题,一些大臣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明末,重新开禁。> > 当时的私人海上贸易集团主要有这么一些:江浙皖海商集团、闽广海商集团(主要是漳州、潮州人)、郑氏海商集团。如下,简单叙述一下郑氏海商集团的状况。> >郑氏海商的起源要追溯到泉州的安平商人,此地从唐宋以来,以航海经商而著名,至明朝,更是活动频繁。在经商成风的社会环境下,郑芝龙很年轻就到广东香山 澳寻母舅经商,由于香山澳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郑芝龙在此学会了葡萄牙语,并掌握了一定的海上商业知识与必要的资本。而后,郑芝龙在帮助母舅经商的时 候,与在东亚贸易中活跃的泉州商人李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成为其义子,李旦死后,财产和部众归郑所有,成为郑氏海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郑芝龙的经营 下,郑氏海商集团到初年,已具相当规模,并且,为了独霸海上,消灭其他对手,郑芝龙接受了明朝 的招抚,从此,他们的海商集团雄霸东南。继承 父业后,更有声势,进一步壮大势力,成为东亚地区著名海商集团,曾经垄断该区的海上贸易。> > 当时由于郑氏集团的反清行为,清朝一开始采取“海禁”政策,而后又派施琅远征台湾,消灭郑氏集团,最终使兴盛一时的海上私人贸易成为历史的牺牲品,没有能够象西欧商人一样通过国家的支持,商业加暴力,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并最终到达了欧洲统治世界的目的。> > 6出现大量商人会馆。> > 清代山西,农民和商贾各占50%,徽州经商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80%,其它地方也是类似情况,浙江绍兴、金华自明代始,从商是仅次于为胥吏的选择,可以推测经商的人数不会少。>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差异极大。人们在各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劳动、生息,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方言,甚至价值取向。大批人弃农 弃儒经商,身处异地,面对与出生地区迥异的方言、风俗习惯,漂泊人生顿生出一种孤苦凄凉的心境,企求心理需要的满足推动了商人会馆的建立。在明清商人会馆 中,由地缘关系组建的会馆占绝大多数。> > 同时就明清商人而言,阻碍他们获利的因素,首先是同行间的激烈竞争。除此,还有官吏的敲榨,牙行的盘剥。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显然靠单个商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的商人就在会馆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凝聚为一个整体。

在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潕阳河畔,有一座隐匿山中的古城--镇远。它自古是水陆交通要冲,不但是"黔东门户",是"湘黔咽喉"而且是"滇黔锁钥",是西南大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由此可以深入滇黔腹地,通达缅甸、印度和东南亚。

"镇远"之名,有"远镇一方"之意,在军事战略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我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北京或南京来说,云贵都显得过于偏远,是所谓"边睡之地"。在个"内"与"边"的临界点上,建起一座军事城堡,确可威镇遥远的地方,这就使镇远在历史上占有无可取代的特别位置。

作为"水陆码头"的镇远,正处在滇黔驿道与沅江水道的衔接点上。溯江而上的船只在镇远启程,古驿道上的"百代过客"在此登舟,顺潕阳河下沅江,过洞庭,泛冉长江直发东南沿海。冉车辐辏,商贾云集,致使镇远成为"西南一大都会"。

往来如织的人流,带来各种文化,在镇远形成一个回环激荡的漩涡。汉文化与西南民族文化在此接触、碰撞、交融,中原、江南、江西、两湖、巴蜀、闽粤诸种地域文化"盆景式"地移入镇远。传教的人接踵而来,禅师和诸子、云游道人、神甫牧师都在镇远营造殿堂,迎来了各路"神山"。

历史发生剧变,古城骤然冷落。湘黔铁路开通,水运也因拦河大坝的修筑而中断,镇远不再是物资集散地和交通中转站。虽然地位发生变化,而昔日的辉煌却依然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历史给镇远留下一笔车厚的文化遗产,保存一座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在一个仅有3.1平方千米的小县城里,拥有名胜古迹160处,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而外,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这里有四洞、大宫、八阁、八寺、八祠、九庙,还有卫城垣、府城垣、十二码头、八大会馆和"歪门邪道"的古巷子。1983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沈竹一行来镇远考察,惊讶地说:"像镇远这样留下一大片文物古迹的城镇不多了。"

历史再次把镇远提升起来。1986年,全国知名专家、著名古建筑学家单士元等,经过认真考察、评估之后,认为它完全有资格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批准了这个建议,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之中,镇远荣幸地成为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再现历史的风采。不但如此,镇远有三张名牌、三件国宝,历史名城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潕阳河聚合在一起,堪称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珠联璧合,放出奇光异彩。

缅人骑象过桥来

在祝圣桥上的魁星阁前,原先有一副抱柱的挂屏,上面刻有"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句子。这个富有诗意的联句,并不是墨客骚人凭空的浮想,而是当年镇远驿路沟通云贵、缅甸、东南亚的写真。时间过去了百年,驿道已被公路、铁路取代,缅甸使者也不再从镇远经过,所以,今天的游客很难想像从前桥上车水马龙、大象缓缓前行的情景,当然也引不起对这段辉煌历史的回忆。

笔者带着疑问四处寻访,想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文管所长说他留经在一个寻常百姓家,发现了一块础石,光洁、平滑、方整,上面刻着大象的浮雕。贵州从不产象,为什么当地人对象会有如此深刻的印象,而且还把它刻在柱础上作为房屋的装饰物呢寻常百姓尚且如此,大户人家更司想而知。人们对大象的青睐并非无因,古时常有缅甸的朝贡者骑着大象从镇远经过,因为是从外国来的稀奇之物,人们尾随象队围观,自然特别关注,产生极大兴趣,把它凝结在建筑物上。

缅人贡象,持续了好几百年。蒙古人建立元朝,金戈铁马驰骋天下,越过云南,三路攻入缅甸。缅甸土司受封,定期派入朝贡。缅甸产象而中原无象,自然要把珍贵的大象做贡品。从缅甸到大都(今北京)有万里之遥,骑着大象缓缓而行,少说也要走几个月时间。

这里还穿插一个美妙的传说。东南亚来朝贡的使者,带着一只白色的天鹅,在路上受惊而飞。使者急了,伸手去抓,仅抓住一片鹅毛,他非常抱歉,但又无可奈何。到了京城,只好将鹅毛献上,说明丢失天鹅的缘由。皇帝还奖赏了他,说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缅甸归附了明朝,建立缅甸军民宣慰司,归云南省管辖。自此以后,朝贡不绝。因为缅甸使者经常进京朝贡,接待事务繁忙,朝廷在"四夷馆"中特别设了一个"缅甸馆"。

在《明实录》中,多次记有缅甸入京进贡的事。譬如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发,在洪武年间几次朝贡,贡品是大象和犀牛,因为路过贵州,便同思州宣慰使田大雅一起入京。思州在今岑巩,与镇远毗邻,想必是在镇远相遇,结伴而行。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以后曾经做过云贵总督,在他的日记中,记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五月底至六月初,缅甸使者几批经过镇远。

贡象的事,一直延续到清末。清光绪元年(1875),缅甸使者直也驮纪门、腊门甸素等携带象队入京朝贡,路过贵阳时,全城轰动,观者如堵。象棚搭在老东门,市民扶老携幼前往观看。

次年早春二月,直也驮纪门等自京城返回缅甸,于2月13日由湖南晃州进入贵州玉屏县境。巡抚得知,立即通知思州(今岑巩)、镇远、都匀、平越(今福泉)各府州县,务必派官员在交界处负责接送。三月初二抵达省城贵阳,巡抚赶快将此事呈报皇帝。

中缅两国情意绵绵,深入人心。"缅人骑象过桥来"的故事,是中缅友好往来的一段佳话,至今铝到在镇远人民的心坎上。缅甸人民也念念不忘镇远,缅甸僧人近年给镇远请来了一尊玉佛,供奉在中元洞的大佛殿里。这拿玉佛是在缅甸克钦邦雕塑的,高2.2米,重约3吨。

其实,路过镇远的不止是缅甸人,印度人、泰国人、老挝人都有,只不过"缅人骑象"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罢了。据说1955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万隆会议上,突然向周恩来总理问起青龙洞。他怎么会知道镇远有个青龙洞呢原来,他的先辈门来中国时经常路过镇远,为青龙洞的景色和建筑所迷,归国后常常对人说起。一传十,十传百,以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尼赫鲁遇见周总理,即刻想起了镇远青龙洞。

"缅人骑象过桥来"的诗句,包含着许许多多重要史实:国家的统一,云贵的开发,边防的巩固,中外文化的交流等等。而这一切都是以驿道的开辟为契机,以驿道的畅通为前提。这条横贯东西、穿过云贵高原的驿道实在太重要了,而释道与水路交叉点上的镇远更显得重要非常。

元朝武功极盛,海内统一,疆域辽阔,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使军令、政专能够"朝发夕至,声闻必达",于是以大都为中心,开辟全国释道。驿道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关系调兵遣将、行军作战、粮秣运输、情报通达、布宣号令、官员迎送、物资交流、商旅往来,兼有军事、交通、商贸、邮传、接待多种功能。

驿站分陆驿、水驿、水马驿三种。陆驿有牛、马、驴、车,水驿备有舟楫,水马驿则兼有舟、车、驴、马。镇远是湘鄂一滇黔道上重要的水马驿,既有陆驿,又有水驿。

贯通湖广与云南行省的驿道干线起自湖北江陵,往南途经湖南岳州(今岳阳)、常德、桃源、辰州、沅州、晃州(今新晃)进入贵州,再经平溪(今玉屏)、镇远、偏桥(今施秉)、贵州(今贵阳)、普定(今安顺)、普安(今盘县)入云南,经曲靖到中庆(今昆明)后,沿驿道西行过大理、永昌(今宝山),可达金齿(今德宏一带)、缅甸、老挝、八百媳 妇(今泰国青徕、青迈一带)。水路亦从江陵开始,过洞庭湖后逆沉江而上,经辰州、淑浦、黔阳、沅州、晃州等20站来到贵州平溪(今玉 屏),再经清浪(今镇远青溪)到达镇远。然后弃冉登岸,洲行陆路。明代万历年间打通了潕阳河的诸葛洞后,船可上行到黄平旧州。

从湖南经贵州到云南的驿道,一直是西南交通的大动脉。明代以来,派重兵把守,保护这条通往边疆的生命线。沿途驿站不断增加,运输日益繁忙。明万历七年(1579),贵州巡抚王缉和巡按使马呈图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要求云南补贴贵州驿道所需费用。官方文书告诉我们:当年从驿道上经过的云南马2088匹、夫2073名,贵州过马 l 337匹、夫l 319名。两相比较,云南要占七分,贵州只占三分。云贵都以镇远为咽喉,控制这个咽喉便掌握西南的命脉,说明它确实可以"远镇一方",是滇黔的"锁钥",是云贵出入的"门户"。历史的脚步,在驿道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清脆的马蹄声响彻云贵高原。正是这条驿道,把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元代建立了云南省,明代建立贵州省,清代统归云贵总督管辖。

正是这条驿道,大批汉族移民涌进云贵高原,把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到云南、贵州,使西南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是这条驿道,拓展了古代的"南方丝绸之路",与缅甸、印度和东南亚保持友好关系。当然,历史上的许多征战也与这条驿道息息相关。元大德四年(1300),元朝调集河南、江浙、江西、湖广等省兵力征讨"八百媳妇",激起了奢节、宋隆济起义。明初派大军远征云南,完成了统一大业。在贵州驻跸四年的明永历王朝,经此东出湘桂作战,而清军入黔入滇也经过这条驿道。往后发生的事,如改土归流,咸同起义,太平军入黔以及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之役、北伐战争、红军长征,莫不与这条驿道紧紧相连,镇远古城一一记录着这些历史。

“太极图”上石屏镇

历代王朝重视镇远,主要是着眼于军事。在军事家们看来,镇远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控扼驿道而据玩江上游,地接荆楚,雄镇滇黔,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欲通云贵,先守镇远"'"欲据滇楚,必占镇远"。乾隆年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贵州提督冯光熊从缅甸出征归来,沿途考察山川形势,到了镇远,他深有感触地说:"我经过许多'形胜之地',镇远确实是一大险隘。"他指出这里不但"山川雄峻",而目"据玩湘之上游,当滇黔之孔道",不失为"西南一大都会"。

镇远之神,首在山水。潕阳河从瓮安、黄平、施秉滚滚而来,奔腾于崇山峻岭之中,接纳众多的支流而成巨流,过了诸葛洞便进入镇远。从镇远腕蜒东北而下沅江,放舟直下洞庭、长江,正所谓"南箕北斗五溪烟水洞庭波"。潕阳河穿行于武陵山区,中下施河谷深切,两岸尽皆悬崖峭壁,翠峰插天,"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山环水绕,气势逼人,雄奇险峻。深知兵法的林则徐至此,心灵为之震动。他写道:"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走进山中,但觉"山前突几复有山";抬起头来,顿觉"昂头但见山插天";登上山顶,又有"不敢俯睨千丈渊"之感。一个"恶"字好生了得,道出了"此身未坠胆已落"的心境,使他"惊起群山向天叫"。

潕阳河来到镇远,拐了一个s形的大弯。站在石屏山顶极目远眺,只见"溪河旋绕,山岩森列,白崖东枕,碧峰西峙",有人为这种雄伟的气势所震撼,惊叹:"叠嶂连云起,岿然海水滨。"有一老道登上山头,说镇远"右看滇南头,左尽楚北尾;苍茫俯群山,浩浩烟波起"。老道上山一看,惊呼这是一幅"太极图",若是在S形的河湾上建起两座城池,便是"日月乾坤,阴阳相照"。军事家颇重"地利",认定在此"屏山为城,海水为池"的地方建城,既有通江达海之利,又有崇冈复岭之险,于是在潕阳河两岸修建城池。先建镇远卫城于南岸,后又在北岸修建镇远府城,一文一武,恰以"太极图"上象征"阴阳"的两个点,从此,镇远成了雄踞在西南大通道上的军事重镇。

镇远城的修建,与朱元璋的雄才大略有关。他坐在南京,运筹唯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明朝建立以后,云南仍为元朝所封的小梁王所盘踞,他凭着"地险路遥",负隅顽抗,不肯投降。朱元璋七次派人前往招谕,都被拒绝。待全国形势稳定之后,便决定用武力征讨云南。

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初一,朱元埠在奉天门召见征南将军颗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对他们说:夺取云南,"当知其山川形势",大军取道湖广,分据要害,然后进军曲靖。三十万大军从湖广浩浩荡荡杀来,先占镇远、偏桥,然后夺取普定、普安,堵住云南出口,逼小梁王在曲靖决战。白石江一战,梁王兵败如山倒,不到三个月便拿下了云南。

云南平定之后,朱元璋认为要巩固云南边防,必先控制贵州,于是沿驿道设立卫所。步步为营,确保道路畅通。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漳下令设立镇远卫,与平溪卫、清浪卫、偏桥卫形成犄角之势,控制这个在战略上举足轻重的要塞。卫城建在五老山下,北濒潕阳河。城垣周长约3千米,墙高4.3米,宽2.5米,可在城墙上跑马射箭。城墙外沿筑有1872个垛口,9座炮台。建有东、西、南、上北、下北5座城门,并没有两道水关。城门上战楼高耸,还有城煌菩萨坐镇保佑。山溪水易涨易落,别看潕阳河水平时缓缓流淌,温柔宁静,但一遇涨水季节,洪峰到来,顷刻间便会波涛汹涌,灌入城中,酿成水灾,冲走房屋、牛马、猎鸡无数。为了防止洪水侵袭,在上北门以上紧贴城墙修筑一段护墙,长约100米。又在西门和上北门外,修筑了三堵弧形的"护城堤"。

卫城山势陡峭,城垣起伏,按地形分为八片,名为"八块城"。它们是:朝阳城、铁山城、永安城、定西城、寿星山东侧城、寿星山西侧城、屏山城、五老峰城。镇远卫驻扎五六千官兵,许多江南军户落籍于此,繁衍子孙。当时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屯田戍边,于是以百户所为单位建立125个屯堡,环列四周,犹如众星拱月。顺潕阳河而下约45千米,明代建有清浪卫城5在今镇远县境。沿潕阳河而上40余千米处,建有偏桥卫城,也就是今日的施秉县城。三城互为呼应,更托起了军事重镇镇远。

明永乐十一年(1413),废除了思州、思南两大宣慰司,以此为基础建立贵州布政司,宣告贵州省成立。在最初建立的八府中,镇远府便是其中之一。府衙门建在海阳河北岸,原先并无城郭。明朝正德年间,有苗民前来攻打,知府程节在木家湾一带建城,万历、崇帧年间不断塔修。府城垣位于石屏山上,北跨几个山头,东起称为"白米倒斗"的悬崖之巅,顺山势起伏绵延,直至石屏山西段的潕阳河畔。城垣全长约400米,高约5米,宽2.8米,有垛口76个,炮台一座。府城有三座城门,东边为铁山门,南边为永安门,西边为定西门,南面以"潕水为池"。城外关隘甚多,东有镇东关、铁三关、石门关,西有镇西关、文德关、岩门关,北有北津关,固若金汤,易守难攻,气势不亚于万里长城,是"南长城"的一段,被称为"江南的塞外长城"。

还有一座城池现已消失,它就是镇远县城。县城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邹瑞祥所建,城址在海阳河南岸。那是一座土城,城垣长约550米,高约2.5米,宽1.3米。可是到了清康熙年间,将县衙署移到北岸,与府同城,土城渐渐拆除,在那里建起了学宫。

卫城、府城、县城形成一个"品"字,有如三足鼎立。县城现已荡然无存,卫城城垣却依然忠于职守,防御着滔滔的江水。而那巍巍的"南任城",只剩下断垣残壁。夕阳西下,秋风凛凛,面对这笔立干仞的莽莽山海,默默地诉说着当年兵戈鏖战的历史沧桑。

苗疆“清明上河图”

然而,战云密布的镇远,却因是"水陆都会"而日渐繁华,成为南疆的一个商贸城市,正是:"岂知跃马横戈地,犹有晨钟暮鼓声。"随着卫所的设立,大批军户来到镇远,以后又迁来匠户、民户,人烟日渐稠密。镇远踞沅江上游而控驿道,由云南至镇远二十余站,货物皆用人挑马驮,到镇远后改行水路。由镇远到常德、岳阳的水路,有船只往来,"大者曰辰船,可容二十余人"'"小者曰鳅船,容三四人"。若是逆水行舟,船到镇远起岸,就走上通往云南的大道。精明的商人有一种特殊的敏锐,看到镇远是一个发财的地方,可以把内地的各种物资转输边地,又可将滇黔土产运往"下江",于是纷至沓来,会聚镇远。云南的货物,如铜、锡之类,多在此集散。滇铜运到镇远,价格可高出产地两三倍,大有其利可图,故买卖兴隆。从"下江"运来的粮米、布匹、杂货,到此转手买卖,也可获取车厚的利润。军旅往来,商贾云集,致使镇远成为"舟车辐揍,货物聚会"的都会。

水路繁忙,百舸争流,于是在沿河两岸建起许多码头。码头是水陆交通的衔接点,是镇远城的一大表征,它标志着这座古城曾经是交通枢纽,具有军事与商贸的双重功能。卫城有5个码头,它们是:卫城大码头、吉样寺码头、上北门码头、杨柳湾码头、老西门码头。府城是商业繁荣之区,有大河关码头、府城大码头、禹门码头、城隍庙 码头、;中子口码头、米码头、天后宫码头。

码头各有功用,卫城的码头原先主要供军用,但后来有的也改作民用,如吉样寺码头,除装卸货物外,还是渔舟泊靠场所,"数声渔唱归舟晚,吹遍芦花两岸风"就是当年捕鱼兴盛的写照,"镇远十二景"之一的"燕矾渔唱"指的就是这里。运粮是镇远物资运输的大宗,很早便有专运粮食的米码头。随着商业活动的扩大,有的成了盐码头、瓷器码头、布匹码头。府城大码头与卫城大码头隔河相望,既是船舶依靠的地方,又是连接两岸的渡口、桥梁,因原先在府城大码头临街处建有"永安通济"的牌坊,故称"永安渡"。府城大码头呈半圆形,分为四段平台,从河边上蹬30级石阶而达大街。卫城大码头长12米,共有26级石阶。渡河在秋、冬水落时,人可从桥上走过,春、夏水涨时便只好以舟来回摆渡了。

桥跨河70余米,是一道用36只独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独木船是用楠木做成,用72根承重木把它们连接起来,上面铺着144根大木,又加上180块厚木板,人马均可安然地从桥上走过。洪水期到来,这里便改做渡口。岸柳烟笼,夕阳西下,余辉映照,"波渺渺,柳依依",景色宜人醉,构成了"镇江晚渡"洲佳境。诗云:"江上烟凝合,林间鸟息飞;立沙人语乱,到岸橹橹声微。相见堡中月,永安楼下扉;月初方半掩,行人夜来归。"冲子口码头处于闹市中心区,也是泊船与桥梁两用的码头。老西门码头,同时又是老西门渡口,曾一度作为东渡码头。杨柳湾码头因岸边柳树成荫而得名,它是一个古渡口,有个姓张的老船公在此摆渡,所以又称为"张胡子渡"。

位于府城兴隆街南侧的禹门码头,是镇远吞吐量较大的码头之一,码头用青石砌筑,分五层台阶,共33级。出口处原有一重檐庑殿顶塔式牌坊,竖写着"禹门码头"四字。"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既寓有科甲挺秀之意,又暗寓着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城隆庙常有庙会,对面的复兴巷又多有商号,商业的繁荣促成了码头兴旺。天后宫码头也是个繁华的地方,福建茵人以此为基地做大买卖,所以特别气派。大河关码头是潕阳河中上游的水上关卡,清代在此设厘金局收税,算是镇远的"海关"吧。

众多的码头,使沿河两岸渐成街市。外地客商无论是溯江而来或是从驿道而至,多在镇远驻足,设高号进行转手买卖,从中牟取厚利。他们结伴而来,定居于此,而目往往以同乡关系聚集在一起,成行成市。据明《贵州图经》记载,镇远已形成了沙湾市、辰州市、南京市、江西市、饶州市、普定市、州街市和东关市。从街名可知,云集镇远的南人,绝大多数是"下江人",辰州市大抵是湖南客,南京市是江浙的商帮,江西市、饶州市显然是江西老表。普定即今安顺,因其地 为"滇之喉,黔之腹",是滇黔货物的集散中转地,所以人民"惟贸易日趋于利",于是善于经商的安顺人便纷纷来到镇远从事贸易。

到了清代,镇远商业为"黔省之冠"。近代以来,外运内销物资繁多,从外地运进洋纱、洋布、洋货,形成布匹、食盐、杂货、瓷器等行业。外运物资主要是滇黔土产,以桐油、油菜籽、木油、茶叶、五倍子、牛皮、猪鬃为大宗。黔东一带的桐油,经镇远运往湖南洪江出口,称为"洪油"。清末民初,镇远出现了松柏、长青、益昌、协和、隆义生五大商行。往后,形成了棉布、食盐、百货、杂货、旅栈、饮食、屠宰、酿酒等20多个行业,出现了火神庙柴炭木料市、万门码头鸡鸭鱼肉市,三牌坝第一菜市,罗家坝米市,北吉宫第二菜市、十保街猪羊牛市等。抗日战争期间有大小商店数百家,不但有皖北、大众、环球等中式大餐馆,还有"旧金山"西餐馆。街上人流如潮,日夜川流不息,民谚说:"镇远街,人挤人,挑窑罐的被撞破,坦桐油的挤不出城。"

外地客商在镇远结成许多商帮,以同乡关系建立会馆。"亲不亲,故乡人",会馆把客居他乡的人联系起来,构成一条"乡土之链"经常聚首,互相关照,有的还成了世交或姻亲,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盘根错节的社会势力。会馆的凝聚力,还不仅仅是为了"联乡情",更多是经济利益,同一地区来的商客,往往互通住处,相互提揍,遇事共同商量,联起手来控制某种商务,与其他地区的客商展开竞争,谋求自身的发展。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它与物资交流及商帮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大凡会馆多的地方,都是外地客商云集之所。

镇远这座小城,自清代以来出现许多会馆,他们以南帮为基础,以崇奉某种偶像来团聚乡人,在镇远从事商业活动。江西人最善于做生意,主要是贩运瓷器,经营菜油,所建会馆称为"万寿宫"。福建商人善于长途贩运,尤精于海上和内河航运,把他们信奉的妈祖请了出来,在镇远建起了天后宫,也即是福建会馆。湖南、湖北客商常常联手,在镇远建立两湖会馆,因荆楚多有大江大湖,对治水的大禹特别崇拜,所以两湖会馆均以禹王宫为会址。在"天下老广是一家"的口号下,广东、广西南人在镇远建起了两广会馆。四川人最爱戴修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每到一处便建川祖庙,扦以此为中心建四川会馆。山西人经营钱庄,陕西人经营当铺,共同控制镇远金融,于是建起了秦晋会馆。江浙客商多半贩卖布匹、百货,在镇远合建江南会馆。北方几省客南也来到镇远,只是人数不多,后来联合建立冀鲁豫会馆。八大会馆是镇远商业繁荣的标志,是镇远古城的一大特点。

镇远因工商业发达,还按行业形成了许多行会。从事染织的手工业者,尊梅葛二仙为祖师,建立了梅葛会。做厨师、开餐馆食店的人,特别管崇詹王、灶神、密公,建起了詹王会。行医卖药的人,特别崇拜药王孙思邈,建起了药王会。木匠、泥水匠,尊崇鲁班,建起了鲁班会。酿酒、卖酒的人,以李目为祖师,建起了老君会。裁缝的行会是轩辕会,屠户的行会是张节会,理发匠的行会是罗祖会,如此等等。

镇远的船工、搬运夫特多,他们大都结为帮会,或为"青帮"或为"红帮"。

潕阳河两岸,商店林立,茶楼酒肆,戏楼宫观,水上船只川流,不禁使人想起了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在那幅画中,描绘了宋代东京城(今开封)市井的繁荣,土农工商、医卜僧道、胥吏衙役、妇人孩提的行色状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街市上有赶集的,有闲逛的,有聚谈的,有饮酒的,有推车的,有骑马的,有坐轿的……百般世态,跃然图中,活灵活现。在大街小巷,百肆杂陈,有官府第宅,有楼台亭阁,有宫观寺庙,有河港池塘,点化出一幅京城繁华的景象。

谁也没有料到,在远离京城的镇远边城,在向来被人视为"化外之地"的苗疆,在山重水复的贵州高原上,也有一幅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潕阳河上,港湾歧出,码头相望,船只往来穿梭。两岸是一排排用木柱支撑在水中的吊脚楼,这吊脚楼的临街面又都是骑楼式的,茶楼酒肆、店铺之中,夹杂着楼台宫阁,这处便是那梵宇宫观会聚的青龙洞。街市上人声嘻杂,摩肩接踵。做生意的立在柜台前与人讨价还价,买进卖出。挑葱卖菜的,拉开嗓门,沿街叫卖。酒肆里猜拳行令,一醉方休。茶楼里三三两两,高谈阔论,说古论今。戏台上各色人物粉墨登场,丝竹声声,锣鼓喧天,南腔北调。有官人乘轿过街,人们躬身侧目而视,想着一看那大官人是何许人也。忽听得马蹄声碎,行人赶快闪向两旁,一簇人马呼啸而过,好不威风。而在闹市中,书 院学子蚁聚,书声琅琅,却又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四处的宫观寺庙,香烟缭绕,暮鼓晨钟,又显得超凡脱俗。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笼罩镇远,将那石屏山、五老山映得分外光华。一泓春水,半江渔火,缕缕炊烟,楼阁倒影,装点出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就是苗疆的"清明上河图"。

“歪门斜道”古巷子

离开了闹市,走进狭长幽深的巷子,这才进入了古城的腹心。一般的游客,在镇远河沿的街道上溜达一阵之后,便径直朝着青龙洞走去,或者登上游船去欣赏潕阳河的风光。那"四时江水绿如蓝"的潕阳河风光和那"海上飞来一洞天"的青龙洞,的确非游不可,否则会成为终生遗憾。然而,古城之旅,韵味就在古风,最能引人怀想。这是一条条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巷中,城市的喧嚣顿时消融,仿佛感到时光到流,回复到50年、100年、300年、600年前的镇远,再现明清时代的生活情景,引出许多古老的故事。

镇远的巷子,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北京的胡同,天下著名,它因地势平坦,又在天子脚下,必须循规蹈矩,方方正正,四平八稳,犹如一个棋盘,房屋都是标准的四合院,不敢修建高楼,显示出皇权威压下的严整。苏杭一带的巷子也很有名,它由许多江南小庭院组成,玲珑秀气,而且临河的巷子,均有石阶通向河边,可以停船,可以浣洗,显示出"水乡泽国"的风韵。重庆的巷子,多在山间蜿蜒,但因人烟稠密,地皮昂贵,房屋密集,多是三层四层,看去像是许多鸽子笼似的,数十百家人挤在一起,嘈嘈杂杂,还常常见到晾晒在窗外的衣物和婴儿尿布,犹如万国旗帜飘扬。

镇远的巷子,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它有北京胡同的幽静,而无循规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乡秀色,却又没有平坦无坡的布局;有重庆"山巷子"的风格,但又无城市喧闹的气氛。镇远的巷子,兼有三者之长,又独具山野风味,大概是"山高皇帝远"的缘故吧,显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镇远的古巷子绝妙得很,古老之外,更具有诸多的特点,概括地讲,爬坡

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排行榜

1 陶渊明 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东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伟大诗人之一。梁朝学者钟嵘,在《诗品》中高度评价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歌的宗师。此后历代著名诗人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无不敬仰效模他。陶渊明不仅千百年来在国内为后人所雅爱,在国际上也有巨大影响,朝鲜、日本、苏联、英、美、法、德等许多国家把对陶学的研究当作人类文化和世界文学加以研究和发展,因而陶渊明的诗歌、散文和学术思想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织梦好,好织梦

2 欧阳修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动和领导者

宋代学术思想上首开风气的重要人物,后世称为“宋学”的开创者之一——欧阳修。江西吉安人。欧阳修在政治上是位革新派。是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其中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六家,他是一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五家,都曾得到他的扶掖,得到他的赏识荐举。他既是散文家、诗人、词人,又是史学家、经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而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总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个有多方面的创获和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

3 杜可用 元代最先起义的农民英雄

江西都昌县人。元代初期,统治者对外不断扩张,对内实行残酷的高压政策,社会极为黑暗。在元朝九十年的时期中,爆发了无数次农民起义。而最先号召人民反元的是都昌县人杜可用。他于元朝建国后仅10年(公元1280年)时,在都昌率先起义,自称天王,立年号为万乘。带领农民军同元朝统治阶级作斗争,不久遭镇压而失败。然而他的首义震撼了朝野,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比后来全国规模的红巾军起义要早70多年。 本文来自织梦

4 解缙 主持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的编篡工作

江西吉水人。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篡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明成祖即位不久,命解缙编篡《文献大成》,企图把历代文献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但由于人手少,时间仓促,一年成书,成祖阅后,认为所篡尚多未备,过于简略,不符合他的原意,于是决定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协同解缙为监修官,又征召二千多人参加编专毒、较订、录写、绘图、圈点等工作,重新进行编寨。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这部大类书终于编成,取名为《永乐大典》。全书共有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共3亿7千万字左右,“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成祖《永乐大典》序言)辑人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医学、工技、农艺、志乘等各类著作七八千种,按《洪武正韵》的韵目排列次序。

5 宋应星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作者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江西奉新)。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个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他注重实地调查研究多尊重和赞扬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天工开物》详细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其中有不少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措施和科学创见。

6 詹天佑 我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1861—l9l9),江西婺源人1872年官费留学美国,1881年回国。他在大学期间,专攻铁路工程,成绩优异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次自己建造的铁路。它的建成,显示了中国人民杰出的智慧和才干,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已故的周恩来总理,曾盛赞这一业绩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7 余庆鳌 我国近代最早的兵器专家

江西湖口县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小时随做木匠的父亲在南京就读金陵机器房学机械绘图,后就聘于安徽督造炮路。因在台湾创建军事工程有功,受到清廷“五品顶戴”的嘉奖。1983年调湖北汉阳创办兵工厂任总办,数年后生产出第一批“汉阳创办兵工厂任总办,数年后生产出第一批“汉阳造”枪支和子弹。1914年赴德学习并考察了英、法、俄等国的军事工业情况。留学四年后归国,创立了汉阳炮厂,炮架厂。民国政府授予其陆军少将衔和四等文虎勋章。余庆鳌为我国第一代兵器工业权威专家,1925年5月,因病逝于武汉。

8 康爱德 最早的出国女留学生清代康爱德

江西九江人。她是我国第一个留美女学生。康爱德早年丧父,孤苦无靠,被当时在九江办学的美国人昊格矩收养。1880年康9岁,昊格矩携带她一同去美国,一直在美读书。1896年毕业于墨尔斯根大学,学成回国,后在南昌创办女幼医院,深得众望。

9 黄远生 最早出名的记者

江西九江县人。民国初年享誉报界,是我国最早出名的记者,是当时被称为“新闻界三杰”之一者。他的通讯、时评,文惊政坛,受到新闻界前辈著名评论家邹韬奋先生的高度赞扬。他是一位学优不仕,忧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战士,对当时的反动政客误国卖国及各种丑恶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他又用凝重笔墨抒发了自己誓以天下为已任,敢与腐朽作斗争的志向和决心。不幸于1915年底在美国旧金山遇刺,年仅30岁。

10 陈寅恪 最著名的教授

著名现代史学家。江西修水人。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精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人称教授的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柳如是别传》等专著,并有《金明馆丛稿》论文数十篇。

南昌有哪些著名的景点

1、滕王阁 秋水共长天一色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初唐诗人王渤的《滕王阁序》而声名远播,历经29次兴废之后,她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格,弥漫着一股人文之气。素有“西江第一楼”之誉

清代前期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清代前期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清朝前期工商业繁荣表现在: 1、手工业的发达 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