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肺痈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肺痈简介,第1张

肺痈(abscess of lung、lung abscess)为病名,又名肺雍。是指以骤起发热,咳嗽,胸痛,咯腥臭脓血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即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症证。属于内痈之一。《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解释说:“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㿉也。”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肺痈的特征为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病因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以致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肉腐血败,成痈化脓。

辨证为病位在肺,属于实热证候。根据病理演变过程,可分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如邪恋正虚,则转成慢性。

治疗应以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为主。针对不同病期,分别采取相应治法。在束成脓前应予大剂清肺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脓者当解毒排脓,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脓毒清除后,再予补虚养肺。

在痈脓甫溃时,蓄结之脓毒尚盛,邪气仍实,决不能忽视脓毒的清除,脓毒去则正自易复,若早予补敛,反致助邪,延长病程,即使见有虚象,亦当分清主次,酌情兼顾。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阴气内伤,应以清养补肺为主,扶正以托邪,但仍需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解毒排脓之品。若溃后脓痰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或腥臭脓血迁延日久,反复不尽,时轻时重,此为邪恋正虚,脓毒未净,虚实错杂,提示复燃或转为慢性,更须重视解毒排脓之法。

一般而言,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溃脓阶段若发生大量咳血、咯血,应警惕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按照“血证”治疗,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脓溃后流入胸腔,是为严重的恶候。此外如迁延转为慢性,有手术指征者,可请外科处理。

详见百科词条:肺痈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3:56:51 共767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四方之托里排脓汤 31 组成 32 功效主治 33 托里排脓汤的用法用量 34 运用 4 《医宗金鉴》卷四方之托里排脓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托里排脓汤的用法用量 44 运用 45 摘录 5 《梅氏验方新编》七集方之托里排脓汤 51 组成 52 功能主治 53 附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托里排脓汤 1 拼音

tuō lǐ pái nóng tāng

2 概述

托里排脓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四方之托里排脓汤 31 组成

白芍药(酒炒)、人参、白术(土炒)、茯苓、连翘、金银花、浙贝母各一钱,黄芪二钱,陈皮八分,肉桂六分,甘草四分[1]。

当归1钱,白芍(酒炒)1钱,人参1钱,白术(土炒)1钱,茯苓1钱,连翘(去心)1钱,金银花1钱,浙贝母(去心)1钱,生黄耆2钱,陈皮8分,肉桂6分,桔梗(胸之上加)1钱,牛膝(下部加)8分,白芷(顶之上加)5分,甘草4分,生姜1片。

32 功效主治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四方之托里排脓汤主治疮疡脓溃,及鱼尾毒,症见痈疽生于项后发际两旁角处,脓成将溃[1]。

功在排脓消肿。主治鱼尾毒脓将成。

33 托里排脓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一片,水煎,食远服[1]。

水3钟,煎至1钟,食远温服。

34 运用

若病在胸之上加桔梗一钱;下部加牛膝八分;头顶之上加白芷五分[1]。

4 《医宗金鉴》卷四方之托里排脓汤 41 处方

当归 白芍(酒炒)人参 白术(土炒)茯苓 连翘(去心)金银花 浙贝母(去心)各3克 生黄耆6克 陈皮24克 肉桂18克 甘草12克

42 功能主治

《医宗金鉴》卷四方之托里排脓汤主治疽疮疔肿脓将成者。

43 托里排脓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44 运用

痈疮等发于胸部以上,加桔梗3克;下部,加牛膝2,4克;顶上,加白芷15克。

45 摘录

《医宗金鉴》卷四

5 《梅氏验方新编》七集方之托里排脓汤 51 组成

生耆2钱,人参1钱,炙术1钱,当归1钱,炒芍1钱,银花1钱,连翘1钱,茯苓1钱,陈皮1钱,贝母1钱,白芷1钱半,桔梗1钱半,桂心5分,甘草5分。

52 功能主治

《梅氏验方新编》七集方之托里排脓汤主治痈疽初溃。

53 附注

注解瘿瘤为病名。出《中藏经》卷上。即瘿与瘤的合称。或单指瘿。瘤瘤又名瘤赘,病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有六瘤记载,即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多因七情劳欲,复感外邪,脏腑失调,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症为体表出现肿物,如梅如李,日久增大,界限分明,色白而肿痛,亦可破溃化脓,病程漫长,多属阴症。治宜化痰解瘀,软坚散结;破溃化脓者,佐以解毒。须按瘤体不同而选方。瘿瘿为病名。出《尔雅》。又名大脖子、瘿病、瘿气、瘿瘤、瘿囊、影袋。《说文解字》:“瘿,颈瘤也。”瘿瘤的名目较多,《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有五瘿,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以颈前喉结的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如常,不痛不溃,随吞咽而上下移动,逐渐增大,缠绵难消为特点。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可发于任何地区,以高原地带及山区多见,男女老幼均可罹患,而以中青年女性为多。古典医书将本病分为气瘿、肉瘿、血瘿、筋瘿和石瘿等五类。气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参照本条治疗。针灸对单纯性甲状腺肿有较好的疗效,其效果优于甲状腺腺瘤和甲亢。腺肿局部针刺时宜取仰卧位,应避免误伤颈部血管和神经。瘿病与饮食缺碘或机体消耗碘过多而摄入量不足有关。因此,针灸治疗同时给予碘剂治疗可增强疗效。

详见百科词条:瘿瘤 [ 最后修订于2016/10/18 15:24:08 共57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甘露饮 31 处方 32 炮制 33 功能主治 34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伤寒心要》方之甘露饮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伤寒大白》卷一方之甘露饮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摘录 6 《世医得效方》卷十一方之甘露饮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医学摘粹》方之甘露饮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甘露饮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玉钥·续编》方之甘露饮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94 附注 95 摘录 10 《医方简义》卷二方之甘露饮 101 处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104 摘录 11 《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一方之甘露饮 111 处方 112 功能主治 11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114 使用注意 115 摘录 12 《医学传灯》卷下方之甘露饮 121 组成 122 主治 13 《普济方》卷二九九引《如宜方》之甘露饮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14 《普济方》卷三九五方之甘露饮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45 用药禁忌 15 《痘科金镜赋集解》卷六方之甘露饮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运用 16 《疡医大全》卷十四方之甘露饮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17 《白喉全生集》方之甘露饮 171 组成 172 主治 17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18 《证治准绳·幼科》卷六方之甘露饮 181 组成 182 主治 18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甘露饮 1 拼音

gān lù yǐn

2 概述

甘露饮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六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甘露饮 31 处方

枇杷叶、熟地黄、天门冬、炒枳壳、茵陈蒿、干地黄、麦门冬、石斛、炙甘草、黄芩各等分[1]。

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各等分。

32 炮制

上药为粗末[1]。

3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甘露饮主治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黄疸,肢体微肿,胸满气短,二便秘涩,或时身热[1]。

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即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34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煎,临卧服[1]。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一服分两服,仍量岁数,加减与之。

3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伤寒心要》方之甘露饮 41 处方

茯苓 泽泻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60克 白术 桂枝 猪苓各15克 滑石120克

42 制法

上药研末。

43 功能主治

《伤寒心要》方之甘露饮主治伤寒汗后,烦渴不止;伏暑大渴。

44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汤调或新汲水调服,姜汤尤妙。

45 摘录

《伤寒心要》

5 《伤寒大白》卷一方之甘露饮 51 处方

知母、麦冬、连翘、薄荷、桔梗、黄芩、玄参、滑石、石膏、甘草。

52 功能主治

《伤寒大白》卷一方之甘露饮主治三阳热毒上冲之咽喉痛。

53 摘录

《伤寒大白》卷一

6 《世医得效方》卷十一方之甘露饮 61 处方

寒水石、石膏、郁金、甘草、薄荷各等分。

62 制法

上为末。

63 功能主治

《世医得效方》卷十一方之甘露饮主治潮热乍来乍去,心烦面赤,口干如疟状。

64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后薄荷汤调下。

65 摘录

《世医得效方》卷十一

7 《医学摘粹》方之甘露饮 71 处方

生地3钱,熟地3钱,天冬3钱,麦冬3钱,石斛3钱,甘草2钱,枳壳2钱,枇杷叶3钱。

72 功能主治

《医学摘粹》方之甘露饮主治口糜龈烂出血;食亦,善食而瘦。

7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大半杯,温服。

74 摘录

《医学摘粹》

8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甘露饮 81 处方

枇杷叶(拭去毛)1钱,生地黄1钱,熟地1钱,天冬1钱,黄芩1钱,石斛1钱,山豆根1钱,犀角屑1钱,枳壳1钱,甘草5分。

82 功能主治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甘露饮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烂,时出脓血。

8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水2钟,煎7分,食后服。

84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

9 《玉钥·续编》方之甘露饮 91 处方

大熟地3钱,大生地2钱,玉竹3钱,大麦冬(去心)2钱,天门冬(去心)1钱,马料豆2钱,炙甘草4分。

92 功能主治

《玉钥·续编》方之甘露饮主治喉白,咽干不润,咳嗽,唇燥舌干。

9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井水2钟,文火煎服。

94 附注

是方得人参更妙。

95 摘录

《玉钥·续编》

10 《医方简义》卷二方之甘露饮 101 处方

大生地5钱,鲜生地6钱,天冬3钱,麦冬(去心)3钱,鲜石斛4钱,黄芩(炒)1钱,银花3钱,川贝母1钱,生甘草5分,炙甘草5分。

102 功能主治

《医方简义》卷二方之甘露饮主治存阴清邪,以复胃中津液。主温热病。

10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加竹茹1团,姜汁炒。

104 摘录

《医方简义》卷二

11 《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一方之甘露饮 111 处方

黄芩、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枇杷叶、茵陈、石斛、桔梗、甘草、枳壳各等分。

112 功能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一方之甘露饮主治痘疮,热毒攻牙,口肿。

11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114 使用注意

不可吃热物。

115 摘录

《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一

12 《医学传灯》卷下方之甘露饮 121 组成

天冬、麦冬、生地、熟地、茵陈、枇杷叶、黄芩、苡仁、石斛、甘草、山栀(一方无茵陈、山栀,用枳壳)。

122 主治

《医学传灯》卷下方之甘露饮主治三消。

13 《普济方》卷二九九引《如宜方》之甘露饮 131 组成

枇杷叶、石斛、甘草(炙)、生地黄、黄芩、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132 主治

《普济方》卷二九九引《如宜方》之甘露饮主治口舌生疮,牙宣心热。

13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食后服。

14 《普济方》卷三九五方之甘露饮 141 组成

石膏1两,寒水石1两,甘草3钱。

142 主治

《普济方》卷三九五方之甘露饮主治小儿伏热吐泻,兼中暑昏迷,烦渴不止,心燥体热,头疼及伤风体热,烦渴嗞煎。

14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3岁半钱,灯心汤调下,暑热,冷水调下。

14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45 用药禁忌

立夏后、立秋前宜用,余月不可。

15 《痘科金镜赋集解》卷六方之甘露饮 151 组成

人参、白茯苓、甘草、生地、麦冬、五味子、知母、花粉、葛根。

152 主治

《痘科金镜赋集解》卷六方之甘露饮主治喉舌牙疳,痘后牙疳出血,口臭口烂。

153 运用

上焦火,加生藕汁,桔梗、山栀;中焦火,加石膏、黄连;下焦火,加黄柏、熟地,去葛根。

16 《疡医大全》卷十四方之甘露饮 161 组成

犀角1钱,生甘草1钱,生地1钱,银柴胡1钱,枳壳1钱,麦门冬1钱,知母1钱,枇杷叶1钱,黄芩1钱,钗石斛1钱,茵陈1钱。

162 主治

《疡医大全》卷十四方之甘露饮主治茧唇。

16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用淡竹叶7片,灯心10很为引,水煎服。

17 《白喉全生集》方之甘露饮 171 组成

生地黄4钱,熟地3分,麦冬(去心)3钱,僵蚕2钱(姜汁炒),银花1钱5分,天冬1钱5分,石斛1钱,枳壳1钱,粉草1钱。

172 主治

《白喉全生集》方之甘露饮主治白喉虚热症,白见于关内外,色稍不润,喉内红肿,下午痛甚,口干不渴,舌苔虽黄而滑,小便略赤而长,饮食稍碍,心烦不眠。

17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8 《证治准绳·幼科》卷六方之甘露饮 181 组成

麦门冬(去心)1两,天门冬(去心)2两,生地黄4分,熟地黄6分,石斛(去根)5分,枇杷叶5分,山茵陈6分,枳壳6分,黄芩6分,犀角屑6分,甘草1字。

182 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卷六方之甘露饮主治小儿牙疳。

183 甘露饮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急救仙方》卷四 21 收脓散的别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收脓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收脓散 1 拼音

shōu nóng sǎn

2 《急救仙方》卷四 21 收脓散的别名

收脓膏

22 组成

海金沙、乳香、白及、雄黄等分。

23 主治

痔证。

24 收脓散的用法用量

入疮口。次以乳香膏贴之。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6 附注

收脓膏(《秘传外科方》)。

古籍中的收脓散 《绛囊撮要》:[小儿科]痘溃脓水淋漓方

多年盖屋草。洗焙为末。掺之。痘后不收脓亦效。《绛囊撮要》清云川道人公元1644年1911年

《外科集验方》:[卷上五发痈疽论]五发痈疽通治方

。若研得不细,涂得极痛。若细而嫩,大能止痛收口排脓。精粗之效验不同者如此。和合时量药末多寡,用经年

《疡科纲要》:[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第二节·薄贴各方

治顽疮久不收口,脓水浸*,浮皮湿痒,并不深腐之证。若足胫湿,久年不愈者此膏真象皮(三两,无真者则以

《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二十四(看法诸验)]验头面

也。故痘疮初出,先从他处见标,渐登于头,其起发灌脓收靥皆然,而头面独稀者,或两颧、两颐先见,渐及额角

《古今医鉴》:[卷之十四痘疹]痘疮首尾戒忌例

目录 1 拼音 2 《外科发挥》卷四:排脓散 21 排脓散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排脓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惠》卷六十二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卫济宝书》卷下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附注 6 《金匮》卷中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排脓散的临床应用 67 各家论述 7 《外台》卷二十四引《广济方》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用药禁忌 8 《千金》卷二十三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86 各家论述 9 《家庭治病新书》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制备方法 10 《医级》卷九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1 《得效》卷十九 111 方名 112 排脓散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功效 115 主治 116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117 制备方法 118 附注 12 《仁端录》卷十四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125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排脓散 1 拼音

pái nóng sǎn

2 《外科发挥》卷四:排脓散

21 排脓散的别名

四味排脓散(《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22 处方

黄耆(盐水拌,炒)白芷 五味子(研,炒)人参各等分

23 制法

上为细末。

24 功能主治

益气排脓。治肺痈吐脓,壅闷咳嗽,五心烦热。

25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食后用蜜水调下。

26 摘录

《外科发挥》卷四

3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排脓散

31 处方

人参 黄耆 白芷 五味子各等分

32 制法

捣为末。

33 功能主治

益气排脓,治肺痈,咳吐脓血。

3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水冲服。

35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4 《圣惠》卷六十二 41 方名

排脓散

42 组成

贝齿1两,黄耆3分(锉),当归3分(锉,微炒),赤芍药3分,生干地黄3分,黄连3分(去须),川升麻3分,桂心3分,白蔹3分,犀角屑3分,甘草半两(生锉),麝香1分(细研)。

43 主治

缓疽,日久穿溃,出脓水不尽。

4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不拘时候,以温酒调下2钱。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5 《卫济宝书》卷下 51 方名

排脓散

52 组成

防风1两(洗),仙灵脾半两,甘草(炙)半两,川芎半两,白芷3分,人参1两半,细辛1两半。

53 功效

去疼,去脓,逐恶血,化肿毒,退寒热。

5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温酒调下;如不饮,糯米汤下,不拘时候。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56 附注

《普济方》有羌活。

6 《金匮》卷中 61 方名

排脓散

62 组成

枳实16枚,芍药6分,桔梗2分。

63 主治

疮痈,肠痈。疮家胸腹拘满,若吐粘痰,或便脓血者。

6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取鸡子黄1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1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66 排脓散的临床应用

便脓血:加贺侯臣某,便脓血既5年,来浪华从医治之亦3年,一门生,与桂枝加术附汤及七宝丸,不治,遂请先生诊之。腹满挛急,少腹硬,底有物,重按则痛,乃与排脓散。受剂而去,未几,来谢曰,宿疴尽除矣。

67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枳实苦寒,除热破滞为君,得芍药则通血,得桔梗则利气,而尤赖鸡子黄之甘润,以为排脓化毒之本也。

2《古方选注》:排,斥也;脓,血肉所化也。枳实、赤芍佐以桔梗,直从大肠泄气破血,斥逐其脓。

3《金匮要略释义》:夫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脓尽,故排脓必用桔梗开利其气以行其水,并佐枳壳为之助;因脓由血化,故兼利血,而用芍药;唯血既腐化而成脓,则去血必多,爰一面排脓以去其气分之实,而用鸡子黄以补其血分之虚。

4《金匮要略方论集注》:是方芍药行血分之滞而不伤阴,桔梗利气分之结而不损阳,枳实导水以消肿,鸡子黄调胃以护心安神。尤为排脓之良剂也。

7 《外台》卷二十四引《广济方》 71 方名

排脓散

72 组成

黄耆10分(脓多,倍),青小豆1分(热、口干,倍),芎藭3分(肉不生,倍),芍药3分(痛不止,倍),白敛3分(有脓不合,倍),栝楼3分(若渴、小便利,倍),甘草3分(炙)(1方无白蔹、甘草)。

73 主治

痈疽。

7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酒服方寸匕,日3服。

7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76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热面、鱼、蒜等。

8 《千金》卷二十三 81 方名

排脓散

82 组成

苁蓉3分,铁精3分,桂心3分,细辛3分,黄芩3分,芍药3分,防己3分(一作防风),人参3分,干姜3分,芎藭3分,当归3分,甘草5分。

83 主治

乳痈。

8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酒服方寸匕,日3夜1服。药10日,脓血出多勿怪之,其恶肉除也。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8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乳痈溃久不敛,元气大伤,血气凝滞,致生恶肉。故用苁蓉、归、芍、人参、甘草护持元气;细辛、桂心、干姜温理伏邪;防己通行经脉,铁精镇摄虚火,黄芩清解风热并缓姜、桂之性。

9 《家庭治病新书》 91 方名

排脓散

92 组成

黄升丹、腰黄(即雄黄)各等分。

93 主治

痈疽初溃。

94 制备方法

研细收贮。

10 《医级》卷九 101 方名

排脓散

102 组成

生地、当归、白芷、防风、银花、连翘、蒌仁、山甲、草节。

103 主治

产后肠痈内结,少腹切痛,温导不愈,脉来滑数,寒热后重,腹疼牵钓腿足。

11 《得效》卷十九 111 方名

排脓散

112 排脓散的别名

四味排脓散

113 组成

嫩黄耆2两,川白芷1两,北五味子1两(炒),人参1两。

114 功效

排脓补肺。

115 主治

肺痈,吐脓后。

116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食后、临卧偃仰入口噙化,旋旋咽下。

117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指头大。

118 附注

四味排脓散(《景岳全书》卷六十四)。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内护排脓散”。

12 《仁端录》卷十四 121 方名

排脓散

122 组成

蟾末2钱,麝香1分,人参。

123 主治

小儿痘疮,脓期黑陷,浆水不起。

12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米酒下。

125 附注

方中人参用量原缺。

古籍中的排脓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内痈]肠痈

而痊。一男子里急后重,下脓胀痛,此脾气下陷,用排脓散、蜡矾丸而愈。后因劳役,寒热体倦,用补中益气汤

《立斋外科发挥》:[卷四]肺痈肺痿

,咽干口燥,咳唾腥臭。以桔梗汤,四剂而唾脓;以排脓散,数服而止,乃以补阴托里之剂而瘳。一男子咳而脓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二(外科)]肺痈肺痿

满,咽干口燥,咳唾腥臭。以桔梗汤四剂而唾脓,以排脓散数服而止,乃以补阴排脓之剂而瘳。一男子咳而脓不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

芎(五分)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食远服。四味排脓散(一六二)治肺痈吐脓,五心烦热,壅闷咳嗽。嫩黄

《医心方》:[卷第十五]治痈疽有脓方第三

注解下利脓血为病证名,指痢下赤白黏冻。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儒门事亲》卷四:“夫下利脓血,腹痛不止,可用调胃承气汤,加生姜、枣煎,更下藏用七八十丸,量虚实加减,泻讫,次用长流水调五苓散五七钱,或加灯心煎调下亦得,调益元散五七钱亦可,大忌油腻一切热物。”关于脓血痢脓血痢指痢下多脓血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积热蕴结,血化为脓,肠虚则泄,故成脓血痢也。”《杂病源流犀烛·痢疾源流》:“又有脓血痢,凡脓血稠黏,里急后重,皆属于火。……易老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重剂则以大黄汤下之,轻剂则以芍药汤和之。然而所便脓血,自有三部:如脉沉,恶寒,或腰痛,脐下痛,此中部血也,非黄芩不能治;如烦躁,先便脓后见血,此上部血也,非黄连不能治;如脉沉,恶寒,先见血后便脓,此下部血也,非地榆不能治。”关于痢疾痢疾(dysentery)为病名。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多发于夏秋季节。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详见痢疾条。

详见百科词条:下利脓血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5:21:35 共75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肺痈简介

肺痈(abscess of lung、lung abscess)为病名,又名肺雍。是指以骤起发热,咳嗽,胸痛,咯腥臭脓血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即肺叶生疮,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