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之术”,究竟是什么?
古代的帝王之术,就是权衡之术,古代的帝王最大的特点就是言行不一,他们在自己的君臣面前说一套,但是背后却又做另一套。古代帝王最擅长的就是用人,他们知道怎么操纵人心,让人们对他敬畏尊敬,为他效力。
说起诸子百家,相信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朋友们都不会陌生。诸子百家是我国思想上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期间就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非常卓越的思想家,百家争鸣,而这是以往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后世的新思想涌现期,比起诸子百家来都要逊色不少。
诸子百家虽然是号称百家,但其实占主流派别的不出五家,其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本来也算是一个主流,但后世逐渐的合并到道家里面去了。西汉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论六家要旨),其中就以阴阳家为首,但阴阳家有迷信的成分,所以我们不把他当作主流,而是看作道家的一个分支。农家完全没戏,他们主张天子和农民同耕,这在历朝历代都实现不了。纵横家是一种外交的手段,不是正经的政治思想,同理兵家是一种军事的手段。杂家就是把多家凑在一起,小说家没入流,也就不说了。
诸子之中,主流中的主流要数儒家。儒家的本义是术士(说文解字说——儒,形声。从人,需声。本义:术士),西周还没儒士产生,是孔子首倡的。儒之所以能成为主流,并不是孔子能游说到当时的君王,而是归根于汉武帝采纳了儒。孔子自称要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重建西周的价值观体系,但他没有重建完整,西周主要的宗法制他没有恢复。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孔子并不是周王室的人,而是周王室所打败的殷商旧民,孔子籍贯是殷商旧民的宋国,基因为C系南支,所以孔子和周人的血缘是比较疏的,如果活在西周,只有被周人排挤的份。孔子,曾经自比凤鸟,《论语·子罕第九》中的第九条说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要知道,鸟图腾是殷商的图腾崇拜。孔子身为商王族嫡系后裔,本来是背负国仇家恨的,但他幼年丧父,父亲给他的影响有限,所以他吸收周礼的地方比较多。
孔子的出身也颇为传奇,史记说他的野合而生。野合是什么意思?遍查古材料,《尔雅·释言》说:野是里,邑也。野的本义:郊外;野外,野合只能理解为野外交合。而且结合到后来孔子不知其父之墓,这就更奇怪了,孔子不知道他父亲墓葬在何处!野合可能是一种殷商的旧俗,一种比较粗放狂野的结合方式。后世儒家弟子为圣人讳,偏要把野合解为不合社会规范、不合礼仪的婚姻。在汉朝之前的资料,野字全部是解为郊外、野外的,合的本意是闭合。
西周那一套东西,在儒家看来是周公奠定的。但是,周公在历史上实际上做了什么,由于年代太久远,史料丢失,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详考了,我们不知道儒家讲的那些东西,到底有哪些是由周公真正开创的,哪些是夹带私货。我们只知道孔子说要复兴周礼,但孔子把不符合他理念的制度都去除了,只保留符合的。儒使周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流入民间,虽然这使民间教育兴起,但不符合周制。所以,儒家不可能是周礼的完整还原,他应该是在打着周礼的旗号下加入了殷商的元素。
孔子(前551-前479)生于鲁国,鲁国的国都曲阜又是什么地方?在夏朝之前,那可是东夷少昊之都。到了商朝,那是奄国的地盘,秦人就是奄国的后裔。周公只是派儿子伯禽来压制这里,但鲁中下层还是东夷的臣民、东夷的文化习俗。最早实行礼制的不是周人,而是良渚文化的天皇,良渚是玉礼巫政之国,而良渚又影响了东夷的龙山文化,考古学家许宏说,就现有考古学材料看,礼乐系统文化可能形成的时间约在龙山时代早期——东夷龙山是正经的礼乐系统文化。可以确定,儒家不但有殷商的元素,还有东夷的元素。孟子也是生于东夷之地,《说文解字》说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儒家讲的仁本来就是东夷所提倡的。可见,齐国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吸收周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鲁国文化,即以周文化为主,吸收东夷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由于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鲁文化后来在中国占了主导的地位。这也回答了,为何今天的山东省简称是鲁不是齐的原因。
下面这个是西汉末年的汉画像砖,反映了原始的孔子形象,他们中间有一小孩儿,推着独轮玩具车在与孔子说话。在我国已发现的有关孔子见老子的图像中,都有这么一个小孩儿,目前一般认为是项槖(tuó)。《战国策》中说: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传说有一天,项橐和小伙伴在道路上筑城玩耍,挡了孔子一行的去路。孔子礼貌地请他们让路,项橐能言善辩,硬是让一代圣人孔子绕城而行。孔子很佩服项橐,遂拜其为师。这个故事说明了孔子是好学,不耻下问的。左边和小孩对话的,便是孔子了。最早的孔子像,孔子是带着冠的。越早期的西汉拓片,越能反映真实的孔子形象。
儒家喜欢篡改史料、托古改制,通过宣扬尧舜禹的禅让来歌颂上古的美好,讽刺时弊。但从考古可以发现,尧都陶寺不知道被洗劫多少次了。《竹书纪年五帝纪》说出了禅让的真相——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又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禅让是不可能禅让的,都是武力杀出来的。但儒家这样改写,使民众忽略了社会的阴暗面,也有导人向善的一面。
既然是东夷+殷商+周礼的结合物,为何能被汉武帝采纳?儒家虽然有东夷/殷商的因素,但还是以周礼为主,这个不可否认。儒家主张仁德,也讲究等级秩序,说白了就是开明专制。在大一统的环境下,儒家是最适合作为统治的工具,他有利于洗脑民众,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当然,儒家在同化异族的层面上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五胡的鲜卑人、蒙元的蒙古人、满清的满族人都被先后儒家同化了,所以儒是不太讲血缘氏族,而讲文化认同的——入夷则夷,入夏则夏。儒家建立了东亚的文化圈,排在诸子百家的首位是没有争议的。虽然毛泽东曾经批判孔子,但孔子学院又建立起来了。
百家排第二的要数道家,因为道家影响力仅次于儒,还衍生出了道教,道教怎么说也是本土宗教,其影响力虽然日渐衰弱,但能在四大宗教(基督、伊斯兰、佛)里面勉强排个末席。
说道家得从老子说起,道家虽然托名黄老,但道家和黄帝是无关的。不信去看看石峁遗址的黄帝,就知道有没关联。那么,老子籍贯是哪个诸侯国的呢?是陈国。按史记记载,老子是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出生的时候楚国还没吞并苦县,所以算陈国人。老子的生平事迹是一个谜,孔子拜见的老子、出函谷关的老子、写《老子》的老子,这三个老子是不是同一个人,至今还有争议,如果是同一人,就太传奇了。可以确定的是,老子就是老聃,因为庄子也是这么叫的。老聃为何叫老子呢?可能是因为老聃年纪比较老而又学问大,人们对他的尊称。但是老字肯定不是一个姓氏,否则老童的儿子也得姓老,老子的真名叫李耳,是问题不大的,老子的后人就叫李宗,是魏国将领。
当代学者易中天认为老子晚出的,时间在杨朱之后。但1993年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楚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打了脸,这出土了最早《老子》的抄本,抄本在战国中期已经流传了,说明《老子》极有可能成书于春秋末。这里也排除了太史儋是《老子》作者的说法,因为太史儋晚于孔子一百余年。另外老莱子也不是老子,老莱子的作品主要是长生养寿之术,而且老莱子和老子的事迹有一定的差别。
有人又提出了,郭店楚简不能证实《老子》的作者就是孔子拜见的那个老子,老子的活动时间跨度太大,不排除在《老子》作者活动的年代,已经有一个名满天下的老子,所以《老子》的作者托名于他。而且《老子》反映了君主南面之术(指帝王之术),藏书吏的老子并没有担任过帝王将相,怎么写得出来?小编简答:这又涉及到可能有两个老子的问题。在没有过硬证据指出有两个老子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得以一个老子来看。老子的活动时间跨度大,可能是有一些事迹附会到真老子身上。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老子是陈国人,姓名是李耳,曾经担任周朝的藏书吏,孔子拜会过他,然后晚年的老子失去了行踪。史记说他有一百岁,也可能是道听途说,未必真实。至于南面之术,可能是老子博览群书所致,老子的志向远大,年轻时候应该有一番抱负和理想。
根据郭店楚简甲,最初的《老子》无《道德经》之名。大约到了汉代才叫《道德经》,并分成为上下两篇。也有说法是,有版本以德经为首。可见,《老子》曾经被儒家弟子改编过,把德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源,是宇宙进化的规律。老子又说道法自然,自然的意思即自然界。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顺应事物原有的规律,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西汉初年,萧何、曹参便是采用无为的法则,让被秦朝暴虐的民众休养生息。老子的思想有辩证元素,他认为事物存在正反两面,相互依存,辩证法在今天被证实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老子的风格文简意高,但又意味深长,以至于很多句子会被人误解。例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老子想表达的是,遵循大自然运行的法则就好了。
如果说儒家是周礼的继承,那么道家是什么的继承呢?老子是陈国人。陈国既是太皞之虚,也是帝舜后裔之都。太昊、帝舜都是东夷之人,所以道家会不会和东夷文化有关呢?小编主张,帝舜是古越体系的东夷人,因为舜后裔袁姓的基因大多属于O1。战国的道家奇才鹖冠子,他也推重古越体系的天皇成鸠氏(天皇就是良渚的主人),东夷、古越、道家这三者有什么关联吗?首先,鹖冠子可能是古越人的后裔,他主张的元气和老子的道气是类似的,鹖冠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鹖冠、老子都有唯物主义倾向,这和庄子不同。从这里已经看出,老子和古越人的思想是有共同点的,他们都崇尚自然。但鹖冠与老子又不完全一样,他有老子所没的天文知识,包括用斗柄指向来定四季、十二星次的观察等,老子则更唯物一些。这里说明了,老子的道家是有越文化元素的。
道家的魅力,在于深刻的影响了楚国中下层。楚国在政治制度上,本来就是相对分散、分权的。楚国特色是公族势力庞大,变法和集权会削弱公族的利益,公族更倾向于无为,所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失败了。另一方面,道家学派的人物大多数是楚国人,前面提到的鹖冠子、涓子环渊都是楚国人,还有缺失事迹的文子,文子据说是老子弟子,和老子同一个故乡的。庄子虽然是宋国的,但他的生平轨迹和楚有关。日后的楚人刘邦,也是老子的粉丝。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龙虎山,也是在楚地。
如果说儒家是鲁文化(包含齐文化)的代表,那么道家就是楚文化(包含越文化)的代表了。下篇讲墨家、法家、名家。
上次读到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不断进阶,在他的身边闪耀着太多的文臣和武将,然而能够善终的恐怕就只有一个汤和了吧!
突然间觉得他和刘邦好像,都是草根出生,经历过大风浪,但他却总能发掘那么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可是一旦艰难岁月过去,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想每个皇帝都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皇位上更久远一些,朱元璋开始了他的筹谋。
权衡之术,就是帝王之术。
朱元璋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冲突,两个集团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李善长,一个是刘基,刘基就是刘伯温,近乎诸葛亮一样的人物。二人各自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各自安排自己的后招。然而朱元璋冷眼旁观,看二人明争暗斗,坐收渔翁之利。皇帝本身不会眼看着一派独自尊大,互相制约平等最好,否则天家的颜面何在呢。
李善长先败下阵来,不过他提拔了胡惟庸;胡惟庸又pk 掉刘基。
很长一段时间,胡惟庸把持着朝政,不会服从朱元璋的号令。朱元璋没有马上把他清除出去,他想用郑庄公的方法:让胡惟庸自己去做恶,然后等着更多的唾沫星子,“多行不义必自毙”胡惟庸最后被斩首。胡惟庸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人性的卑劣和低情商,最终退出历史的河流之中。
蓝玉,这个军事天才,因为数建奇功,也因为膨胀而被朱元璋杀掉。
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王弼赐死,他以为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了大量的财富,扫清了障碍。
这只是一个序幕,而不是真正的结束,他不会允许其他人造反推翻自己的基业。现在他做好了交接工作,然而自己的太子,朱标却过早离世,朱元璋要让自己的儿子的儿子,登上宝座,幼主容易受欺负,他必须扫清一切障碍。
他做到了,从乞丐到皇帝就是证明。
然而事情有时候不按常理来讲,朱元璋最担心最害怕的还是发生了。
中国讲究“帝王术”,简单的说就是御人之术。
所谓儒学和史学,主要是用来为政治目的提供充分的“学术依据”,以显示帝王法度。
主要作用是“平民心、减非议”,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打官腔”,或“外交词令”。
同时,不可否认,儒学和史学是受到古代封建知识分子的拥戴的,想坐稳天下就需要大量知识分子的支持,想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也打造成一个“典范”的知识分子。
古代帝王其实也不全是不重视兵家和法家的,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就是法家平天下,并且焚书坑儒。
也许是第一位暴君的暴政被推翻 了后世帝王,从汉代开始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历史上讲究法家和兵家的帝王还是有不少的,尤其是一些开国皇帝。
大家熟知的宋祖赵匡胤、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等都曾是军事家,而后的清·康熙帝也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
我们不否认国家需要“文治”,但更不能抹杀“武功”对国家稳定的价值。
帝王之所以学习儒史多于军事,主要还是因为他是统治者而不是统帅。
统治者需要考虑的是政治,军事上拥有卓越的将领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当然,文武全才是最好,只是往往可遇不可求罢了。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楼主说的这个术那个术其实就是一个术——“心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把玩权力和玩弄人的高手那就看高深的《阴符经》和《鬼谷子》,深奥的看不懂就看《韩非子》和《商鞅书》,这也看不懂那就看那些投机倒把的政客看的《厚黑》。不管看啥,史书都是要看的,千年的权术斗争经验都在里面。
奉劝楼主,“术”学只能适可而止,防身即可,害人之心不可有啊。
帝王之术是一种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强调君王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控制权力,以及如何使自己的统治得以延续。帝王之术的核心思想是控制心,控制群臣的思想,让他们忠于自己,受到官员的崇拜。其范围涵盖十分广泛,包括如何运用策略和手段来管理国家,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以及如何使皇权能安稳地延续下去等。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因此帝王之术对于皇帝来说非常重要。
古代的“帝王之术”,究竟是什么?
本文2023-10-12 06:22: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