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诊的概念
望手诊病(以下简称 手诊 ),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手上的征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或疾病情况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手诊在中国叫做“手相医学”,在西方称为“手纹医学”。
1.国内情况
《内经》奠定了 中医学 的理论基础,同样也奠定了望色(包括手部气色)诊病的基础,在后世《难经》、《脉诀》、《针灸甲乙经》、《医门法律》、《望诊遵经》等著作中都有望色的论述。
建国以来, 中医学 受党和政府的重视,中医诊断学得到了发展。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望手、望面诊得到了一些发展。
2.西方简史
在西方,望手诊病及手相学也是伴随着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但多与迷信相联系,主要用于对人性格的判断。西方的手诊术的发展是近三十年左右的事情。到1977面前后,才逐渐为医学界承认和应用。
1.简单、直观
现代统计学表明,人体有80%左右的健康信息,是可以直接冲视觉中得到的,而手上又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80%以上,因此,通过手的望诊,可以简单、直观地观察人体的大部分健康状况。
2.经济实用
3.超前诊断
观察人体气色形态的变化(包括手的变化)是可以早期诊治疾病的。
4.容易普及
5.具有实践性
6.弥补中西医诊断的不足
7.提高临床疗效
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望手诊病是中医学望诊方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这种方法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之上的,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的集体运用。这些理论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叫做“唯象理论。当然,这主要指中国传统的气色形态法,但对于西方手纹医学也同样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的气色形态学派,在近几十年尤其是近几年,为了临床诊断的实际需要,又有所发展,在既能达到中医辨证的同时,又克服了中医定位性差的弱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等内容,可以进一步进行西医诊断。西方手纹医学则完全以西医的理论为指导。
因此,中医与此有关的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机辨证,以及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等都是手诊的理论基础。
1.中医的认识
《灵枢本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其矣。”此即从外知内的理论基础。
《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和脉色,可以完全。”由于色脉是内脏,经络的活动,通过阴阳气血的运行而反映于外的征候,阴阳气血是载体,颜色,脉象是内部脏腑的外在征象,所以通过望色,诊脉可以分析,判断内脏病理变化。
2.现代科学的认识
生物全息论: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构成这一生物体的每一细胞,或者说每一个遗传基因主体的排列中,都带有人体生命全部的显性特征。手是一个全息胚,因此,通过手可以观察内脏及全身其他疾病。
手诊的原则
1.要与其他医学诊法结合并重。
2.从整体观点的角度认病辨证,分清主次。
手诊注意事项
1.环境光线;要求环境光线均匀适中,最好是自然光线。
2.环境温度,湿度,适中。
3.对医生的要求:态度和蔼,心宁气定,认真仔细。
4.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
手诊的两个基本要素
1.位“位”是望手诊病时应该观察的手的部位。这是望手诊病的首要问题。
2.相“相”就是指具体望手时所观察的能反映人的健康或疾病的内容。
手诊是通过观察掌纹、掌色、掌形等的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和老百姓观念中的“看手相”、“算命”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所以,当人体局部发生疾患时,往往在其他位置有所反应。手诊作为中医望诊的一个分支,古已有之。《灵枢·经脉篇》记载:“胃中寒,手鱼之络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清代《小儿推拿广义》中更是详细记述了通过手掌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
当人体患有或将患有某些慢性病时,往往在手上的特定部位出现不同特征的纹路、色态。中医手诊法的内容广泛,以下仅简介几种常见病的掌纹、掌色:
高血压患者中指近掌指节处易出现红色暗斑,严重者会出现红色串珠样暗斑。低血压患者中指近掌指节处易出现青色或白色暗斑。
腰肌劳损的人手背部常有青筋(青筋是指在人体表面出现凸起、曲张、扭曲、变色的静脉血管,多与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有关),这提示腰背部有瘀积,常见腰酸背痛,甚至出现肌肉紧张、硬结节。
脑血管系统有病变者,中指、食指呈鼓槌形,指甲苍白或青紫,常见头痛头晕。
患有心脏疾病的人,很多人在大鱼际处(大拇指后,肌肉隆起处)有一条或几条很深的竖纹。若伴有心肌供血不足,则整个大鱼际颜色发青,甚则紫暗。
血糖偏高的患者经常出现大鱼际、小鱼际通红。
女性在经期前后,小鱼际经常出现潮红;经期结束后,红色会隐退;若在非经期出现明显色态改变,往往是内分泌紊乱的标志。
大鱼际有青筋,往往提示腰腿痛和下肢风湿性关节痛。
手诊学近年来颇受重视,它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不能随意夸大其诊病效果。手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望诊、闻诊、问诊、脉诊合参,才能体现它更高的价值。在治疗疾病时应该参照中医的辨证分型,用药才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在大拇指第二指节处(心脑血管病变区),有三角形出现,又常与菱形连在一起。
2左掌智慧线上有岛纹,右掌智慧线上有双菱形(恶性病变符号),提示左右心房心室有严重病变,或许无临床症状,但易引发心脏病而猝死。
3生命线粗大深刻,而突然截平中断,易脑中风(脑溢血)突然死亡。
4中指、食指呈鼓槌形,指甲苍白或青紫,示脑血管系统病变,头痛头晕。
5智慧线多处直曲中断者,提示心脏先天性器质病变,如:瓣膜关闭不全。易歇斯底里,暴躁,易冲动,情绪不稳定,好走极端。
6智慧线假中断者,提示先天遗传性心脏病,有所修复,但未根除;易患神经官能症,平时爱钻牛角尖,忧郁,心事重重。
7智慧线于中指下端出现岛纹,或无名指下方出现大岛纹者,提示心房心室进行性病变,而且有脑神经系统病变;岛纹越大越严重;若有切线在健康线附近穿过智慧线,并与生命线、感情线相交者,提示脑血管系统病变:头痛、眩晕、偏头痛、高血压、脑血栓、脑溢血等,尤以两手都有岛纹,且中指、无名指呈鼓槌者为有意义。单手(左手或右手)有岛纹,提示相反一侧有病变。
8智慧线末端多浅而大的岛纹者,因精神压力过大或用脑过度而发秃。属于心气亏损导致的后天心脑进行性病变,易出现直立性供血不足症状,并半有偏头痛,半侧局部麻木(左右手符号与体位互置)。
9感情线成链状或断续者,心、脑、神经大多不正常,多患有先天性心、脑病和神经衰弱,精神分裂,中指、无名指指端多呈鼓槌形,尤以中指如此意义大。中指主心脏,中枢神经、脑脊髓。如果在中指、无名指之间下方的感情线上,出现黑色等斑点,或无名指下方的太阳线上出现岛、×、+、※纹,有突发性心脏病之危。
10土星丘上出现的横线或竖线上出现×纹,是中风的病象;在食指与中指根合缝下方出现的感情线末端的菱形纹,是高血压、中风符号,多在晚年发生。
手诊,简便,容易,无痛,快速是其优点,可做为疾病粗筛,参考……
从物理诊断讲,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西医看病是“望扪叩听”。可见“望”是很重要的一种诊断疾病的物理方法,但它不是物理诊断方法的全部,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就疾病诊断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增加,生物化学,免疫,X光断层扫描,超声波,红外线,基因……
单就中医的“望”就包括面部,舌头,手等部位;如果只是把看手就说可以100%的能够准确诊断疾病,我是不相信的,我请大家也不要相信!因为我有多年的望诊实践,(多年前,我曾经去过我国生物全息理论的"鼻祖"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的工作室"比武,较量",我用手诊;他的弟子们用他发明的全息疾病诊断仪器,结果是我获得大胜!让他的弟子们赞叹,惊奇!后来,张教授死于自己没有诊断出来的癌症!)因为它不能是100%,充其量是可以是“定性”诊断!而不能做到“定量”诊断。例如,肝脏的部位有信号,只能说明肝脏有“问题”,在就是定性;至于是什么问题?是甲肝,乙肝还是丙肝?这就是定量!看到的其他信号也是一样。这需要,是必须,经过其他学科的辅助诊断才能确诊。手诊可以做到疾病基本定位,参考而已!
什么浩瀚的众多“手诊”书籍,学习班,舆论,媒体……把手诊吹得神乎其神,什么100%,我是持反对态度的。要适可而止,实事求是,因为医学是科学的一部分,不能“假,大,空”,更不能把它搞成迷信的骗人骗财工具!
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全息学的发展,手掌诊病逐渐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掌纹掌色诊病,以方便直观,简单易学,受很多医学爱好者的青眯,手掌诊病的准确率在70%—80%,尤其是对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诊断率有很高的价值,与手诊相比较,脉诊既古老又神秘,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医学中的灵魂,它的美誉度在老百姓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自古至今,有很多的中医名家,凭借一手诊脉绝活,威震杏林,造福苍生,为百姓称颂
那么,手诊与脉诊哪一个诊病效果好呢手诊能代替脉诊吗手诊与脉诊各自的优势是什么就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华化脉诊法的创始人张树才先生,下面让我们听听他的解释:
1、手诊不能代替诊脉。无论是手纹诊病还是手色诊病,它们虽然有相当的诊断率,但是它对疾病的性质定性不够,即使能通过手掌看出哪个部位有病,但是不能对症下药,这是手诊最大的缺陷!例如:手上心脏区部位颜色异常,有严重的米字纹,便知道哪些人心脏功能不好,但是心脏病有很多分型,如:气滞型,气虚型,血淤型,血虚型,阴虚型,等等,中医讲求对症下药,辨证不对,下药也治不好,但是目前手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的诊病体系,所以,手诊看完病的治疗率很低……
2、手诊看慢性病效果不错,但是对一些临床上的急性病,如:感冒疼痛、呕吐,腹泻、伤湿:等急症,手纹手色还没有来得急形成病已经发作了,所以诊断起来比较困难,这就不如脉诊,只要身体上有了不适马上就会在脉上显示出来,所以一摸脉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3、手诊受环境职业影响较大,体力劳动者,手纹较深,皮肤粗糙,气色也不好辨认,特殊的职业也影响手诊效果,特殊的环境如(冬天)也影响手色的诊断,而脉诊相对来讲比较隐蔽,受条件影响比较小!
4、手诊也必须四诊合参: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只是望、闻、问、切其中的一部分,在诊脉时还须四诊合参,才能把病因病情搞清楚,手诊也应该如此。可是时下流行的手诊学,好象只是符号和病名的相对应,有些形而上学牵强附会。手纹和手色不能机械的相对应病名,这是医学的大忌,中医有“同病异症”和“异病同症”之说,这在临床上很常见,所以临床必须多角度诊断病情,不然,就会误诊误治!害人不浅!
综上所述,手诊学是一们新兴起的诊断医学,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不能随意夸大其诊病治病的效果。与古老的脉诊比起来它毕竟还不完善,它只能作为中医诊断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望诊、闻诊、问诊、脉诊合参,才能体现它更高的价值,而且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参照中医的辨证分型(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等,这样在治疗是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单独把手诊孤立起来,搞偏面的宣传和夸大,不利于手诊医学的发展!
手诊是指通过观察掌纹、掌色、掌形的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手诊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著有《亚里士多德手相术》,现在收藏在英国国主图书馆,亚里斯多德认为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他说:“手相并不是无缘无故显现出来的,而是自然的感化力与个性的产物。”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的著作《皮肤纹理学与疾病》详细记述了掌纹与疾病的关系。西方国家主要从手纹变化看疾病,而日本人多从金丘、木丘、火丘、水丘、土丘的变化看疾病。手诊的发展1956年,我国制定了十指纹分析法,并应用于临床和司法系统。
1966年之后,我国一些医院用手纹和足纹特征来识别婴儿,使皮纹学应用于临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中医望诊新研究———舌诊与手诊结合的临床价值及图像数字化处理》中标教育部课题,获得了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负责人杜玉堂教授介绍,一提手诊人们总会联想到手相和封建迷信。其实,手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古籍记载很多,只是后人没能开发,却被江湖术士以及伪科学所利用。作为“三甲”医院的东方医院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成立了手诊门诊,研制了可照相、分析、存储、检索的手诊仪数字化电脑处理系统,并首先开展了对中风、心梗、冠心病、肿瘤、糖尿病、胆结石、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病等十大疾病的手诊研究。课题组认为,手诊较脉诊和舌诊更加客观化,易于掌握,可在几分钟内对整体健康状况和重大疾病作出判断,是中西医全科诊断的捷径。该项研究将明确手诊中有诊断和预测价值的手征,摈弃带有迷信色彩的成分,使手诊科学化并用于临床。常规诊疗模式:手续的繁琐,费用的昂贵,检查带来的痛苦、副作用,诊断的不置可否,检查的"马后炮",治疗的被动、不知所以然……
一.观手诊病直观、实用手部依断比看足部、腹部方便;比看舌、鼻、耳面积大,诊断时直观、方便;比观面部容易被人接受;比诊脉更直观。
二.手部诊断简单易学
三.比较准确:手部诊断因为面积比较大,与内脏对应部位能看得比较清楚,因此比较准确,而舌、眼、鼻面积小,看起来比手部困难一些。舌部吃东西有影响会有干扰、足部走路有干扰,也会有假象。
四.手诊快速、简便又经济,又无任何毒副作用无痛苦、无损伤。有些患者因为诊断的过程太长而耽误了治疗的机会。有些患者检查了很多项目都正常,最后才找到病位,有的可能最后也未查到病位。这会增加患者许多痛苦和许多不必要的开支。而手部诊断比较明显,能先查出患者病位,这样有重点地去检查,能节约大量检查费用,缩短诊断过程,减少患者痛苦。因此手部诊断是值得推广和在医务人员中普及的好方法。
五.手诊有预测意义手诊能预测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和有时现代仪器也查不出来的病变,这样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检查、早期诊断、早预防,早期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减少残废率。其中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最为明显。即使处于亚健康状态,医学诊断的体征还未出现。还可以全面了解并把握身体状况,不仅可用于诊断,还能分清疾病轻重缓急;帮助发现是否带有家族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六.无须患者先行自述,方便聋哑残疾人、智力不清、婴幼儿或许语言表达有障碍者;判断疾病的良恶性及预后;对患者心理上能起到药物代替不了的理想的调治和鼓励作用,在临床医学中起到超前诊断的向导作用。七.在交际中还能在心理上起到“一分钟接近法”的作用
1、生命线——也称本能线。就是由虎口中央起点,自然走向手腕之处,将大拇指围起之掌纹线叫生命线。标准的生命线,深刻、明晰、无间断分叉,不超过中指中线下垂直线。它代表人的寿命、体质、活力、能力、精力、健康和疾病。不能错误的以它的长短、粗细来论寿命之长短。若有中断、分叉、障碍线,提示大病之信号。
2、智慧线——也称脑线代表大脑、智力、心血管、神经系统以及耳鼻喉方面的状况,与遗传因素有关。是由生命线的起点走向掌心之线走至无名指中垂线处之线,就是智慧线,标准的智慧线光滑,不断裂分叉。
3、感情线——从坤位外侧下方走弧行之线走到中指中垂线处,标准的感情线光滑明晰,代表心脏、呼吸、视神经功能、性关系等。
4、命运线——也叫玉柱线,手掌地丘正中向上生出直行至中指方向之线,称命运线。此线与遗传有关。代表慢性病、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人的精力盛衰。
5、贯桥线——连接感情线与智慧线之连线叫贯桥线。此线代表易患心脏病。
6、指纹——也叫指肚纹。就是十指肚先天的自然纹路,一般分涡纹、箕纹、弓纹、帐式纹等等。此纹终生不变,公安破案常用。
7、指节纹——就是十指节相接处的几条横纹路。指节纹若光滑一条,代表此人的智力差。
8、干扰线——能干扰主线的横竖斜线,统称干扰线。它可以组成各式各样的病理纹
9、非健康线——起于坎位上部,走向坤位的纹路叫非健康线,代表众多倾向性疾病。
10、生殖线——感情线起端呈箭壮纹,称生殖线,有生殖线,代表生殖功能旺盛。
12、金星环〈线〉——又名过敏线,食、中二指缝与小指缝之间的弧形连线,叫金星环。
13、肝分线——性线延长超过无名指中垂线之线,叫肝分线,也称酒线。
14、土星环〈线〉——手掌离位有一条圆线正好扣住中指根,为土星环线。
15、放纵线——从乾位生出,朝生命线方向发展的规则之横线,也叫副健康线。
16、健康线:就是本能线上部生出一条或两条走向中指或食指下生机勃勃之掌纹。有此纹代表其人以耀其精神,即使身体有病,也能很快康复。
17、寿线纹:也称第二健康线。就是本能线起点向手背方延伸或此线末端延伸变深。代表进入老年体健而长寿之象征。
18、副线:就是主线两侧有长的平行线或主线中断处又有短线承接之线。前者代表身体健康,后者提示即使患病也能康复。
19、白线纹——就是手掌纹墨印在白纸上显示方向。长宽不一的白色条状纹路。此线女性高于男性,左手高于右手,成人高于右手,成人高于儿童,掌某部位有白线纹,代表此对应人体某部有疾病先兆。
20、太阳线——也称第二命运线。由智慧线未端部位起,穿过感情线、伸向无名指方向的竖线,叫太阳线。它与人的气质、呼吸系统、精神状态有关。
21、坤位马蹄纹——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缝掌面指纹越多,提示此人反应越迟缓。一般正常人无名指与小指缝下坤位处均有马蹄式指样纹。
22、异性线——手掌打击缘外沿部位有倒“丫”字纹,叫异性线。
23、悉尼线——智慧线延长至打击缘直线叫悉尼线。若发现悉尼线上有岛,要提示病人高度
重视,无论目前感觉如何!
24、通贯掌线——感情线,智慧线合在一起的掌纹,称通贯掌。它与遗传有关,代表人的体质、智力、寿命及疾病的发展壮况。有质料报道,美国前总统里根是通贯掌,并患肠癌、皮肤癌、老年痴呆症,同样活到78岁高龄。
25、便秘线:就是本能线下部靠掌内处有几条流苏样支线走向月丘处。若有一条较长支线,提示长期顽固性便秘。习惯性便秘可导致黄褐斑、扁平疣等病。
26、手背指节纹——就是十指手背指节处有接近标准的“目”状纹,代表意义同孔子目及佛眼纹。
27、性线——在坤位外缘感情线上方二分之一处长度不超过小指中垂线为佳。与性功能,泌尿生殖系统有关
28、金月丘指腹样纹——大鱼际,小鱼际有先天的指肚样纹。此二位置有类似纹,代表其人耐力差。
29、手颈线——手腕处之横线,称手颈线
30、佛眼状纹—大拇指第二节手掌虎口处的横指节纹呈几个眼状纹,叫佛眼。意义同孔子目纹
31、孔子目纹——就是大拇指前关节处有眼状指节纹,代表此人聪明,智慧高。
32、水星垂线纹—就是坤位小指、无名指下有几条纵细线。提示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若此线有粗而明显两三条,则代表下肢乏力症。
33、胚芽纹:就是本能线上部靠掌心侧,线上有数条排列向上的露苗小线。临床反应气血两亏、血压偏低、体质差、易患感冒及脑力劳动者多见此纹。建议应注意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34、指节川字纹—指节处有川字样明晰的竖纹。一般进入老年多见。代表健康的象征
在黄帝时期,就有史官了。沮诵、仓颉就是史官,他们那时时负责造字。据说仓颉有四只眼睛,他通过眼睛观察到万物的形状,模拟出他们的声音、形状,创造出了象形字和形声字,通过一些事物所要表达意思,创造了会意字。
"史,记事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就是:史,是记事,坚持公正直笔。所以对于史官的要求也就一目了然了,就是要如实地记录,不得偏私。而且古时还有一个规定君王不许观看当朝史书~
因为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让很多人最近的关注点都在这件事情上面,社会上也有很多情况发生,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了。不过,其实这样大规模的传染病也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而且在古代也有过,有一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瘟疫。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瘟疫发生的时候人们都是非常恐慌的,那么古代的瘟疫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最重又是怎么样被治好的呢?
1古代的瘟疫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等。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其发病急剧,证情险恶。若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可见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治以疏利透达为主,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可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斑、神志皆乱、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参见疫、天行、时行、温疫发斑等条。
2古代的瘟疫是如何发生的
中国的古装剧中经常有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瘟疫。所谓的瘟疫,按照今天的理解,即一种易流行的急性传染病,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黑死病。在中国的古代,每当瘟疫发生时,经常会发生大量的人口死亡,人民苦不堪言。瘟疫究竟为何会发生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个方面是瘟疫的产生与传播。产生原因可分为两个要素。一是自然因素,即我们熟知的四种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蝗灾、地震。这四种灾害的发生经常是很难预料的,而且它们有时甚至是相伴而生,造成严重后果。水灾和地震的直接后果都是人和牲畜的大量死亡。大量的人畜尸体若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便容易形成疫病的传染源。旱灾和蝗灾则是造成庄稼欠收,粮食不足,继而导致人畜的死亡和传染源的形成。二是社会因素,包括战争和饥荒。战争在古代并不少见,比如王朝交替时的战争、民族之间的争夺、以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战争之后,不免尸横遍野,死伤无数,如果处理不周,也容易形成疫病。至于饥荒,它的结果和前面的例子非常相似,不再赘述。
当这些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发生时,人们会进行迁徙来躲避灾难,迁徙使得疫病广泛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即使不发生迁徙,人们相聚而居,接触频繁,也极易导致疫病的流传。所以一人得病,可能全家乃至全村都跟着遭殃。
第二个方面是应对不当。显然,古人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在面对瘟疫肆虐时,人们往往很难有效地应对。就大的社会背景而言,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害在瘟疫来临之前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人们早已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来及时实行防护和治疗,即使有,效果也相对有限。而中央的救治由于时空的距离,也难以及时到达地方。就个人而言,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人的营养状况变得十分不理想。人体营养缺失或多或少会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如此一来,瘟疫的发生和传播就更加容易了。
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有一个部分是人类在与各种疾病不断斗争。所以,社会的进步亦体现在越来越多的疾病得以防范和治愈,体现在人的健康得到有效和长久的保障。时至今日,仍然有人为了医疗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生而为人,所以才要更努力地维护生命的意义。
3古代发生过哪些瘟疫
先秦时期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流行之猖獗。
三国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晋朝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瘟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隋朝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唐朝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宋代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元朝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瘟疫的治疗方法。
明朝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吴氏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又进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的。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而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与散发性的不同表现。而戾气致病又有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情况。此外,由于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认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并且还指出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在与温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作用。
艾灸根据艾草的燃烧,使热量根据人体穴位进入到人身体,疏通经络,不但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慢慢地一灸,在家里就可以健康养生祛病。
一般而言,艾灸对人体的益处有以下几方面:
古时根据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的预防养生心得。除此之外,医学研究证实,艾灸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防治疾病。
中医古籍《扁鹊心书》里记载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要健康长寿,平日做一做艾灸是最合适的。
治百病
艾灸可用于虚损、慢性疾病的滋养与调养。据文献检索,内、外、妇、儿及骨伤、皮肤、五官等科的200多种疾病,都能够采用艾灸疗法医治,并且疗效非常显著。
促进血循环
艾灸疗法有着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性。艾灸性属热,能够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临床研究证实,艾灸身体表面人体穴位可扩张血管,提升血管弹性,促进血循环,对中风偏瘫有相应功效。
健脾益胃,抗衰防老
在中脘穴施灸,能够温运脾阳,补中益气。而常灸足三里,则能促消化,加强人身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以濡养全身,得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功效。
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艾灸的时候,艾火的热力能穿透肌层,向下行气,因此灸法有着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病有疗效。
对一些慢性疾病,要是用艾灸的方法慢慢地调养,长时间坚持下去便会得到有效的疗效,促进人体恢复健康。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中医著名古籍《黄帝内经》约成书于什么时期?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时期
C唐宋时期
正确答案:A
中医手诊的概念
本文2023-10-12 06:23: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