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5日,85岁高龄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来自:腾讯国际新闻) 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今年获得医学科学领域重要的大奖——拉斯克奖。 简介: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药学家。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现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研究奖。 言论:“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的治疗药物。” 文/苌清 2011年9月23日,纽约。本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被安排在一个酒会上举行,在这个轻松的西式社交场合,屠呦呦的些许拘谨看起来反而别有风度。捧起奖杯,面带微笑地让记者拍照,然后照着讲稿发表获奖感言,“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的治疗药物。” 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屠呦呦最初的发现,让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为此奖励她25万美元的奖金。 沉默 作为一个有66年历史的科学大奖,拉斯克奖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名声。然而,“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这个说法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不难理解,在拉斯克奖颁奖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很快就广为人知,人们都对这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充满期待。再后来,她又被形容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屠呦呦对自己的突然出名似乎做好了准备,她对公众随之而来的强烈关注保持着超乎寻常的顽强抵抗。在纽约领奖之后,她一直坚持对媒体一言不发,唯一的一次露面,是11月15日在她所在单位举的“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上。这个听起来稀松平常的会议,其实只有一个主题——表彰屠呦呦。会上授予她“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并奖励给她所领导的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
不过,无论屠呦呦是否最终入选,能够入围就已经表明,作为一名科学家,她的成果和贡献已经举世皆知和被认可。
屠呦呦是一位中国药学家。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在其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启发,公元400年的东晋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在此基础上,屠呦呦发现并提炼出了青蒿素,并自愿以身试药。现如今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
实际上,需要明确理解的是,BBC认为,屠呦呦的成就“跨越东西”。所谓跨越东西是指,科学的认知和成果只有经过全球都认可的标准的检验,即现代科学的证实或证伪之后,才能成为所有人共有的财富。体现在青蒿素上,就是可以有效治疗疟疾。
这一点其实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时,诺贝尔奖委员会已经重点强调和明确了对于屠呦呦为何能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称,屠呦呦的获奖“我们颁的奖是给从中医药当中获得启发、做出贡献的个人,她能够从中做出新药,让我们在全世界销售。”而且,“寻找新药的途径有很多种,人类通过不同植物寻找治疗方式由来已久,这可以激发我们寻找新药的新观念。”
2015年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原理等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东晋时期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自天地大变,此方湮没几绝,间一存者,以自宝,是岂制方本意。”东晋时期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的自序中如是说。
约1700多年后的2015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证书。
屠呦呦在演讲中提及:“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面对世界性的疟疾难题,流传千载的中国古代医书,给了现代科研人员以关键的启示。
2015年12月5日,85岁高龄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
本文2023-10-12 06:35: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