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中药已经灭绝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有哪些中药已经灭绝了?,第1张

近年来,由于用药量的增加,大量的乱采乱挖,很多野生药材资源枯竭,已到了灭绝的边缘。

象秦艽、羌活、防风等野生品种由每公斤十几元钱逐渐涨到几百元。白芨、七叶一枝花都涨到每公斤千元以上。为缓解市场供求紧张的矛盾,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尝试着这些中药材变野生为家种,取得了显著效果,高价位的药也降了下来,挽救了灭绝的命运。

生长在麦田的半夏、王不留行等药材,由于现在小麦实行宽幅播种,没有了生存空间,再加上化学除草剂的应用,在面临灭绝的情况下,也实行了人工种植。

野生的猪苓属菌藻类药材,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陇西等地区用人工培育技术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挽救了猪苓的灭绝命运。

许多野生动物面临着灭绝,相应的其动物的药用部分更显得稀有珍贵。象虎骨、犀角、麝香、熊胆、玳瑁等价格昂贵。达到几十万元一公斤还不好买。这些稀有药材,只能是商人来回炒作,得不到实用。国家前些年就已经禁止使用了,淡出了药材市场。国家又频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使濒临灭绝的动物得以保护。成为有名不用的中药材。

对于古生物化石的龙骨、龙齿,资源有限,不能再生,会逐渐走向灭绝。

很多中药都已经灭绝了。比如古时候记载的刺五加……古时候有一句话叫金玉满车不如五家。现在的刺五加不过是同属五加科植物,与古籍记载的药效相差甚远。还有蟾蜍。那可是五毒之首。现在的都是癞蛤蟆,古代的蟾蜍是三条腿的,而且药力极大。还有像治疗眼疾的终极密钥……空青。我估计好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个药吧,早都已经绝种了。还有现在就算是没有绝种的这种,我们常见的中草药什么哪有什么道地药材,现在是全国开花遍地乱种,而且都是纯人工种植,化肥农药一大堆。

其实很多中药已经消失了,最常见的是一些动物药,比如虎骨、豹骨、羚羊角、麝香、熊胆等,由于这些取材的动物都是国家保护动物,所以目前是很难够获得的,除非某些特殊途径,但这些都是非法的。

还有一些动物用药虽然取材的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由于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大家都是可以正常获得,比如梅花鹿茸,这个是在药店比较常见的。

当然还有一些植物用药,虽然可以大量种植,在人工栽种、化肥使用等方面的运用,导致中药材虽然能够大量获取,但是由于环境、时间的因素,植物药材里面的有效成分含量大大降低,与野生药材相比,疗效大大降低,也可以认为是“人工毁灭”。

野生北沙参,又称莱阳沙参,是山东烟台莱阳的道地药材,曾经量非常大,普遍生长于海岸沙滩地带,近几年非常罕见,据相传,烟台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在退休后沿着烟台威海的沙滩普查北沙参,结果这位老师仅发现了一棵北沙参,令人感到担忧。不过北沙参在烟台等地已经规模化种植,不过栽培品的疗效,显而不如野生植物,这也是中药材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药效达不到要求,从而怨中医不行。

大自然的物种,除非是稀有的,基本都会存在。但在中药炮制方面,“尊古炮制”这一最最关键的程序,如继续限制,继续运用西化的统一标准,即便是天然的,也无济于事!

主要是野生没有种植,安理说,药农,资源保护,中医大学,药管局,专家,等都有责任做好保护,繁殖,优化,规划,法规等工作,真正提高工作效率,造益当代和后代。

曹础基1937年生于广州白云区人和镇鹤爪亭村农民之家。先后在私塾、鹤爪亭小学、番禺第五中学就读,1953粤中统考进入中山师范普师学习,1956年毕业,考入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61年留校任中国古代文学助教。1964年考取了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先秦诸子研究生,1967年研究生毕业,返回华南师范学院。时值文革,曾到韶关芙蓉山五七干校劳动半年及到惠州、海南等地进行中学师资巡回辅导。华南师范学院复课后,回中文系从事教学。1978年、1983年、1987年先后被聘任为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至1992年任中文系主任。1998年退休。

在教学上,主要担任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和先秦、先唐文学研究生导师。除了古代文学基础课以外,从1985年起,还开设过“古籍校注”“周易研究”“庄子研究”“先秦文学研究”等硕士研究生课程。经常超额完成规定的工作量,讲课颇受学生欢迎。他主编过沿海版初中《语文》课本、香港中学的《中国语文》和马来西亚华文中学的《华文》课本,后者至今已被使用了二十多年。还应邀到马来西亚去巡回教学,培养语文师资。主编的高校教材多种,其中《中国古代文学》为省重点教材,是全省函授与自考的指定使用教材。

1989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教师。1992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曹础基本科毕业后,师从易学专家李镜池先生学习《易经》。1979年应中华书局哲学编辑室的要求,整理李镜池先生的遗著《周易通义》(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读研究生期间,主要通过诸子研究完成学习任务,从事《庄子浅注》的编写,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为解放后第一本《庄子》的新注全本,每两三年重印一次,至今印数已超十万。毕业后,在教学中,又完成了《庄子浅论》,1987年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两书都分别获得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的编写,为其中先秦分支编写组的主要成员;此外与人合作撰写了工具书多种。在《哲学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学术研究》《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了关于《庄子》《孟子》《周易》和《文心雕龙》等学术论文几十篇。

退休后,还到中国石油培训中心、广州、中山、东莞等地图书馆、岭南文博院等单位作过有关老子、庄子、韩非子、屈原、易经、国学等学术报告。又出版了《国学新读本·庄子》《南华经解》校点等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