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息居饮食谱的概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4收藏

随息居饮食谱的概况,第1张

《随息居饮食谱》共分为水饮、谷类、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个部分,收入日常饮食品类三百三十余种,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各种饮料、食物的味道、特性和对身体的影响、医疗用途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我们今天身体的保健、保养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但书中还有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地方,读者在阅读时还应细加分辨,未可全盘吸收。

《随息居饮食谱》就是其著名的一部关于饮食和食疗的著作,食养专著名。清·王士雄撰。成书于1861年。全书将饮食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门,凡331种。分别介绍其性味功用。作者认为食养具有物简性平、味宜易服等优点,可代药用,但反对偏嗜,提倡“食忌”。现存《潜斋医书五种》等多种刊本。 清代医家王士雄著的《随息居饮食谱》里摘录出部分水果的性味、功效及有关禁忌。

梅:酸、温。蘸盐生食可温胆生津。多食则伤齿,生痰助热。痰湿病证如痰嗽,胀满及女子月经不行者忌食。

杏:甘、酸、温。成熟后食用能润肺生津。多食则生痰热,动宿疾。产妇、小儿患病时不宜食用。  桃:甘、酸、温。熟透时食用补心活血,解渴充饥。多食则生热,可引起痈疮、虫证、痢疾等病证。其中水蜜桃生津涤热,适宜食用。李:甘、酸、凉。熟透食之清肝涤热,活血生津。多食则助湿生痰,诱发疟疾、痢疾。脾胃虚弱者忌食。

苹果:甘、凉。能生津开胃,润肺悦心,充饥醒酒。

枣:鲜则甘、凉。利肠胃。晒干则甘、温。补脾养胃,滋营充液,润肺安神。色赤者名红枣,开胃养心,健脾补血。多食则生虫,生痰、助热、损齿。

梨:甘、凉。润肺、清胃、凉心、涤热、息风、化痰、平嗽,养阴润燥,散结通肠,消痈疽,止烦渴,治中风不语,痰热,惊狂,暑温等症。其汁为“天生甘露饮”,脾胃虚弱常感腹中冷以及久泄者忌食。

柿:鲜品甘、寒。养肺、胃之阴。干品甘、平。健脾补胃,润肺涩肠,止血,充饥,消疳、疗痔。治反胃呃逆,疗肠风。多食易生柿石。

桔:甘、平。润肺、解渴。多食则生痰聚饮。风寒咳嗽及痰饮患者忌食。

核桃:甘、温。润肺、益肾、利肠、化虚痰、治劳喘、止虚痛。有健腰脚,暖肾脏,散风寒,通血脉,补产虚,泽肌肤等功效。但助火生痰,若非虚寒,不宜多食。

西瓜:甘、寒。清脾胃,解暑热,除烦止渴,醒酒凉营,有“天生白虎汤”之美名。能治疗喉痹、口疮、火毒、霍乱,泻痢等。多食则积寒助湿,大便滑泄,病后,产后均不宜食用。

甘蔗:甘、凉。清热、和胃、润肠、醒酒、化痰。可治痹证、暑痢、止热咳、虚呕。大补脾阴,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浆汁名“天生复脉汤”,皮青甘蔗功效佳。皮紫甘蔗性温。

茨菇:甘、苦、寒。可破血、通淋、滑胎、利窍。多食可发疮、动血、生风、损齿。孕妇,痈疮及失血等症忌食。

菱角:鲜者甘、凉。清热。多食则损阳助湿,胃寒脾弱之人不宜食。熟者甘、平。多食气滞,胸腹痞胀者忌食。

龙眼(桂圆):甘、温。补心气,安志定神,益脾阴,滋营生液。外感未清,内有郁火,饮停气滞,胀满不饥者不宜食用。

山楂:酸、甘、温。醒脾气,消肉食,破瘀血、散结、消胀、解酒、化痰、除疳积、疗泻痢。多食则耗气损齿,易饥。

柑:甘、寒。清热、止渴。多食则滑肠停饮,感寒生病。

橄榄(青果):酸、甘、平。开胃生津,化痰涤浊、除烦止渴、凉胆息惊,清利咽喉。

枇杷:甘,平。润肺,涤热生津,多食则生痰助湿。 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号潜斋,又号半痴山人,晚号梦隐,浙江海宁袁花(旧仓(今属袁花))人,后迁居杭州,生活于清代嘉靖至光绪年间,约公元1808~1890年。其曾祖父王学权以医名,曾著《重庆堂随笔》,以后其家世代为医。孟英十四岁时父病不起,致使家境贫困,因此立志继承先人遗业,学习医学。先后用时十年,博览群书,致使学业大进。再加之其一生中经历多次温热、霍乱、疫疬流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上对温病的认识均十分深刻,颇有体会,成为享有盛名的温热学派著名医家之一。著有《温热经纬》、《王氏医案》、《霍乱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潜斋医话》等。

老人应是火体

火 体

面红,怕热,喜冷饮,吃干姜、胡椒之类的热食易上火,手足温,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脉数(每分针约90次以上)。

牙 痛

[通治方]

杨倓:露蜂房散,治牙疼。

露蜂房 天仙藤各等分

上件口父咀。每用6克,水半盏煎数沸,去滓,漱之。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陶承熹:牙痛立止方。

辛夷 花椒 蜂房 防风各等分

上药,煎汤漱之,立止。

《惠直堂经验方》卷二

陈培燊:牙痛散外用,治疗37例急性牙髓炎患者,其中35例用药后立即止痛或疼痛明显减轻;治疗36例根尖周围炎患者,其中33例获立即止痛之效。

防风3克 羌活3克 细辛3克 荜茇3克 冰片6克 雄黄3克

将前4药共研为细粉,再加入研细的冰片、雄黄,混合备用。用时取药粉少许撒置龋洞或痛牙之牙龈上。

《千家妙方》下册

张璐:有房劳恼怒,牙即动摇长出,服补肾清胃药俱不效者,此肾经火邪盛也,宜酒黄柏9克、青盐、升麻各3克,且漱且咽以摄之。或生地黄30克许,骨碎补9克,同细辛0.3克,秦椒7粒,酒水浸捣,略煎入青盐少许,如上且漱且咽服之良。

《张氏医通》卷八

[辨证方]

1、热 证

陈士铎:人有上下齿牙疼痛难忍,闭口少轻,开口更重,人以为阳明之胃火也,谁知是风闭于阳明太阳二经之间乎。可用散风定痛汤治之。

白芷0.9克 石膏6克 升麻0.9克 梧桐泪3克 当归9克 生地15克 麦冬15克 干葛3克 天花粉6克 细辛3克

水煎服。1剂轻,2剂即愈,不必3剂也。

《辨证奇闻》卷六

张景岳:玉女煎,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症如神。

生石膏9~15克 熟地9~30克 麦冬6克 知母 牛膝各4.5克

水1钟半,煎7分,温服或冷服。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张锡纯:牙疼,剧时觉有气循左侧上潮,疼彻辅颊,且觉发热;有时其气旁行,更觉如锥刺。用怀牛膝、生赭石细末各30克,煎汤服之,其疼顿愈,捷如影响。

《衷中参西》中册

万潜斋:风火牙痛验方:粗碗1个,入潮脑60克于碗底内,上加苏薄荷15克(以水将薄荷叶润透)、细辛9克、川椒9克、甘松9克、大黄9克、白芷9克,盖潮脑上,用绵纸糊碗口,放炭火上煅2炷香,开看,纸上升的潮脑,每用少许擦之。

《寿世新编》

梁子材:清胃汤,治胃火牙痛。

生地6克 当归4.5克 黄连1.8克 升麻3克 丹皮9克

如肿痛牙龈不出血者,属气分,加荆芥3克,防风3克,细辛1.2克。

《不知医必要》卷二

魏长春:虚火牙痛不甚,昼轻夜重,按之微热,舌色红润,舌苔薄黄,口气不臭,用青盐3克,黄柏6克,玄参9克,煎汤饮之有效。

《名老中医医话》

李李延:治肾虚胃热牙痛方。用羊胫骨烧灰存性120克,石膏150克,升麻、生地黄各15克,黄连3克,梧桐泪9克,龙胆草少许,为末擦牙,以水漱去。

《医学入门》卷七

青浦君:治胃火牙痛舌肿。

北细辛9克 生石膏30克

水2碗,煎1碗,乘热频漱即愈。

《寿世编》卷上

2、虚 证

梁子材:安肾汤,治虚火牙痛。

熟地12克 淮山药(炒) 枸杞各6克 茯苓 牛膝(盐水炒) 萸肉各4.5克

水煎。或加肉桂1.2克,泽泻4.5克,以引火归位。

《不知医必要》卷二

3、实 证

陈实功:牙疼方。

荜茇3克 蟾蜍0.6克 川椒15克 飞盐0.9克

上共为末,用草桔咬毛蘸药搽点痛牙根上妙。

《外科正宗》卷四

返回>>

大家好,我们是红太阳健康科普,关于古代爆发瘟疫,人类是通过什么方法度过艰难的?这个问题很有趣,我先抛砖引玉,大家一起讨论

首先给大家总结一下,古代医家对付瘟疫的各种方法:

1、古代医生提倡“养内避外”的瘟病预防原则,制定了种类多样的预防瘟疫传播及流行的方法,既有中药调理之法,又有饮食起居调节之法;既有外用之法,又有内服和内守之法;并发明了汤、酒、丸、散、丹、饼、粉等多种剂型。

2、虽然时间久远,但这些方法是古代医家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对现代临床实践、新药开发或保健产品研发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口服方法对于现代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涂抹方法对于精油制品的研发、焚烧和悬佩方法对于香薰制品的研发、沐浴方法对于洗浴制品的研发,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接下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更清楚,我们祖先的一些聪明智慧

1、香薰、焚烧方法,在《良朋汇集经验神方》记载:“凡遇天年大行瘟疫,四时不正,一切疠气者,多以苍术烧之,能辟瘟邪,至奇。”

2、涂抹方法:预防瘟疫主要涂抹于鼻孔内。如《外治寿世方》记载:“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即与病人同床,亦不传染。”或用油调敷鼻孔,如《经验良方全集》记载:“辟疫方:用雄黄末,菜油调,涂鼻中。”除雄黄外,常用药物还有苍术、麻油、清油、米醋等

3、好心情很重要,《鼠疫约编》记载:“避疫圣法,若能静心调息,一志凝神,以运气法行之,无不灵验。”由此可见,调理情志宜静心安神,忌烦躁易怒

4、好好吃饭:在《潜斋简效方》记载:“薄滋味,远酒色,尤为先务。”《慈济医话》记载:“预防之法,室不宜过暖,宜少食厚味,多食萝卜、绿豆、梨、藕等物。”由此可见,调理饮食应以凉性食物为主,忌嗜酒及肥甘厚味。 

以上古人智慧结晶,目前在临床中都有借鉴,但说到古代对抗瘟疫的方法,不得不提的是,古文献中也有一些属于封建迷信的预防之法,比如桃符、咒语之类,这些方法需要鉴别和摒弃。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也举几个例子。

1、道符,一般是由一些奇特的图案或文字组成。古人认为符是由天神所授予,具有召劾鬼神的作用,并且可以消灾解难,招财求福。

2、咒语,是由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符号所组成,并且是一些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师也就是行咒者,通过咒语对鬼神进行祈求或者命令,并把这种思想表达出来,以求达到驱除鬼邪、消灾灭祸、强身健体等目的。

这是我知道的,希望大家继续留言,不同的思想会有更多的火花。

人物生平

王孟英,1808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曾祖王学权是一位名医,著有《医学随笔》二卷,祖父永嘉、父琪沧也都精通医学,曾对该书作过补充和校注。王孟英14岁时,父重病不起,临终前曾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父亲死后,他遵家训钻研医学,但终因家境贫困,厨无宿舂,无法度日。为了生计,于同年冬去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孝顺街佐理盐务。白天工作,谋食养家,晚上“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后游于江、浙,以医为业。其时战乱,疫疠流行,亲人死于霍乱,遂专心温热病。经多年实践,对温热有独到见识。代表作《温热经纬》为中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

王孟英虽身处逆境,但决不因此而影响学业,反而激起了发奋图强的精神,学医之志愈坚。平时苦心攻读,手不释卷,上自《内经》、《难经》,下迄明清诸先贤著作,无不深究极研,并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海宁州志》称他“究心《灵》、《素》,昼夜考察,直造精微”。说明勤奋好学是王孟英治学最可贵之处,也是他取得学术成就的关键。

王孟英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他对当时传入之西方医学持开明态度,不抱门户之见,有分析地吸取,并据理批评了中医界有些人尊经崇古、拒绝接受西说的守旧思想,反映了他善于吸取新知的治学精神。更值得指出的是,王孟英十分重视临床,注意从实践中求得真知。他平时诊务繁忙,广泛接触病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于王孟英的卒年,史料记述不详,说法不一,但据《浙北医学史略》记载:“嘉兴已故中医张文冲述其先祖昔居s溪,曾亲睹孟英,其人清瘦不伟,好学不倦,享寿61年,故其卒年当为1868年”。此说当属可信。

王孟英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尤其对霍乱的辨证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个人作品

王孟英书籍王氏著述及评注参订他人之作甚多。较著名者有:《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随息居饮食谱》、《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王氏医案续编》(原名《仁术志》)、《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潜斋简效方》、《鸡鸣录》、《重庆堂随笔》、《女科辑要按》、《古今医案按选》、《医砭》、《言医选评》、《校正愿体医话良方》、《柳洲医话良方》、《洄溪医案按》、《叶案批谬》等。

医学成就 医德高尚

王氏在治学上非常刻苦,也十分自励。家境拮据毫不影响发奋学习。《海宁州志》载:王氏“家贫性介,不能置身通显”。王氏一生南北奔走,所诊病人多为劳苦民众。著书立说传播医学知识,广搜效方。以利僻壤贫民。遇瘟疫危疾,毫不畏惧,竭力图治。周光远曾深有感触地说:“孟英学识过人,热肠独具。凡遇危险之候,从不轻弃,最肯出心任怨以图之。”他诊治的病人,多为经其他医生治疗无效的,他绝不乘机诋毁前医以抬高自己。如郑九患疾,陈姓医生诊治后,汗出昏狂,精流欲绝,转请王孟英诊治,王曰:“此证颇危,生机仅存一线,亦斯人阴分素亏,不可竟谓附、桂之罪也。”病家闻言大悦,曰:“长者也,不斥前手之非以自伐,不以见证之险而要誉。”又如治石诵羲病感,多医治疗不瘥,病情日增,逾一月请王诊。王氏并不非议前医各方,说他们“各有来历,皆费心思。”而多次向病家解释:“邪在肺经,清肃不行,必用石膏为主药。”然病家犹豫不敢服,反而请了很多医生会诊。王氏见群贤毕至,议论纷纷。深恐贻误病情,援笔立案曰:“病既久延,药无小效,主人方寸乱矣。”并向病家开导说:“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是皆白虎之专司……放胆服之,勿再因循,致贻伊戚。”病人取方煎服,3剂而痊愈。足见王氏不但有精湛的医术,更有救人疾苦崇高的承担责任之精神。其医德与贡献,久为医林所敬仰。

善采众长

王孟英“有夙慧,书一览即领解,十岁知三觉五服之别,受知于王琴泉、王继周、金匏庵、谢玉田、孙铁崖、谢金堂,目为不凡。深得医学爱好者徐政杰赏识。”多与医人文友“交往且为良友。对明末邓玉函、罗雅谷译著的西方的《人身说概》、《人身图说》,合信氏《全体新论》生理解剖知识,注意研究,持开明探讨态度,批评缠足陋习。”王氏知识渊博,才华内蕴,曾秉承家训撰一文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王氏言近旨远,医理渊深,勇于负责,研究学问,既不守古,亦弗徇于今,能抉奥阐幽,存其真而纠其谬。“海丰张雨农司马以为奇人”(张志远著《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16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26卷第6期何任:王孟英的医学成就考》)。《潜斋医书》赵序谓:“综览群书,夜以继日”、“于是灯燃帐内,顶为之黑。”《愿体医话》谷桂庭“按语”说:“如甥孟英之锐志于医也,足不出户庭者10年,手不释卷者永处。”均足见其求知之深。

温热病的经验

《温热经纬》既是王氏的代表作,也集中记载了他对温热病的认识与经验。他采自《内经》和仲景的理论为经,取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家之说为纬,结合自身实际诊病体会而成。其中明确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重视审同察异,灵活施治,充实并发挥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辨证施治理论。

王氏认为:“温证误作伤寒治而妄发其汗,多有此候。”又说:“温证误投热药补剂亦有此候”(卷一)。认为温病忌汗,因为出汗退热并非治温病根本之法。

王氏认为温病自内发,由三阴而三阳,不同于伤寒之由太阳入三阴。后世治温热病者亦多以此为伤寒、温病之分界。

王氏采《伤寒论》治阳明病方法以治温病,认为仲景六经原不专为伤寒而设。任何病但见阳明证即作阳明治。伤寒、温病同证同治,不在名称之辨。

王氏对逆传的见解,服膺于叶香岩《外感温热》。对“逆传心包”句,引章虚谷说而评议之。章注:“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也。

王氏认为:“《难经》从所胜来者为微邪,章氏引为逆传心包解,误矣。……是由上焦气分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传,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然则温病之顺传,天士虽未点出,而细辨其议论,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王氏之说当更有理。

王氏主张治温病宜用轻质平淡之法。认为:“此论温病仅宜轻解,况本条所列,乃上焦之治,药重则过病所。”吴茭山云凡气中有热者,当行清凉薄剂。吴鞠通亦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也”(卷三)。此说对后世治温热病影响深远。

王氏对“暑”症,亦多论辨。认为当时医家有“暑必兼湿”说不可过于执信。此认识亦有其独到处。

总之王氏学术成就之中,对温热病有明显擅长。他认为当时名家“不惑于昔人之谬论而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说正确。足见他的思想不保守,能实事求是地认识温热病患者的所见症状,因而他对温热病的治疗效果亦十分出色。

重视食疗

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是一部当时的营养和食疗的专著。而他的《王氏医案》中,应用食疗方案亦比较多。他在食疗方面颇多创见。

王氏认为以食代药“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服无弊。”如对伤津液的病人,主张大量频频进梨汁、蔗汁,以其凉甘之性味达到救阴养阴之目的。他称梨汁为“天生甘露饮”;甘蔗汁为“天生复脉汤”;西瓜汁为“天生白虎汤”等。Bms

王氏常选择食物,配合成适当方剂,临床时用以提高疗效。如以橄榄、生萝卜组成“青龙白虎汤”治疗喉症;以生绿豆、生黄豆、生黑大豆(或生白扁豆)组成“三豆饮”以治痘症、明目、消疳、疮疡、泄泻。以漂淡海蜇、鲜荸荠合为“雪羹汤”。以猪肚、莲子为“玉苓丸”等等。

王氏食疗经验,十分丰富,说理明白,将饮食平淡之品,得当用之,而达奇效。

出色的名方

王氏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他的著作里创造了很多理论新见解和突出的治案。今重点介绍几个治时病的名方:

1、王氏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制厚朴6g,姜汁炒黄连3g,石菖蒲3g,制半夏3g,炒香豉9g,焦山栀9g,芦根60g,水煎服。此方能清热化湿,调和肠胃。治霍乱,湿热阻滞肠胃、呕吐泄泻、胸闷,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者甚效。现亦用于急性肠胃炎、伤寒等时病见有以上症状者,均有效。

2、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滑石、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研末成丸。每服9g。王氏原为治湿温时疫主方。凡湿温疫疠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咽肿、发黄、癍疹、颐肿口渴、便闭溲赤、吐泻疟痢,等症。凡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暑湿时邪尚在气分,本方极效。现药理证明,该品有保肝、利胆、调整免疫机能、促进消化、抗病原微生物、解热等作用。临床上可用于传染性肝炎、乙肝、腮腺炎、流感、咽炎,眼、耳、鼻喉炎、尿感、急性肠胃炎、肠伤寒等证。(附带讲一下,不论作丸或煎剂,木通应该用无毒的毛莨科川木通,不用有毒的马兜铃科关木通,可避免肾损害。

医话   [yī huà] [医话]基本解释

中医的随笔记录。内容记载读书体会、临症心得、学术评论、见闻掌故等。

[医话]详细解释

中医的随笔记录。内容记载读书体会、临症心得、学术评论、见闻掌故等。

清 陆以湉 撰有《冷庐医话》, 王士雄 撰有《潜斋医话》。

[医话]百科解释

医话是医生的笔记或随笔,即心灵感悟,也是实证的总结。它没有一定的体例,多记录个人临床治病的研究心得、读 书的体会、治病的验案、传闻的经验和对医学问题的考证讨论等等。 更多→ 医话

[医话]英文翻译

Medical words

[医话]相关词语 疟疾 蒹葭 至少 戾气 嬗变 销魂 结果 渎职 角逐 攫取 激素 觐见

自古以来,人类便饱受瘟疫之害,而最惨烈的莫过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和导致玛雅文明突然消失的“天花”;当然,华夏也是深受其害,但是相对于医疗水平落后的欧洲和美洲,华夏古代的医学水平那可是相当高的,对如何预防及治疗瘟疫,有一套相对成熟得多的方法;在清朝时期,还出现了以防治瘟疫见长的四位名医,号称“温病四大家”,现在来看看这四人分别是谁吧。

一位:叶天士

叶天士本名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是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明医;他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叶阳生乃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儒医,受父亲的熏陶,叶桂在很小的时候便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在父亲去世后,为了维持生计,叶桂不得不四处行医,但这也为叶桂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行医经验。

而且叶桂勤奋好学,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叶桂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

《温热论》开宗明义一句话“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指明温邪的传入是从口鼻而来,首先出现肺经症状,如不及时外解,则可顺传阳明或逆传包,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完全不同。而且还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从浅至深的认识原则,拟定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

二位:薛雪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虽然薛雪比叶桂年轻十余岁,但成名及早,在当时是与叶桂齐名的医学大家;他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尤长于温热病。

所谓“文无第二,武无一”,其实这道理通用于各行各业,叶桂和薛雪是同时期的名医,而且都极为擅长治疗瘟疫,所以这二人难免就有了摩擦,不过两人的交锋更像是“君子之争”,后来因薛雪治好了叶桂母亲的病,两人成了至交好友,经常一同探讨医理。

薛雪一生《湿热条辨》一书,湿热病是外感热病中的—大类型,是由于既感受湿邪,又感受暑热之邪,则成湿温。也有由于湿邪久留伏而化热,成为湿热之邪交织,而为湿温者。薛雪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

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大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

三位:吴瑭

吴瑭字鞠通,所以又叫吴鞠通,是清朝乾隆至道光时期的名医;原本,出生书香门第的吴瑭,不出意外应该是踏上科举官场一途,但在吴瑭十九岁时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父亲因病去世,这给了吴瑭很大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学医的强烈愿望;而让吴瑭踏上医途的是他侄子的去世。

吴瑭天资卓绝,仅仅用了数年的时间,便探索出了一些规律和医治方法,并在之后的岁月里积累了丰富的行医经验,成为世人敬仰的名医;之后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时,得见其中收载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而且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

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四位:王士雄

王士雄字孟英,号梦隐,又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是清朝嘉庆至同治时期的名医;没有任何意外,这王士雄也是出自中医世家,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医;但是在王士雄14岁时,父重病不起,临终前曾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

父亲死后,他遵家训钻研医学,但终因家境贫困,厨无宿舂,无法度日。为了生计,于是去婺州孝顺街佐理盐务。他白天工作,谋食养家,晚上“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虽身处逆境,但决不因此而影响学业,反而激起了发愤图强的精神,学医之志愈坚。

王士雄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他对当时传入之西方医学持开明态度,不抱门户之见,有分析地吸取,并据理批评了中医界有些人尊经崇古、拒绝接受西说的守旧思想,反映了他善于吸取新知的治学精神。更值得指出的是,王士雄十分重视临床,注意从实践中求得真知。他平时诊务繁忙,广泛接触病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为“温病四大家”,王士雄在瘟疫一道上的成就当然也是十分突出的,他一生勤于著述,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富有学术价值的医学文献,其中《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温热经纬》 、《随息居饮食谱》 、《归砚录》、《潜斋医话》和《王氏医案》是他的主要著作。

其实中国古代对于瘟疫的研究从未暂停过,在最初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防治瘟疫的记载,到之后又有张仲景等名医不断发展,直至清朝时期,对于瘟疫的防治已近大成,拥有了比较完善的预防和治疗体系,而且中医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想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梦龙《警世通言》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运动的需要》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朱丹溪《格致余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陶行知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叔本华

健康的开始在于知道自己的疾病,在于愿意服医生开给他的处方。--塞万提斯

长寿之道在于我有快乐的性格。--阿巴斯•哈萨

疾病是逸乐所应得的利息。--培根

酩酊是暂时性的自杀。--罗素

生命在于运动。--卢梭

身体是你终身必须携带的行李。行李超重越多,旅程越短。--AHG

疾病有成千上万种,但健康只有一种。--白尔尼

有这么三位医生:第一位叫节食,第二位叫安静,第三位叫愉快。--毫厄尔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爱默生

预防胜于治疗。--狄更斯

健康是这样一个东西,它使你感到现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亚当斯

随息居饮食谱的概况

《随息居饮食谱》共分为水饮、谷类、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个部分,收入日常饮食品类三百三十余种,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各种饮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