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论养生——您知道中医饮食禁忌中“发物”“食复”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药师论养生——您知道中医饮食禁忌中“发物”“食复”吗?,第1张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发物的概念

“发物”一词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最早记载于1406年的《普济方》。是中医饮食禁忌理论范围内的一个概念。饮食禁忌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理论之一。对临床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鲋、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诸果、诸滑滞之物。”

中医学认为,任何可以伤正助邪的诱因,导致机体正邪暂时相安的局面被打破,病理变化再度活跃,致使旧病复发,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再度感染、食物、劳累、药物、情志、环境等要素。也就是说某些“食物”是引起疾病复发的因素。

由此引出“发物”的概念。所谓“发物”是指在 健康 人正常摄入或病患服药及病后调理的饮食过程中,会诱发某种病症产生、妨碍治疗、加重病情或影响机体康复的一类食物。

什么是“食复”?

所谓“食复”,就是指久病或大病初愈,饮食不节,影留脾胃的消化和吸收,使疾病再次复发。尤以小儿热病,余热末清,过食肥腻肉类,更易引起复发。

“食复”并不是一个什么新鲜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就有了很详细的描述。在《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中有段话——“帝曰:病热当何禁之?歧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段话翻译成现在的语言意思就是:“黄帝说:热病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说:当病势稍衰退时,吃肉食,病即复发,多进食则发生遗证(遗:病名,热病后期余热未清,因多食而引起再度发热的病症)。这些都是热病应当禁忌的。”由此看来古人就已经很重视热病后的正确饮食调理。

两者的不同

食复,强调的是久病或大病初愈,食物引起病情复发的 过程 。强调“过量”。

发物,强调的是引起旧病复发的 食物 。“发物”可以引起“食复”,但引起“食复”的食物不一定是“发物”。

常见发物

发物分类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发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食片}菌类:蘑菇、香菇等,过食易致动风升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

2.海鲜类: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这类食 品大多咸寒而腥,对于体质过敏者,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如哮 喘、荨麻疹,同时。也易催发疮疡肿毒等皮肤疾病。

3.蔬菜类:竹笋、芥菜、南瓜、菠菜等,易诱发皮肤疮疡肿毒。

4.果品类:桃子、杏、银杏、芒果、杨梅、樱桃、荔枝、甜瓜等,前人指出,多食桃易生热,发痈、疮、疽、疖、虫疳诸患,多食杏生痈疖。

5.禽畜类:公鸡、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驴肉、獐肉、 牛肉、羊肉、狗肉、鹅蛋、鸭蛋等,这类食物主动而性升浮,食之易动 风升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脑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 肤疮疡肿毒。

鸡蛋虽不属发物,但也不宜多吃,一般一天不宜超过 2个,尤其是肝炎、高血脂、肾脏病、腹泻病人,更不宜多吃。此外,属于发物的还有菜油、糟、酒酿、白酒、豌豆、黄大豆、豆 腐、豆腐乳、蚕蛹及葱、蒜、韭菜等。

  在临床常见到很多中老年人主诉两手心、两脚心以及心窝处发烫发热,热得让人烦躁不安,似乎浸在冷水里才觉得舒服,但测体温却正常。你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吗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在临床常见到很多中老年人主诉两手心、两脚心以及心窝处发烫发热,热得让人烦躁不安,似乎浸在冷水里才觉得舒服,但测体温却正常。中医学将这种情况称为“五心烦热”,多见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以及久病体虚的老人。由于引起五心烦热的病因不同,所以一旦出现五心烦热,一定要先辨清自己属于哪种五心烦热,然后按照中医辨证施治,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阴虚型

五心烦热且午后热甚,常欲手握冷物,睡觉时手脚喜伸在被外,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乾,舌红少苔等。阴虚型五心烦热是最常见的一种型别,一般多见于肺、肝、肾三脏阴虚者。其中肺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除了以上症状外,还伴有鼻鸣音、干咳气短、痰少且痰中常有血丝;肝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伴有失眠、易疲乏、眼睛干涩等;肾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伴有耳鸣、腰膝酸软等。治宜滋补肝肾,给以滋阴汤:知母20克,黄柏12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萸肉20克,山药15克,云苓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元参15克,玉竹15克,五味子12克,石斛12克,龟板10克,鳖甲2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知柏丸、杞菊丸口服。

  火郁型

五心烦热,胸闷,口臭,牙龈出血,四肢倦怠,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等。多因饮食不节,致胃阳被郁,不得泄越,发为五心烦热。治宜清泄肝胆、脾胃,给予解郁泄热汤:柴胡15克,郁金12克,龙胆草12克,黄芩15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5克,元参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石膏20克,黄连10克,葛根15克,蒲公英20克,连翘2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泻肝丸、清胃丸口服。

血虚型

午后自觉五心烦热,稍微劳作就会加重,伴有神疲身怠、食少懒言、心悸、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症状。一般与肝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统摄全身血液。肝为藏血之脏,调节全身血液供应量。肝脾受损,生血、统血、藏血失职,遂至血虚,血虚不能制阳,导致五心烦热。治宜健脾益气、养肝补血,给予生血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30克,杭芍20克,丹参20克,黄精15克,枸杞20克,山萸肉20克,龟板20克,鳖甲15克,鹿角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益髓丸、固元丸口服。

中医五心烦热 是指哪“五心”

在中医学理论中,“五心”是指双手心、双足心以及胸口。五心烦热的典型表现包括心烦意乱、难以入睡,且自我感觉手足心发热不适。这些人大多习惯睡觉的时候把手脚放在被子外面,甚至要贴在墙上凉一凉才舒服。虽然他们总嚷着手脚心冒热气,但摸著温度并不高,这正是烦热的特点,这种燥热心烦往往让人难以入睡。

五心烦热属于中医热症的范畴,中医古籍《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阐述其原因为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所致,表现为阴虚火旺或血虚有热以及火热内郁。

五心烦热的病人以虚证为多,属虚实夹杂型,阴虚火旺是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更年期女性。随着绝经的出现,还会伴发腰酸不适、轰热汗出,或者夜间出汗、口干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在中医看来,这些都是肾阴虚有热的表现,治疗上就要多滋养肾阴,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之类。日常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少吃葱、姜、蒜、羊肉等热性食物,宜吃枸杞、黑豆、黑木耳、红豆等补阴之品。

血虚有热多见于产后妇女或者血液病的某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气短不适、五心烦热、舌质淡、脉细弱。中医认为,“肝藏血”“脾统血”,血虚则无以推动全身的血液执行,久之使气机执行不畅,气郁生热。治疗当以养肝健脾、补益气血为主,可选当归补血丸、十全大补丸,配合适量清热的药物。平时用黄芪、白扁豆、大枣、山药等煮粥,常食可补气;传统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是补血的良方,可适量食用。

火热内郁引起的五心烦热属于实证的一种表现,这个时候,病人就不只是虚了,而是疲乏无力。由于阳气郁结于脾胃,故四肢困热不适,自觉体表燥热不安,或头部胀满不适、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此时用药应以升举阳气为主,临床上多用升阳散火汤或火郁汤。

可见,同样都有“五心烦热”的症状表现,但其内在病因病机还有不同,所以,要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才能药到病除。 猜你喜欢

       “饮食有节”,不是饮食要多好、要多有营养,古人用词用得很巧妙,用一个“节”。较肥胖的人都有感受,尤其肚腩比较大的人有感受。过去没有当官的时候,或者生意没有做那么大的时候,身体很好,可是官一做大了,生意一大了,身体就越来越差。很多肥胖的人是“都高”,“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高”怎么来的?饮食没有节。很多当领导的说,很多做生意的说,一个晚上要赶三四趟饭局,这里吃了到那里吃,三四个队排着,这个叫有节吗?病就是这么来的。“病从口入”,这是两千多年前提出来的忠告,用来检验我们今天的生活,很多疾病都是因为饮食没有节造成的。所以在《黄帝内经》里提到饮食要有节,饮食是“贵乎有节”,为什么要有节?因为饮食是从我们口里面吃下去的,吃到脾胃�里面,这个胃在中医五行里面讲就是“土”。“土”是干什么的?中医讲阴阳、讲五行,土是化生万物的,化生万物来供奉人类,供奉其他的生灵。大地生长东西,我们观察一下土地,就知道为什么饮食要有节了。看看植物的生长,我们种植物也是这样的,它的疏密,太密行不行?太密了都死掉;太疏了产量又低,这个就叫做有节。所以我们不能够过饥也不能过饱。过饥了不行,能量不够;过饱了,怎么样?乃至猝死啊!那是毒药啊!大地上的东西,小麦什么时候种?大米什么时候种?它有时令。不同的季节生长不同的东西,这个也叫做有节。现在不同。

      今天这个说吃鸡蛋好,明天那个说吃鸡蛋不好,怎么办?现在既不说吃鸡蛋好,也不说吃鸡蛋不好,说一个基本的原则,我们把握这个原则后自己去抉择。什么叫有节?如果冬天的东西到夏天吃,这个不叫有节,所以我们吃的要以时令为主。为什么夏天生长这个东西?为什么冬天生长那个东西?这个里面很奥妙,值得大家去深思。

意思是:君子思生养之不易,从而谨慎言语,避免灾祸。

出自《颐卦》,是《周易》中六十四卦中第二十七卦:“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慎言语,包括自己和他人,少说话,多做事,以静养神,心神安宁,则神采奕奕。因祸从口出,故“慎言语”,因病从口入,故“节饮食”,慎言语而节饮食,则避祸而少病。

扩展资料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也就是说,当时文王(西伯昌)被崇侯虎陷害而被殷帝纣囚禁在羑里整七年,在狱中,西伯昌潜心研究易学八卦,通过八卦相叠从而推演出现在《易经》中所记载的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

易经六十四卦是透过六十四卦的组合,去反应六十四种不同的事务、情境、现象、特定环境下的人生哲理、以及大自然的运作法则。

每一卦都会有六爻和爻辞,以及三百八十四种对应的状态,透过这些变化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的运作以及人生的哲理。

饮食不结同: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是中医内伤病因之一,是指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营养不得补充或损害脾胃,致使气血亏少,正气不足而致病。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饮食的得宜,对疾病的发生、性质及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

 

饮食不节的主要内容:

(1)过饥:指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进食不足,以致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化生无源,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而久之即可导致脏腑机能衰弱而为病。或因正气不足,抗病不力,继发他病。

(2)过饱:指饮食太多,或暴饮暴食,超过了脾胃助消化能力,则会损伤脾胃之气。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于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化,则可导致脘腹胀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泻下臭秽等症,此种病证多见于小儿。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饮食失宜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为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一)饮食不节

  饮食贵在有节。进食定量、定时谓之饮食有节。

  1.饥饱失常: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均可发生疾病。明显低于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饥;明显超过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饱。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终致气血衰少。气血不足,则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于继发其他病症。反之,暴饮暴食,过饱,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故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

  饥饱失常,在小儿尤为多见,因其脾胃较成人为弱,食滞日久,可以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以聚湿、生痰。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以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饥瘦等症,称之为“疳积”。成人如果久食过量,还常阻滞肠胃经脉的气血运行,发生下利、便血,痔疮等。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

  总之,不宜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宜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生积聚;渴饮过多,则聚湿生痰。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饮食不节还能改变病情,故有“食复”之说,如在热性病中,疾病初愈,脾胃尚虚,饮食过量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常常导致食滞化热,与余热相合,使热邪久羁而引起疾病复发或迁延时日。

  饮食无时:按固定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则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水谷精微化生有序,并有条不紊地输布全身。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三餐,“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若饮食无时,亦可损伤脾胃,而变生他病。

  (二)饮食偏嗜

  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偏嗜或膳食结构失宜,或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

  1.种类偏嗜:饮食种类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合理,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人的膳食结构应该谷、肉、果、菜齐全,且以谷类为主,肉类为副,蔬菜为充,水果为助,调配合理,根据需要,兼而取之,才有益于健康。若结构不适,调配不宜,有所偏嗜,则味有所偏,脏有偏胜,从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如过嗜酵酿之晶,则导致水饮积聚;过嗜瓜果乳酥,则水湿内生,发为肿满泻利。

  2.寒热偏嗜:饮食宜寒温适中,否则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

  3.五味偏嗜: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酸人肝,苦人心,甘人脾,辛入肺,咸人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之可以按五脏间相克关系传变,损伤他脏而发生疾病。如多食咸味的东西,会使血脉凝滞,面色失去光泽;多食苦味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的东西,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东西,则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此外,嗜好太过,可致营养不全,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而殃及脏腑为病。例如,脚气病、夜盲症、瘿瘤等都是五味偏嗜的结果。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应注意饮食宜忌,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就会加重。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三)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临床表现为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若蛔虫窜进胆道,;还可出现上腹部剧痛、时发时止,吐蛔,四肢厥冷的蛔厥证。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常出现腹痛、吐泻,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药师论养生——您知道中医饮食禁忌中“发物”“食复”吗?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发物的概念 “发物”一词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最早记载于1406年的《普济方》。是中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