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该著作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4收藏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该著作是什么?,第1张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该著作是《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书籍价值

《伤寒杂病论》一直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对该书详加注释,闸述发挥者颇多。这些医家之间,虽然有不同见解,但在继承发扬《伤寒杂病论》的学说思想上是一致的。到了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兴起,在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学术争鸣声势宏大。

其间,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尊张仲景伤寒之学说者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学派。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晋代王叔和及其整理编次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唐代孙思邈及其《千金翼方》;金代成无己及其《注解伤寒论》;明代方有执及其《伤寒条辨》;清代张锡驹及其《伤寒论直解》;尤在泾及其《伤寒贯珠集》等。

张仲景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最为人所知的传世巨著为《伤寒杂病论》,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世界医学界的伟人地位。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被后人整理编纂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流传至今。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该书编成后不久亡失,后晋王叔和轶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历代刻印数10次而流传至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

《伤寒论》是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集医方,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在我国目录学著作中还有很多记载,如《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张仲景方》15卷,《医方论》条下载:梁有《张仲景辨伤寒》10卷,《疗伤寒身验方》,《张仲景评病要方》1卷,以及《张仲景疗妇人方》2卷等。20世纪初,敦煌发现的卷子中,也有张仲景《五脏论》。可见张仲景医名甚著,用他署名的医书不少,惜今均不传,无从知其内容。署名王叔和撰次张仲景的医书最早见于《旧唐书·经籍志》,记载有“《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这些有记载的书可能是宋代校正医书局整理张仲景著作时的重要依据。

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张仲景事迹

他的作品一直历代医学家的医治原方,甚至影响到了其他东南亚地区,张仲景与华佗、董奉并称建安三神医,在东汉时期,张仲景是活跃于河南南阳和长沙地区,而董奉是在福建一带,华佗是三人中名声最高的,活跃的地区也最广,但是只有张仲景是有著作留世的。

以前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在处理完公务后,便在自己的后堂给前来看病的老百姓诊治,后来人越来越多,他就索性在大堂上为人诊治,他的举动被人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所以将坐在药店里为人治病的医生成为“坐堂医生”。

张仲景个人著作

  

1、《金匮要略方论》 2、《伤寒论》 3、《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奇书,它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实属“点睛之笔”。

研究著作

  1、《张仲景》 2、《张仲景用方解析》 3、《张仲景医方精要 金匮篇》 4、《张仲景医方精要 伤寒篇》 5、《张仲景方剂学》 6、《张仲景药物学》 7、《张仲景方剂现代临床应用》 8、《张仲景疾病学》 9、《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 10、《张仲景方方族》 11、《张仲景养生学》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该著作是什么?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该著作是《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