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绝不不瓦全,出自谁的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宁为玉碎绝不不瓦全,出自谁的典籍?,第1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

解 释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出 处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用 法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刘绍棠《花街》:“~,无耻苟活,生不如死。”

近义词 宁死不屈

反义词 忍气吞声、苟且偷安

故 事 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西汉景、武年间,司马迁生于黄河龙门的一个家庭,司马迁10岁开始读古书,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

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扩展资料:

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

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像司马迁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学大师,绝对不会自划范围,限制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探索领域。

古代的史官本来以星历之事为其本职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学也不足为奇。司马迁并末用星象学去占测具体的人事变异,而是用来总结历史规律,这不能不说是他对星系学的创造性应用。

参考资料:

-司马迁

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写给高适的诗是《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余时系浔阳狱中,正读《留侯传》。秀才张孟熊蕴灭胡之策,将之广陵,谒高中丞。余嘉子房之风,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诗送之。

原文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为李白诗作。本诗作于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根据诗前小序的意思,此诗应是作于浔阳狱中,意托张秀才求情于高适。诗中以古喻今,古对张良大力推崇,今对高适赞誉有加。

译文

秦始皇沦丧了清明之道,留侯张良挺身而出降魔除妖。

感激黄石老人这位饱经沧海的君子培养张良了。

张良雇壮士挥金槌击杀秦始皇,为民报仇的美名传遍六国。

张良智勇冠绝万古,萧何与陈平也难以匹敌。

刘邦与项羽两龙争斗的时候,天地涌动战争风云。

张良指使樊侩在鸿门宴酒酣时舞长剑保护了刘邦,仓卒之间解除了刘邦的生命危机。

宇宙这才开始倒转,鸿沟划界开始将形势逆转。

张良英才谋略天下奇绝,黄石老人的美名也传遍人间。

叛逆安禄山惊扰皇上,三色逆光扰乱天文星象。

高适公镇守淮海,谈笑之间就扫除了永王之乱的妖氛。

皇上采纳你的谋略策划,很快克除大难,你的功勋卓著。

我倒并无冤屈的感觉,玉石俱焚是常常发生的事情。

我在事情发展的关键时刻有什么要表达的呢?也许泪水的流淌说明一切。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这一年,李白42岁,在蹉跎多年之后,终于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召唤,成为朝廷供奉待诏翰林。李白高兴极了,写了一首得意洋洋的辞行诗,最后一句还成了千古名句。

赏析

诗中,李白将高适比作张良,极尽吹捧,希望高适能够被感动,并出手搭救于他。

可是,李白想多了。高适接到了张孟熊送来的李白诗,但是当作没有看到,无动于衷。甚至,李白的妻子宗氏也知道高适与自己的丈夫关系曾经很好,还专程到高适府上去求见高,希望他搭救李白。高适连见都不见,可谓心狠之极。

《长安三万里》里,说是高适自己不方便出面,于是给郭子仪写了信,希望郭子仪出面来搭救李白。这是影片在抬举高适,现实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高适与郭子仪尚未搭上线,压根谈不上朋友。是郭子仪自己爱怜李白的才能,出面向李亨求饶,希望新帝能够放过李白,甚至“子仪请解官以赎”,请求以自己罢免自己的官职为李白赎罪,唐肃宗看在郭子仪的面子上,才选择没有杀死李白,而是将其流放夜郎。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1 王冕憎寺夜读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附翻译)《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C坐佛膝上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

《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答案

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答案: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2C3C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2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3 蜀僧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

蜀:现在四川省。 鄙:边境、偏僻的地方。 语于:对……说。 吾:我。

之:往,去。 南海:指浙江省的普陀山(我国的佛教圣地之一)。

子:您,古代对人的敬称。 瓶、钵:和尚盛饮食的用具。 买舟:雇船。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犹未船:尚且还不能够(实现)。 惭色:惭愧的神色。

何:什么 恃:凭着

答案要点:

句子: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解词:蜀:现在四川省。

鄙:边境,偏僻的地方。

句意:四川边远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句子: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解词:语于:对……说。

吾:我。 子:您,古代对人的敬称。

之:往、去。

南海:指浙江省的普陀山(我国的佛教圣地之一。)

瓶、钵:和尚盛饮食的用具。

何:什么。

恃:凭着。

句意: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去 呢?”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句子: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解词:买舟:雇船。

数年:多年。

犹未能:尚且还不能够(实现)。

句意:富和尚说:“我多年以来,总想雇船往下游去,还不能够实现;你凭什么去呢!”

句子: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解词: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句意:到了第二年,那个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到过南海这件事讲给那个富和尚听,这时,那个富和尚感到很惭愧。

译文:

四川边远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问:“你凭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以来,总想雇船往下游去,还不能够实现;你凭什么去呢!”

到了第二年,那个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到过南海这件事讲给那个富和尚听。这时,那个富和尚感到很惭愧。

4 王拱辰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万个装满沙土的袋子放在上游,随时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将这一问题同拱辰讨论,拱辰说“:打仗总是要搞阴谋的。

对方果然能这么办,不应该告诉我们,这必然是在说大话。设置险阻保卫国家,先王就是这样干的,祖宗也是利用险要地形抵御敌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宋割让关南十县,并指责当年太宗伐燕是无理取闹,师出无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该怎样对答才好。

拱辰说“:当年王师征河东,契丹既已同我们互通往来,却又袭击石岭关以支援河东反贼。太宗生气,于是回师伐契丹,怎能说没有道理?”于是写回书说:“先有石岭关的交锋,后来才有蓟门之役。”

契丹得到答复后,恢复了和好。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

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后听了他的话,夏竦离职。又说:“滕宗谅在庆州所作所为违背了法度,而仅仅降级调任虢守,恐怕以后边臣都会像他一样了。

应该施以重罚。”皇上没有听从,他就请假回家,请求降职降级。

于是皇上将滕宗谅调到岳州,命令拱辰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见皇帝时,皇帝说“:你们这些参谋官,各陈己见就可以了,不要以为朝廷没有采纳你们的某一建议就是压制你们,而轻易地离职,沽名钓誉。

从今以后你们觉得应该说的,就尽量说出来,不要有所回避。” 僧绍宗以铸佛像为名欺骗老百姓,京城居民争相将金子投入炼炉中,后宫也出钱帮助他。

拱辰说“:西部连年派兵驻守,我们却将财费用于不该用的地方,这会导致军心动摇,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绍宗的这一活动。

苏舜钦在进奏院时宴请宾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劝苏的下属鱼周询、刘元瑜举报这件事。结果苏、王被贬谪到远方,一起宴会的人都被驱逐到地方上去了。

当时执政大臣是杜衍、范仲淹,他们对传统规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钦、益柔都是范仲淹推荐提拔上来的,舜钦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这个机会搞翻了这批人,当时舆论很是瞧不起拱辰的为人。

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为推举富民郑旭不当,出任郑州知州,又先后迁任澶、瀛、并三州。

几年后归来,任学士承旨兼侍读。皇上在迩英阁存放《太玄经》和占卦用的蓍草,对拱辰说“:我常研读这些。

你也了解这些吗?”拱辰作了回答,并说:“希望陛下注意儒家的经典《六经》,再以记录历代兴衰盛亡的史书为辅助就够了,这些杂书不足以为学。”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与契丹主在混同江会面,一块儿饮宴钓鱼。契丹主每次钓到鱼,必定替拱辰斟酒,亲自弹奏琵琶助酒兴。

又对其丞相说:“这位是南朝的少年状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别厚待他。”回来后,御史赵扌卞认为他的行为不合礼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为例来要求我们,我们又怎样拒绝呢?”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赵扌卞也一并弹劾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赵扌卞说:“宣徽之职位,本来是给有功勋的人的,只有前任执政大臣和节度使才能获得此职位,拱辰怎么能污辱这一职务呢?”于是让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先后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书。 神宗即位后,照资格拱辰应转任仆射,欧阳修以为仆射是宰相级别,不应按资排辈,只任命他为太子少保。

熙宁元年(1068),又召他回来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讨厌他老同自己作对,趁两位宰相有事之机,赶他去管应天府。

八年(1075),入朝见皇帝,任中太一宫使。 元丰初年(1078),转任南院使,赐给他金方团带。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长官编制老百姓的户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训导,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盗匪。

郡县官隐瞒这些情况,不敢上报。拱辰毅然上书指责其弊端“:不仅仅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大受损害,而且耽误他们的务农时间,这是在用法律来迫使他们犯罪。

他们逐渐演化为大盗的征兆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废除这些办法,也应该让那些最穷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于受害,缓和一下形势。”

当权者指责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说:“这是老臣在尽忠报国啊。”接连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迁任彰德节度,加封检校太师。

这年死去,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5 寇恂招降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寇恂招降原文、译文及参考答案供参考: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迫洛阳 迫:逼迫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恂乃戮之于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恂遣谷崇以状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卿今为吾行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D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A ①②③ B ①④⑤C ②⑤⑥ D ③④⑥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 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 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 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13、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3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9、A「解析」“迫”应解释为接近10、B「解析」B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D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11、D「解析」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12、C「解析」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四、(24分)13、(1)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2)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宁河内的人?”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命萧何在关中防守,最终成就了帝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

6 王司马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大司马王霁宇是河北新城人,他镇守北方边境时,曾经让铁匠特意打了一把大杆刀,刀面宽一尺,重千斤。他每次巡视边防的时候,就让四个大力士抬着。每到一处,他总是让人把大杆刀丢在地上,故意让北边敌兵来拿。敌兵发现大杆刀,打算扛回去,可就是拼尽全力,刀还是一动不动。王司马又暗里用桐木照大杆刀的样子另做了一把,宽窄大小一模一样,外面贴上银纸,经常拿着这把假刀在马上挥舞。北边敌兵看了,无不震惊他力大无穷。王司马还在边关外插上芦苇作边界,芦苇墙横斜几十里,像篱笆一样,他还扬言说:“这就是我的长城。”北边敌兵一来,把那些芦苇都拔下烧掉了。王司马又命人重新插上。不久,又被烧了。这样搞了三次。到第四次时,王司马在芦苇下埋上火药炮石。当敌兵再来焚烧时,火药炮石爆炸,敌人死伤很多。敌人逃跑后,王司马又像先前一样插上芦苇。敌兵远远望见,都退走了。因此北边敌兵害怕王司马,对他服服帖帖。后来,王司马年纪大了,请求告老还乡。他一走,边塞又紧张了。朝廷只得召他复职。当时,王司马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便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辞。皇帝安慰他说:“只是麻烦你躺在那里镇守就行了。”于是,王司马又到了边塞。他每巡视一处,就躺在帷帐中。北边敌兵听说王司马来了,都不相信。于是假说议和,准备检验王司马是不是真的来了。议和时,卫兵掀开帘幕,他们看见王司马真的安然地躺在里面,连忙惊慌逃走了。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意为大鹏鸟总有一天会在风中展翅飞翔,直冲九万里高空。

出处

这句话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上李邕》。

原文节选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

大鹏一天跟着风飞起来,能够一路飞到九万里高空。

即使风停了,大鹏也有足够的力量将大海簸干。

人们看到我总是有奇怪的想法和言论,听了我的话都会嘲笑我。

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会害怕年轻人的崛起,所以一个有志气的人也不能轻视年轻人

赏析 

这句诗表现了作者对于自身和国家前途的豪迈追求和信心。大鹏鸟作为传统神话中的神鸟,其形象寓意着中国古代帝王和大将军的形象。作者通过描绘大鹏鸟的壮志和勇气,寄托了自己的追求,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美好期许。

创作背景 

李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流传至今。《上李邕》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李白担任随从御史时所作。当时,他在陪同李邕前往西域途中,遭遇沙暴,此时李白抬头看到天空中飞翔的大鹏鸟,想起了一篇古籍中的描述,于是有了这首《上李邕》。

注释 

大鹏鸟:传说中的神鸟,古代神话中常出现的一种鸟类,被赋予了神奇的形象和能力。

扶摇直上:形容大鹏鸟翱翔时,展翅高飞的壮丽场面。

生活启示 

这句诗词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勇往直前,就能够突破自己的限制,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有一颗谦虚、敬畏和虚心学习的心,尊重前辈的经验和智慧,并且不轻视年轻人的才华和潜力。

宁为玉碎绝不不瓦全,出自谁的典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 解 释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