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本古籍库如何使用,如需下载客户端请给链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国基本古籍库如何使用,如需下载客户端请给链接。,第1张

清华大学图书馆

访问入口:《中国基本古籍库》(全文网络版) (校内服务器,无需登录出校)

(自己百度,给你地址是跳出的,会被贴吧屏蔽)   

简要介绍:《中

国基本古籍库》是综合性大型古籍数据库,共收录自先秦至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历代典籍及各学科基本文献1万种、16万余卷,选用版本

12,500个、20万余卷。每种典籍均制成数码全文,并附所据版本及其它重要版本之原版影像。合计全文17亿字、影像1千万页,数据总量约320G。其

收录范围涵盖全部中国历史与文化,是世界目前最大的中文数字出版物,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代典籍总汇。

利用《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系统,用户可通过多个检索路径进行全方位的快速海量检索,完成校勘、标注、分类、版面调整、编辑、拷贝、打印等多项数字化古籍

整理作业。

 特别提示:

1下载与安装客户端安装程序:

  用户在首次使用时需安装 客户端软件。

  方法是:下载后解压缩、安装,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点击桌面上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输入用户名称和密码即可使用。

  用户名称:thlib 密码:thlib 服务器IP地址:166111120208

  2《中国基本古籍库》当前只有5个并发用户数,请检索后尽快退出,以便其他用户登录。

  3适用于中、英、日、韩等多语种Windows2000/2003/XP/Vista/2008/Windows7操作系统。要求1024×768×16以上显示模式。

  4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点击“帮助”了解各功能的详细介绍。

1 高中语文:同源词和同源字有什么区别

汉语训诂学术语。

凡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的字称为同源字。如“广”与“旷”,“坚”与“紧”,“空”与“孔”等。

如果语音毫无关涉,或音虽近而意义相去极远,就不能称为同源字。音同音近是推断是否同源的关键。

假借字和异体字都不是同源字。 同源字实际上也就是同源词。

研究同源字要联系汉字的形音义3个方面。以上古音的声韵部类为基础去探求上古的读音,以古代的训诂和古籍中应用的词义为根据探求字的意义。

在汉字里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

如“广”与“旷”,“坚”与“紧”,“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之类,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如果语音毫无关涉,或音虽近而意义相去极远,就不能称为同源字。

音同音近是推断是否同源的关键。假借字和异体字都不是同源字。

因为假借字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异体字则是一个字的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写法,只是同字而已,谈不上同源。同源是历史的概念。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一字一义的固然不少,一字兼有数义的也很多。 如数义各不相关,这个字实际上是代表着几个不同的词,只是同音而已,当然也谈不上同源。

:同源词: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如"背"和"负"。

在汉语中,有双声的,如"柔"和"弱"(同义),"明"和"灭"(反义);有叠韵的,如"刚"和"强"(同义),"寒"和"暖"(反义)。 就意义上看,有同义、反义或其他关联。

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这些词的读音和字形往往也随之分化,由于语言的发展,都匀可能变得彼此很不相同,意义之间联系可能变得难以辨认,自得形体也随之变得彼此毫不相干。

确定同源词,有三个必要的条件: 一、这些词的读音必须是相通的。 所谓相通,是指在韵母方面,或是叠韵(属于同一韵部),或是对转(即韵母的主要 元音相同,韵尾有对应关系)。

在声母方面,或是双声(声母相通,如柔软。)或是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 二、这些词的意义相同。

相近或相关(即又一定的关联)。 三、有古代语言资料、训诂资料或字形为证,证明他们出自同一语源。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是读音相同,那只是同音字;只是意义相近或相同,那只是同义词;同源词必须是”声近义通” ,即同时具备第一、二两个条件。

但只是具备这两个条件还不够。 因为在同义词中也有读音偶然相同或相通儿实际上并非同源的。

所以还必须具备第三个条件,才能确定其同源。

2 文言文里的同源字的例子

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王力说:“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同源字“在原始的时候本是一个词,完全同音,后来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读音,才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有时候,连读音也没有分化(如“暗、暗”) ,只是字形不同,用途也不完全相同罢了。”

由于古音学研究在清代取得了重大突破。清代经学家、小学家发现了声与义同源的奥秘,人们就不再局限于从字形上探求词义,而转向从语音上、语源上探求词义。以前的小学家大多认为造字时“义寄于形”,因而解词时“因形释义”。清代学者发现了“声义同源”,因而释词时“因声求义”。同源字是有同一语音来源、同时产生或先后产生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同源字有音和义两个要素,判断同源字也要有两个依据,一是古音相同或相近,所谓相近必须声同韵近,或韵同声近,或声韵皆近。一是要有古代的训诂材料证明义同或义近,就是要有书证,不能凭空臆断。

例如:“支、枝、肢、胑”是同源字。第一,它们古音相同,说明有一个共同的语音来源。第二,它们意义相同、相近,有一个基本词“支”,“枝、肢、胑”都是在“支”的基础上分化派生的, 而且有古代训诂材料为证。《说文》:“支,去竹之枝也。”又:“枝,木别生条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支枝古今字,干支犹 枝也。”《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左传·庄公六年》作“本枝百世”。“支、枝”本来是同一个词,后来意义分化,分支用“支”,树枝用“枝”。《说文》:“胑,体四胑也。从肉,只声。肢胑或从支。”“肢”是“胑”的或体,即“肢、胑”是异体字,后来通用“肢”。《玉篇》:“胑,体四胑,手足也。”《孟子·尽心下》:“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字本作“支”。《后汉书·西羌传》:“头颅斩落于万丈之山,支革判解于重崖之上。”李贤注:“支谓四支。”四支即四肢。正由于“支、枝、肢”是同源字,古人经常通用,就使得对同一句话,各人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旧注对“折枝”有三种不同的解释:折取树枝,弯腰鞠躬, 身体。前一种释为树枝,后两种释为肢体。性压迫下的历代娼妓秘闻

“支、枝、肢”是字形有联系的同源字,字形没有联系也可能是同源字。

例如:“回”和“还”。“回、还”古声同属匣母,“回”古韵在灰微

部,“还”古韵在元桓部,“回、还”古韵旁对转,仍是声同韵近,有共同

的语音来源。“回、还”是同义词。《说文》:“回,转也。”《荀子·儒

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黒。”杨倞注:“回,转也。”《国语·吴

语》:“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韦昭注:“还,转也。”《史记·李将军

列传》:“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张守节正义:“还,谓转

也。”《汉书·淮阳宪王钦传》:“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颜师

古注:“还,犹回也。”“回、还”音近义同,是同源字。

同源字不同于通假字。同源字和通假字虽然都具有音同、音近

的特点,但前者是因为“音义同源”,同源字之间有一个中心意义贯

通,语音有一个共同来源;后者是因为“借字标音”,借用一个音同、音

近的字表示与该字毫不相关的另外的意义。同源字属于词汇学、词

义学、词源学的范畴,通假字属于文字学的范畴。

望采纳

3 文言文是怎样翻译的

浅谈文言文翻译法:前言:时下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点,不管是考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都会有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题目,而文言文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一学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译参考书,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学生就很难正确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关键词:保留 补充 删除 替换 调整 灵活 意译时下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点,不管是考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都会有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题目,而文言文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一学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译参考书,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学生就很难正确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在几年教学生涯中,对文言文翻译我总结了一套有效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这几种方法提供给大家。

1、保留法在文言文中,我们应将专有名词、国号、地名、人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元封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记承天寺夜游》“元封”是年号,我们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聂政刺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韩傀”都是人名,翻译的时候保留不变。

2、补充法古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成分。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村人)看到渔人,竟大为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就有人邀请(渔人)到他家去,摆酒杀鸡,热情招待他。

省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3、删除法古汉语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里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按照现代汉语规律在这里不用虚词,可以删略不译,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

如谦敬副词,某些连词,语气助词,以及用在主谓短语取消独立性的“之”等。“徒属皆曰:‘敬爱命’”。

(《史记·陈涉世家》)——伙伴们同声说:“听从您的命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敬”表示谦敬副词,可以省略不译,“之”放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独立性,可以删略不译。

4、替换法(又名改易法)词语替换:古汉语中某些特殊用法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就采用意思大致相同的词语来翻译,叫词语替换。例如:“孝公既设,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用遗策”(《过秦论》)——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了先人的基业,照用先人传下来的国策。

句子替换: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句式,可变换为现代汉语来表示其特殊意义的相应句式。5、调整法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他们互相近的两个膝盖,都隐没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曹操比于袁绍”。

(《隆中对》)——曹操与袁绍相比。6、灵活法词类的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遇到活用词时,我们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意义。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法”本义为法律,名词,这里应译为按照法律,名词作状语。

7、意译法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作严格要求,只要求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意译)这里我们应选择意译,这样意思更为明确。文言文翻译,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我们应掌握一套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望大家能从中受益。

最后,我把这七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概括为一首歌——古文今译歌:词语句法相对应,保持原貌最适应。若遇词语难对应,可用意译来改易。

成分省略须增补,无义词义可删去。句法语序古今异,据今调整莫硬译。

专门用语宜保留,既信且达好今译。

4 什么叫全文检索

全文检索是指计算机索引程序通过扫描文章中的每一个词,对每一个词建立一个索引,指明该词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和位置,当用户查询时,检索程序就根据事先建立的索引进行查找,并将查找的结果反馈给用户的检索方式。

这个过程类似于通过字典中的检索字表查字的过程。全文检索的方法主要分为按字检索和按词检索两种。

按字检索是指对于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建立索引,检索时将词分解为字的组合。对于各种不同的语言而言,字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英文中字与词实际上是合一的,而中文中字与词有很大分别。

按词检索指对文章中的词,即语义单位建立索引,检索时按词检索,并且可以处理同义项等。英文等西方文字由于按照空白切分词,因此实现上与按字处理类似,添加同义处理也很容易。

中文等东方文字则需要切分字词,以达到按词索引的目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是当前全文检索技术尤其是中文全文检索技术中的难点,在此不做详述。

11月30日,国家图书馆发布公告,已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累计发布各类古籍资源总量达10万部/件,包括馆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以及馆外、海外征集古籍资源,读者无需登录即可访问阅览。

其中,“数字古籍”数据库通过全彩影像数字化和缩微胶卷转化影像方式建设,发布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和普通古籍,从2016年9月28日起陆续上线,目前已发布馆藏古籍2万余部;“数字方志”数据库中的地方志文献为我国所特有,也是国家图书馆独具特色的馆藏之一,所存文献数量与品质很高,该数据库以国家图书馆藏地方志文献建设,目前发布馆藏方志资源6528种。

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主页面,读者可使用高级检索,各子库组合检索,还可选择书名、著者、索书号等精确和组合检索。通过点击检索结果中的题名,可进入全文阅览界面;点击需要阅读的册次,可阅览整册全文影像。同时,使用页面各种阅览工具,可实现页面切换、放大阅览等功能。

教务老师了解到,读者可通过多种形式进入“中华古籍资源库”,包括登录国家图书馆主页,点击“中华古籍资源库”进入主检索界面,或在“特色资源”栏目中点击“数字古籍”等各子库;或在国家图书馆主页面,选择“资源”选项,点击“古籍”, 进入古籍资源列表,点击“中华古籍资源库”,进入检索主页面。

文/北青-北京头条教务老师 张知依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