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孔雀简介及详细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4收藏

绿孔雀简介及详细资料,第1张

外形特征 绿孔雀

雄鸟头顶耸立一簇冠羽,约长11厘米。冠羽中部辉蓝色而具翠绿色羽缘;前部为鱼鳞状,呈辉亮的蓝绿色,有时具浅蓝紫色光泽。后颈、上背和胸呈金铜色,羽基暗紫蓝色,并具翠绿色狭缘,常部分显露于外,尤以下颈和胸为著。下背和腰翠绿色,具铜褐色矢状羽干纹和黑褐色端缘;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肉桂色,具暗褐色羽端;次级飞羽暗褐色,外翈蓝绿色;内侧覆羽铜褐色,间杂有棕色虫蠹状斑;其余翅上覆羽暗蓝绿色,并富有光泽。尾上覆羽多达100~150枚,并特形延长为尾屏,覆于尾上,羽支分离,绿褐色,具紫铜色光泽;近羽端处有椭圆形眼状斑,斑的中心有暗紫色肾状或圆形小斑,外围以辉亮的蓝绿色;其外又围有一圈宽阔的黄铜色,再围以暗褐色和浅**狭缘,最外层为浅葡萄红色,羽端紫铜色,色彩极为艳丽,外侧眼状斑层次不及中央鲜明。最长的尾上覆羽羽支翠绿色,羽端呈同色的菱角形羽片,且无眼状斑;最外侧数枚尾上覆羽亦为翠绿色,内翈羽枝稀疏,外翈羽支较多,且亦分离,至羽端处形成镰刀状羽片,亦不见眼状斑,尾短,隐于尾屏下,呈黑褐色。腹和两胁暗蓝绿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浓褐色,松软如绒状。

雌鸟似雄鸟,但无尾屏,亦远不如雄鸟羽色鲜艳。背部和腰部暗褐色,具黄铜色或绿色光彩。尾上覆羽短,不及尾长,颜色与背相同,并具翠绿色光彩。尾黑褐色,微缀褐白色横斑和羽端。颏、喉白色,两侧杂有褐色。

虹膜红褐色,嘴峰黑褐色,下嘴较淡,跗蹠角褐色,眼周裸出部浅钴蓝色,颊裸出部鲜钴**。雄鸟具一长距。

大小量度: 体长最长可达2300mm;嘴峰42~44mm,38~41mm;翅470~500mm,425~435mm;尾560~571mm,395~430mm;尾屏1550~1580mm;跗蹠160mm, 115~147mm。

(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尤其喜欢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边丛林以及林间草地和林中空旷的开阔地带活动,不喜欢过于浓密的热带雨林。

生活习性

常成群活动,多由一雄数雌和亚成体组成小群,有时亦见单只和成对活动。善奔走,不善飞行,行走时步履轻盈矫健,行走姿势有似一步一点头。疾走时像奔跑一样,一般在逃避敌害时多大步急驰,逃窜于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飞,但向下滑翔时亦飞得很快。白天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上树或在林中阴凉处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性机警,胆小怕人,活动时不时抬头观望周围动静,发现人时老远即逃走或鼓翼向远处飞去。鸣声高而洪亮,似“ga~wo,ga~wo”。

绿孔雀

迁徙:留鸟。

觅食:食性较杂,主要吃川梨(Pyrus pashia)、黄泡(Rubus obcordatus)果实、幼树枝叶、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谷等植物和农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蚁、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动物性食物。常成5~10只小群边走边觅食,尤以清晨和临近傍晚时觅食活动较为频繁。

分布范围

原生种分布:高棉、中国、印度尼西亚、寮国、缅甸、泰国、越南。

分布图

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地区、西南部思茅地区、南部红河地区和中部楚雄地区。

已灭绝区域:孟加拉、印度、马来西亚。

繁殖方式

繁殖期3~6月。2月中下旬即出现求偶行为。此时雄鸟羽色特别艳丽,常追逐于雌鸟周围,把鲜艳的尾上覆羽尾屏展开如扇状,并不断抖动,使其相互摩擦碰撞而发出‘沙~沙~沙’的声响。雄鸟间还常为争雌而发生殴斗。通常营巢于灌木和草丛中地上。巢较简陋,多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亲鸟自己挖出一浅坑,内垫以杂草、枯枝、落叶和羽毛即成。每窝产卵4~8枚,通常5~6枚,1年繁殖1窝。卵乳白色、淡棕色或乳**、光滑无斑,微具光泽,卵的大小测量为72~78mm×51~555mm,重110~138g。据人工饲养下的37枚卵的测量为706(61~90)× 521(43~36)mm,重1226(115~140)g。通常隔日产卵1枚,卵产齐后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7~30天。

绿孔雀

绿孔雀从产蛋量和孵化率两方面都大大弱于蓝孔雀。蓝孔雀雌鸟一年产蛋量大约在40枚左右,人工状态下孵化率约80%,而绿孔雀雌鸟的产蛋量只有20枚左右,而即使在人工孵化状态下,一年一窝绿孔雀卵最多也只能孵化出2、3只小孔雀,因为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孵化出来的小孔雀不一定能成活。

亚种分化 绿孔雀(三亚种)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绿孔雀印度亚种 Pavo muticus spicifer Shaw & Nodder,1804 02 绿孔雀云南亚种 Pavo muticus imperator Delacour,1949 03 绿孔雀指名亚种 Pavo muticus muticus Linnaeus,1758 种群现状 野生种群

中国

绿孔雀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通过1991年至1993年的调查,绿孔雀数量较多的地区有云南省瑞丽市、陇川县、昌宁县、永德县、新平县、普洱市、墨江县、景东县、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过去有分布记录但已绝迹或濒临绝迹的地区有盈江县、泸水县、腾冲县、蒙自县、河口县。永仁县的中和、直左为新发现的分布点,据当地民众反映,在维西县的叶枝,德钦县的拖顶和奔子栏也发现绿孔雀。由于栖息地生境的破坏,导致绿孔雀种群形成小家族群点状隔离分布。

1991至1993年,由多位鸟类学者经过三年调查发表的《绿孔雀在中国的分布现状调查》中记录,在20世纪60年代前,云南绿孔雀种群在云南还有较多数量。1995年,云南全省绿孔雀群体数量约800~1100只。

1994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研究所副所长、野生绿孔雀研究项目负责人罗爱东等人对云南南部景洪、勐腊、勐海3个地区的绿孔雀分布进行了调查,在1990年后,上述三个地区绿孔雀已经绝迹。

1995~1996年,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鸟类专家杨晓君等对云南东南部和西北部绿孔雀的分布现状又进行了调查,蒙自、金平、绿春3个地区的绿孔雀也已绝迹。

2007年又开始了对云南绿孔雀生存状况的新一轮调查,新增了保山、南涧、澜沧3个绿孔雀分布地区。其中,保山在2005年之前仍能听见绿孔雀的鸣叫,有村民曾拾到绿孔雀脱落的尾羽,还有村民甚至收藏了整张绿孔雀的羽衣。2004年的时候,有人在大箐山里(位于双柏县大庄镇干海资村),还能捡到绿孔雀的尾羽。但最近几年(2010~2013),据当地村民反映,已听不到绿孔雀的鸣叫;南涧地区状况为偶尔见到,数量不清楚。

2014年,唯一能知道的还有绿孔雀分布的区域已经凤毛麟角。如果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10年内,云南野生绿孔雀很可能将灭绝。

全球

全球种群数量约15,000~30,000只,成鸟约10,000~19,999只。此为粗略估计,仍需进一步细化。

生存威胁

孔雀是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加之它们漂亮的羽毛,很容易成为被捕猎对象。虽然绿孔雀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里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捉猎杀,但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偷猎仍是很难控制的违法活动。另外,绿孔雀还有一个英文名——“Peafowl”(吃豌豆的鸡),这一名称也能概况它的一大习性。一些栖息在耕地附近的绿孔雀,经常结群去耕地觅食,对农作物造成破坏,农民为保护自己的庄稼,播种前会用农药浸泡种子,这种做法常常让整群绿孔雀遭到“灭门之灾”。

绿孔雀的生存环境日渐萎缩,是难觅它们踪迹的一大原因。农民将牛羊散放在一些生活着绿孔雀的山林中,傍晚才将牛羊赶回,期间大声吆喝牛羊,经常有牛羊走失,需要漫山遍野四处寻找。这些行为对绿孔雀造成了很大的惊扰。众多的牛羊被散放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里,对绿孔雀的生存环境与食物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及破坏。此外,由于过度放牧牛羊,使得绿孔雀的栖息场所林下植被缺乏。

保护级别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EN),2013年评估。

2017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日”当天,云南省环保厅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发文称,绿孔雀被列为极危物种。

动物的名称如下:

1、朱鹮:中国最珍稀的鸟类朱鹮,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它们以前在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2、白唇鹿:白唇鹿是中国的珍稀特产动物,在产地被视为“神鹿”。它也是一种古老的物种,早在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就已经发现了它的化石。现在的分布地点有甘肃、青海、云南西北部、四川等地。

3、绿孔雀:绿孔雀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由于人类生存地的不断扩张,导致绿孔雀进入农田,啃食庄稼,后来农民就将种子用农药浸泡,导致绿孔雀几乎遭到了“灭门之灾”,目前已经完全灭绝的区域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和孟加拉等国,在我国云南怒江,以及红河等地偶有分布。

4、柳雷鸟:柳雷鸟又被称为雷鸟、柳鸡、雪鸡等等,它在松鸡家族中体型中等。它全身的长度大约是36到45米,在体重方面雄性的柳雷鸟和雌性的柳雷鸟是不一样的,雄性柳雷鸟体重大约是450到485克,而雌性柳雷鸟大约是400到700克。

5、蜂鸟:蜂鸟是经常出现在**中的一种鸟,蜂鸟的羽毛一般为蓝色或绿色,下体较淡,有的雄鸟具有羽冠或修长的尾羽。雄鸟中,绝大多数为蓝绿色,也有的为紫色、红色或**。

蜂鸟喜欢有花植物(尤其是红色花),包括小虾花,倒挂金钟(又名吊钟花),钓钟柳类的植物等。蜂鸟采食这些植物的花蜜。他们也是重要的传粉者,特别是对那些长筒花来说。大多数蜂鸟也以昆虫为食。

1、鸟类(Aves):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体均被羽,恒温,卵生,胚胎外有羊膜。前肢成翼,有时退化。多营飞翔生活。心脏是2心房2心室。骨多空隙,内充气体。

呼吸器官除肺外,有辅助呼吸的气囊。地球上的鸟类分为游禽、涉禽、攀禽、走禽、猛禽、鸣禽六大类。

2、中国有1186种。根据鸟类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大致分为鸣禽、攀禽、猛禽、陆禽、涉禽和游禽六大生态类群。各个类群的鸟类在外形构造、生理功能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特殊的适应性变化。

3、鸣禽类

鸣禽类一般体形较小,体态轻捷,活泼灵巧,善于鸣叫和歌唱,且巧于筑巢。如百灵鸟、黄鹂、大山雀、喜鹊、柳莺等。

鸣禽类的喉部下方有鸣管,由鸣腔和鸣膜组成,鸣叫器官(鸣管和鸣肌)非常发达。鸣禽类是六大类群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约占世界鸟类数的3/5。

家里笼养的鹩哥、八哥也属于鸣禽,它们经过训练甚至可以模仿人们简单的语言。

4、攀禽类

攀禽类善于在岩壁、石壁、土壁、树上等处攀缘,如啄木鸟、大杜鹃、戴胜、鹦鹉等。

攀禽类的喙、脚和尾的构造较特殊:喙尖利如凿,善于啄凿;脚强健有力,足(脚)趾发生多种变化。

如啄木鸟的四个脚趾,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于攀树固定身体;尾羽轴坚韧,尾羽起支撑体重的作用。

5、陆禽类

陆禽类大多数是在地面活动、觅食,一般雌雄羽色有明显的差别,雄鸟羽色更为华丽,如中国特有的褐马鸡、环颈雉、红腹锦鸡、鹌鹑等。

陆禽类体格结实,喙坚硬且多为弓型,适于啄食;翅短圆退化,不能长距离飞行;后肢强而有力,适于地面行走和刨土。

6、猛禽类

猛禽类视觉器官发达,翅膀和足强而有力,能够在天空翱翔或滑翔,捕食空中、水面或地下活动的猎物,如金雕、猎隼、猫头鹰等。

猛禽类通常具有向下弯曲如钩的锐利的喙和爪,有利于撕裂捕获物;羽色多暗淡,以灰色、褐色、黑色和棕色为主,飞行无声,不易被捕食对象发现。

7、涉禽类

涉禽类适于涉水行进,不善于游泳,善于飞行,且姿态优美。如夜鹭、丹顶鹤、蓑羽鹤、东方白鹳等。涉禽类的外形具有“三长”特征,即喙(嘴)长、颈长、后肢(腿和脚)长,适于涉水捕食生活。

因为喙、颈长且灵活,因此可将长嘴探入水下或在地面取食,而腿长则可以在较深水域中捕食、活动,脚的长度与能够涉水的深度有密切关系。

8、游禽类

游禽类大多生活在水上,在水中获取食物,善于游泳、潜水,不善于在陆地上行走,飞行迅速,如黑天鹅、鸳鸯、绿头鸭、家鹅等。

游禽类一般具有扁平宽阔或尖的嘴,适于在水中滤食或啄鱼;羽毛大多厚而致密,羽绒发达,构成有效的保暖层;尾脂腺发达,能分泌大量油脂并用嘴涂抹于全身羽毛,以保护羽毛不被水浸湿。

脚趾间有蹼,游泳时双脚向后伸直,用力划水,犹如船桨,正如骆宾王在《咏鹅》一诗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形象描述。

参考资料:

-鸟纲、新华网-鸟类你了解多少

绿孔雀简介及详细资料

外形特征 绿孔雀 雄鸟头顶耸立一簇冠羽,约长11厘米。冠羽中部辉蓝色而具翠绿色羽缘;前部为鱼鳞状,呈辉亮的蓝绿色,有时具浅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