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宁波以前诗人留下的诗词,看清要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求宁波以前诗人留下的诗词,看清要求,第1张

  南宋舒岳祥(阆风先生)《题雁苍山》

  此山吾旧隐

  石洞锁嶙峋

  竹有四时笋

  松生千岁鳞

  鼠偷猿藏粟

  僧拾雀巢薪

  吾有前峰往

  重来不厌频

  描写了雁苍山美景,雁苍山风景区于1994年被宁波市列为宁波旅游新十景之一。

  毛翼虎《姐妹双塔》

  巍巍双塔立西东,

  古迹千年造化工。

  溯本追源思甬地,

  三江相汇五洲通。

  (甬,浙江省宁波市的简称,因境内有甬江而得名)

  唐·岑参《送任郎中出守明州》

  罢起郎官草,初分刺史符。海云迎过楚,江月引归吴。

  城底涛声震,楼端蜃气孤。千家窥驿舫,五马饮春湖。

  柳色供诗用,莺声送酒须。知君望乡处,枉道上姑苏。

  宋·王安石《明州钱君倚众乐亭》

  使君幕府开东部,名高海曲人知慕。

  舣船谈笑政即成,洗涤山川作嘉趣。

  平泉浩荡银河注,想见明星弄机杼。

  载沙筑成天上路,投虹为桥取孤屿。

  扫除荆棘水中央,碧瓦朱甍随指顾。

  春风满城金版舫,来看置酒新亭上。

  百女吹笙彩凤悲,一夫伐鼓灵鼍壮。

  安期羡门相与游,方丈蓬莱不更求。

  酒酣忽跨鲸鱼去,陈迹空令此地留。

  (宁波古称明州)

  天童育王道中(宋·史浩)

  迸云佛塔金千寻,傍耸滴翠玲珑岑。

  春供万象当远目,响答两地纷鸣禽。

  风摇野帻去复去,雨浥乳窦深复深。

  寄声俊逸鲍夫子,莲社不挂渊明心。

  游东钱湖(宋·史浩)

  行李萧萧一担秋,

  浪头始得见渔舟。

  晓烟笼树鸦还集,

  碧水连天鸥自浮。

  十字港通霞屿寺,

  二灵山对月波楼。

  于今幸遂归湖愿,

  长忆当年贺监游。

  天童寺 二首(宋·王安石)

  天 童 溪

  溪水清涟树老苍,

  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

  惟有幽花度水香。

  虎 跑 泉

  供厨煮浴方成沼,

  转磨鸣春始到田。

  还了山中清净债,

  却来人间作丰年。

  宁波的别名是"甬"

  据古籍载,甬山曾有梅福庵、梅福洞等古迹,系汉道家梅福所留,官至南昌尉的梅福为抗王莽的专政,便辞官弃家在甬山之阳听莺悟道,元时戴表元作《访梅福洞》诗云:“路逢耕者问,山是化人开。梅尉成仙去,安知不此来。”在《奉化风情》一书中曾收录法号“西来”和尚咏《梅福庵》一诗,诗云“羽士留丹定,金仙作化城。松房新月朗,药井旧泉清。路入幽篁去,门开沧海平。倚栏遥骋望,寥廓一身轻。”

  历代文人墨客对寿峰塔题咏颇多,清儒学之士蒋翼清有《甬山高塔》诗“山头突兀,昂耸太空。雾迷文峰秀,烟冲警信通。夜顶明星探碧汉,朝迎嫩日带轻虹。”寿峰塔与奉化南山瑞峰塔遥相呼应,被称为“姐妹塔”,毛翼虎先生曾作《姐妹双塔》诗“巍巍双塔立西东,古迹千年造化工。溯本追源思甬地,三江相汇五洲通。”

有时我在想,如果不读点古文,那么中华五千年文明似乎就跟我没多大关系了,只能活在白话文营造的文化世界里,也算是一种遗憾吧。可对于一天到晚从不读古书,而是捧着手机刷段子的我们来说,若想读懂古文则比较困难。不过肯下苦功夫,学好文言文倒不难,只要背熟一本《古文观止》就够了。

为什么选择《古文观止》来学习文言文?因为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俩已把中国古代最好的散文名篇都集中在这本书里了。我恰好在前几年通读了《古文观止》,并背下了其中的140多篇文章,文言文阅读水平有了不少进步,以下我就以《古文观止》为例,浅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首先找一本带注音的教材。

推荐新华出版社的《注音详解古文观止》。参考这本书仅仅是为了不读错字,比如书中的《兰亭集序》开篇有句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的第二个「会」字,应读作(kuài),而大部分人却读(huì),容易闹笑话。在《古文观止》中还有大量容易读错的字,没有注音教材参考难免有读错的可能。这一步只需识字,无需去理解每个字每句话的意思,暂不用买《古文观止》译注本。

近代学者、翻译家辜鸿铭在学习德语时,布朗教授并没有教他德语语法和理解字词意思,而是像中国古代私塾一样从背诵学起。布朗要求辜鸿铭先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且一边教他背诵一边比比划划,偶尔还说说笑笑,让辜鸿铭摸不着头脑,却只能跟随老师晃头晃脑地背下去。布朗说:「我只要求你背熟而不求你听懂,一旦听懂再背就容易心乱。」

辜鸿铭就在这种不求甚解的状态下,花了大半年糊里糊涂地把《浮士德》背下来,此时布朗教授才慢慢告诉他诗歌的意思。这一点像极了今天小学生背诵古诗,同样是字不认识,他也不需要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包含什么文学语码,只管去背。等到他慢慢长大了,背的诗词多了,自然就可以在不同古诗之间找到联系,也更好地理解整首诗。

其次做一份背诵计划。

在正式背诵之前需制定一份可行的计划,比如前两个多月背10篇文章,每周1篇,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来背。我当时选了《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陈情表》、《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陋室铭》、《师说》和《醉翁亭记》。

这些在上学时已经背过了,因此背下来难度不大,不过我还是用了两个月时间,目的是为了背得滚瓜烂熟。熟到什么程度呢?当听到别人说出一句类似的话时,我就条件反射一样地想到《古文观止》中的句子。有时写作时不自觉地用到文章里,比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等。

再次是单曲循环听朗读音频。

在背诵时,我没有死记硬背,而是借助音频资料来记忆,方法是找来了白云出岫的《古文观止》朗读音频,下载之后放入MP3播放器里,在上下班路上或者在健身房运动时单曲循环听。一般一篇文章我大概听不下100遍,有时听到差点呕吐。

这种方法对背诵非常有帮助,在还没开口背诵之前就记住了文章大部分内容,也相当通过耳朵来接收了文章信息,在自己背诵时无非多重复几次而已。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有用的,真正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和耳到。

最后是重复朗读,加深印象。

当我花了两个多月把《古文观止》中的10篇文章背熟之后,再用整整两个月时间背接下来的20篇,即每天3篇。当背熟了30篇之后,就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底子,接下来便加快背诵速度,两天背一篇或者一天一篇并不难。

背过全部文章之后,就需要每天花一点时间朗读,加深印象。比如每天晚上睡前花10-15分钟朗读7-8篇文章,一个月刚好把《古文观止》的222篇文章读完一遍。倘若继续坚持读下去,也可以每个月朗读一遍,一年下来便读完12次。

这就是我通过背诵《古文观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效果比我之前通过《古代汉语》学习语法知识有用得多。那么为什么我建议背诵《古文观止》而不是先学习古汉语语法去学习文言文呢?

打个比方,《古文观止》中的一篇文章是《曹刿论战》,其中有这么一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让你去分析「于」字的用法,花了大半天你学会了介词「于」后置较多,它有三种用法,在这里表处所、时间、对象。你觉得这样有意思么?到了下文又遇到一个「于」字,岂不是把它的三种用法翻出来对号入座?其他介词、副词、连词呢?不是严重打击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而《古文观止》收录了古籍中的经典文章,比如它收录了《左传》34篇,《战国策》14篇,《国语》11篇。当你把这些文章熟读背诵之后,再读这几部经典就不难,你甚至不再死记任何语法就读得懂。

再说《古文观止》收录的文章相对较短,也很优美。300字以内的有80多篇,1000字以上的不足10篇,只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稍长,有2400字。当然,最短的两篇不足百字,分别是刘禹锡的《陋室铭》(81字)和王安石的《读么孟尝君传》(89字)。可见花一年左右是可以背熟《古文观止》222篇文章的。

近代古文名家林纾说过:「天下文章,能变化陆离不可方物者,只有三家:一左、一马、一韩而已。」一左是左丘明、一马是司马迁、一韩是韩愈。而《古文观止》中收录了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加起来有35篇之多,加上《左传》34篇、《史记》14篇和司马迁的一篇《报任安书》,总共84篇。

可见林纾推崇备至的「一左、一马、一韩」文章占据了《古文观止》三分之一多。如果我们仅仅为了写作,把这些文章大家的作品背下来,对写作也大有帮助。而背诵虽然看似简单、粗暴,却有效,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背诵《古文观止》不仅对写作,对学习文言文大有帮助,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像金克木说的:「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当你精通于某一个点,不同地钻研进去,用学到的方法触类旁通,就像采石场工人炸石头的做法一样,只有往石头中间钻出一个缝隙,才能装好炸药把大石头炸开。通过背诵《古文观止》来学习文言文即是同一个道理。正如尼采曾说过:「从你站着的地方挖下去,一定可以挖出清泉来。

《东床坦腹》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

原文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逸少,因嫁女与焉。

翻译

郗太傅在京口,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你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赶回郄府,对太傅说:“王丞相的各个儿子都值得夸奖。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故作姿态,以示不凡,只有一个年轻人,露出腹部躺在东床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郄太傅说:“就是这个公子最好。”太傅郄鉴询问调查他,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

注释

  郗(xī)太傅:郗鉴太尉是掌管军政大权的官名。太傅:官名。“太傅”系“太尉”之误。

  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附近。门生:这里指门客。王丞相:晋朝的王导,做过丞相。

  往东厢:到,去东厢房。可嘉:值得夸奖,值得赞许。矜持:故作姿态,以示不凡,不自然的样子。

----------------------------------------------

赏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度,一代人的文章。这则小品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心仪神驰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篇大文章,但《东厢坦腹》不是以大写大而是以小托大借助我们通常所说的“招女婿”这件事,突现了魏晋文人士大夫的风度。太傅都鉴“求女婿”,是起点,这一点妙在都鉴儿女婚姻大事自己不身体力行,却差门人送信找王丞相。王丞相也随便得很,让送信人自己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怎么挑选,文章故意留出一片空白,写门生回来汇报情况,以诸郎矜持作背景,突出“一郎”之奇,明明“闻来觅婿”却“如不闻”,光着肚皮躺在床上,竟当作无事一般。奇在有其婿必有其翁,郄太傅竟又不加思索作出抉择:“此正好”。鲁迅先生说的魏晋人的“通脱”,“即随便之意”,在翁婿两人身上被描写得相当生动。象郡鉴和王羲之这样通脱随便而自由的生活,在斤斤计较于物质生活的现代人这儿是不见了。现代人一潇洒一自由就变成了不三不四的嬉皮彭克。

这则小品从文风来讲也相当入微地散发着魏晋通脱、清峻、平和的风格。寥寥百来字,著墨不多,完全是信手拈来,便又字字传神于阿堵,因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实在是即事见人的文章高手。这则小品实则上写活了郄鉴太傅、王导丞相和王家诸郎、王羲之。关键在于完全通过门人的视角发散出去再收敛起来,因而文字特别简约清峻。一层写送书暗中选人,一层写汇报明里交代选人经过,最后写太傅访之的结局,“所以把女儿嫁给这个人了”。写人物动作是“床上坦腹卧”,写都公对话是“正此好”,三个字活龙活现地凸现了王羲之与他择婿理想模式吻合后的意外喜悦之情。读了这则小品;,才能理解为什么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会出自王羲之之手。试想没有这样超拔脱俗的人品哪来这潇洒飘逸的书品呢

----------------------------------

 启示

  世人称女婿为“东床”,便是由这个典故而来。

  选女婿是要看人才,看品性。有才华的人多狂傲不羁,所以羲之坦腹迎客;有气质的人多真实稳重,所以羲之“如不闻”。郗太傅可谓慧眼认人。其实不只是选女婿,其他选拔人才也大多如此。然而现在却有许多人选择“绣花枕头”,喜欢衣冠楚楚的矜持的人,而对有个性的视而不见。不知是时代进步了,还是眼光落后了。

------------------------------------------------

作者简介

  刘义庆,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刘义庆“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1 牵连用文言文怎么讲

文言文中,这类词很多,试举几例:1关碍 guān ài例:《元典章·刑部十·赃罚》:「今后那般寻出来的钱物,您每追出来底您根底有者,关碍人众的,中书省尚书省枢密院官人每追下呵,分付与您们,您们收拾下呵数目,我根前奏者。

」2关联 guān lián 例:《尉缭子•将理》:「今夫决狱,小圄不下十数,中圄不下百数,大圄不下千数。十人联百人之事,百人联千人之事,千人联万人之事。

所联之者,亲戚兄弟也,其次婚姻也,其次知识故人也……如此关联良民,皆囚之情也。」3咎累 jiù lèi 例:《晋书•王浚传》:「今年平吴,诚为大庆,于臣之身,更受咎累。

」4干属 gàn shǔ 例:元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摺:「皆托天地之蔽佑,仗夫人之余生,与父亲有何干属,而欲相认乎!」5干连 gān lián 例:宋欧阳修《论乞不勘狄青侵公用钱札子》:「其狄青纵有干连,仍乞特与免勘。」6手尾 shǒu wěi 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我们是交割清楚的了,彼此没有了手尾,便是事忙路远,不写信也极平常;纠葛未清的,如何也好这样呢。

」7招涉 zhāo shè 例:《元典章·刑部四·因奸杀人》:「其李宝虽有招涉,不合治罪。」8旁及 páng jí 例: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一·考官畸坐》:「盖指摘本及一人,故处分亦不旁及。

」9沾带 zhān dài 例:《红楼梦》第七三回:「贼盗事小,倘有别事,略沾带些,关系非小!」。

2 牵连用文言文怎么讲

文言文中,这类词很多,试举几例:

1关碍 guān ài

例:《元典章·刑部十·赃罚》:「今后那般寻出来的钱物,您每追出来底您根底有者,关碍人众的,中书省尚书省枢密院官人每追下呵,分付与您们,您们收拾下呵数目,我根前奏者。」

2关联 guān lián

例:《尉缭子•将理》:「今夫决狱,小圄不下十数,中圄不下百数,大圄不下千数。十人联百人之事,百人联千人之事,千人联万人之事。所联之者,亲戚兄弟也,其次婚姻也,其次知识故人也……如此关联良民,皆囚之情也。」

3咎累 jiù lèi

例:《晋书•王浚传》:「今年平吴,诚为大庆,于臣之身,更受咎累。」

4干属 gàn shǔ

例:元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摺:「皆托天地之蔽佑,仗夫人之余生,与父亲有何干属,而欲相认乎!」

5干连 gān lián

例:宋欧阳修《论乞不勘狄青侵公用钱札子》:「其狄青纵有干连,仍乞特与免勘。」

6手尾 shǒu wěi

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我们是交割清楚的了,彼此没有了手尾,便是事忙路远,不写信也极平常;纠葛未清的,如何也好这样呢。」

7招涉 zhāo shè

例:《元典章·刑部四·因奸杀人》:「其李宝虽有招涉,不合治罪。」

8旁及 páng jí

例: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一·考官畸坐》:「盖指摘本及一人,故处分亦不旁及。」

9沾带 zhān dài

例:《红楼梦》第七三回:「贼盗事小,倘有别事,略沾带些,关系非小!」

3 古文中“引”的用法

检举 引而不发中的引是拉的意思。

引兵而去中的引则是率领的意思。引河水而济……中的引是招引 引颈就戮中的引是申的意思 引在古文中还有延长、延续、牵连、自尽、荐举、招致等意思。

引 古代术语。见载于清施定庵《弈理指归图·凡例》。

大致有两种含义:(1)指引回被敌方切断的棋子。近人徐去疾《围棋入门》:“自远应援围中之子,使其乘机得出曰‘引’。”

或相当于现代的“渡”。(2)即“退”。

徐润周《围棋术语图说》:“引,也是引回之意。” 引 yǐn (1) (会意。

从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draw a bow] 引,开弓也。

――《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

――《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stretch] 引首顾曰。

――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

――《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lead] 复夜引兵。

――《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20) 荐举 [re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22) 招致 [incur]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24) 执持 [hold]。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27) 选用 [elect]。

如:引贤(选用贤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30) 辞职 [resign]。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31) 举起;竖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33) 承认 [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35) 延请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 (36) 取过来,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引文言文翻译

引 yǐn

动词义:

1、会意字。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引,开弓也。——《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魏禧《大铁椎传》

2、拉;牵挽。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3、延长;延续。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4、伸着。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5、牵连;攀供。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6、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

7、带领 [lead]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

8、引决;自尽。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9、援引,引用。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0、荐举。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11、招致。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12、执持。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13、退避。

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14、选用。如引贤:选用贤才。

15、吸引。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16、辞职。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17、举起;竖起。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18、承认。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19、延请。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20、取过来;拿出。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以自酌。——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名词义:

1、引车前行的皮带。

县县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注:“引,读为靷。靷,引轴之物。”

属引。——《仪礼·既夕礼》。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遁曰绋。”

执引者三百人。——《周礼·大司徒》

2、卷首语;序言。

恭疏短引。——王勃《滕王阁序》

又如小引。

3、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

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马融《长笛赋》

又如引辞:宋元戏曲演唱时第一支曲子的泛称,用以引起剧情。

4、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

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

5、通行执照。

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警世通言》

形容词义:

1、长久。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水经注》

量词义:

1、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今为市引的简称。1公里=30引。

5 “引”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①<;动>;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动>;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动>;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动>;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动>;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转)

  中国最大的小说集《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初官修的一部小说集,北宋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而成,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因此取名《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搜集了自汉至宋初的各种小说、笔记、野史等500多种,共500卷,另有目录10卷,全书按题材分92大类,150多小类,如“神仙”、“女仙”、“异僧”、“鬼”、“精怪”、“狐”等,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

  《太平广记》引用的书籍,据旧刻本书前开列的引用书目有343种之多,但实际引用的书目共475种。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残缺或经窜改,后人只有通过《太平广记》才可以窥见本来面目。由于《太平广记》保存那么多的古代小说,又采用分类编纂的方法,这给后来研究小说史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就充分利用了此书。宋代以后的许多作家也常常从《太平广记》中选取题材,创作传奇和戏曲。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小说以“志怪”、“志人”分类,志怪着重记述神怪异闻,志人则主要记叙人物的言行事迹。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世说新语》全书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类。全书共收一千多则故事,记述简练,一般只有数行文字,短的只是三言两语。它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年间一些士大夫的言行轶事,对统治阶级的政事和日常生活也有所涉及。通过这些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况乃至精神世界。其中有不少批判黑暗现实、讽刺奢侈*佚、赞扬智慧和善良的记述。

  《世说新语》语言质朴精炼,有的就是民间口语,言简意深,耐人寻味。记载人物往往是一些零碎的片断,但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书中随处可见出色的比喻和形容、夸张和描绘。《世说新语》语言艺术上的成功,对后代笔记文学有很大影响。后世仿《世说》很多,有《续世说》、《今世说 》等。书中还有不少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创作素材,如“祢衡击鼓骂曹”、“曹植七步成诗”等。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搜神记》

  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特别兴盛。这类小说大都记录怪异奇闻,有的记述鬼魅,有的描写佛法,有的记叙人迹稀少地区的山川特产,有的编录虚幻的神仙方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东晋干宝写作的《搜神记》,是这类作品中写作最早、成就最高的一部。

  《搜神记》虽然写的多是神灵怪异的荒诞故事,但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韩凭夫妇》、《干将莫邪》《三王墓》等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歌颂反抗者的不屈精神。《李寄斩蛇》记述少女李寄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事迹。《搜神记》的内容庞杂,描写细致生动,对人物刻画也注意到鲜明的个性,初具小说的格局,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1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述主讲:韩 晓

  2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六个阶段1、孕育期

  2、雏形期

  3、成熟期

  4、变迁期

  5、高峰期

  6、衰微期

  3 一、孕育期(酝酿期)

  ——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时期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出现,但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野史杂传以及诗歌作品中孕育着丰富的小说因素,为小说的产生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尤其是神话和史传,作为小说的重要源头,对小说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 1、神话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已经产生了众多的神灵和相应的传说故事。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的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淮南子》等晚出的著作中保存着一些上古神话,虽然经过后人的加工、修改、润色,但多数还是保存了原始神话的精华,不失为一份最早的优秀的文学遗产。

  5 盘 古 开 天 辟 地(创世神话)

  天 地 混 沌 如 鸡 子, 盘 古 生 其 中。万 八 千 岁, 天 地 开 辟, 阳 清 为 天, 阴浊 为 地。 盘 古 在 其 中, 一 日 九 变, 神 於天, 圣 於 地。 天 日 高 一 丈, 地 日 厚 一丈, 盘 古 日 长 一 丈。 如 此 万 八 千 岁,天 数极 高, 地 数 极 深, 盘 古 极 长。 后 乃 有 三 皇(1)。

  ——《艺文类聚》 卷一 引 《三五历纪》

  (1) 三 皇: 天 皇、 地 皇、 人 皇。

  6 女 娲 造 人(始祖神话)

  俗 说 天 地 开 辟, 未 有 人 民,女 娲 抟 黄 土 作 人。 剧 务, 力 不 暇 供, 乃 引 绳 於 泥 中, 举 以 为 人。 故 富 贵 者, 黄 土 人; 贫 贱 凡 庸 者,縆(g eng)人 也。

  ——《太平御览‧ 风俗通》

  7 女 娲 补 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 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 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 南 子 ‧ 览 冥 训》

  8 精 卫 填 海 (洪水神话) 发 鸠 之 山, 其 上 多 柘(zhe) 木。 有 鸟 焉, 其 状 如 乌, 文 首, 白 喙, 赤 足, 名 曰 精 卫, 其 名 自 詨(xiao); 是 炎 帝 之 少 女 名 曰女 娃。 女 娃 游 於 东海, 溺 而 不 返, 故 为 精 卫, 常 街 西 山 之 木 石 以 堙(yan) 於 东 海。

  ——《山 海 经 ‧ 北 次 三 经》

  (1) 堙: 填 塞。

  9 龙 女 刑 天

  10 神话传说对小说的影响神话情节的故事性、神话人物的神异性,那种补天射日的奇瑰想象,那种移山填海的浪漫精神,无疑皆是后世小说艺术思维之所必需,启迪着后世的小说创作。

  神话对小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题材和人物的传输以及想象、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的灌溉,更表现在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神话思维的特点就在于以一种混沌未开、主客一体的方式去认知和把握世界,这种“天人合一”式的思维特点直接导致了神话中“神人一体”、“神人感应”和“神人相亲”等现象的产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的虚构和想象提供了参照思路。

  11 "神人合一"神人合一

  ——A人与异类的拼接:神仙鬼怪、日月山川、动物植物 皆具备人的思想情感、生活习俗和伦理意识。B人与异类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女娲——孙悟空、猪八戒

  精卫——白蛇、狐仙、绛珠仙草(转世、谪世)

  12 "神人感应"神人感应

  ——人与自然、神灵等通过神秘渠道彼此沟通相互作用。

  神人相亲

  ——神话作品中时时流露出神人亲和的意识、呈现出融洽、和谐的叙事情调,神话中神人合一的形象能力超凡,且多与人为善,到了后世小说中,神人的亲密无间也多表现为人与神怪的直接交流与对话。

  13 2、史传文学与野史杂传 先秦两汉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历史著作,如《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历史著作本是史官本着“实录”精神,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但是其间不可缺少必要的剪裁与加工,且遣词造句也会受到主观意志的介入。优秀历史著作中那些人物传记和叙事篇章,有比较完整的情节结构、有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个性化的语言,读来已颇有小说味道,也为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土壤。

  《廉颇蔺相如列传》、《张仪列传》、《项羽本纪》

  14 "汉代以来还出现了一些介乎"汉代以来还出现了一些介乎正史和小说之间的野史杂记,如《吴越春秋》、《越绝书》、《燕丹子》等等。这些杂传之作,既录史实,又收异闻,虚构成分增多,传说色彩更浓,更接近小说的文体特征。

  例如:《燕丹子》 燕丹养士 荆柯刺秦

  A 黄金投蛙

  B 杀马进肝

  C 玉盘盛手

  15 二、雏形期——魏晋南北朝先秦两汉,小说因素都在酝酿积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批记录鬼神怪异故事的志怪小说和一批记录人物轶闻趣事的志人小说产生出来。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具备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具有情节、人物和大致完整的艺术结构,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

  与此同时,志人小说、志怪小说篇幅短小、艺术程度不高,更不具备明确的虚构意识——其创作是在缺乏明确的小说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这些作品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一般将之视为小说的雏形。

  16 志 怪 小 说《收神记》

  《收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由晋朝人干宝辑撰,原书三十卷,今传本二十卷,由明代胡应麟所辑。干宝自称《搜神记》的内容不外是“古今怪异非常”之事,声明该书“是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三王墓》《李寄斩蛇》《董永》

  17 董 永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日:“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日:“以钱与矣。”永日:“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日:“妇人何能?”永日:“能织。”主日:“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日:“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

  千乘:汉代设置于乘郡,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 肆力;尽力。田亩:农事。 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这句是说鹿车载了父亲;自己跟随在车后面。 遣之:发送他回家。 俱(ju居):在一起,指同居。 必尔者:必定要象你所说的那样。 缣(jian兼):细绢。 缘:因为。至:最。

  18 《天仙配》1955年底,由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摄制完成。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影片,不知有多少人为戏中的情节所吸引,不知有多少人为严凤英、王少舫的卓越表演而倾倒……可以说,《天仙配》的上演,在中国掀起了“黄梅戏热”,“严凤英热”。二十几岁的严凤英,一下子成了亿万人民爱戴的表演艺术家。

  19 志 人 小 说《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世说新语》的体例是以类相从,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完全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是杂采众书而成。

  20 王子猷居山阴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②,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⑥。经宿方至⑦,造门不前而返⑧。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①本篇通过王徽之访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言行,表现了当时名士率性任情的风度。原属《任诞》第四十七则。王子猷(yóu由),王徽之,字子猷,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子。山阴,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②眠觉:睡醒。 ③左思《招隐诗》:描写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宿州市)人。博学多艺,隐居不仕 ⑤剡(shàn善):今浙江嵊州市。⑥即便:立即。 ⑦经宿方至:经过一夜才到。 ⑧“造门”句:到门前不进去见面就返回。造,到。前,进见。

  21 三、成熟期——唐在志怪与志人小说相结合的基础上,唐代兴起了一种小说样式“传奇”。唐传奇的兴起,标志着古代短篇文言小说创作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魏晋小说是将逸事奇闻当成事实来写,作者并非有意进行小说创作,而唐人写传奇则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始意为小说”。②现实性加强,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有些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③艺术性有了很大提高:篇幅增加、情节曲折、文辞华艳、叙事委曲、描写细腻。

  22 唐传奇发展的三个阶段发轫期(过渡期)——初、盛唐

  《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游仙窟》

  兴盛期——中唐

  白行简《李娃传》 李朝威《柳毅传》

  元 稹《莺莺传》 沈既济《任氏传》

  衰微期——晚唐

  专集:袁郊《甘泽谣》 裴铏《传奇》

  单篇: 杜光庭《虬髯客传》

  23 《李娃传》作者白行简(776~826),白居易之弟,字知退,元和二年(807)进士及第,后历任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职。

  《李娃传》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写官宦子弟郑生与名妓李娃的恋爱故事。 小说情节曲折:院遇—计逐—鞭弃—护读,最后以大团圆的喜剧结束。

  24 郑生初见李娃 ……自毗陵发,月余抵长安,居于布政里。尝游东市还,自平康东门入,将访友于西南。至鸣珂曲,见一宅,门庭不甚广,而室宇严邃,阖一扉。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绝代未有。生忽见之,不觉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乃诈坠鞭于地,候其従者,敕取之,累眄于娃,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竟不敢措辞而去。……

  25 四、变迁期——宋 元 宋元话本艺术,把白话小说推上了发展之路,并使白话小说从此成为主流,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

  26 话 本 “话本”原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古人称讲故事为“说话”,这里所指的“说话”主要指民间艺人讲说故事,作为一种技艺,则起于唐,盛于宋。说话的形式类似今之说书。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为“话本”或“话本小说”。

  27 说话宋元时期有很多职业说话艺人,这些说话艺人为了切磋技艺,还成立了专门的行会,如“雄辩社”之类。为他们编写话本的文人也组织了专门的团体,称为“书会”,书会中人则称为“书会才人”、“书会先生”等。说话艺人多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

  宋代的“说话”已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为“瓦子(瓦肆、瓦舍)”、“勾栏”,表演则成为“作场”、“敷衍”。此外,酒楼茶馆、街头巷尾、宫廷寺庙等也都可见说话表演。

  28 勾栏歌舞表演图

  29 山东民间说书

  评书名家单田芳

  30 说话的分类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特点。当时的“说话”,有“四家”之说,名有门庭,自成路数。“四家”的名目,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后一种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显然有别。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可见,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31 小说话本的体制 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某些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 “权做个‘得胜头回’”,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显然,入话的设置,乃是说话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导听众领会“话意”的动机。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2 《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 西湖三塔记

  入话:

  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乃苏子瞻所作,单题两湖好处。言不尽意,又作一词,词名《眼儿媚》:……今日说一个后生,只因清明,都来西湖上闲玩,惹出一场事来。直到如今,西湖上古迹遗踪,传诵不绝。……

  33 话本à拟话本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模拟宋元话本的体制而编写的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拟话本”。这一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小说从民间艺人口头讲说发展到文人学士案头编创的过程。

  冯梦龙 “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34 代表作品《错斩崔宁》

  刘贵 王氏 陈二姐 崔宁 静山大王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周胜仙 范二郎

  《碾玉观音》(又题《崔待诏生死冤家》)

  璩秀秀 崔宁 咸安郡王

  35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宋本作《错斩崔宁》)

  聪明伶俐自天生,懵懂痴呆未必真。嫉妒每因眉睫浅,戈矛时起笑谈深。

  九曲黄河心较险,十重铁甲面堪憎。时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

  这首诗,单表为人难处。只因世路窄狭,人心叵测。大道既远,人情万端。熙熙攘攘,都为利来;蚩蚩蠢蠢,皆纳祸去。持身保家,万千反覆。所以古人云:颦有为颦,笑有为笑。颦笑之间,最宜谨慎。这回书,单说一个官人,只因酒后一时戏笑之言,遂至杀身破家,陷了几条性命。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得胜头回。

  36 宋元话本与明清长篇小说(一)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平话”,如《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三国志平话》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提供了情节参考,《武王伐纣平话》则已粗具《封神演义》的结构间架。

  37 宋元话本与明清长篇小说(二)宋代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分前后二集,记述北宋衰亡、金人入侵和南宋建都临安的经过。其中含有梁山泊故事,像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三十六人聚义梁山、宋江受招安征方腊等,略具后来《水浒传》的雏形,其叙事简略,类似纲要。

  38 宋元话本与明清长篇小说(三)宋元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分若干段,数量不等,凡17段。每段均有标题;其末尾必有诗一首或二、三首,总括该段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信佛则逢凶化吉的宗旨。

  《取经诗话》叙述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求请大乘佛法。上路不久,遇见一 “白衣秀才”,自称:“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于是,取经队伍由六人增至七人,但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馀诸人并无名姓称谓。猴行者神通广大,已成为故事的主角。从内容上看,它是《西游记》故事最早的雏形。

  39 五、高峰期——明 清从语体角度可分为

  - 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

  从篇幅长度可分为

  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从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又可分为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等类型

  总之,这一时期小说名作迭出、式样纷繁,铸就了中国小说的颠峰时刻。

  40

  41 明清小说发展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产生的《三》、《水》、《西》等长篇小说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文人独立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尤其是这三部小说都是在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在故事的跌宕起伏、语言的粗犷豪放和人物的传奇色彩等方面还带有十分明显的话本小说的痕迹,但在规模、思想和艺术上都大大超过了话本,是话本小说之后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飞跃。

  42 明清小说发展的两大阶段第二阶段除了产生《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大量的文人独立创作的以日常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世情小说而外,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等其他类型的作品。此外,《聊斋志异》的出现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登上了艺术高峰。这一阶段的小说现实性更强,作品风格更加为一致,生活细节的描写更加细腻。

  43 六、衰微期——晚清(近代)特点:

  ①小说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②小说取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③在艺术手法上除了继承古典小说传统而外,也接受了西方小说技法的影响,表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④小说数量激增,还出现了大量专门的小说刊物,但是小说的质量却普遍不高,与前代相比衰落之势甚为明显。

(199206)想起了《中华文选》(1992-06-01 21:35:38)转载 分类: 五常谈教育

闲着无聊,翻阅最近出版的拙作《凭阑集》,谈到《关于中文教学》一文时,再有感慨。该文反对中文教学,但也承认香港的学生中文水平每况愈下。我指出这不幸,并非由于英文教学所致,而是由于香港政府对教育的诸多管制——那是学语文的大忌。

今天重读该文,我想《中华文选》这一套课本跑到哪里去了?我记得,《中华文选》由浅入深,一共八册,收集了好些名家的散文,包括古文的。那是一本课本精品;四十年前,我在香港作「番书仔」时,它是中文教材。我不相信,以《中华文选》作课本的学生,其中文水平会像今天香港学生那样不成气候 。

我还记得《中华文选》第一册的第一篇,是巴金的《繁星》——「我爱月夜,但我也爱天星。从前在家乡,六、七月间的夜晚,在庭院中纳凉时,我最爱看那密密麻麻的繁星。看着那天星,我就会忘掉了一切,彷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册的第一篇是鲁迅的《秋夜》——「我家后园有两株树,一株是棘树,还有一株,也是棘树……」

是的,《中华文选》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背影》,有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有苏轼的《赤壁赋》,也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它名家还有冰心、徐志摩、梁启超……而所选的文章无一不是精品。

我还记得《中华文选》是我被逐出校门之后还要一读再读的。这套选集,读来过瘾之至。趣味盎然的课本,其感染力可使学生不顾及考试而读之。《中华文选》有这样的魅力与能耐,但今天却不知去向。

我不知今天香港的英文书院里所用的中文课文是什么。大约十年前,我参阅过他们的中文课本,发觉所选用的文章不能与《中华文选》相提并论也。这「新」课本不是没有好文章,但其中一些艰深难明,一些老气横秋,一些诸多造作——非精品也。更重要的是,「新」选的文章缺乏趣味情致,没有感染力。

好的文章是超越「时间性」的。那么为什么《中华文选》会被淘汰呢?最近,我向一位旧同学提出这问题(我于一九五七年离港赴美,一别二十五年),他说,在六十年代时,香港学生激增,编选课本的见有利可图,获得教育司署的批准,就推行新的中文课本而把《中华文选》抛弃了。

我从来不反对著书或编书赚钱,但书的好与坏,怎可以由政府官员下判断的?不懂中文的人当然不可以当中文教师,但假若一位中文教师有资格教学,那么他就应该有选择课本的权利。由政府指明要教什么,试题要怎样发问,哪一课本可以用,哪一课本不准用,教师再有才华,也无能为力也。

今天,英文书院的中文教师,大多数可能不曾听过《中华文选》这个书名。但我认为,只要他们看过这一套书,而又有选择课本的自由,加上没有考试之种种「规定」的话,那么,《中华文选》死而复生,是可以肯定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出版《中华文选》的书局,因为此书不被中学采用就不再发行。香港好学的学生还是有的。学校不采用作课本的书,自己也可以把它视为课外读物。既然过瘾精彩,课余读之,何乐而不为?何况九七在望,他日在中文方面若能下笔成文,每月多了两千块钱的收入,应该是低估的了。

随便写一篇呗!

1 文言文中的“引”是什么意思

①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2 “引”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①<;动>;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动>;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动>;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动>;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动>;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转)

3 在文言文中引字是什么意思

① 拉开(弓)。

《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② 延长;伸长。

《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③ 拉;牵引。

《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④ 延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