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剑术和日本的剑道有啥不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中国的剑术和日本的剑道有啥不同?,第1张

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之比较

  人们对中国传统剑术的认识,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认为中国剑术玄妙神奇得不得了,世界上一切同类的武技在中国剑术面前,都不足道,轻描谈写地就能把对手收拾了;二是妄白菲薄,认为中国剑术是花架子,不堪一击。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中国传统剑术有其深奥的理论、独到的技术和功法,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剑道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战场上的武器,日本剑(刀)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1945年结束)。剑道转变为竞技体育运动,至今仍为日

本人民所喜爱。

  剑道有很强的实用性,格斗制胜是剑道发展的宗旨。学练剑道,可以锻炼身体,获得自卫防身本领,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本的大、中学把剑道列为必修课程。剑道在日本有很高的地位,与柔道一起被尊为国技,国民以具有高超的剑道水平为荣。

  术作—对比,以突出中国剑术的特性。

  在日本历史上,日本古代的武士阶层是一个统治阶层,他们以高超的剑道技术征服其他领主,获得统治地位。所以,剑道从一开始就是以进攻的姿态出现的,其技术风格是凶狠勇猛,以胆和力降人。

  今天的日本剑道已不采取钢剑(日本刀)格斗的形式较技,而是采用竹制的剑器。竹剑由四条竹片组成,竹片由皮包头、中箍、护手盘和剑柄固定。剑道用剑的规格已经标准化,分大学生、高中生、中学牛三种规格,长度约1至1.18米。剑道是双手握剑,所以剑柄较长,双手握剑是为了增强格斗劈刺的力量。为选手在比赛中全面发挥劈刺格斗技术和安全,剑道比赛使用专门的护具,含:面罩(头盔)、胴甲(护胸)、护服、手套等。护具是比较笨重的。

  剑道技术主要是双手握剑劈刺。防守技术是挑刀、躲闪、格挡。身法、步法主要是二人相对正面攻防,所以身法和步法移动幅度都不大。进攻多举剑(刀)过顶(头顶),以加大打击力量。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日本剑道的发展、技术风格和文化传统与中国剑术是完全不同的。根本不同之点如下:

  1.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剑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至前221年)已经从两军交战的车、步战中得到发挥。当时的阵战以兵法胜,也就是战略上胜人,重斗智而轻斗勇。这种战略恩想渗透到单兵的剑法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崇拜强者,道德观念是扶持弱者。这都反映在当时的剑法中.恃巧不恃力、斗智不斗勇,以弱胜强。当时出现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典范。单兵训练注重机动灵活,所以兵器甲胄装备都相对较轻。用兵多诈;剑术多变。

  日本文化发展较晚,在日本中古时期(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出现了武士文化和禅宗思想。《日本文化史》(日本外务省编印,1987年版)记述禅宗和武士文化,写道:“在南北朝内战之后,武士阶级的权力大力加强,对主要是贵族的文化开始有革新,作出自己的贡献。武士文化在室町时代(1333—1573)达到了顶点。”又写道:“禅宗与佛教其他宗派不同之处在它强调个人的修炼和守律。禅宗僧人和禅宗教义一起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宋代和元代的艺术,与崇拜比,更注重悟。禅宗这样的新特性很容易为武士文化所采纳。

  日本的武士文化在中国是不曾有过的。中国的宗教从来没有形成过坚定的信仰或信念,例如,信佛而不懂佛,言道而不明道;神佛被视为保佑发家致富、功名成就、平安无事,甚至求得贵子的工具。保佑一方,就修庙塑像;不保佑扰拆庙毁像。所以禅宗在中国也没有多大会政治文化影响。武土文化和禅宗都强烈地表现在剑道上,所以剑道的技术风格是拼命式的,凶狠残暴。不但在日本中古时期的内战中如此,在近代日本对外的侵略战争中,最典型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中表现得尤其充分。

  2 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之比较

技术风格不同

  中国剑术的巨大变革是从唐代开始的,剑作为作战武器被刀代替,然而剑并末因之销声匿迹。剑从战场上退出来,转入更广阔的大舞台——民间,所谓“江湖”。剑术的发展,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具人民性,许多民间剑客把剑术钻研习练得“炉火纯青”,“出微入化”。中国剑术走了一条与日本剑道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剑术的发展与道教思想和道士的实践密个可分。道士云游天下,是最不受约束的人,以“闲云野鹤”称之。古代道士几乎都剑,所以中国剑术的风格是“闲云野鹤”式的,潇洒飘逸,变化多端,随意性极大。而日本剑道则技术单调,古板,严格遵守若干固定程式,例如,每击必双手握剑(刀)高举过顶(头顶)。这是一个非常不利的程式。故,日本剑道表现得凶狠有余而变化不足。抗日战争史上中国军队的大刀队正是利用这点,在白刃战中制胜的。中国士兵常利用口本士兵举刀过顶的—瞬间击杀之。

  3.技术含量的差别

  中国剑术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这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立于不败之地”有关、与对手对敌要求有“十分取胜”的把握。这就要求剑术有极大的技术含量,不能练习二三年就深入不下去,没什么可练习的了。提倡练功,练功不练力,力也功中。这就是“内家剑法”。

  日本剑道是实用型技术,招法简单无华,学习几天就可以应用。提高靠实际格斗经验;训练是重复少数的规范功作;取胜靠必胜、必死的心理素质、凶狠的招法、强大的力量和迅猛的速度。

  4.意志修养不同

  中国剑术的主导思想是以弱胜强,所以提倡“以柔克刚”,“无过不及”,“立于不 败之地而后求胜”,不硬拼。所以它的取胜在于顶住对方开始时的一系列强攻,不被打垮,从而胜券在握,即所渭“后发制人”。这都表现了中国剑术的民间特点。应该承认,这种剑法不适于打大仗、对大阵的冲锋战场。

  日本剑道,志在必胜、必死,全力决斗,有我无敌,甚至拼个两败俱伤,一旦强攻无效就—筹莫展,然而日本武士精神决决不坐以待毙,而是“困兽犹斗”。这是要认真对付的。

   我国的武术家,纷纷著书献艺,提出武术克敌制胜的重大意义,倡导全民尚武精神。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1936年在所著《太极剑》一书的自序中与道:“去冬,更本发扬光人之旨,继成此《太极剑》一书。用赠国人,供诸同好!尤望举国民众,闻风兴赵,大声疾呼,加紧锻炼。十年之后,若与世界列强,战于疆场、虽我科学落后、火器不精,然而横磨成师,大刀有队,或可为救国雪耻之一助。倘能恢复吾国民族固有之精神;达到国际自由平等之地位;亦著者二十余年提倡国术之志愿成功矣夫!”当时中国军旅不乏剑术大家,最著名者如李景林先生。中日两军内刃战之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武术对付日本剑道之劈刺是实用和有效的!剑道的致命弱点在于“过”,扬刀狠劈,不留余地,被劈中者必身首异处;然而因其凶猛,暴露的破绽就多而大,一旦劈空,势必用力过猛而无回旋余地,即“旧力已过,新力未生”,此必死之时也。这就是剑道可以被击败的根本原因。惜乎!我国今日“横磨之“大刀之队”安在而日本之剑道犹存。本书就是带着这个问题而编写的,就笔者所知中国剑术之一鳞半爪,引发国人志士之奋发图强,重新挖掘国之瑰宝——中国剑术之技击,使中国剑术得以跻身世界技击体育之林.大放光彩!

虽然这个传说的发生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但是据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这个故事最早却是出现在西汉时期的《列士传》和《孝子传》当中,后来更是被《搜神记》以及《吴越春秋》等诸多古籍摘录引用。

当然,这都不是重点,咱们今天的目的不是分析这个神话传说的真实与否,而是要讲讲这个神话传说里面的“烁身成剑”以及“剪发断爪”。

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看,所谓的“烁身成剑”其实也就是“铸剑师以身祭炉,然后方能成剑”,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十分可怕的铸剑方式。

“剪发断爪”还相对要柔和一点,只是在锻造过程中在剑炉中投放一些铸剑师的头发或者指甲什么的。

而且类似的案例还不仅仅只是干将莫邪这一个神话传说。

那么也就带来一个问题,烁身成剑、以及剪发断爪这样的桥段,为何却会频繁出现在古代的神话传说当中呢?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不就是古代的巫术吗。

诚然,这个没错,但问题是在古代还确实有不少实际应用过的案例。

“烁身成剑”、“剪发断爪”等类似桥段的实际应用

就好比河北满城一号汉墓里面出土的刘胜佩剑以及错金书刀,考古学家在对其进行专业的分析研究后发现,这两把刀剑里面不但有着一定比例的“磷”成分,而且还有着一定的看似杂质一样的“钙磷”夹杂物。

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毕竟人体的所有细胞中都含有“磷”元素(P)。那些看似杂质一样的“钙磷”夹杂物,其实也就是骨头磨成粉以后的产物。

那么首先可以证明的是,烁身成剑、剪发断爪这样的桥段在古代确实是曾被实际应用过的。

当然,在实际应用当中,顶多也就只是“剪发断爪”,或者说是以动物骨粉、油脂什么的来作为“烁身成剑”的替代品。

就像《北史》所记载的“宿铁刀”,“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

否则古代铸剑师造一把好剑就少一个,那还有谁敢去学铸剑呀。

但话说回来,相信大家也不难发现,不论上刚刚所说的那个“斩甲过三十札”的“宿铁刀”,还是神话传说中曾采用过类似“烁身成剑”或者“剪发断爪”铸剑方式而成的刀剑,无一不是史书留名的宝刀好剑。

换言之,这种“巫术”也确实是有其作用的。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巫术”一般的铸剑方式是有效的,真的就是上天保佑,然后才让铸剑师打造的刀剑成了宝刀好剑?

古龙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他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古龙那作品有很多,比如,《小李飞刀》、《陆小凤传奇》、《楚留香传奇》、《绝代双骄》、《英雄无泪》等,每部作品中都有很多英雄人物为大众所熟知,下面我就具体说一下古龙小说中最厉害的剑法:

第一,我觉得最厉害的剑法当属,他的小说《绝代双骄》中燕南天的神剑决,在小说《绝代双骄》中燕南天并不是主要角色,但却是整部小说的关键人物之一,他被誉为天下第一大侠和天下第一神剑,人称掌中无剑亦胜有剑,为什么顽铁,只要在燕南天的手中就可以变成削铁如泥的宝剑,江湖中人常说没有一个英雄能够抵挡住燕南天的轻轻一剑,这样看起来燕南天绝对是十分厉害了得的角色

第二,在电视剧《绝代双骄》中,可能我们觉得燕南天并不是十分重要,但他却是串起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江湖人称燕大侠,连拥有绝世武功的移花宫都对他忌惮三分,他也对整个剧情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他是小鱼儿和花无缺共同尊敬的人物之一,在电视剧中并没有对他的武功进行充分的展示,在于那些恶人对决的时候,只是展露了皮毛而已。

第三,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和作品本身还是有区分的,为了影视剧情的需要常常会删减原著,小说的描述中燕南天拥有金刚不坏之身,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燕南天为人正义豪爽,是江湖正义的化身,侠之大者,可谓大侠也,是比较令江湖同道尊重和认可的。

当然,我们也不否定古龙的小说中还有很多厉害的剑法,但我觉得燕南天的神剑决天下第一。

  剑的简介

  剑为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端视人体为标准,是以须量人而定。郑锷更于剑有所详解,谓「人之形貌大小长短不一也,制剑以供其服,非直以观美,要使各适其用而已。故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随宜而自便焉。剑之茎其长五寸,剑身若五倍长其茎,则三尺也,重九锵,则重三斤十二两也,其长之极,重之至也,故谓上制。唯士之长而有力者,然后能胜之,故上士服之。剑身四其茎,茎之长则二尺五寸也,重七锵,则二斤十四两也,长短轻重得中焉,故谓之中制。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剑身止三其茎,则二尺耳,重止五锵,则二斤一两三分之中耳,轻而且短,故谓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

  上述剑制,大抵沿用于远古,历代仍多变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钜。郑锷云:「若以秦汉之剑与宋时之剑比较,则宋时长剑有二十一寸三分,汉时长剑仅十七寸九分。宋时短剑十五寸二分,汉时短剑仅十寸五分,故宋时之剑较汉时之剑长,且品质更优」。言虽如此,当有所据,然亦未便苟同。盖以剑之用途,虽非专供杀戮,亦为文士之饰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敌为主,如剑长则运用不便,剑短则难期致远,短者轻而不易击坚,长者重而挥动迟缓,二者均非剑制所宜。证以古籍有言:「汉高祖仗三尺剑而得天下」,则汉代剑长不及两尺之说谅有所误。若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信。

  剑既亦为仕宦书生所同好,于是流为艺品,始则于剑身之上雕铭刻画,继则于剑柄上美化其型,附加蕙饰,进而于剑鞘上镀金嵌玉,各其匠心,历代相傅,靡有不然。

  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于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备。连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春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只藏於故宫,至今仍很锋利,证明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历史。

  自黄帝至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炼制技术亦逐渐进步。春秋战国之时,并定剑制,详言制剑之法。周礼考工记云:「 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按: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又考古记云:「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

中国的剑术和日本的剑道有啥不同?

中国剑术与日本剑道之比较  人们对中国传统剑术的认识,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是认为中国剑术玄妙神奇得不得了,世界上一切同类的武技在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