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怎么调理?肝气郁结如何治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肝气郁结怎么调理?肝气郁结如何治疗?,第1张

肝气郁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医诊断症状,也是中医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诊断方法,所以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很理解,因为肝气郁结说得也比较抽象。肝气郁结之后,人的整个情志以及身体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一般肝气郁结主要怎么调理呢?

1、梅花粥

材料:白梅花10克,粳米200克。

做法:将粳米浸泡后放入锅中加适量开水,用小火煮熬,并不断搅拌,待粳米烂熟成粥时,加入洗净的梅花搅拌均匀,稍熟即可。

功效作用:可以疏肝和胃,化痰祛湿,适用于肝郁犯胃,肝脾不和所导致的肋腹胀痛,食欲不振,眩晕,以及梅核气等症状。

2、合欢花粥

材料:干合欢花15克,粳米150克,红糖20克。

做法:将粳米浸泡干净于红糖一起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烧沸,然后用慢火熬煮,待粳米烂熟时,再加入合欢花,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作用:可以理气解郁,养心安神,适用于肝气郁结,胸闷,肋痛,失眠,健忘等症。

3、麦芽青皮饮

材料:生麦芽50克,青皮10克。

做法:将麦芽于青皮一起用水煎煮,然后去渣代茶饮用即可。

功效作用:可以升发胃气,疏肝止痛,适用于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而引起的两肋作胀痛,食欲不振等症,但需要注意,对于平日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饮用。

4、橄榄煲萝卜

材料:橄榄250克,萝卜500-1000克。

做法:橄榄和萝卜洗净后,将萝卜切块,然后同橄榄一起放入锅中煎汤饮用。

功效作用:可以清热解毒,利咽,顺气利尿,适用于肝气郁滞所导致的两肋作痛的人群调适饮用。

5、绿梅荷叶饮

材料:新鲜荷叶一大张,绿萼梅3克。

做法:将荷叶切碎,用清水煮约10分钟,加入绿萼梅后再煮10分钟。

功效作用:可以疏肝理气和胃,适用于肝气郁滞者饮用。

6、葱煮柚子皮

材料:新鲜柚子皮1个。

做法:将新鲜柚子皮放在炭火上将柚皮外侧黄棕色表层烧焦后刮去,然后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天,使其苦味析出,然后再切块加水煎煮,待其将熟时以加入香葱两根、适量油、盐调味即可。

功效作用:可以疏肝解郁,下气化痰,适用于暴露伤肝所引起的肝气郁结、胸闷、肋痛、气逆、食欲不振的人群调理食用。

7、佛手姜糖饮

材料:佛手20克,生姜1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佛手、生姜洗净后切碎,一同放在砂锅中,加清水煎煮20分钟后,过滤取汁,调入白糖融化后,即可饮用。

功效作用:可以行气止痛,疏肝健脾和胃,适用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所导致的胸肋、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呕吐、反胃等症状。

8、肝气郁结的危害

(1)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还会让人不思饮食,因为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问题。

(2)肝气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女性头痛、烦躁、情绪波动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分泌紊乱。

(3)女子月经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肝气不疏可导致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经行眩晕、经行不寐。

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

(4)肝郁导致失眠,无法保证睡眠质量,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肝气郁久而化火上扰心神引起;肝郁血虚型则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

中医辨证3354虚证文章

虚证被认为是中医脏腑功能的亏虚,与西医有所不同。脏腑指的是五脏:心、肝、脾、肺、肾。腑是指受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的浊气影响的中空器官。那时候关于脏腑的老理论还叫‘藏象’学。藏,通‘脏’,是指藏在里面的内脏;图像是一种标志或图像。也就是说,虽然体内有内脏存在,但有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迹象。

内脏的功能好不好,如果是西医,就是检查一些指标是否正常,而中医是通过气血来表现的。比如心气不足,或者脾胃虚寒,都是通过气血表现出来的。比如脾(与现代医学的脾完全不同),脾能收物质后,又能运化消化,最后转化为气血。上升为气血后,可以滋养身体各个部位。脾虚时,气血生成不足。俗话说,精力不足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累。

心主血,肺主气,肝主血,肾主水等。都符合现代解剖学同名器官的功能,唯独脾不符合。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即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脾”只是淋巴器官,消化吸收器官是胃肠道。从古典文献来看,脾脏的功能更像是现在的“胰腺”。

虽然脾脏的解剖结构与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相似,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脾脏的概念应该大于“胰腺”。脾的概念应该大于解剖学的概念。比如脾主血,运化水液等。这不是简单的形态结构所能概括的。

之所以对“脾”有这么多的解释,是因为脾在五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因为脾主水谷的精微运动和转化,也就是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是生成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作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但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和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脾胃又都参与人体的消化吸收,所以脾胃一直是合而为一的,脾胃都是后天形成的。

中医认为“脾主血”,我们可以把脾主血的功能理解为脾气化对血液运行状态的影响。这样脾主血,心主血,脾藏血,肝藏血。心主血,由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从动力方面描述;调理脾血是指脾气以气化的方式影响血液的质量,使血液保持在受经脉控制的状态。肝藏血是因为肝脏是血海,血是属于它的,所以可以储存在肝脏里,重新循环。脾可以通过把无形的脾气渗透到全身的动、静脉来固血,从而保护血液,维持在血液和动脉之间。这一功能只有通过特殊的气化活动才能实现,脾气的固摄一刻也不能懈怠,否则会造成血液从动脉中逸出。

中国传统医学

虚证

气血阴阳

当人体的五脏六腑遇到问题时,就会出现中医所说的“虚证”。中医把体虚分为气血阴阳四种。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燥热,气德虚弱

2心气不足:指多汗、泄泻过度,或过度劳累,心气亏损,老脏之气变质,病后体虚。表现为心悸、气短(运动时加重)、自汗、胸闷或疼痛、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淡、舌苔肥嫩、苔白、脉弱等。

3、肾气虚:指肾功能减弱。肾阴阳两虚,肾气虚,主要症状为遗精早泄,小便后淋漓不尽,小便频数清,腰膝酸软,听力下降,气短,四肢不温,脉弱等。主要治疗方法是补肾。

4脾气虚:脾气是人体的一种气,是元气在脾的独特表现。和元气一样,也是以藏于肾中的先天元气为基础,辅以脾自身对水谷元气的微妙转化。脾的各种生理功能,如运化水谷、统血、升清气等。都是脾气的表现。如果脾气不足,就会出现“中气郁结”或“脾不统血”的症状,如倦怠乏力、气短懒动、饭后胃胀不适、大便稀而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食欲不振、便血或崩漏等。

5、胃气不足:多因饮食不当,或用药不当,或他脏病胃气受损。基本病理变化为胃气虚弱,受权不足,成熟无力。以常见胃病症状和气虚证为辨证要点。胃气不足导致无权受食,所以少吃多留(食欲不振);胃气虚弱,胃失去平衡,所以胃腔不舒服;胃往上走,就会恶心反胃;失和不利于行气,故腹痛隐隐。胃久虚则损脾气,脾弱则大便稀;气血之源不足,则面色白而不矫揉造作;脾胃虚寒,气短懒言,肢体倦怠;舌苔淡,脉弱,气血不足。胃气虚证通过益气养胃来治疗。

6肝气不足:酒色过盛、急病久病、年老体弱、用药不当等。都可以引起肝气虚证。肝气虚除了一般的气虚症状外,主要表现为:1。疑病症状,如疑病膨胀或腹胀;2抑郁、优柔寡断、懦弱、恐惧等情绪症状;3视力模糊、眼前有幻影等眼部症状;4肢体麻木等肌腱症状;5脉虚带弦,面色黄绿等肝虚。其次,根据肝藏血和血养气的理论和肝喜柔而恶刚的生理特点,养肝气必须与养肝血相结合,一是养肝气,二是防止温燥药物消耗肝的阴血。

“血虚”

指体内阴损血亏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慢性疾病、阴血不足或脾胃功能失调、水谷不能生血所致。因为气血关系密切,血虚容易导致气虚,但气虚不能生血,也是血虚的一个因素。主要表现: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结,月经推迟,色淡,舌淡,舌苔滑,脉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的方法。补血的药物可以是当归、阿胶、熟地黄、桑椹、赤小豆、红花生、红枣。

1心血不足:心阴不足,则心脏失养,见心悸;血阴两虚会使心神失养,所以失眠多梦。心血不足不能滋养脑髓,故头晕健忘;如果你不能为你的脸感到骄傲,你的脸会苍白或发黄,你的嘴唇和爪子会萎缩

2肝血亏虚:脾肾阳虚、生化来源、疾病或慢性肝损伤、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的亏虚多为肝血亏虚。肝血虚和肝阴虚都是慢性病,都有引起肝阴和肝血虚的基础。肝虚者可能有失血过多史,表现为消瘦、月经量少、面色苍白、舌淡白、指甲暗沉、脆薄,甚至变形、血虚纤细。肝阴虚可能引起全身阴虚内热的症状,如两颊潮红,如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或手脚爬行。

阴虚

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如果我们身体亏损比较多,比如肾精亏虚,性生活过于频繁,或者脑力体力劳动过度,或者出生后身体比较虚弱,其物质基础比较低,其症状一般为阴虚。阴虚主要表现为:怕热、烦躁易怒、两颊灼热、口干咽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黄、舌淡津少、五心发热(两掌、两脚底、头顶)、盗汗、腰酸背痛、梦遗遗精、舌红、苔薄或赤、脉细。滋阴,养阴,养阴等。应该被采纳。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生地、麦冬、玉竹、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1肾阴虚:肾之精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在机体生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明肾精的生理作用,将肾精的生理作用归纳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阴也叫袁茵,真阴和肾水。它是全身阴(津液)的根本。起到滋润和滋养身体各器官的作用。是肾精功能的体现。如果人体的脏腑失去了肾阴的滋养,就会引起病变,如肝阴虚、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如果心脏失去了滋养,就会引起心阴虚、心火上炎、心烦失眠;不安;脑营养不良导致眩晕和耳鸣。

反之,当各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虚。比如热侵烧胃,胃阴不足,会进一步损伤肾阴,这就是所谓的“肾阴燥”。由于“阴虚阳亢”、“阴虚内热”,肾阴虚常导致潮热、火旺、颊红舌红、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盗汗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进、遗精等。但也叫肾精亏虚无热。

2胃阴虚:胃虚证,虽然有气虚、阳虚、阴虚三种类型,但胃阳虚往往与脾阳虚同时出现,而胃阴虚往往独立成证。是由于胃热、胃火过盛,或温病耗伤胃阴,导致胃阴不足,失养,虚热郁结于胃,影响胃容和健康功能。比如长期喝烈酒、浓茶、浓咖啡,吃辛辣粗糙的食物,吸烟,不合理的生活习惯。症状包括口唇干燥,口渴,冷饮,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困难,进食后胸部和横膈膜不适,大便干燥,舌质红,中心干燥,津液潴留少,或舌质淡,干而绛,脉细。宜滋阴益胃。

3、脾阴虚:指脾精不足。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各部分的滋养都依赖于脾气和精气的弥散。如胃阴不足、脾虚气滞、阳伤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而导致此证。临床表现多为胃阴不足症状。

“阳虚”

又名阳虚火辉

2肾阳虚:肾先后藏天之精,肾精化为肾气。其中,具有温、刺激、兴奋、蒸、封、限阴寒作用的称为肾阳,又称元阳、镇阳、镇火;具有润燥、宁心、塑形、抑制阳热过盛作用的称为肾阴。肾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气化过程,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转化为能量,使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加快,产热增加,精神振奋;肾脏抑制或减缓人体过度的代谢过程,使精血津液转化为能量减少,减缓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产热减少,使气聚而成精血津液,精神趋于宁静自律。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调控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精血津液的代谢过程。

简单来说,肾阳使人兴奋,肾阴使人节制。就像雌激素和孕激素一样,一个支持子宫内膜增生,一个抑制子宫内膜分泌。身体为了维持阴阳平衡,总是在促进一种功能的同时抑制另一种功能。性格方面,大部分人平和,但也有很多人过于开朗,过于内向。肾虚时,功能会下降,表现为:腰膝酸软疼痛,或因宫寒、性欲减退而出现阳痿、精冷、不孕;或者大便时间长,完谷,甚至拉肚子;或水肿(腰部以下肿胀),按之不能郁,甚至腹痛、心悸、气喘、咳嗽,面色苍白或晦暗,畏寒肢冷,尤其是下肢,头晕、神疲乏力,小便长或夜尿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无力或无力等。

3心阳虚:心阳虚是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还能抑制寒湿痰浊之邪所致的心阳;或体阳虚,心阳无力;或者为此烦恼,心有损伤;或者慢性疾病和营养不良。阳虚导致内生寒气,气虚导致供血不足,精神失养。因此,心阳虚证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心神虚、阳气不足、阴盛血衰等。临床症状有胸闷、胸痛、心悸、出冷汗、畏寒肢冷。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心悸、胸痹、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

“两缺”

1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主要表现为: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症状,有上火、咽干、舌红等阴虚症状,但无慢性病。这种体质叫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也就是说进补要兼顾气阴两虚。

2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为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怕冷怕热,尤其是冬寒夏热,这是一种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的体质。进补应通过补充阴阳、滋阴温阳、滋阴壮阳等方法进行。比如枸杞,药性温和,不用担心上火。作为补肾之品,能滋阴壮阳。

3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见于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症状,又有血虚症状。宜补气血,滋气血,气血双补。

这是一个免费的男性健康咨询平台。如果你有前列腺症状,如尿频,尿急,等待排尿,性功能障碍的白色尿滴,早泄,射精问题,腹部

呕吐是因为受外邪入侵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具体有多种。

第一种,寒邪伤胃导致,天气凉了,不慎腹部着凉等,导致外寒伤胃,胃气上逆而呕吐,因为寒气有收敛凝滞的特性,所以呕吐的时候经常会有腹痛,稍微重一点的会出现上吐下泻,此外还有怕冷,发热,寒颤等感受风寒的症状,这种的治疗思路是暖胃、和胃、降逆,在生活和饮食上可热敷一下腹部,多喝一点暖胃驱寒的汤。

第二种,胃中有热邪,火热之邪侵犯胃,或者食物堆积胃部化热,导致火热之气冲逆,胃气不降而导致呕吐,这种呕吐,经常有腹部胀闷,泛酸,舌苔黄腻等表现。大多数的呕吐都是属于胃寒,是否属于有火热之邪导致的呕吐,需要详细辨证之后,采用清热,滋阴的方法治疗,饮食注意少吃多餐,清淡一些。

第三种,肝胆气逆导致的呕吐,肝属木,胃属土,木克土,如果肝胆郁结有病,气机横逆犯胃,导致呕吐,这种情况主要有这些症状,胸、肋骨等位置疼痛,脾气急躁、容易发怒,口苦、舌苔黄。这种是因为肝气郁结导致的胃气上逆,治疗思路就是疏泄肝胆,和胃降逆,生活中注意调节情绪,放轻松,休息好,这有助于早点恢复。

第四种,脾生病运化不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如果脾生病了,那么运化就不能正常的进行。食物和痰湿浊气停留在胃部,导致呕吐,这种情况主要有这些症状,胃部、腹部胀满,没胃口、吃不下东西。对于脾胃运化不好导致的呕吐,治疗思路是健脾和胃,降逆止吐,如果还有胃气虚,那么应该健脾益气,在生活饮食上,不要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吃容易消化的。

第五种,肾病气逆导致的呕吐,如果肾病了,收不住气,阳气上浮,导致胃气逆乱而呕吐,这种情况的病机在于脾肾阳虚,治疗按照少阴病四逆汤方法治疗。

第六种,胃气衰败导致的呕吐,这种一般是大病、久病之后出现呕吐,是胃气比较虚弱了,这种情况应该特别注意,属于危重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治疗。关键在于救胃气,胃气好则身体逐渐有基本的动力去恢复。

春天了, 肝气最怕郁 ,但往往又最容易郁结。如果你最近总感觉气不顺,而且老是开心不起来,其实很可能是你的肝“堵住了”!按照我们中医的说法,称其为 “肝气郁结”

不管是中老年人、还是青年,甚至是小孩子,肝气郁结者都不在少数, 肝气郁结了要及时疏肝理气 ,不让郁结之气和痰湿邪气相互勾结,引发顽疾。

宝藏中药—麦芽

小麦,大家肯定都很熟悉,我们平时吃的面粉就是用小麦磨成的,可是大家知道小麦的近亲— 大麦 吗?

大麦也是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谷类,大麦可以食用,可以酿酒,也可以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

如果你认为大麦只能食用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只要把大麦稍微加工一下,就变成了一味非常好的中药—麦芽

麦芽出自《本草纲目》,味甘,性平。入脾、胃经。

麦芽具有 行气消食 健脾开胃 回乳消胀 疏肝理气 的功效,对食积不消、 脘腹胀痛 、 脾虚食少 、 乳汁郁积 、 乳房胀痛 、 妇女断乳 、 肝郁胁痛 、 肝胃气痛 等症有调理作用。

麦芽可不简单, 一味药可以当三味药材来用, 生用熟用,功效也大不相同。

肝主疏泄,肝气是升发的、条达的,一旦因为某些变故或压力,或遇到一些难题解不开,就会导致内心烦闷、心情抑郁,这时候就容易肝气郁结。

肝气一郁结, 很多麻烦就来了,比如肝木克脾土, 肝郁了就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 ,导致没有食欲,勉强吃一点就会 腹痛 腹胀 ,吃进去的食物堵在胃里不上不下,很难受。

生麦芽性平,能疏肝,可以说是一味非常好的疏肝之品。也正因如此,古今诸多医家都擅用麦芽。

这句话是说肝五行属木,对应着春季,而春季为一年四季的初始,生机勃勃、跃跃欲试,有着生长、升发之性;

麦芽是大麦的新发之嫩芽,同样有很强的生长生发之性,两者同气相求,因此麦芽可以 疏通肝气 解肝之郁结

因此,凡由肝郁引起的各种病症,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肝硬化、肝肿瘤、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乳腺病、月经不调,都可以用生麦芽来疏解。

食用方法:

生麦芽药性很平和,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可以服用,生活中如果遇到肝气不舒,心情不好、压力大,可以单用生麦芽一味药,一般 用量为10 30克 煮水喝或者开水焖泡代茶饮用。

说到疏肝,肯定有朋友会想到柴胡,为什么建议用生麦芽还不用柴胡呢?

妙处之一:

虽然“升肝之药,柴胡最效”,但对于许多患者,多表现为“ 肝郁不升 , 胃气不降 ”,对此情况,是“取生麦芽升肝,但不妨碍胃气之下降”。

妙处之二:

柴胡虽然能升肝,但同时 也使胃气上逆 ;生麦芽之萌芽生发之性,与肝木升发,具有同气相求的作用, 使肝气郁结宣通 ”。

妙处之三:

生麦芽之甘、平,归脾、胃经;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之功效,在解肝郁的同时不忘顾护“中焦脾胃”,顾护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泉。

经过炒制后的麦芽有了 健脾开胃 的功效,可以促进脾的运化,消除胃里面的积滞。

炒麦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回乳。哺乳期的女性如果想给孩子断奶,可以用大剂量的麦芽煎汤喝。

这里一定要注意, 哺乳期的女人需要继续哺乳的千万不要大剂量服用麦芽。

回乳:炒麦芽30至90克,以水煎服。早晚空腹各一次。一般三日奶即回尽,少数需用五日。

炒麦芽以行气、消食、回乳为主,主要用于食积,断乳。

说起焦麦芽,不得不介绍一下中药里面有名的“消食三剑客”——焦三仙, 焦山楂 、 焦神曲 、 焦麦芽 。

“焦三仙”的作用就是消食 ,用于吃的太多,食物堵在胃里不消化,这时候胃里胀胀的,很难受,甚至还 恶心 、 反酸 、 呕吐 ,这时候你就可以用焦三仙来搞定了。

这三味药一般都是一起使用的,如果医生在开方子的时候开出“焦三仙”,你就应该知道是这三味药了。

为什么这三味药经常合用呢?这是因为这三味药均有良好的消积化滞功能,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焦麦芽 有很好的 消化淀粉类食物 的作用; 焦山楂 善于治疗 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 焦神曲 则利于 消化米面食物

三药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因此,临床上医生常将三药合用并称为“焦三仙”了。

以消食化滞为主,主要用于食积不消,腹胀痛。

总得来说, 生麦芽 既能健脾消食又能 疏肝解郁 ,一药两用; 炒麦芽 可行气消食, 健脾开胃 ,退乳消胀; 焦麦芽 可健脾,有开胃进食、 和中止泻。

麦芽的禁忌:

1、麦芽久食消肾,麦芽不可多食。《食性本草》

2、凡痰火哮喘及孕妇,切不可用麦芽。《药品化义》

3、妇有胎妊者不宜多服麦芽。《本草正》

4、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用麦芽。《本草经疏》

5、本品能回乳,故妇女授乳期不宜服。

今天关于宝藏中药—麦芽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我们生活中,使我们身体得到了改善,便是我最欣慰的事!

转发分享 给身边的亲人、朋友,这么好的药食同源方,大家都应该利用起来!少花一些冤枉钱!

小肠病为病证名,六腑病候之一。小肠受盛胃中水谷,主转输清浊,与心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客寒蕴热、气滞郁结或气虚不禁所致。临床表现多见二便失常,并可兼见心经症状。《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太平圣惠方》卷四:“若虚则生寒,寒则肠中痛,惊跳,乍来乍去,小便数,此则小肠虚冷之候也。”又“小肠实则生热,热则心下急痹,口张,舌上生疮,身热来去,汗出,心烦身重,小腹胀急,小便赤涩不利,则为小肠实热之候也。”《杂病源流犀烛·小肠病源流》:“小肠气,小肠经病也,小腹引睾丸,连腰脊而痛。”“小肠痈,小肠火热病也,……其症发热恶寒,脉芤而数,肤皮错纵,腹急渐肿,按之内痛,大便重坠,小便涩滞若淋。”治宜通利小肠、清心泻火等法。

详见百科词条:小肠病 [ 最后修订于2015/9/11 10:06:55 共37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臌胀 (tympanites)为病名。即鼓胀。见《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是指由水、气、瘀血、寄生虫等所致,以腹部膨胀如鼓,腹皮青筋显露,肤色苍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单腹胀(《景岳全书·杂证谟》)、蜘蛛胀(《类证治裁》)、蜘蛛蛊(《医学入门》卷五)、血鼓(《石室秘录·内伤门》)、蛊胀(《古今医鉴·胀满》)、气胀(《医碥》卷三)。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载:“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或虫积日久,肝脾受损,日久伤肾,终致气滞血瘀,水湿不行所致。亦有由症瘕、积块发展而成。治宜健脾渗湿、化瘀通络、理气逐水、益肾养肝等法。

西医的的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血吸虫病、营养不良及腹腔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后期,多属鼓胀范畴,可参考鼓胀治疗。

腹皮绷急如鼓,中满膨胀疾患的统称

鼓胀为病证名。为腹皮绷急如鼓,中满膨胀疾患的统称。亦称臌胀、单腹胀、蜘蛛胀。后世文献,鼓、臌相通,鼓胀亦作臌胀。《医林绳墨》卷五:“臌胀者,如鼓之形,外坚中空,击之有声,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胀,脾肺之大病也。”鼓胀亦泛称蛊胀。《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水肿臌胀》:“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腹皮胀急而光,内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谓之蛊胀。”

气胀

鼓胀指气胀。《医碥》卷三:“气胀又名鼓胀,此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鼓也。”

单腹胀

鼓胀指单腹胀。指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的病证。又名蜘蛛蛊(《医学入门》卷五)、蜘蛛胀(《类证治裁》)、血鼓(《石室秘录·内伤门》)、蛊胀(《古今医鉴·胀满》)。

《景岳全书·杂证谟》:“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单腹胀。此实脾胃病也。”

详见百科词条:臌胀 [ 最后修订于2018/8/29 11:41:24 共1286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肝气郁结怎么调理?肝气郁结如何治疗?

肝气郁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医诊断症状,也是中医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诊断方法,所以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很理解,因为肝气郁结说得也比较抽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