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河渠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4收藏

司马迁的《河渠书》,第1张

《史记·河渠书》-正文 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河渠书》是其中一个专篇。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史记·河渠书》另一贡献是首次明确赋予水利一词以治河修渠等工程技术的专业性质,从而区别于在它以前的先秦古籍中所谓利在水或取水利等泛指水产渔捕之利的一般范畴。《史记·河渠书》的诞生,为水利史学科建立了第一块奠基石。历代相承的“水利”概念,溯源于此。此书历来随《史记》流传。较通行的《史记》有1959年中华书局校点本,曾多次再版发行。

  注意:《史记·河渠书》是最早的,不要指望《水经》,该书早已失传,而郦道元《水经注》保留下来了。

  中国水利史:

  由于古籍的散失,近现代史要比古代史详细得多。水利史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和充实期。

  形成期 约公元前50~前40世纪至公元2世纪末。欧洲水利导源于埃及和巴比伦,后传播至希腊和罗马。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有关水利的记载多零星散见于一般历史著作中,没有系统文献。南亚次大陆的水利记载更少。中国却已有《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两篇水利通史。前者是中国的第一部水利史,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利史著作。它最早提出“水利”这一名词,并使其具有除水害兴水利的含义。

  发展期 自3世纪初至12世纪初。这一时期欧洲几乎没有水利史著作。西亚和南亚次大陆水利虽有发展,仍无专门水利史著作。中国除在地理和经济等著作中已有大量水利资料外,还有记载水利工程的专篇和专门水利法规。《宋史·河渠志》分叙各河流及各地区水利的发展,是以后各正史的范例。

  充实期 自12世纪至今。欧洲自14世纪文艺复兴以后,文化学术、政治经济先后迅速发展,水利史方面才有一些著作,到现代已具备各类体例。自12世纪起中国水利史著作继续增多,到17世纪以后著作又远超前代,水利史著作不下二三百种。除大量通、 专、 综合各史外,各省州县编修的地方志中,绝大部分都有水利志专篇,较详尽地记述了各地水利发展。

1 急

1、《治水必躬亲》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海瑞)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的官员差役也没有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要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办好了。

2、《王景治河》

原文: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

译文: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终于征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从荣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测量地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亲自巡视,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王景由此知名。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2 描写河流优美的诗句或文言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水之如天,本色是矣。

水色至黑,天之幽冥。 水之根,源于天,昔苍穹洞开,雨四十九日。

水之象,天为本,水天一色,霞骛齐飞。 水之性,天之化,春夏秋冬,雨雹雾雪。

水清灵,天空明,水如天否? 水至清则无鱼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静水流深 两首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古风一首: 黄昏六点星,飞堕天南方。

荡荡无边秋,水色涵天光。 紫壶如朱槿,鲜妍敌露霜。

紫琼如芙蓉,风韵何清凉。 紫烟如芝兰,涧谷含幽芳。

紫云如木犀,内秘天家香。 鹤林如甘菊,端可寿而臧。

满泛九霞觞,与客秋兴长。 紫清如芰荷,堪制仙人裳。

愿言六人者,驾月宝帝旁。 先拜紫皇前,次谒王母房。

人间尘埃子,白日空茫茫。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碧水香以净,松声吹露华。

众仙鸾鹤散,寂寂五云家。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满地落花风打扫,一溪流水雨缠绵 淡如水雨落花轻,薄似冰羽翼轻灵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春风不动非无力,江水无波亦有情 以下答案多为词: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月圆·钱塘江潮 钱塘江浪雄狮舞,万马跃奔嘶。

迸空裂岸,经年怒气,狂泄无遗。 疯涛厮杀,惊心荡魄,扑斗飞驰。

潮头抖擞,云天百里,拍岸冲堤。 《江南好》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

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

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还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鹂。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远,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愁满眼,水连天。

香笺小字倩谁传?梅黄楚岸垂垂雨,草碧吴江淡淡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我在长江头/你在长江尾/摺一只白色的小纸船/投给长江水/我投船时发正黑/你拾船时头已白/人恨船来晚/发恨水流快/你拾船时头已白(余光中《纸船》)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扁舟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着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借钱塘潮水,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月光如水水如天 曾经沧海难为水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3 《河水》 文言文翻译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经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船夫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靠近。河:指黄河。

干:岸边。 ②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③阅:经过。

岁:年。余:多。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没 ⑦颠:颠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4 《河水》 文言文翻译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的官员差役也没有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要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办好了。

5 高山流水的古文

“高山流水”典故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如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如下: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地理志在人文传统上,它继承了隋唐图经地志的很多体例,政府重文之风蔚然。在科技上,得益于同时出现的活字印刷。这一切都有利于地理志事业的发展,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宋版地理志图籍。

这些古代地理类的书籍在 古籍阁  中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电子版,还有很多记载地方志的古籍很多都记载当地的地理

古代地理书籍推荐如下:

1、《宋史—艺文志》著录了很多关于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据目前的统计来看,有以下这些:《天平寰宇记》乐史、《元丰九域志》王存、《舆地广记》,北宋欧阳忞,《舆地记胜》王象之、《天下州县图》沈括、等等。遗失的包括《皇朝方域志》王希先、《九丘总要》王日休、《历代疆域图》吴澥、《舆地要览》李和、等等。

2、宋代编修图志之风蔚然,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政府开始领导此编修工作。根据《五代会要》的记载,早在五代政府开始规定,每到闰年,各州府必须制造图志以上报上级单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八》来看,这个规定在宋初还在执行。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间,开始规定,每一路将各州编造的图经,合成该路的总图,(周期约十年)一并上进。这件事在《宋会要稿——职方》有明确记载。又过了几年,宋真宗下诏,重修天下图经,令职方遍牒诸州,每闰年录进。可见此周期降低为四年,充分表现了在体例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修图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体例也更加符合政府的需求。这是宋朝地理志鲜明的特色之一。

3、在此之外,乐史编撰了《太平寰宇记》,他曾经倡导“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值得注意的变化时,他将《天平寰宇记》的体例增加了许多范畴,除了传统的13项体例外,他还新增加了古迹、题咏、姓氏、人物等方面。《四库全书提要》中曾说:“体例亦自而大变”。这是宋朝地理志可喜的成就之一。

4、王存编撰的《元丰九域志》,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王存的观点和乐史有一些区别,他更着重于对地理学实用的考察。他将当时各州的的主户和客户都进行了记载,并且对各州的物产以及贡品税赋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更开始关注地理上,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这些都表明了宋朝人相对前人比较进步的观念。

5、郑樵的地理观也独具特色,他在《图谱略》中叙述了历代制图的发展。把图谱和都邑作为独立的科目来对待。也是宋人对体例的一大创新。

6、宋朝建国之后,由于与辽、金、西夏等国有许多复杂的外交关系,所以每当使节往来的时候,宋朝的官员都会将行程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行役记。例如,张逮的《金虏图经》路振的《乘轺录》这些都是很实在的考察报告。

7、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也很大,他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绘图的方法和原则提出了地图模型的原则。对自然经济地理的的分析都记录在了其《梦溪笔谈》之中。他甚至观察了古今气候的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论断。开启了在此领域的先河。

8、范成大的成名主要在于其诗其政,但是他曾任职于广南西道安抚使,并在此期间完成了《桂海虞衡志》,期间对水蚀现象以及喀斯特地貌做了研究,还同时记录了矿产和植物。这是区域地方地理研究中的一大先河。

1 描写河流优美的诗句或文言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水之如天,本色是矣。

水色至黑,天之幽冥。 水之根,源于天,昔苍穹洞开,雨四十九日。

水之象,天为本,水天一色,霞骛齐飞。 水之性,天之化,春夏秋冬,雨雹雾雪。

水清灵,天空明,水如天否? 水至清则无鱼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静水流深 两首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古风一首: 黄昏六点星,飞堕天南方。

荡荡无边秋,水色涵天光。 紫壶如朱槿,鲜妍敌露霜。

紫琼如芙蓉,风韵何清凉。 紫烟如芝兰,涧谷含幽芳。

紫云如木犀,内秘天家香。 鹤林如甘菊,端可寿而臧。

满泛九霞觞,与客秋兴长。 紫清如芰荷,堪制仙人裳。

愿言六人者,驾月宝帝旁。 先拜紫皇前,次谒王母房。

人间尘埃子,白日空茫茫。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碧水香以净,松声吹露华。

众仙鸾鹤散,寂寂五云家。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满地落花风打扫,一溪流水雨缠绵 淡如水雨落花轻,薄似冰羽翼轻灵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春风不动非无力,江水无波亦有情 以下答案多为词: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月圆·钱塘江潮 钱塘江浪雄狮舞,万马跃奔嘶。

迸空裂岸,经年怒气,狂泄无遗。 疯涛厮杀,惊心荡魄,扑斗飞驰。

潮头抖擞,云天百里,拍岸冲堤。 《江南好》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

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

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还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鹂。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远,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愁满眼,水连天。

香笺小字倩谁传?梅黄楚岸垂垂雨,草碧吴江淡淡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我在长江头/你在长江尾/摺一只白色的小纸船/投给长江水/我投船时发正黑/你拾船时头已白/人恨船来晚/发恨水流快/你拾船时头已白(余光中《纸船》)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扁舟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着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借钱塘潮水,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月光如水水如天 曾经沧海难为水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2 描写河流优美的诗句或文言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水之如天,本色是矣。

水色至黑,天之幽冥。 水之根,源于天,昔苍穹洞开,雨四十九日。

水之象,天为本,水天一色,霞骛齐飞。 水之性,天之化,春夏秋冬,雨雹雾雪。

水清灵,天空明,水如天否? 水至清则无鱼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静水流深 两首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古风一首: 黄昏六点星,飞堕天南方。

荡荡无边秋,水色涵天光。 紫壶如朱槿,鲜妍敌露霜。

紫琼如芙蓉,风韵何清凉。 紫烟如芝兰,涧谷含幽芳。

紫云如木犀,内秘天家香。 鹤林如甘菊,端可寿而臧。

满泛九霞觞,与客秋兴长。 紫清如芰荷,堪制仙人裳。

愿言六人者,驾月宝帝旁。 先拜紫皇前,次谒王母房。

人间尘埃子,白日空茫茫。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碧水香以净,松声吹露华。

众仙鸾鹤散,寂寂五云家。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满地落花风打扫,一溪流水雨缠绵 淡如水雨落花轻,薄似冰羽翼轻灵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春风不动非无力,江水无波亦有情 以下答案多为词: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月圆·钱塘江潮 钱塘江浪雄狮舞,万马跃奔嘶。

迸空裂岸,经年怒气,狂泄无遗。 疯涛厮杀,惊心荡魄,扑斗飞驰。

潮头抖擞,云天百里,拍岸冲堤。 《江南好》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

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

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还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鹂。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远,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愁满眼,水连天。

香笺小字倩谁传?梅黄楚岸垂垂雨,草碧吴江淡淡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我在长江头/你在长江尾/摺一只白色的小纸船/投给长江水/我投船时发正黑/你拾船时头已白/人恨船来晚/发恨水流快/你拾船时头已白(余光中《纸船》)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扁舟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着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借钱塘潮水,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月光如水水如天 曾经沧海难为水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3 描写"水"的古文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式解》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4 描写山水的古文言文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撬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路的尽头。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用一块小石子丢进去,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咚咚的响声,那激越的声音,好久才消失。盘绕着石山可以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箭竹,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那些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俯有仰,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我认为造物者确实存在。但又奇怪他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却放在偏远的永州,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造物者倘若不应该这样做,那么难道果真没有造物者吗?有人说:“小石城是用来安慰那些德才兼备而在这里受屈辱的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造就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5 急

1、《治水必躬亲》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海瑞)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的官员差役也没有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要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办好了。

2、《王景治河》

原文: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

译文: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终于征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从荣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测量地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亲自巡视,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王景由此知名。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的话,它是一本“志怪”和“地理”相结合的一本书,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里面也有一些“历史”在里面,这是一本多元素的书!那么它的作者是谁?它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山海经》一书是根据地理特点来进行里面怪物的描述,这本书里面对众多的河流的起源有着深刻的研究,同时也记录了多个国家和多座山川河流,神话人物和神兽妖怪。关于作者是谁其实是无从考证,但是人们普遍的认为作者是多人接力完成!所以来历在作者方面就是直接碾压了大部分书,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保证书的价值高。

为什么这本书给人感觉很神秘?那是因为里面记录的东西真真假假,很多东西都被我们发现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没有发现存在也是因为叫法不同或者已经灭绝了!那么它的来历究竟在哪里?

其实有一本书已经说明白了,那就是《左传》,这本书里说明了来历,那就是当时的一个王朝,想要的就是别的国家的土地,但是也要明白这个国家所具有的东西才能完成侵略,所以命令人去收集各国的地理和奇闻异事,通过这个来判断是不是有侵略的必要,然后攻占下一个国家之后就铸造一个鼎,后来人们通过对鼎的研究才绘制了这本奇书,这种说法是目前比较有依据的说法,其他的说法属于比较难考证的说法,都带有神话色彩,令我们很难信服!

说会根本,为什么秦始皇不舍得烧毁?因为没必要,并不是这本书多么棒多么惊艳二部烧毁,他烧毁的只是那些害人的图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烧毁!好了,《山海经》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啦!

司马迁的《河渠书》

《史记·河渠书》-正文 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河渠书》是其中一个专篇。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