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国学经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国学经典,第1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有:

1、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2、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4、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5、全唐诗:《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参考资料:

-国学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1、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3、传统文化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至今对四书五经的传统说法: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国学典籍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国学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例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了

杨家将传说、尧的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西湖传说、刘伯温传说、黄初平(黄大仙)传说

观音传说、徐福东渡传说、陶朱公传说等众多民间文学还有中医养生、传统中医药文化

等,这些非遗项目都不是以典籍形式留存下来的。

所以,国学典籍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问题一:什么叫传统文化? 文化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问题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

问题三: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所长的观点:

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化。一般把周秦以来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而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丁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

问题四: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文化,为人处事立国立业之本

儒学命运,和国家时代的命运相连

原始儒家,由仁学进而推及到仁政

九流十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实际融合多种思想体系

四教汇通,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多元融合,儒学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学对话,沟通东西方文化间交流

挖掘儒学, 找到与现代接轨之精华

走出国门,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认

天人合一,三纲六纪融合中国文化

治国治家,儒家文化前途灿烂光明

本土文化,是学习西方文化的根基

中国文化,在和平永恒上引导世界

儒家思想,到底给中国人留下什么

传统文化,能否重回中国人生活中

诚信为本,体现儒家文化现实价值

手中之笔,连接起五千年灿烂文化

荣耀无比,我看到积累厚重的泥土

融合贯通,如何接纳融合中西文化

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动力

包融精神,使儒家文化更具生命力

言在不言,茶文化与心灵息息相关

和睦治之,治人治于人不绝对而言

超越物质,找到文化意义上的归属

人性管理,在中庸和严明中找平衡

儒学启蒙,为弘扬中华文化打基础

走向未来,平和极需明确企业文化

思维差异,体现两种文化根基区别

文化成功,成就平和并感恩于珠海

原始儒家 由仁学进而推及到仁政

儒学,从孔夫子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2500多年,儒学的命运,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划分时期的话,可以说,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师,基本上属于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当然的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这个仁就是仁义的仁。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而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条目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谓仁义、仁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学的一部分,这个人就是人民的人。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就是要有爱人之心。孔子提出了类似于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于人,这样八个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就提出来说,到共产主义,也很难做到。有的学者也认同这个结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而孔子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学的思想体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孟子,名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邹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居住。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并不拘于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儒学发展到孟子时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内容。其结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亲自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各诸侯。孟子非常重视孔子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进而提出,贤者处世,以公天下之心为心,乐则与天下同乐,忧则与天下同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问题五:什么是传统,传统指什么 传统

词语:传统

注音:chuán/zhuàn tǒng

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罚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传统包括有民居、节日、文化、医学、音乐、艺术、美德等。

第三问的是我们怎样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吗?有点看不懂。

问题六:什么是传统文化的定义 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历代相传的文化成果,称为传统文化。这里的历代是指从有文字开始,至当代以前的各个历史 时期的文化,而各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不是已经湮灭了的,而是能够世代相传的。例如,儒家的道德文化经过 孔子、董仲舒、朱熹,使其内容日益丰富,变成了一种历代相传的文化。历史上形成的某种生活风习、制度形 式也可以作为文化一代传给一代,例如有些民族善于席地而睡,一直影响到当代后裔也不睡床而睡地板。而我 国 很早习惯于卧床而睡,所以床的文化一直在我国继承下来并且不断得到了发展。各历史时期形成的诸如 此类能留传下来的各种文化成果都可构成传统文化。

一种说法是古人创造的可供今人继承的文化成果,称为传统文化。理解这一句话的要点在于弄清什么是“ 古人”和“今人”,什么是可供继承的和不能继承的。我们理解这里说的“古人”应当指历史上的人,已经不 在今世了。在我国,广义的古人指当代以前作古的人,狭义的古人指古代史以前作古的人。这里说的古人的文 化就是指从远古经中世纪直至近现代史各个时期人们创造的文化。而后半句“可供今人继承的”有特定的限制 意义,就是说这种古人的文化中能继承的部分才可构成传统文化,不能继承的是昙花一现的,特定时期的文化 ,没有继承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叫传统文化。例如,古代刑律中的烙刑,用火烧烤罪犯;刖刑,砍掉手足;劓 刑,割鼻子,这是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刑律文化,今天完全过时,不会提出继承的问题,就不能构成今天可继承 的传统的文化。再如,历史上曾出现过剥人皮做鼓,用人作祭、作殉以及折骨伤筋缠小脚之类,这是特定历史 时期的产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不再作传统文化。

又有一种说法,就是历史过程的一切遗产都是传统文化,所谓历史遗产就是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 富和制度性的遗存。简言之,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也就是前人、古人留下来的广义概念的文化。这里也要 确定一下今人古人前人的含义。从我国使用文化遗产的习惯看,这里的前人、古人实际是指一切作古的人,已 不在人世间的人所遗留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认为四十五万年前的北京人留有遗产,即原始文化层 ,三皇五帝以及此后的各个王朝都留有文化遗产。甚至经过民主革命时期的前辈们也给我们留下宝贵遗产。近 几年一些革命元勋一旦去世,各悼词中往往称其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可见这一传统文化的说法是指一切死去 的人可能留下的东西。

我认为上述说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的看法,都有相对的真理性,人们可根据研究问题的 需要和角度予以采纳。

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是这样表达的:祖宗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遗产可称传统文化。我认为传统 文化首先要肯定它是前人的东西,它的创造者是当代人的祖宗,其中有远古的人物,如羲皇、苍颉,也有中古 时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李白、杜甫,也有晚近的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这就是我们的祖宗,最好不要 把当代的革命人物列入祖宗之列,如果一定要言及这些人的话,最好用革命传统之类的字眼来区别。祖宗创造 的文化有些湮灭了,有些历史古籍中还可找到记载,但它只是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的短命文化,随着一个时 代的结束,它也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历史上曾使用过的酷刑,宫廷出现的太监文化、封建社会的多妻制 文化等,这些文化随着一代制度的结束而已结死亡了,没有活性了,就不能列入传统文化之列。我所说的具有 继承活性的就是有些文化创立以后它逐渐同创立时期的政治、经济关系中独立出来变成一种跨社会制度、跨时 代的有活性的意识形态,或者换一个当代生物学上的名词来说,它具有遗传基因,>>

问题七: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开个玩笑,一个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飞出去,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了。如果是两个女人,一个哼一声儿,一个呸一声儿,这文化就复杂多了。文化的广义性,导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猬难下嘴的尴尬。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忽忽,讲到这里,同学们就会发现,这家伙抄袭我们的道家始祖,试看老子原话: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原字打不出来,用皎代用,意思一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物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用不着翻译,大家就能看出来,洛威尔抄袭老子,仅把名称换了一下,老子谈的是道,这丫改成文化了。这里开个玩笑啊。

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 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

问题八: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历代相传的文化成果,称为传统文化。这里的历代是指从有文字开始,至当代以前的各个历史 时期的文化,而各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不是已经湮灭了的,而是能够世代相传的。例如,儒家的道德文化经过 孔子、董仲舒、朱熹,使其内容日益丰富,变成了一种历代相传的文化。历史上形成的某种生活风习、制度形 式也可以作为文化一代传给一代,例如有些民族善于席地而睡,一直影响到当代后裔也不睡床而睡地板。而我 国汉人很早习惯于卧床而睡,所以床的文化一直在我国继承下来并且不断得到了发展。各历史时期形成的诸如 此类能留传下来的各种文化成果都可构成传统文化。

一种说法是古人创造的可供今人继承的文化成果,称为传统文化。理解这一句话的要点在于弄清什么是“ 古人”和“今人”,什么是可供继承的和不能继承的。我们理解这里说的“古人”应当指历史上的人,已经不 在今世了。在我国,广义的古人指当代以前作古的人,狭义的古人指古代史以前作古的人。这里说的古人的文 化就是指从远古经中世纪直至近现代史各个时期人们创造的文化。而后半句“可供今人继承的”有特定的限制 意义,就是说这种古人的文化中能继承的部分才可构成传统文化,不能继承的是昙花一现的,特定时期的文化 ,没有继承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叫传统文化。例如,古代刑律中的烙刑,用火烧烤罪犯;刖刑,砍掉手足;劓 刑,割鼻子,这是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刑律文化,今天完全过时,不会提出继承的问题,就不能构成今天可继承 的传统的文化。再如,历史上曾出现过剥人皮做鼓,用人作祭、作殉以及折骨伤筋缠小脚之类,这是特定历史 时期的产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不再作传统文化。

又有一种说法,就是历史过程的一切遗产都是传统文化,所谓历史遗产就是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 富和制度性的遗存。简言之,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也就是前人、古人留下来的广义概念的文化。这里也要 确定一下今人古人前人的含义。从我国使用文化遗产的习惯看,这里的前人、古人实际是指一切作古的人,已 不在人世间的人所遗留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认为四十五万年前的北京人留有遗产,即原始文化层 ,三皇五帝以及此后的各个王朝都留有文化遗产。甚至经过民主革命时期的前辈们也给我们留下宝贵遗产。近 几年一些革命元勋一旦去世,各悼词中往往称其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可见这一传统文化的说法是指一切死去 的人可能留下的东西。

我认为上述说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的看法,都有相对的真理性,人们可根据研究问题的 需要和角度予以采纳。

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是这样表达的:祖宗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遗产可称传统文化。我认为传统 文化首先要肯定它是前人的东西,它的创造者是当代人的祖宗,其中有远古的人物,如羲皇、苍颉,也有中古 时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李白、杜甫,也有晚近的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这就是我们的祖宗,最好不要 把当代的革命人物列入祖宗之列,如果一定要言及这些人的话,最好用革命传统之类的字眼来区别。祖宗创造 的文化有些湮灭了,有些历史古籍中还可找到记载,但它只是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的短命文化,随着一个时 代的结束,它也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历史上曾使用过的酷刑,宫廷出现的太监文化、封建社会的多妻制 文化等,这些文化随着一代制度的结束而已结死亡了,没有活性了,就不能列入传统文化之列。我所说的具有 继承活性的就是有些文化创立以后它逐渐同创立时期的政治、经济关系中独立出来变成一种跨社会制度、跨时 代的有活性的意识形态,或者换一个当代生物学上的名词来说,它具有遗传基因,能够影响于当代人头脑,影 响当代社会制度及今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生产方式。例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它具有很强的继承活性,影 响和作用于国人的头脑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强生命力。再如,古代的农耕技术,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影响着当 代人的农业生产,另外,象磕头、作揖等古代礼仪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文化并非指其内容上都是精华,都有古为今用的价值,显而易见,历史文化的活性,一部 分可称为精华,而还有一部分确是糟粕,但它还有遗传的生命力,如重男轻女的意识,偶像崇拜的观念等,尽 管已经失去了进步性,但它却处处顽强地表现着其生命力,这就要用今日的价值观进行选择和取舍。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2、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概念,不仅是指“文化”,更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

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有关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我们通常利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所以,这里我们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纵向探析主要指本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

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育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医医药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有:1、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