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墓,为何三千年来无人敢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姜子牙的墓,为何三千年来无人敢盗?,第1张

我对姜子牙这个人物的认识起初还是源于《封神演义》中那个道法高超、呼风唤雨的形象,后来随着对这个人物的了解加深,我发现真正的姜子牙虽然不能呼风唤雨,但是也是一个在历史上很厉害的人物。

真实历史上的姜子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姜子牙,名尚,其祖先曾是大禹时期的四岳之官,因辅佐过大禹的治水大业,舜、禹时期被分封在吕地,所以又被称为吕氏一族,姜尚又被为吕尚。

姜子牙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并不富足,但是人穷志不短,姜子牙少年时就十分喜欢读书,学习勤奋刻苦。

时也命也,年轻时的姜子牙一直没有发达,生计所迫,经营过酒家,还做过杀猪宰羊的屠夫,经历过很多艰难的事情。

但是这些生活中纷杂的琐事并不能磨灭他的志向,在此期间他一直坚持研究学问,努力学习知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姜子牙的古稀之年。

姜子牙七十二岁那年,遇到了他的伯乐——周文王姬昌。据记载,姬昌求贤若渴,渴望招揽天下人才,加强自己的实力,就像曹操在诗中所说:“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姬昌在出行前卜算一卦,卦辞中说到:“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姬昌欣然出门,就在渭水之滨遇见了正在垂钓的姜子牙。这也正是俗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由来。

二人交谈一阵过后,姬昌深深被姜子牙的的学识所折服,于是请他辅佐自己,尊他为太师。

太师这个职位在当时是地位最高的官,既可以理政,又可以掌管军事力量,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姜子牙墓三千年来无人敢盗,很可能由于姜子牙被神化了

姜子牙成为太师之后,尽心尽力辅佐姬昌,他要求姬昌施以仁政,对待百姓亲和仁厚,免除苛捐杂税,让百姓安心生活。

为了对抗当时强大的商王朝,姜子牙帮助姬昌联络被商纣王欺压的其他势力,联手反抗商王朝的统治。

除此展现出天才的外交政策,姜子牙在军事上也是很有能力,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上,运筹帷幄,帮助姬昌的军队取得了不少战争的胜利。

经过姜子牙的一番经营谋划之后,周朝取得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诸侯的支持。

几年之后,姬昌逝世,其子姬发继位后,在姜子牙的帮助之下,他成功了的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大周王朝。

在周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姜子牙可谓是第一功臣。后世评价他是大周王朝基业的奠基人,足可见其功勋之卓著,非常人可比。

司马迁对姜子牙这也人也是评价颇高,说他“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意思就是后世兵家的那些谋略对策,都是起源于姜子牙,姜子牙对于兵家来说可以算得上是鼻祖了。

正因为如此,人们心中姜太公的形象比较神化,简直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神仙人物,而古代的人们思想都比较封建迷信,对于这种神奇的人物一般都有一种崇拜敬畏之心。

历代帝王都对姜子牙比较尊崇,还将其封为武圣,这样一来,无论是高官或是平民百姓,对姜太公的敬畏只会愈加深重,也没有几个人有这个胆量去盗太公墓了。

姜子牙的墓葬为何无人敢盗?年代久远,不知哪个为真!

据现可查询的资料记载,姜子牙139岁时寿终于大周朝的首都镐京,这种说法本身就具有一定失真性,在古代人是否真的能够活到139岁,实在是令人怀疑。

对于姜子牙的墓到底葬在哪立,也没有权威的记载,这也是姜子牙的墓葬无人敢盗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礼记·檀弓》中记载“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意思就是说,姜太公被封于营丘,最终被葬在了周地。周地就是如今的山东一带,这也就是丰京太公墓所在地的由来。

然而据《大清一统志·西安府·古迹》,太公墓位于咸阳县东北一带,也就是如今的咸阳市周陵镇,在周文王于周武王墓东边,有一块一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写有“齐太公”三个字,被认定是太公墓的所在。这主要是因为姜子牙的封地名字就叫做“齐”,所以姜子牙也被称为齐太公。

除此上述记载之外,还有镐京太公墓、卫辉姜太公墓等,由于年代久远,记载也不够清晰。

所以,千年以来,姜太公的墓并没有被人盗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人能找到姜太公过真正的墓。

当然,就历史记载来看,姜子牙的墓里可能并没有什么宝贝,姜子牙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是他平生不喜奢靡浪费,所以死后的墓葬也要求一切从简,这也是盗墓贼对其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总结起来,三千年来无人敢盗姜太公的墓,是因为姜太公本身的神话色彩,盗墓贼也不敢随意动手,以免冒犯神明,给自己带来厄运。

而且客观上无人能够确定真正的太公之墓究竟在哪,所以从而也无法判断太公墓中是否有值得下手的财宝,所以我觉得古代的盗墓贼也不愿为了一个不能确定是否有价值的墓而去冒险。

姜子牙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人。姜子牙是一个人,不是神。 

姜子牙生于周朝,卒于周朝。要知道他确切的出生和死亡年份是不可能的。

然而,姜子牙的历史身份是清晰的。姜子牙是周朝文王、武王的军事谋士和谋士,也是周朝的开国者。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攻克了周武王(即周武王攻打商周王,又称木叶之战),姜子牙是周武王的军事顾问,可谓战功斐然。

姜子牙原名“姜商”,“子牙”是他的字,故名“姜子牙”。姜子牙还有个外号叫“姜太公”。

那么“姜太公鱼,欲上钩者”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

据古籍记载如下:

姜子牙在周文王的指挥下来到京城工作。他常问周公坐在河边钓鱼的地方。

周文王路过时,看着姜子牙钓鱼,发现他的鱼钩是直的。于是文王问他:“老头子,你的钩子是直的。你怎么能钓到鱼?”?

姜子牙回答:我钓鱼,是绥远派,我用直钩捕鱼,愿意钩,不愿意,不强迫。

姜子牙是个双关语,意思是说如果你周文旺赏识我或不欣赏我,我会跟着命运顺其自然。周文王听到姜子牙这样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单纯的人,于是邀请姜子牙进宫,好好利用他。

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上钩者”的故事。许多史书都有这个故事的记载。然而,由于历史悠久,目前还无法准确地考证这个故事究竟是真的发生,还是传说中的三人成虎。

而且,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情节就真的不合理了。按照常人的逻辑,我们通常会看到一个人用直钩子钓鱼,我们会严重怀疑这个人疯了。因此,周文王征召蒋子牙入其麾下,恐怕与此钩无关。周文王应该看中蒋子牙的其他突出特点。然而,在中国古代现代文学中,夸大其词的人很多,但务实严谨的人却少之又少。蒋太公钓鱼的故事太文学化了,可信度也不太高。即使有这样的故事,具体情节也应该扭曲扭曲。

“咒”是声音,不存在烧的问题;正统的道家“符”一般都是吉利的,或存放,或悬挂,或粘贴,或烧掉,都是对的,有利的,你不必为此担忧。

另外,观音是佛道共敬的尊神,只是在两教称谓不同。佛教称其为“观世音”,而道教称为“慈航真人”,本是同一原型。

1、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依据出土的西周利簋的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铭文,澄清了武王伐纣具体日期,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2、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3、姜太公钓鱼

太公钓鱼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故事。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

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4、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称霸讲的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5、假道灭虢

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立即灭虞。

姜子牙的墓,为何三千年来无人敢盗?

我对姜子牙这个人物的认识起初还是源于《封神演义》中那个道法高超、呼风唤雨的形象,后来随着对这个人物的了解加深,我发现真正的姜子牙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