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治疗水肿的
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依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阳水、阴水二类,常见于肾炎、肺心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1宣肺利水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3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本法适用于脾阳虚弱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
4温肾利水适用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惨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水肿有全身性和局部性的不同,恶性肿瘤引起的水肿也包括这两种。
恶性肿瘤引起全身性水肿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恶性肿瘤后期,病人常有恶液质表现,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自血症、维生素Bl缺乏等,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渗出血管进入组织间隙。第二,恶性肿瘤造成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如心功能减退,静脉郁血,血液滞留,血浆渗出组织间隙,可造成水肿;肾功能减退,水液代谢障碍,水钠潴留,也造成水肿;肝硬化腹水,严重以后发展合并水肿。局部水肿表现在身体某个部位的皮下组织、血管外组织间隙等,大都是因为这些部位的血管淋巴管受了肿瘤的压迫,使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碍,在局部潴留,时间长了渗入皮下组织形成水肿。
中医认为水液代谢与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运化,肾气的开阖功能有关。如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则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溢于皮下成为水肿。与恶性肿瘤的水肿有关的,主要是脾肾两脏的阳气不足,不能蒸化水液,水湿浸渍于全身;或者肿瘤导致湿毒和湿热壅盛,造成的局部或全身水肿。从这些病因病机出发,一般可以将恶性肿瘤性水肿水湿浸渍型、脾阳不足型、肾阳虚衰型和湿热壅盛型来分型证治。
1.病因治疔
水肿病因治疗就是寻找水肿形成的原因,针对原发疾病和病理改变进行治疗,原发病因去除了,水肿也可以得到缓解。
1)由于长期消耗,营养不良造成的血浆蛋白低下性水肿,可以给病人静脉输入人体清蛋自、复方氨基酸、血浆、水解蛋白,或者输血,摄入高蛋白饮食等等,血浆清蛋白提高,血液的胶体渗透压提高,水肿可以得到缓解。
2)心功能衰竭引起的水肿,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纠正心力衰竭,肝肾功能障碍青给予保护肝肾功能的药物,纠正肝肾功能。
3)癌性胸腹水,抽去胸腹水后再在胸腹腔内注入抗癌药,杀灭癌细胞,使腹腔内毛细血管渗透性降低,胸腹水减退,水肿也可以得到缓解。
2.对症治疗主要是指用利尿药。利尿药可分强、中、弱3种。强效、中效利尿药,如呋塞米、利尿酸等,大都有增加机体内钾、钠、氯离子排出的作用。弱利尿药则钾离子排出很少,钠、氯、碳酸氢根离子排出增加。对子恶性肿瘤病人来说,大多数体质已经比较虚弱,往往又摄入食物不是,所以使用时要先选用中效和弱效利尿药,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血电解质变化情况,避免造成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在出现心衰、肺水肿、肾衰少尿等病情危重时要及时采用强利尿药,迅速控制病情后再停用。另外,利尿药容易产生耐药性,最后选择不同类型的药物轮流使用。
(1)强效利尿药:①呋塞米:常用置,口服20mg,1日2次,肌注20mgl次,隔日1次,必要时1日1次;②利尿酸:口服25mg1次,1日1~3次,静注25~50mg1次,缓慢静推或静滴;③丁苯氧酸:口服0.5~1mg,1日1~3次,静注每次0.5~1mg。
(2)中效利尿药:主要有双氢克脲噻,常用量25mg1次,1日2次,同时服氡化钾。
(3)弱效利尿药:①螺内酯:口服20~40mg1次,1日2~3次,为留钾利尿药;②氨苯喋啶:口服50~100mg1次,1日3次,也是留钾利尿药;⑥乙酰唑胺:口服025~05g1次,1日3次,无留钾作用,所以服时加服氯化钾。
3.中医中药辨证施治
(1)水湿浸渍型:症状见肢体,身重困倦,胸阃泛恶,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缓,治拟温化水湿,通阳利水。方用胃苓汤、五皮饮加减,药物有苍术、白术、厚朴、茯苓、猪苓、泽泻、陈皮、大腹皮、桑白皮、生姜皮、肉桂等。
(2)脾阳不足型:症见腰以下和下肢水肿为主,神倦纳呆,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脉沉缓或沉迟,舌苔白滑。治拟温阳健脾,利水消肿。方用实脾饮加减。药物有党参、白术、厚补、干妻、附子、木瓜、茯苓、木香、甘草、大枣、山药、扁豆。
(3)肾阳虚衰型:症见全身浮肿,腰以下为重,神色疲倦,四肢不温,胃纳不馨,大便溏薄,腰膝酸软,面色咣自,舌淡胖,苔白或自滑,脉沉细。治拟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方用真武汤加减。药物有附子、茯苓、白术、自芍、生姜、肉桂、巴戟天、葫芦巴,及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4)湿热壅盛型:局部或全身水肿,皮肤光亮,口渴烦躁,小便短赤,或者大便秘结,胸闷脘痞,舌苔黄腻,脉沉数。治拟清热利湿消肿,方用疏凿饮子加减。药物有槟榔、川椒目、茯苓、大腹皮、泽泻、木通、猪苓、竹叶、黑白丑、秦艽、葶苈子、甘草等。
中药中有许多利尿药.可以在恶性肿瘤辨证施治处方时选择加用,有利尿效果,而且无不良反应,如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木通、车前子、车前草等等。
中医治疗水肿的基本原则是发汗、利尿、攻下逐水,另有宣、渗、温、清、补、利、活、涩八法,正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总而言之,大部分人的水肿是体质性的,在不需要治疗的状况下就能好。对于具体的方药需经医生诊察后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用药。
水肿的中医预防和调护是十分重要的,病人因忌食盐、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品,切忌暴饮暴食忌过食肥甘之品,以免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病情,但需保证良好的饮食,既清淡不碍脾胃运化,有富含营养以充养机体,以利于消除水肿。注意摄生,调适寒温,起居有时,预防感冒,不可过劳,防止病情复发或反复。
总之,水肿是一个复杂的病证,如果出现水肿一定要请医师作一简单的心、肝、肾、肾上腺的筛检来明确病因,早期治疗,或长期观察追踪。对于出现水肿情况的人,不要乱用药,适当的调理就可以。
中医所说的水肿相当于西医所说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认为造成水肿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原因造成的水肿,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风水相博。伴随症状有,眼脸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针对风水相博导致的水肿,常采用疏风清热,宣肺行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越婢加术汤加减。中成药]常选用肾炎解热片。
二、水湿浸渍。伴随症状有,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针对水湿浸渍导致的水肿,常采用健脾化湿,通阳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五皮散合胃苓汤加减。中成药常选用 肾炎消肿片。
三、湿热壅盛。伴随症状有,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针对湿热壅盛导致的水肿,常采用分利湿热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疏凿饮子加减。 中成药常选用肾炎灵胶囊、肾炎四味片。
四、脾阳虚衰。伴随症状有,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针对脾阳虚衰导致的水肿,常采用温阳健脾 ,行气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实脾饮加减。中成药常选用肾炎温阳片。
五、肾阳衰微。伴随症状有,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皖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针对肾阳衰导致的水肿,常采用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中成药选用肾炎康复片、肾康宁片、肾炎舒颗粒。
属于水肿范畴。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因外邪、疮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的水肿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唇黑,缺盆子,脐突、背平等症。
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阳水』
·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湿毒浸*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前方中麻黄、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糜烂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参、土茯苓、黄柏;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水湿浸渍
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胃苓汤合五皮饮。
前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燥湿,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后方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湿,行气利水。若上半身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乎喘。
·湿热壅盛
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风解表,使在表之水从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姜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热自消。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若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蓟、白茅根等;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平卧,脉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泻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可用猪苓汤以滋阴利水。
至于攻逐,原为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垄”之意。但应慎用,只宜于水势壅盛,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或干结,畏食,脉沉有力,正气尚旺,他法无效的患者。此时应抓住时机,急则治其标,用攻逐之法以直夺其水势,使水邪速从大小便而去,可选用十枣汤。俟水退后,再议调补,以善其后。
黑白丑各65g,红糖125g,老姜500g,大枣60g,研极细末或捣烂泛丸,每日3次,分3天服完。对于肾病水肿消水效果良好,但不巩固。
『阴水』
·脾阳虚衰
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温阳散寒化气,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水湿过盛,腹胀大,小便短少,可加苍术、桂枝、猪苓、泽泻,以增化气利水之力。若症见身倦气短,气虚甚者,可加生黄芪、人参以健脾益气。
尚有一种浮肿,由于长期饮食失调,摄人不足,或脾胃虚弱,失于健运,精微不化,而见面色萎黄,遍体轻度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久坐久下肢肿甚,能食而倦怠无力,大便或溏,身肿而小便正常或反多,脉软弱。此与上述脾阳虚衰,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转输无力所致,治宜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加黄芪、桂枝,以助益气升阳化湿之力;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并应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铺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肾阳衰微
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为水火之脏,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两药配合,则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开阴结,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
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泽兰,以温阳化瘀;若先见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脉虚数或结或代等心阳虚衰证候,后见水肿诸症,则应以真武汤为主,加人参、桂枝、丹参、泽兰等,以温补心肾之阳,化瘀利水。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本证缠绵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可按风水治疗,但应顾及正气虚衰的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为主加减,酌加党参、黄芪、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若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症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可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等治疗。
若肾阴久亏,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症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步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治宜育阴潜阳,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珍珠母、牡蛎、龙骨、鳖甲等治疗。
脾阳虚衰证与肾阳虚衰证往往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因此健脾与温肾两法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虚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
水肿日久,瘀血阻滞,其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效果。
转归预后
凡水肿病程较短,或由营养障碍引起的浮肿,只要及时治疗,合理调养,。预后一般较好。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正虚邪恋,则缠绵难愈。若肿势较甚,症见唇黑,缺盆平,脐突、足下平,背平,或见心悸,唇绀,气急喘促不能平卧,甚至尿闭,下血,均属病情危重。如久病正气衰竭,浊邪上泛,出现口有秽味,恶心呕吐;肝风内动,出现头痛,抽搐等症,预后多不良,每易出现脱证,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预防与调摄
本病水肿较甚,应吃无盐饮食,待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最后恢复普通饮食。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若因营养障碍致肿者,不必过于强调忌盐,而应适量进食富于营养之蛋白质类饮食。此外,尚须注意摄生,不宜过度疲劳,尤应节制房室,以防斫伤真元,起居有时,预防外感,加强护理,避免褥疮。
结语
水肿为常见病,外感内伤均可引起,病理变化主要在肺脾肾三脏,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以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成本病,其中以肾脏为本。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表实热证多为阳水,里虚寒证多为阴水,但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转化。水肿的治疗原则是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宣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以扶正为法。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在调摄上,应特别注意水肿时忌盐,预防外感,避免过劳等。水肿消退后,还要谨守病机以图本,健脾益气补肾以资巩固,以杜绝其复发。
有很多人在早上起床之后,对镜一看,发现怎么脸上突然肿了?
这种情况通常是浮肿。
不过也有的病人会出现全身水肿或者腹部水肿的病症。
那么, 浮肿和水肿有区别吗?
在现代,对浮肿和水肿并没有区别,只不过是一个是正名,一个是俗称而已。
所谓的水肿,是由于感受到外邪,或者饮食不当,劳倦过度等因素所致。
这些会让体内的肺气失宣,脾运异常,肾脏的开合无度,最终使得体内的水液潴留,泛滥在我们的肌肤。
因此一些患者就会出现脸面、四肢、甚至全身的水肿。
我们体内的水液代谢,离不开气机的推动,需要脾肺心肾的共同作用。
只有这些脏腑的功能正常,才能使三焦发挥正常的决渎作用,也才有助于膀胱的气化运行,小便的通利,维持身体的正常水液代谢。
相反,如果因为外感邪气,或者饮食所伤,劳倦乏力等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体内的水液积聚,泛滥在肌肤体表,就会引发我们所说的水肿。
对于水肿来说,中医在治疗上是需要区分阳水和阴水的,而且阳水和阴水都各自有不同的证型。
《黄帝内经》早就强调“治病必求于本” , 探索 引起水肿的病因源头,对于治病求本大有好处。
那么,水肿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主要有以下6种。
1外感风邪
风邪为六*邪气之首 ,我们体内的很多疾病都是因为风邪所导致的,外在的风邪会通过我们的肌肤,进入体内。
尤其是我们的肺脏很容易受到风邪的影响,肺失宣降,会使得津液不能上达,来营养脏腑,向下转换成尿液排出体外。
风邪阻滞了水液的运行,停留在体内,泛滥肌肤,就会出现水肿。
2湿毒内侵
我们体内的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疮疡生于肌肤。
如果不能及时的清解,而内入我们的肺脾,会导致脾受伤不能升津,肺受伤不能宣降,使得水液潴留在体内,引发身体局部的水肿。
在《济生方》的“水肿”章节说到,“血热生疮,变为肿满,此为热肿”,所以热毒不能及时消除,也会导致我们皮肤出现水肿。
3水湿内聚
既然是水肿,那么肯定跟体内的水液有关,尤其是我们的脾脏喜燥恶湿。
长期生活在湿热的环境,或者冒雨涉水,水湿邪气内侵,平时饮食不节,爱吃生冷食物。
这些都会导致脾脏受损,形成湿邪困脾的病症,让体内的水液潴留,引起水肿。
4三焦湿热
《黄帝内经》中曾这样评价我们体内的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我们体内水液行走的管道,如果湿热内侵,或者湿郁化火,会使得中焦的脾胃失去升清降浊的能力。
水道不同,水液自然会停聚体内,最后溢于肌肤,造成水肿。
5饮食劳倦
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脏的清阳之气,气机受损,运化失职,水液代谢失常,会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继而出现水肿。
6肾气虚衰
肾脏是我们体内的水脏,我们都知道体内的水液代谢离不开肾脏的功能。
但是 房劳过度,或者久病伤肾,会导致肾气虚衰,不能运化水气,逐渐会使得膀胱的气化失常,造成水肿。
总体来说,人体的水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三个脏腑有关。
而且还有一个奇特的规律,那就是外邪、疮毒、湿热所导致的水肿,多与肺脾有关;
而内伤所致的水肿,大多与脾肾有关。
在治疗时,需要根据病位进行辨证,分清表里寒热虚实,然后再进行精准施治。
水肿的概念
水肿是指由外邪、饮食、劳倦等病因,引起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津液输布失常,水液潴留,泛溢肌肤,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
水肿的病因病机
水肿发病的机理主要在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首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多因风邪、疮毒、水湿所致。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发热恶寒等表证;或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皮肤疮疡等毒热证,属表证、实证,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脾肾亏损,发病缓慢,或反复发作,或由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兼见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腰酸冷痛,恶寒肢冷等脾肾两虚之证。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三条基本原则。
(一)阳水
1风水泛溢证
证候: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治法: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
2湿毒侵*证
证候:眼睑头面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者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证
证候: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腹胀,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4湿热壅盛证
证候: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证候:水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
2肾阳衰微证
证候: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白光)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3瘀水互结证
证候: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中医是如何治疗水肿的
本文2023-10-12 09:17: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