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防已简介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1李当之《药录》:防己,其茎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内黄,如桔梗,内有黑纹如车辐解者良。2《别录》:防己,生汉中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3陶弘景:防己,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黑黯木强者不佳。4《唐本草》:防己,本出汉中著作车辐解,黄实而香;其青白、虚软者名木防己,都不任用,陶谓之佳者,盖未见汉中者尔。5《本草拾遗》:木、汉二防己,即拼音名FánɡYǐ英文名FourstamenStephaniaRoot,JapaneseSnailseedRoot汉中防已YellownouthDutchmanspipeRoot,RootofFourstamenStephania,FangchiRoot,SouthernFangchiRoot,RootofFourstamenStephania别名汉防已、瓜防已、石蟾蜍、长根金少年犯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已科植物粉防已睥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phaniatetrandraS.Moore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修去芦梢,洗净或刮去栓皮,切成长段,粗根剖为24瓣,晒干。原形态粉防己,多年生缠绕藤本。块根通常圆柱状,肉质,深入地下,长315cm矸径15cm;外皮淡棕色或棕褐色;具横纹。茎枝纤细,有直条纹。叶互生;叶柄长56cm,盾状着生;叶片三角状宽卵形或阔三角形,长46cm,宽56cm,行端钝,具小突尖,基部平截或略呈心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两面均被短柔毛,下面较密,掌状脉5条。花小,单性,雌雄异株;雄株为头状聚伞花序,总状排列;雄花;萼片4,排成1轮,绿色,匙形,长约1mm,宽约05mm,基部楔形;花瓣4,绿色,倒卵形,长约09mm,宽约07mm,肉质,边缘略内弯,有时具短爪;雄蕊4,花丝合生成柱状,上部盘状,花药着生其上;雌株为缩短的聚伞花序,呈假头状,总状排列
详见百科词条:防已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02:58 共1085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人曾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吃和药在人们看来恰恰是一回事,这正是因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漫长的发展的历程中建立了玄妙又自成一体的东方哲学体系,而药食同源则是古老的东方智慧所在。
小小的黑芝麻通过丝绸之路,伴随着沙尘与艰辛,风尘仆仆的来到东方的文明古国后,就被载入各类药典,而中国人在将其在将其载入各类药典的同时,也将黑芝麻广泛运用于日常饮食之中。在怀着对饮食养生文化的理解的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不断地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在这部纪录片中,将黑芝麻这个小小的植物表现的淋漓尽致,或许只有在中国,才能将一种食物如此的突出。从河南驻马店的小磨香油,到广东汕头的黑芝麻糖葱薄饼;从天津的黑芝麻煎饼果子,到广西南宁的蜂蜜芝麻酱,可以说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黑芝麻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的生活饮食。
在中国众多的黑芝麻食品制作中,黑芝麻更多的是作为馅儿料使用,并且基本与糖类结合,主要是因为甜是人类最简单初始的美食体验,沁人的气味与极致的香甜,撰写了中国人的味觉记忆史里最浓香甜蜜的篇章。从黑芝麻糖到牡丹银丝酥,不管是黑芝麻汤圆还是热滚滚的芝麻糊,那个吃下去满溢味蕾的甜蜜瞬间,是最让人幸福的时刻。
黑芝麻不仅仅运用在传统的食品制作中,而在现在,注重养生的人们也使用着现在的工具,用自己的思维,创作出千变万化的黑芝麻食品,就比如粤式茶点中的黑芝麻冰皮月饼和黑芝麻椰汁千层糕等等。
从油到酱、从馅儿料到外皮、从中点到西点,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巧妙地用黑芝麻创造出不同的形态、不同口味的美食,而这不仅仅是因为黑芝麻的香甜可口,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黑芝麻背后的养生奥秘。
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而黑芝麻在古籍中的记载最早则可追溯到古代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在道家养生文化看来,九蒸九晒黑芝麻是对黑芝麻的最极致的运用,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已渐渐淡出到家的日常运用,但是这一养生智慧却在民间得以延续。
道家认为九为极数,而极意味着转变,要想懂得养生之道,就要先明白阴阳共存、天人合一的道理。而九蒸九晒的黑芝麻正体现着这样的思想,在九次阴阳交替中,把黑芝麻本身的物理结构和成分结构打破更深层次地激发出养生的功效。
道家养生是中国养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医养生有着深远影响,中医养生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推崇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理念,并将人体视为与大自然属性相同的一个整体,中医认为五色入五脏,而黑芝麻因其对肾有卓越的补益功效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养生方中。
在《神农本草经》面世一千多年后,西方提出植物营养成分分析的理念,在对黑芝麻的实验中,发现黑芝麻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其中富含较多硒这种抗癌的元素。从这可看出,中医药典大都提到黑芝麻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并非无据可依。
提倡药食同源的中国人喜欢用最朴实的方式,将食物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着治未病的思想。中国养生文化看似玄妙,却又与科学研究成果殊途同归,中国人在养生体系中,对黑芝麻的认识及饮食方式中的运用,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在中国传统民俗中,食物不只是果腹的功能,它们更多地承载了国人对天地的敬意、对亲人的祈愿,凝聚着整个宗族繁荣昌盛的厚望。黑芝麻凭借着卓越的养生价值及独特的香浓气味被古人从众多的食材中选出,健康烹煮、精致呈现、神圣供奉,伴随着生老病死、节气更迭,在氏族群体的口口相传中代代传承。
从祭祀到婚俗,从思想到寓意,黑芝麻寄予人们对父母的敬意和对天地的敬畏。礼俗食品是人一生中最特殊的回忆,古老的食品延续着祖先们对后代的期望,也凝聚着亲人间的祝福,印刻着人生中最美满的那一刻。从杨梅粿、驼背粿到擂茶、姜盐豆子芝麻茶等一系列的食品,含蓄的中国人通过食物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黑芝麻作为节日民俗的祈福食品,人们用它来敬天、敬父母、祝福婚姻、共贺团圆,它是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家族情怀,它总是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团聚的欢笑声成为中国人一生中最为快乐时光的回忆。
黑芝麻在中国发展缓慢,依旧处于小作坊模式,但是如果说手工作坊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口味的原始性,那么工业化生产则让传统食品更广泛地传播成为了可能。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到精密的现代科学,人们对黑芝麻的探索从未停止,人们对其寄予着厚望,黑芝麻背后的故事是千百年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的守望、是情怀的寄托。
黑芝麻是中西文化跨越千年的邂逅的结果,不管时间怎么流逝,它依旧在我们的生活中。
干姜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干姜片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内部深**,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苦微辣。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消痰下气的功能。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炮姜味苦、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
姜炭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干姜 [ 最后修订于2017/4/17 12:12:05 共592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学好中医,真的很难吗?百名中医大家的必读书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像蒲辅周、刘渡舟、岳美中先生一样优秀的中医大家?
从中医药大学权威copy过来,共81本,本本经典!读懂这81本你也是中医大师!
中医书单:入门
《问中医几度秋凉》艾宁 豆瓣评分85
《零起点学中医》天下无疾 豆瓣评分84
《黄帝内经说什么》(以下五册)
《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四气调神》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天年》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金匮真言》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异法方宜》徐文兵 梁冬
《求医不如求己合集》
《名老中医之路》豆瓣评分92
《中医入门到精通》石兴华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一百天学开中药方 (中医百日通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 豆瓣评分87
《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
《内经知要白话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套装共3册)》
中医针灸
《古典针灸入门》仁表 豆瓣评分79
《针灸师承录》
《阎润茗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
《一针疗法》周树中
《针灸学》石学敏
《常用针灸100穴》
《董氏针灸注疏》
《针灸推拿一学就会》
《中国针灸治疗学(第2版)》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合注》
《神农本草经译注·难经译注》
《本草问答》唐容川
伤寒杂病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 豆瓣评分92
《伤寒论校注》刘渡舟
《全注全译伤寒论》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 豆瓣评分90
《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黄元御读伤寒: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
《伤寒贯珠集》尤在泾
《伤寒来苏集》柯韵伯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李阳波
《经方沙龙》黄煌
《经方使用手册》黄煌
《中医十大类方》黄煌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
中医名家名著
《扶阳讲记》卢崇汉
《扶阳论坛1+2》
《金匮要略》
《景岳全书》张介宾
《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论》李东垣
《四圣心源 》黄元御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玄机原病式》
《医法圆通》郑钦安
《医理真传》郑钦安
《医林改错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
《张仲景50味药证》
《赵绍琴医学全集》赵绍琴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李时珍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柴浩然》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景河》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本草纲目》,中国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朝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我国中医古籍里并没有《神农百草经》,应该是《神农本草经》。 我们可以认为《神农百草经》是俗名,盖因上古传说“神农尝百草”而得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其成书年代或谓秦汉时期,或谓战国时期。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还望采纳
地肤子[本经原文]味苦寒,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聪目明,轻身耐老。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寒,无毒。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使人润泽。《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泻湿,清热止淋。地肤子清利膀胱湿热,治小便淋涩,疗头目肿痛、狐疝阴㿗、腰疼胁痛、血痢恶疮、阳痿诸证。地肤子味道是苦寒的,寒能够去热,比如说小便发炎哪,小便刺痛都可以用,苦味能够泻,归膀胱经是很好的一味药。它还是利小便的药,但是这个利小便一定是炎症,膀胱里边发炎刺痛了,有尿道炎我们才使用的还有就是膀胱结石也可以使用。甄权阴囊,睾丸比较肿大可以用地肤子,也可以做汤来洗也可以内服,和阳起石同用,用来专门治疗阳痿。像老年人频尿,不要给他吃这个地肤子,因为地肤子本身寒凉的嘛,一吃这个频尿越频,那小肠火偏弱,老人频尿一般是因为里寒,这个时候像我们常常用到乌药、艾叶,艾草的艾叶哦都可以,去里寒小肠的寒,这个时候你不要用地肤子。那地肤子呢可以煮水、煮汤水,我们有好几位中药可以煮汤水来洗眼睛,专门治疗眼科的发炎,效果很好。地肤子寒,去膀胱热。 皮肤瘙痒,除热甚捷。 地肤子寒。
它是寒凉的,长得像那扫把一样,地肤子配白鲜皮是治疗癣疾皮肤病的绝妙二药组。古籍讲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所以尿热尿赤的,像你到外面去干活,忘了喝水或者做体力劳动和建筑工啊,尿是黄的,再下去就尿道炎了,拉的尿很热很烫,怎么喝水都不解渴。 好,地肤子一把二十三十克也可以加二十三十克车前子,一煮水喝一次就好了。
它能够去去膀胱热,膀胱炎、尿道炎用它。 妇人阴道炎只要发热的都可以用地肤子。 如果是阴道炎的话,几地肤子要加苦参。 皮肤瘙痒。那皮肤痒的很厉害的,湿热。阴道炎、尿道炎完带汤加地肤子、白藓皮、苦参。 除热甚捷。它退热效果很快,为什么?因为它利水,水一利走,热就随之而走。 所以有些人上火怎么办呢?你吃点利尿的药,再多喝点水,那些排出的尿很热很热,等下火就退了。 所以上火不一定要喝下火药,要喝点利水利尿的,你在上火药里头里头加点点利水的,地肤子、车前子,火气会下得很快。 我去拜访陈老先生的时候,陈老先生它很擅长治疗扁桃体发炎,咽炎,肺炎。 我一看方子怎么很多都有车前子,我问为什么?车前子不是治尿道炎的吗? 他说,不,你不知道,你看那些打铁的,他打铁打得很红很热时候,要怎么把它降下来。 你放在水里降还不快,你要放在长流水,溪边坑边一下子就凉了。 所以这人呢?你要尿小便要长流通畅,那就没有什么炎症,没有什么火气了。 所以适当喝点白茅根、甘蔗、地肤子还有车前子,加到下火药里头效果特别好。下火药又不用放那么多,所以这就是秘诀、心得。
古籍中的防已简介
本文2023-10-12 09:26: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