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范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历史上的范雎,第1张

 导语:最近,历史题材的**电视风起,其中《大秦帝国》就是一部质量优良的历史剧,但其中对于秦国名相范雎的塑造似乎有偏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范雎吧!

 第一:历史上的范雎没有试图投奔魏冉。

 电视剧中,范雎为了换个主子,给王稽送礼,在厕所拜见魏冉,给魏冉擦屁股。极尽谄媚之能事!太猥琐了,电视剧凭空加了这一段,使范雎的形象太差!

 第二,历史上的范雎也不是因为试图换主被打的。

 说的是那一年,范雎跟着魏国的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朝见齐王,齐王质问“魏国当年攻打我齐国”翻旧账,须贾战栗不能答。但范雎表示,当时跟随乐毅伐齐的国家,共有4个,不止有魏。再者当时是因为齐闵王暴虐,诸侯同仇敌忾才共谋伐齐;当今齐王雄略过人,正有望恢复桓、威霸业,难道还要翻旧账学习当年的齐闵王吗这段批评和吹捧共用的议论给齐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齐王欲留任范雎,范雎表示不能答应。

 齐王当晚送来黄金五百两,牛羊酒肉无数。范雎向须贾汇报了这件事,并请示如何应对。须贾面露不悦,说:“牛酒可以留下,黄金退回。”范雎照办了。

 回到魏国之后,须贾在向丞相魏齐汇报出使情况时,汇报了这件事,并提出:怀疑范雎向齐国出卖了魏国的情报。

 于是,魏齐派人抓来范雎,不由分说就是一顿当众毒打,打得范雎肋骨断了好几根,昏死过去。魏齐以为范雎死了,就下令将其扔进厕所,并让人们朝他撒尿。

 电视剧里面,改成了范雎打算换主而被打,显得范雎朝三暮四,缺乏忠心。

 继续,电视剧里面,范雎见亲王,也太谄媚。历史上却是恰恰相反的`。

 范雎当年到了秦国以后,给秦王上书,秦王看了很高兴,于是召见范雎。范雎到了离宫,假装自己不认识,秦王来了也不行礼。左右很生气,对他说:“大王来了!”范雎故意大声说曰:“秦国哪有王秦国只有太后、穰侯罢了。”秦王到了,听到范雎的话,于是请他上座,道歉说:“寡人早就该见到先生了,只是一些国事耽搁了。”………于是向范雎请教国事,之后让他做客卿。

 而电视剧里面,秦王显得孤傲,范雎一直跪着爬行,丑态毕现。

 第四,范雎初见秦王,献计为远交近攻。

 电视剧里面,范雎一见到秦王就提出要削夺太后和魏冉的大权。虽说这也是范雎的思想,但是俗话说疏不间亲,你一个外人,刚开始来就说这个,显得太没脑子,也太冒险。且看《史记》: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四面都是坚固要塞,北面有甘泉、谷口,南面环绕着泾水、渭水,右边是陇山、蜀道,左边是函谷关、肴阪山,雄师百万,战车千辆,有利就进攻,不利就退守,这是据以建立王业的地方啊。民众不敢因私事而争斗却勇敢地为公事而作战,这是据以建立王业的民众啊。大王同时有这两个因素。

 凭着秦国士兵的勇猛,战车的众多,去制伏诸侯,就如同放出韩国卢犬去捕捉跛足的兔子,建立霸业是完全能办到的,可是群臣却配不上其官位。到现今闭关已经十五年,之所以不敢向崤山以东进兵,是因为穰侯为秦国出谋划策不竭尽忠心,而大王的计策也有失误啊,”秦昭王跽着说:“寡人愿意听一听失策之处。”

 可是范雎发觉周围有不少偷听的人,心里惶恐,不敢谈宫内的事,就先谈外交事务,借以观察秦王的态度。于是进言:“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进攻齐国纲寿,这不是好计策。出兵少不能损伤齐国,出兵多则会损害秦国。

 我猜大王的计策,是想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遣兵协同,这就违背情理了。现在明白与这两个国并不亲善,却要越过其国境去进攻,可行吗这在计策上太疏忽了。况且先前齐闵王向南攻打楚国,攻破楚军斩杀楚将,开辟了千里领地,可是齐国连尺寸土地也没得到,难道是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形势迫使它不可能占有啊。

 齐国大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耗尽兵力攻打远方的楚国反而使韩、魏两国从中获得厚利。这就叫做把兵器借给强盗,把粮食送给窃贼啊。大王不如结交远邦而攻伐近国,这样攻取一寸土地就成为您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成为您的一尺土地。如今放弃近国而攻打远邦,不也太荒谬了吗

 再说,过去中山国领土有方圆五百里,赵国独自把它吞并了,功业建成,名声高杨,利益到手,天下没有谁能侵害它。现在韩、魏两国,地处中原是天下的中心部位,大王如果打算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亲近中原国家把它作为掌握天下的关键,以此威胁楚国、赵国。楚国强大您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大您就亲近楚国,楚国、赵国都亲附您,齐国必然恐惧了。齐国恐惧,必定低声下气拿出丰厚财礼来奉事秦国。

 齐国亲附了秦国,那么韩、魏两国便乘势可以收服了。”昭王说:“我早就想亲近魏国了,可是魏国是个翻云覆雨变化无常的国家,我无法同它亲近。请问怎么才能亲近魏国”范雎回答道:“大王可以先说好话送厚礼来靠拢它,不行的话,就割让土地收买它;再不行,寻找机会发兵攻打它。”昭王说:“我就恭候您的指教了。”

 于是授给范雎客卿官职,同他一起谋划军事。终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

 以上是史记的白话翻译版,而范雎的“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则成为后来秦国扩张的指导思想。

 电视剧里面呢,远交近攻的说法,到现在也没有被明确提出来,但是这本应该是范雎的标志性思想啊!就好像商鞅的变法,张仪的连横,这属于一个人的标签。电视剧居然不重视,甚至不提

 第五,阏与之战和范雎没有关系,电视剧里面强行把锅甩给范雎,不知是怎么想的

 史记里写的很清楚了,昭王授给范雎客卿,同他一起谋划军事。后来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

 很简单,范雎策划的第一场战争是怀邑之战,然后是邢丘之战。派遣的将领是“五大夫绾”,五大夫是爵位,这个将领的姓没有提及,但是绝不是胡伤。

 再者,秦太子悼被杀,电视剧居然也甩锅给范雎!历史上太子悼是病死的,(谁让昭襄王超长待机呢)

战国时魏国相国,门客魏人范雎随魏中大夫须贾使齐得到齐襄王的欣赏,须贾怀疑范雎与齐国有染,将这种情况告诉了魏相魏齐。魏齐盛怒之下不分青红皂白,使舍人鞭笞范雎,后者奄奄一息,最终诈死之下得守者与魏人郑安平之助潜逃入秦。范雎在成为秦国相国之后,秦昭王四十二年,秦昭王为了替范雎雪恨,欲杀魏齐。当此时也,魏齐寄居于平原君门下,秦昭王向平原君索要魏齐人头,平原君拒不肯交。秦昭王遂向赵王施压。魏齐见赵王迫于压力兵发平原君所围捕他时,夜里偷偷逃到赵相国虞卿家里。虞卿见事不可为,挂下相印与魏齐一同逃跑。跑路途中欲求助于信陵君,信陵君畏秦,犹豫未肯见。魏齐绝望之下,怒而自刎。待到信陵君在门人劝说之下,终于驾车赶来时,已悔之晚矣。

这句话就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释义:有志之士为了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很久也不晚。说明了品德高尚的人为了报仇懂得忍耐,等待时机再动手。

这句话没有具体出处、作者和创作年代,是一句自古流传的谚语。但大概是由勾结卧薪尝胆的典故得来。

扩展资料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魏齐在魏国担任相国一职,可谓春风得意。又一次魏王排遣他的门生范雎出使齐国,由于两国交好,而且范雎也有才能,很得齐王的赏识。

这个时候有人污蔑范雎私通卖国,魏齐想也没想就命人将范雎拖出去鞭打。范雎假装死去,逃过一劫。

逃出去的范雎九死一生,在内心里默默地记住了这笔仇恨,誓死要报。他于是出走秦国,利用秦国的势力为自己报仇。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雎在秦国很受秦昭王赏识。于是他像秦昭王进言魏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魏齐的存在,杀掉了他,魏国实力就会被削弱。

于是秦昭王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只要讨魏齐的人头。魏王害怕,只能照做。无奈一代忠臣魏齐只因十年前的一个小小的失误被迫自杀。

范雎被鞭打那年是秦王三十六年,一雪前耻的那年是秦王四十六年,正好是十年,所以由十年的说法。这里的君子指的是范雎,意指要报仇雪恨之人。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丈夫报仇要坚韧不拔,学会忍耐。

  范雎是战国时魏国人,著名的谋士。他擅长辩论,多谋善断,而且胸怀大志,有意开拓一番事业。但是,他出身寒微,无人替他向最高权力阶层引荐,不得已只能先在魏国大夫须贾的府中任事。

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一同前往。齐国国君齐襄王早已知道范雎有雄辩之才,因此,范雎到了齐后,齐襄王便差人携金十斤及美酒赠与范雎,以表示他对智士的敬意。范雎对此深表谢意,却未敢接受齐襄王的赠礼。即使如此,范雎还是招来了须贾的怀疑。须贾执意认为,齐襄王送礼给范雎,是因为他出卖了魏国的机密。

须贾回国之后,将“范雎受金”的事告知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不辨真假,也不作调查,便动大刑杖惩范雎。范雎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断,牙齿脱落。他蒙冤受屈,申辩不得,只好装死以求免祸。范雎已“死”,魏齐让人用一张破席卷起他的“尸体”,放在厕所之中;然后指使宴会上的宾客,相继便溺加以糟蹋,并说这是警告大家以后不得卖国求荣。

这可真是飞来横祸。遭受这么大的打击和侮辱,几乎使范雎一命呜呼,但为了保全自己,范雎忍受了这一切难以忍受的摧残和折磨。

范雎平白无故地受了一场肌肤之苦和人格之辱,一腔效命魏国的热忱也随之化作了灰烬。他决计离开魏国,另谋一处显身扬名的地方。为了脱身,范雎许诺厕所的守者,如能放他逃出去,日后必当重谢。守者利用魏齐醉后神志不清,故趁乱请示了一下,诡称将范雎的“尸体”抛向野外,借此将他放了出去。范雎在一个叫郑安平的朋友的帮助下逃亡隐匿起来,并改名为张禄。

就在范雎忍辱求全、隐身民间的时候,秦国一个叫王稽的使节来到魏国。秦国此时国力强盛,且虎视眈眈,有兼并六国的雄心。郑安平得知秦使王稽来到魏国,便扮成吏卒去侍奉王稽,目的是想寻找机会向他推荐范雎。一天,王稽在下榻的馆舍向郑安平打听,魏国有没有愿意与他一块西去秦国的贤才智士,郑安平便不失时机地向王稽陈说范雎的才干。王稽当下决定于日暮时分,在馆舍与范雎见面。

日暮时分,郑安平带范雎来到王稽馆舍。范雎面对王稽,侃侃而谈,条分缕析,议论天下大事。一席话还未谈完,其才情智慧已使王稽信服,王稽决定带范雎入秦。

王稽使事结束,便辞别魏王,私下带着范雎归秦。他们一路紧赶,来到秦国境内的京兆湖县时,只见对面尘土扬起之处,一队车骑奔驰而来,范雎忙问王稽道:“对面来的是什么人?”王稽注目望了望,转身告诉范雎,来的是秦国相穰侯魏冉。范雎一听便说:“据我所知,穰侯长期把持秦国的大权,厌恶招纳别的诸侯国的客卿入秦。我看,我与他见,只会招致他的侮辱,请您还是把我藏在车中,不见为好。”正说着,魏冉的车骑已到。魏冉向王稽说了一番抚慰他出使辛苦的客套话之后,果然不出范雎所料,接着询问王稽:“使君出使归秦,有没有带别国客人来啊?这样做,于我们秦国没有好处,只会添加麻烦!”王稽见这种情形,心中暗自佩服范雎的先见之明,赶忙答道:“不敢。”魏冉看了看王稽,即示意驭手启车继续前行。

听到魏冉一行离去的车马声,范雎这才从车中探出身来,望着渐渐远去的魏冉背影,心中沉思:“我听说魏冉是一个聪明人。刚才他已经怀疑车中有人,只是决心下慢了,忘记搜索而已。”范雎一念及此,当即断然对王稽说:“魏冉此去,必然会后悔,非派人返回搜索使君的车辆不可。我还是下车避一下为好!”说完,范雎便跳下车,往道旁小径走去。王稽按辔缓行,以待步行的范雎。方才走了十多里,只听见身后一阵杂沓而急促的马蹄声响,魏冉遣回的骑卒已经赶了上来,将王稽的车马紧紧围住,一阵紧搜慢检,见车中确实没有外来的客宾,方才纵马而去。

骑卒远去,大道清静。范雎从小路闪出,与王稽相顾一笑,上车策马,往秦都咸阳的方向急驶而去。

范雎装死逃出魏国,智避魏冉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范雎的谋略,对内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对外使用远交近攻的霸业方略,使秦国对列国的压力再度加强。秦昭王因此任命范雎为秦相国,封为应侯。

阅读感悟: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无论是来自自身的,还是来自外界的,都在所难免。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利,经受得住困难、挫折的考验,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就大的事业。

相关链接:

范雎,字叔,战国时魏国人。早年家境贫寒,后出使齐国为魏中大夫须贾所诬,历经磨难后辗转入秦。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辅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谋略家。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高度评价范雎对秦国的建树和贡献:“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远交近攻的策略

远交近攻意思是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

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

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

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范睢失去了自己的封邑原韩地的汝南后,秦昭王对范睢说:“贤卿丧失自己的封地汝南以后,是不是很难过呢?”范睢回答说:“臣并不难过。”

秦昭王说:“为什么不难过?”范睢说:“梁国有一个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虽然死了,可是他并不感到忧愁,因此他的管家就问他:‘主人你疼爱儿子,可以说是天下少见,现在不幸儿子死了,为什么不难过呢?’

东门吴回答说:‘我当初本来没儿子,没儿子时并不难过;现在儿子死了等于恢复没儿子时的原状,我为什么难过呢?’臣当初只不过是一介平民,当平民的时候并不忧愁,如今失去封地汝南,就等于恢复原来平民身份,我又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秦昭王不信,于是就对蒙骜说:“如果有一个城池被敌人围困,寡人就会愁得寝食不安,可是范睢丢了自己的封土,反而说自己毫不难过,寡人认为他这话不合情理。”蒙傲说:“让我去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蒙骜就去拜会范睢说:“我想要自杀!”范睢很惊讶:“将军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呢?”蒙骜回答说:“君王拜阁下为师,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现在我蒙骜侥幸成为秦国将军,眼看小小的韩国竟敢夺走阁下的封土,我蒙骜还有什么脸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

范睢赶紧向蒙骜答拜说:“我愿意把夺回汝南之事托付您!”于是蒙骜就把范睢的话回奏昭王。从此每当范睢谈论到韩国,秦昭王就不想再听,认为范睢是在为夺回汝南而谋划。

参考资料:

-范雎

话说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实至名归,他一生征战30多年,攻城略地70余座,斩杀敌军上百万人,可以称得上功高震主了,可就是这个“功高震主”,害得他不得善终,被秦昭襄王赐剑自刎。可同样功高震主的秦国名将王翦,却得以善终,他们二人的下场为何截然不同?

这得从二人侍奉的秦王说起,白起崛起是在秦昭襄王期间,而王翦的崛起却是在秦王嬴政期间。所以笔者得先分析一下二位秦王的差异。

秦昭襄王早年是在燕国做过人质的,后来在魏冉的保举支持下才登上了王位,而且即位初期,宣太后联合外戚魏冉独揽朝政,可以说他根本没什么话语权。而后来在范雎的策划之下,才从宣太后和魏冉手中夺回了军政大权。

而白起正是由魏冉的推举才开始在秦国建功立业的,可以说魏冉是白起在朝廷内部的最大靠山。公元前266年,魏冉被罢免,白起虽然已经战功赫赫,但他和继任的丞相范雎并没什么深交,再后来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令白起名震华夏,便让范雎起了防范之心。

而秦昭襄王得益于范雎的帮助才扳倒了宣太后和魏冉,所以对范雎自然更加信任。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乘胜灭赵的时候,范雎却向秦昭王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以休兵为借口,阻止了白起获取灭国之功的可能。从而让秦国错失了攻灭赵国的战机。

而后由于赵国毁约,只求和,而不向秦国割地,迫使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赵国。此刻白起正在病中,所以王陵和王龁前后攻打赵都邯郸都接连吃了败仗。而白起病好之后却以战机已失,而赵国必定誓死抵抗为由,拒绝领兵出征。

恰好,前线战事不利,白起又是个情商极低的耿直boy,还跟秦昭襄王嘚瑟。所以,在范雎和秦昭襄王的谋划之下,赶白起出咸阳,又赐剑让其自刎。

再看秦王嬴政,即位初期,也是遭到吕不韦这样的权臣把持朝政,后来23岁的他在李斯的帮助下才放逐了吕不韦,从而执掌朝政。在王翦父子的帮助下得以灭了六国,统一天下。

而嬴政也不像秦昭襄王那样死不认错,在轻信李信之言而攻楚大败之后,主动登门向王翦认错,并让他统领60万大军灭了楚国。

王翦除了没赶上攻灭韩国,其他五国,均遭到了王翦的率军打击。尤其是赵国和楚国的灭亡,均出自王翦之手。当时的他可谓功高震主,但极有心机的他,有白起的前车之鉴,所以故意表现出贪财的嘴脸,显示出他并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对让秦王嬴政对他放宽心。

而当时心胸狭隘的范雎同样手握大权,他为了避免范雎的打压,得知魏齐是范雎的心头大患,所以出谋划策帮他除掉了魏齐,以此得到了范雎的友谊。而且在秦王嬴政即将统一天下前夕,急流勇退,把统一的功劳让给别人,以此保全自己的性命。

所以,白起和王翦命运的不同,除了二人性格迥异,情商有高低不同,还要看二位君主秦昭王和秦始皇的性格,当然还有丞相范雎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历史上的范雎

 导语:最近,历史题材的**电视风起,其中《大秦帝国》就是一部质量优良的历史剧,但其中对于秦国名相范雎的塑造似乎有偏颇,让我们一起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