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炎帝的传说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3收藏

关于炎帝的传说故事,第1张

  神农氏,即炎帝,中国远古 传说 中的太阳神。那你知道关于炎帝的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关于炎帝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炎帝的传说故事篇1

 炎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现在所称的“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为缔造中华古国最早的文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继女娲后为 天下 共主,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在伏羲制定姓氏后,人们就分为不同的氏族。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造人补天以后,又轮转了不计其数的春秋寒暑。在一个普通黄昏,西边残阳如血,东边晶莹的圆月已悄悄攀上了柳梢,一个叫做任姒的女郎仍在姜水岸边踯躅。古今中外,年轻漂亮、多情善感的女子都一样,她们的心思谁也猜不透。

 突然,一道红光自碧波深处激射而出,任姒猛抬头,见一条赤髯神龙升至半空,双目发出两道神光,与她的目光交接。四目相交刹那间,任姒只觉心灵悸动,似有所感,她用手拭一拭眼睛,定一定神,再定睛望去,但见暮色渐合,波澜不惊。天空河水,都黑幽幽的,哪有什么神龙呵!神龙见首不见尾,任姒却就此 怀孕 了,足月产下一子,牛首人身,即以姜水之姜为姓。此子乃南方火德之帝,故号炎帝。

 这位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的炎帝,刚刚诞生的时候,身边的大地上就涌出了九眼井。这九眼井的水彼此相连,如果汲取其中一口井的水,那么其他八口井的水都会跟着波动起来。

 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抒猎、 捕鱼 、采摘野果为生,挨饿、受冻、遇险,过着原始游牧生活。禽兽、果实 自然 生长的脚步怎赶得上人类繁育众多的速度一旦野生的动、 植物 都被人吃完了,天下黎民岂不要饥饿而死因为民以食为天呀。炎帝是极仁慈、极具爱心的大神。他见人口日趋繁多,自然资源渐渐匮乏,顿生忧患意识。于是炎帝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尝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南方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适合人类食用的谷种。吩咐百姓春天播种在开垦过的土里,经常施肥灌溉,拔除芜草,到秋天时就能获得丰收。他见人民耕作栽插十分辛苦,就断木作耜,揉木作耒,创制农具。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 孕育 生长;并委任仙人赤松子为雨师,观测气象,调节晴雨。于是年年五谷丰登。民众鼓腹而歌,感念炎帝的功德,尊称他为“神农”。

 炎帝不单单是农业神,同时也是医药神。炎帝教会了人们农业技术,保证了生活的物资来源,又创立了医药学,保证了人们的生命和 健康 。他巡视四方,看见百姓大多面部黄肿,有 风湿 之病,或者老弱病残身受 疾病 之苦,心中十分不安。就踏遍三山五岳,采集天下异草。传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叫做“赭鞭”。世间的各 种植 物,一经赭鞭抽打,无论有毒无毒,或塞或热,各种性质都会呈现出来。他就依据药草的不同药性,给病人治病。

 为了进一步辨识药物的性味和功能,更好地救死扶伤,炎帝又亲自尝百草。他的身体玲珑透明,从外面即可看清五脏六腑,因此以身试药,看着草药在身体里如何发挥作用。炎帝做好两个口袋带在身边,打算将好吃的放在左边的袋子里作食物,不好吃而有特殊功效的,则放在右边的袋子里作药用。他准备妥当后,就开始尝百草。首先,他尝了一片鲜嫩的小绿叶。小绿叶一落进肚子里,上下来回清洗肠胃,把肚子里各部分都洗擦得清清爽爽,让人十分舒畅!因为小绿叶在肚子里上上下下,就像来回巡查一样,炎帝称之为“查”。他认为“查”有益可吃,就收到左边的袋子里。后来人不知怎么却写成了“茶”。

 他接着尝了一朵蝴蝶样的淡红小花,叶儿像羽毛,样子很美。拿起来香味扑鼻,吃在嘴里甜丝丝的,这就是后人所称的“甘草”。神农觉得甘草好吃极了,于是也放到左边的袋子里。

 随后尝了一种别致的小绿花。花朵像禾穗一样挂在茎上,椭圆的叶子有小小的尖端。拿来尝一尝,又苦又酸,果实上还有刺。这东西在肚子里一下接一下顶撞不止,竟然连炎帝的膝头都弄得肿起来,肿得像牛膝盖。炎帝知道不妙,赶忙吞下一把茶叶才解了毒。这种东西后来叫做“牛膝”,是放在神农右边袋子里的。

 他就这样把百草一一尝遍,有时候中了毒,就吞下一把茶叶。平均一天之内,中毒十多次,更有甚者,一天中毒七十次。幸亏他能够马上知道中毒部位,找到解救的方法。炎帝尝试完了百草的药性,将温、凉、寒、热的药物各置一处,按照君臣佐使之义,撰写成医书药方,以造福人类。 医学 一科,至此方始建立。

 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制造耒耜,种植五谷;尝遍百草,开设医药;设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做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 绘画 ,教民猎兽、 健身 ,教民音乐、 舞蹈 ,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炎帝就这样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改善人民的生活,改进人民的生存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咸就。

 然而,到了晚年,炎帝的创造力发挥得差不多了,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另一个伟大的领袖一一黄帝开始崛起,而黄帝也是一位锐意进取的、很有能力的领袖,他们的处世方式产生了矛盾。矛盾如此之激烈,以至于只能通过战争的方法来解决矛盾。最后,他们二人在阪泉之野展开战斗。炎帝是太阳神,手下又有火神祝融,就采用火攻。黄帝是雷雨之神,就用水攻。你来我去几个回合,不分上下。黄帝统率十万神兵、十万人众、十万鬼卒,以翱翔天穹的鹰、雕、鹫、鹞等凶禽作旗帜,以驰骋原野的虎、豹、熊、罴等猛兽作前驱,与炎帝展开决战。两军交锋,杀声震天,白刃耀日,战争异常地残酷和激烈,战场上血流成河,使那些木质的武器都漂浮了起来。结果,战争以年富力强的黄帝的胜利而告终。

 阪泉之战后,炎帝意识到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他就顺应潮流,急流勇退。来到了偏僻的南方,做了掌管南方的天神,和火神祝融一起,齐心协力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掌管着一年四季中的夏季。

 炎帝的夫人是赤水氏之女听沃,她与炎帝所生的男孩名叫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火神祝融。祝融被贬谪到长江流域,生下了后来怒触不周山的水神共工。共工的儿子术器生有异相,他的头顶平整如削;另外一个儿子叫后土,是土地之神。土神后土生下时间神噎鸣,噎鸣有十二个孩子,他们是困敦(子年)、赤奋若(丑年)、摄提格(寅年)等十二太岁神。后土还有位孙儿,即逐日的夸父。

 炎帝有四个女儿,这四个女儿的命运各不相同。

 其中一个命运最好。炎帝手下有个掌雨官,名叫赤松子。这个人喜欢炼丹药,常常服食一种“水玉”,也就是水晶。日子久了身体就起了变化,最后跳进大火中,让身体焚烧结果脱胎换骨,成了神仙。炎帝的这位女儿自幼十分信服赤松子,在赤松子得道后,跟着赤松子到昆仑山,在西王母住过的石屋中修仙,最后经过服食水晶和焚烧,也脱了凡胎,修成神仙,一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炎帝还有一个女儿,学遒得了仙,住在南阳愕山的桑树上,她的身躯有时候化为白鹊,有时候仍然保持女人的姿态。炎帝看见她的如此奇怪的举动,悲痛万分,千方百计的想把她引诱下来,可是,绞尽脑汁,都没有 成功 。后来,炎帝干脆让人在树下放一把火,企图迫胁她下来,可是,在万丈火焰中,年轻美貌的姑娘反倒蜕化了血肉的身躯,冉冉升上了天空。此后,人们每年都拿这棵树上的雀巢烧成灰,调和水,来喂蚕,据说,如此这般,孵化出来的蚕可以多吐丝,吐好丝。

 炎帝另一个女儿名叫瑶姬。她是个多情少女,可惜刚到出嫁的年龄就死了。一缕芳魂飘到姑瑶山上,变作一棵瑶草,开出美丽的黄花,结成像菟丝子一样的果实,吃了这种果实的人,会人见人爱。天帝哀怜她早死,就封她做巫山的云雨神。早晨她化作美丽的朝云,在山谷间飘游,黄昏又变作潇潇的暮雨,倾泻满腔哀怨。她始终是那么多情,等待着知心的人……

 炎帝还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她的 事迹 最悲壮。

 据说有一次她到东海去游玩,海上忽然起了风暴,她不幸淹死在海中。她的灵魂不散,化成了一只花头、白嘴、红足的“精卫鸟”。她深怨大海吞没了她年轻的生命,发誓要把大海填平,因此不断去衔西山的石子和树枝去填海,精神真可和愚公移山媲美。民间又把这种鸟叫作带女雀。晋代诗人陶渊明曾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诗句,歌颂这种锲而不合的精神。

关于炎帝的传说故事篇2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 乐器 ,让百姓懂得 礼仪 ,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关于炎帝的传说故事篇3

 古书记载,他和黄帝是同胞兄弟。父亲是少典氏。母亲是有桥氏。黄帝生于姬水边,故以姬为氏,炎帝生于姜水边,故以姜为氏。关于他的诞生,有一个传说:在某个黄昏,残阳如血,东边晶莹的圆月刚刚攀上柳梢,一位新娘子在姜水岸边徘徊,其心思谁也猜不稳定。突然,一道红光自碧波深处激射而出,新娘抬头,见一条赤须神龙升到半空,双目发出两道神光,与她目光对接。新娘内心感到惊动,用手拭一拭眼睛,却什么人也没没有,回家便怀孕,十月后生下,牛首人身。

 炎帝人称太阳神。炎帝极其慈爱大神。他“行仁道”,比黄帝还要多。在他之前,人们以狩猎捕鱼为生。但是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仅仅依靠狩猎已经吃不饱了。那么应该怎么办炎帝愁得几日不眠,夜夜坐卧不安。有一天,他在一个阳坡上走着,一丛嫩绿的小苗映入了他的眼帘。这种小苗,他过去已经见过了多少次,但均没有注意过。今天却很有 兴趣 地研究起来。他弯下身子,轻轻扒开小苗周围的土,发现每棵苗的根部都有一个还没有腐烂的果实皮。于是他便沿着阳坡,又找到了几丛别的小苗,发现有丛很奇特,就是果实样的东西在苗尖上顶着。炎帝想,这些小苗一定都是由那些树草的果实变成的。如果能分辨出那些果实是能够食用的,将那些云彩食用的果实埋入地下,让它发芽,开花,结果,人们不就解决了吃的问题了吗想到这里,他悉容顿展,立即带上一些人,踏遍三山五岳,经过多年的辛苦,终于选出了黍、稷、麻、麦、豆这五种作物来,并教人类如何播种、如何管理后人把这五种作物称为五谷。他又发明了两种农具,即耒和耜,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据说他还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亮,使五谷得以孕育生长。我国的农业从此兴起。人们感受他的功德,尊称他为“神农”,这样他就成了农业之神。

 炎帝还是医药之神。他巡视四方,见百姓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甚至因此而死亡,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踏遍三山五岳采集天下异草,一一品尝,确定它们的味道和药性。据说他在一天之中中过七十次毒。辛亏他掌握了一些草木的药性,以毒攻毒,才一次次化险为夷。传说有一天,他正在山间小道行走,突然看到路边有一条赭鞭,便顺手捡了起来,无意识地朝草丛中抽了一鞭,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赭鞭刚接触到草丛,他就顿觉恶心,如同中毒一般,肚子里总想呕吐。于是他赶快把赭鞭扔在地上。这时又有怪事发生了。当赭鞭扔到地上,碰到另一片草丛时,他便马上感到心清气爽。他把两处的草都拿来鉴别一下,发现早先的那丛草有剧毒,后来的那丛草能够解除毒性。这才懂得,这赭鞭是一条能够鉴定百草性质的神鞭。炎帝高兴极了,一路上不顾一切挥动赭鞭,抽打草木,辨别药性。从此之后,他不仅免除了品尝之苦,而且大大提高了速度。另一种传说,神农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子断烂而死。

 炎帝又叫人民成立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在市场上互相交换。让人们在日头正中时来市场交易,过了这段时间散市。

黄帝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因养有猛兽熊,也称有熊氏。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统一部落联盟,成为“黄帝”首领。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历史上的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和“炎黄子孙”。

炎帝

神农氏便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他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黄、炎两族最初居住在今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后来逐渐东移。黄帝族的迁徙路线偏北些,东渡黄河以后,沿着中条山、太行山的山边地带直到今冀北地区。炎帝族的迁徙路线稍偏南,顺着渭水和黄河两岸发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鲁东北一带。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曾与所迁地区的土著部落发生过斗争,《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族曾经“北逐荤粥”,《逸周书·尝麦》说炎帝族和原居于鲁、豫一带的蚩尤族发生激烈冲突,并被蚩尤族打败。黄帝族应炎帝族的请求而与蚩尤族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关系密切,所以黄帝族亦和处于东方的太昊、少昊两族作战,并赢得胜利。

黄帝族打败蚩尤族以后,和太昊、少昊两族修好关系,在中原地区扩大了影响,但炎帝族却图谋与之争夺在各个部落间的主导地位,于是黄帝便“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①。阪泉之战先后进行了三次,炎帝族战败并归服了黄帝。此后,黄帝族与炎帝族联合,在我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日益广泛。

新石器时代后期,黄帝族的影响更加扩大。战国、秦、汉期间,人们对黄帝族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司马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里叙述了这样一个系统:我国上古时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为一。上面这个系统里的名称绝大多数都不应当视为某一个人的名字,而应当作为族名来认识。相传黄帝25子,实即由黄帝族繁衍出来的25个氏族。我国古代文献里,几乎众口一辞地盛赞黄帝的巨大影响,很可能在那个时代已经形成了以黄帝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在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中,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被尊称为五帝,是最有影响的部落联盟首领。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以及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在陕西北部,后来向东北迁徙,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部落的发祥地在陕西渭水中游一带,其东迁路线是沿着渭水东下,顺着黄河南岸到达山东。蚩尤部落的活动范围大致是北自山东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东达海边。

炎帝部落东迁的结果,是在山东、河南一带与原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蚩尤部落相遇,发生了冲突。经过长期的斗争,炎帝部落被打败,逃往河北涿鹿投靠黄帝部落。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在涿鹿进行了大战,蚩尤败后逃到冀州一带,被黄帝部落杀死。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式的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种野兽,打仗时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和炎帝强大的同盟军队,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一时间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终于打败了蚩尤。也有一种传说,说是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用“指南车”来指引,带领兵士,依着蚩尤逃跑的方向追击,结果把蚩尤捉住杀死。

战后,黄帝对蚩尤部落采取了安抚政策,这样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员就加入了炎黄部落。不久,炎、黄为争做霸主,也发生了冲突,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的蚩尤村),炎帝被打败,这就是“阪泉之战”。战后,炎帝部落彻底归服了黄帝,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员,进一步结合起来。黄帝在今涿鹿县矾山镇建起历史上最早的一座都城--黄帝城(遗址今仍保留)。

涿鹿和阪泉两次大战后,炎黄后裔从河北一带向南发展,打败了其他部落,一直进到黄河流域一带定居下来。中原地区的那些原来不同祖先的居民,不管是炎黄蚩部落的后裔,还是夷人、羌人部落的后裔,都自认为是黄帝子孙,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组成了我国中原地区的远古居民,自称“华夏族”。西初周年,周公营建洛邑,称之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又是华夏族,所以古代人称为“中华”。后来,由于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华”逐渐成为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中华民族成为我国各民族的总称。“炎黄子孙”随之带有更广泛的含义,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称谓。

三皇神农尝百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后来人们把神农与伏羲、女娲合称为“三皇”。

炎帝生于姜水,故姓姜,出生时是人身牛首。一天炎帝在九龙泉沐浴后,头上的牛角隐去,而且天资更加聪颖,后来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领。炎帝在常羊山下、姜水之畔,始做耒耜(一种像犁的农具),降牛耕田,教民稼穑,发展了原始农业,创立了以原始农耕为代表的姜炎文化。因此被尊称为“农业之神”。炎帝还是创立中国医学的先驱。炎帝为了给先民疗疾治病,曾遍尝百草,这就是流传民间的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据说炎帝采药尝草、研究医药期间,曾一日遇七十毒,140岁那年,他上天台山采药,误尝小狼毒(俗称断肠草)而为民捐躯。后人于是根据他对草药的长期研究整理出中医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炎帝也因此被尊称为“神农氏、医药之神”。至于炎帝为什么被称为“太阳之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炎帝得到丹雀鸟送来的嘉禾后,开始教民稼穑,但因不懂阴阳有差,种下后,禾苗只开花不结果。于是炎帝便乘骑五色鸟不远万里飞临东海,经过千辛万苦,最后终于从东海抱回了太阳,从此大地便五谷丰登。

炎黄华夏尧舜鲧禹起源说

夏朝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制度,商朝开创了最早的贸易交流,周朝开始了最早的封建管理模式。

古人常以部落或联盟首领的特长,或开创性的文明功绩来敬称他们的首领。

最早推广系统用火的首领称为“炎帝”。

最早推广射箭习武的首领称为“黄帝”。

最早推广采摘种植的首领称为“华”。

最早推广农耕生产的首领称为“夏”。

最早推广制陶的首领称为“尧”。

最早推行熟食制度的首领称为“舜”

最早推广渔业的首领称为“鲧”。

最早推广治蛇治水的首领称为“禹”。

接着来让我们看看“炎黄华夏尧舜鲧禹”的甲骨文象形造字本义。

1“炎”字

炎=火堆+火堆

表示火焰绵延。

造字本义:远古时代的先民焚山而猎。

最早推广系统用火的首领称为“炎帝”。

2“黄”字

“寅”、“黄”在甲骨文中同源,后分化。

黄,甲骨文是指事字,在“矢”的字形(箭竿)上加一圈指事符号,表示箭竿穿透其中,即用来练习射箭的箭靶的靶心。古人用赤碣色的泥浆,在箭靶上涂抹出一圈赤碣色的靶心,使之醒目,便于瞄准。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箭靶上用赤碣色泥浆涂抹的醒目靶心。

“黄”:指古代箭靶的靶心。

“广”的繁体字“广”:指古代射箭场。

最早推广射箭习武的首领称为“黄帝”。

3“华”字

“华”通““华”通“花”

华,甲骨文象形为一棵树上满是花枝的样子。表示古人用花枝装饰欢庆的乐器。

造字本义:树木开花。

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华”

华=(化,变,无中生有)+(十,是“屮”的变形,即草)

表示由草蔓生发的花朵。

现代汉语中“华”的本义通常由“花”代替。

“荣”的造字本义是木本植物开花。

“华”的造字本义是草本植物开花。

然而古籍的用字情形却常常相反:称草本植物开花为“华”,称木本植物开花为“荣”

最早推广采摘种植的首领称为“华”。

4“夏”字

夏=赤着脚的人+尖嘴锄具

表示一个赤着脚的人手持尖嘴锄下地劳动。

“页”字头表示观测天象与劳作。

“页”造字本义:名词,人的头部、脸部。好比与头部脸部有关的字都有“页”部,如:颊,领,颈。

“夏”造字本义:动词,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应季农忙。

最早推广农耕生产的首领称为“夏”。

5“尧”字

“尧”的繁体为“尧”,甲骨文象形为一个人肩扛着陶器。

造字本义:名词,头顶陶器的人。中国古代最早的制陶者。

最早推广制陶的首领称为“尧”。

6“舜”字

舜=(炙,烧烤)+(土,用湿泥涂裹),表示将食物、尤其是兽肉涂裹湿泥后用火烧烤,以减少对食物的破坏。

(炙,炎,火焰)+(舛,舞蹈的两足),表示手持炬舞蹈,以敬火神。

造字本义:手举火把舞蹈,以示对火的崇拜。

最早推行熟食制度的首领称为“舜”

7“鲧”字

鲧=+鱼手执钓杆、钓线

表示钓鱼。

造字本义:最早捕鱼垂钓的部落首领,据传为夏王禹之父。篆文将金文手执钓绳的样子简化成“系”。

最早推广渔业的首领称为“鲧”。

8“禹”字

禹=(虫,蛇)+(又,用手抓、捕)

表示捕蛇。

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捕蛇斗兽的猛士,夏部落的领袖,据传为鲧之子。

最早推广治蛇治水的首领称为“禹”。

关于炎帝的传说故事

  神农氏,即炎帝,中国远古 传说 中的太阳神。那你知道关于炎帝的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关于炎帝的传说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