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几大分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文物的几大分类,第1张

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我们将在以后分类进行阐述。可移动文物共分为以下26大类:青铜器 玉器 陶瓷 金银器 钱币 雕塑 书画 漆器 家俱 科技文物 铜镜 古籍善本 玺印 竹木骨角雕刻 织绣 甲骨 文房四宝 紫砂器 古董钟表 景泰蓝 鼻烟壶 宣德炉 砖瓦 宝石 扇子 杂项 文物史迹共分为以下12大项: 人文初始 历史古都 名城揽胜 沙场秋风 科技杰作 万里长城 建筑精华 园林艺术 宫观寺堂 帝陵名冢 直面真品 名人遗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省份是山西

  山西(119)河南(97)陕西(89)河北(86) 浙江(74) 四川(62) 北京(60)江苏(53)湖北(52) 山东(51) 广东(48)福建(45) 甘肃(42) 新疆(41)内蒙古(36) 安徽(36)辽宁(35) 湖南(34) 云南(32) 西藏(27) 江西(24) 广西(22) 贵州(19) 吉林(18)上海(16)黑龙江(14) 重庆(13) 青海(11) 宁夏(10) 天津(8) 海南(7) 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较多的地级市:西安(33) 保定(24) 运城(22) 晋城(1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县(县级市): 登封市(13)</B>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应当得到很好保护。

中国的古籍在历史上迭经水火兵燹等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受到破坏甚至毁灭,现在的古籍与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籍相比已经是万不存一,所以保护古籍就显得更为重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同样适用于古籍。然而,由于保存条件不善,古籍遭受虫蠹鼠啮、霉蚀烬毁、酸化老化等原因形成破损,有的甚至变成无法翻阅的“书砖”或严重虫蛀、絮化古籍。竭尽全力保护抢救古籍,千方百计地保证古籍安全,已成为当前一项急迫的任务。

文物的史料作用 可证实文献之记载,校正文献之谬误,补充文献记载之缺佚。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文物则是研究、恢复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

文物的证史作用 中国古代文献是中国的文化宝库。而丰富多彩的文物,对古文献记载的证实,不仅增加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可靠性与珍贵性,而且又增加了实物资料,成为文献记载的真实见证。从另一个角度讲,文物可以证明文献记载的历史将文献和文物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文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相吻合者已不乏其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商代的世系。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载,经考证与《史记》记载基本相符《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记载了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并各有兵法传世的史实,《汉书·艺文志》中也作了著录。此后,《孙子兵法》不传,众说不一。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从而证明《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正确,使自隋代以来的疑问和误传得以澄清。《后汉书·礼仪志》 中记载的玉柙 (玉衣)葬制,也由河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广东、北京等地出土的完整玉衣或玉衣上的玉片及所使用的金缕、银缕、铜缕等得到证实。

文物的正史作用 在古代,有些史籍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误,有些在流传中缺佚,有些被统治阶级删改等,这就使文物的正史作用有了极其珍贵的价值。它的表现是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

在古代,金石学家以金石文字正诸史之谬误,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只限于金石,现在可利用各类文物中的资料订正文献记载。这就使文物的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发挥。

在地方志中对一些古迹的记载,由于时代的限制,缺乏资料,又未实地调查,往往以一些传说为据,使记载失实。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少已得以澄清,如河北省磁县许多古,在地方志等古籍中称为“曹操七十二疑”,但经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包括墓志)证明并非曹操七十二疑,而是北朝墓群,是东魏、北齐的皇室及王公贵族墓地。

在古文献中,往往记载一些生产和生活器物的状况,这些记载又往往被认为是它们产生的时间,以导致错误。《韩非子》、《周礼》中,有关于髹漆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薄板胎漆器出现于战国中期。实际上中国漆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即出土有漆器,商代遗址和墓葬中更有多处发现。这些出土文物,都校正了《韩非子》和《周礼》的记载。

文物的补史作用 对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以研究和恢复其历史面貌;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补文字记载的缺佚,以提供比文字记载更丰富多彩的资料。

中国的各种古籍,是研究不同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但不可忽视的是正史和其他古籍,受阶级局限和当时条件的限制,有大量史实,特别是关于劳动生产者的史实并未被记载,使为数众多的史实失传,还有不少史籍在历史上散失不传,许多史实被湮没。同时,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文献记载的史实,年代愈早的文献,记载的史实愈简略,甚或不予记载,这就使许许多多能说明社会各个方面的史实缺载。

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文物,完全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文物本身储存的信息,可以为研究不同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而有文字的文物,如甲骨文金文、竹木简牍、帛书、古写本、古印本、石刻等,更是直接记载了历史的不同方面,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从而使人们得以了解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 5种秦法律文书竹简,其内容远远超过了李悝《法经》的范畴,已具备刑法、 诉讼法、 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方面的内容。湖南省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5种医书,成书年代都早于《黄帝内经》,在内容上没有五行学说的痕迹,填补了中国早期医学史上的空白。

文物的史料功能 文物作为实物史料,其证史、正史、补史的作用是开展科学研究,发挥文物作用的第一步。在完成第一步工作之后,还要运用这些可信而翔实的资料,研究历史,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文物史料对专门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史、畜牧业史、 纺织史、 陶瓷史、冶金史、建筑史、交通史、天文史、雕塑史、医药史等专业史的研究,都离不开文物史料,特别是原始社会无文字记载,只有依靠文物史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物的物质成分和所储存的信息了解的越来越清楚,可为专门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更加详细和精确的资料。文物作为有形的物体,在绘画、雕塑等一些专门史的研究中,是十分形象生动的实物史料。它比文献资料有更加特殊的价值。

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文物同样具有特殊价值。在研究中只依靠文献资料,只作文字描述,不易给人一个形象概念,若增加文物史料,插图与文字配合,人们一看就清楚了。人们从古建筑、绘画、雕塑等形式上,就比较容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

古代文物可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文物所储存的科技信息,是借鉴的重要内容。对古代文物所具有的物质形式,可在研究其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中国古代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但运用这些技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有些在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其中有的经整理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检测,已获得了储存在文物中的科技信息,成为发展今日科学技术的借鉴,或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文物中有大量文物本身就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蕴藏着当时的科学信息。对这一类文物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会为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提供信息和资料。古代的天文文物和冶金、水利、建筑等方面的文物都程度不同的包含了古代的科学信息。在战国时期使用失蜡法铸造铜器,汉代使用土法生产球墨铸铁等,都属于这一类。

借鉴与促进艺术发展 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借鉴。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文化艺术都是在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书法、绘画艺术,就是在学习前人作品(许多已成为文物)、借鉴前人优点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风格和个人艺术风格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是这样,其他文化艺术也莫不如此。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规定: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三级文物。

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藏品数量有140万件,包括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万套,也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进馆必看:四羊方尊、红山玉龙、利簋、青瓷莲花尊、虢季子白盘、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后母戊鼎、木雕观音、西周重器大盂鼎、圆鼎之最子龙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很大,馆内分南北两个区,一共48个展厅,哪怕你走马观花,也需要花费1天的时间才能勉强看完。但是,如果你同时是历史和艺术的爱好者,建议一定要专门来打卡一次。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素有文物界“半壁江山”的美誉。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12万件,尤其是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以春秋晚期的青铜器最为出名。

进馆必看:晋侯苏、钟玉神人、淳化秘阁法帖4卷、大克鼎、鸭头丸帖卷、草书上虞帖、高逸图卷、白釉镂雕宫殿人物枕、粉彩蝠桃纹瓶。

如果你是瓷器爱好者,到上海来一定要来这里打卡。上海博物馆的参观者很多,工作日还好,一到周末就是排长队了,到了下午4点就停止进馆,建议尽早。另外馆内不定期有志愿者免费讲解提供帮助,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妨大胆地向他们咨询。

秦始皇陵博物院

中国较大规模的皇陵,它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进馆必看:跪射俑,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兵马俑,他们头挽发髻,身披铠甲,持握弓箭的双手置于腰间,眼睛注视正前方,面容冷静,这些细节都清晰可见。

第一次去参观兵马俑的朋友一定要选择专业导游,否则故事都讲不好,还导啥?如果不想请,蹭听也行,不然你辛辛苦苦去看那几个大坑,会有种到此一游的感觉,当然如果你对这段历史很熟悉的话,可以全程自助游。

另外,一定要避开节假日,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也是全程懵圈的,幸亏一起的朋友在西安生活,对于这里相当熟悉,全程陪同全程讲解(她学历史的),但是也是有种比较匆忙的感觉,主要是那天是周末,人太多了。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进馆必看:马王堆汉墓古尸、西汉直裾素纱襌衣、商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这是到长沙必打卡的一个景点,马王堆在长沙无人不知,建议大家一进馆就直奔主题,先上3楼看马王堆汉墓,场面太震撼,传说太唯美,历史感超强。

苏州博物馆

粉墙黛瓦里,装着姑苏城的前世与今生。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设计风格来自旺了17代的名门望族贝家的后人,贝聿铭的手笔。苏州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多是苏州本地出土的文物,很有本土的特色。

进馆必看:真珠舍利宝幢、手植藤、微缩明式家具。

博物馆建筑其本身就很有观赏特点,将园林元素和西方的几何学构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湖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贝聊珠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让人过目不忘之余,还多了一个爱上这座城市的理由。进去之后直接拍照就对了,画面不要太美。

文物依照其特点、历史文化背景、规模大小有很多分类,但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

1,时代分类法

时代分类法是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任何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年代),没有时代的文物是不存在的。有的文物由于流传及本身原因,时代一时尚难判明,这应属对文物的认识问题,和文物必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是不同的问题,不能相提并论。

2,区域分类法

区域分类法,是以文物所在地点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有产生它的地点,或有出土地点,或有收藏地点,或有埋藏与建立的地点,总的来说,都有它的所在位置。

离开了具体的地点,文物是无法存在的。区域分类法,就是以此为根据,按照文物所在的区域实行归类。

它的优点是,通过区域文物归类,使人们对某个区域的文物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特别是有利于加强对文物实行分区域的管理。

3,存在形态分类法

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文物,都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某个地方,这一点与文物都存在于一定的地区有相似之处。这里所谓的存在形态,是指文物的体量的动与静,直观的存在与隐蔽的存在,存在于收藏处所与存存散于社会等。

根据存在形态分类法的上述含义,在对文物进行归类时,具体划分方法为依文物体量的动与静分类。据此我们可以把文物划分为不可移动文和可移动文物。

4,质地分类法

质地分类法,是以制作文物的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而成的文化遗物。由于所用物质材料的多样性,根据不同质地材料进行文物归类,是质地分类法的出发点。

5,功用分类法

功用分类法,是以文物的功用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的方法。文物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历史遗存,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制作的,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文物,都有它的用途。

人们不会去制作毫无用处的物品,不会去建造没有具体用途的建筑物,这是显而易见的。正由于此,在对文物分类时,通过对其功用的研究,可以把功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物聚为一类,形成不同的类别。

-文物

阜阳汉简经整理编纂分为10多种古籍,因原有书名标题无一残存,今名或用传本原名,或据内容另拟。其中有《苍颉篇》、《诗经》、《周易》、《万物》、《吕氏春秋》等。

《苍颉篇》120余片,存540余字,约有40个较完整的小节或句子,并有《爰历篇》的首句“爰历次,继续前图”。残简应包括李斯所作《苍颉》、赵高所作《爰历》、胡毋敬所作《博学》,可能是比较接近秦人原作,尚未经过汉初“闾里书师”删改修订的本子。这是此书亡佚千年后最重要的一次发现。

《诗经》170余片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曹》、《豳》十四国风65首残文及《小雅》、《鹿鸣之什》4首残文,与今本《毛诗》有近百字异文,与齐、鲁、韩三家《诗》亦各不同,应是流传于楚地的另一种本子。据考,写《诗》竹简复原后为汉尺一尺一、二寸,与文献记载写六经用二尺四寸简的制度不合。知汉初制度与中、后期不同,本简可补史阙。

《周易》近 600片,有今本《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四十多卦,涉及卦辞、爻辞的约 200片,与今本不同的卜事之辞约 400片。卜事之辞有晴雨、田渔、征战、事君、术官、居家、行旅、嫁娶、疾病、出亡、举事、君王、大臣之卜。卦辞与今本《周易》有若干异文,有些显然优于今本。竹简卦画阴爻作“八”形,今存《大有》、《临》、《离》三卦,分别作、局、。

《万物》 130余片,可能是早期的本草、方术性质的书籍,主要为医药卫生及物理、物性方面的内容,为研究中国医药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务员程》170余片,为作业工技者规定用人、用工、用料的定量和规格,并有若干度量衡进率材料。《算术》40余片,有“均输”等内容,残字较多,已难以属读。

《年表》记周秦以来各国君王在位之年。《大事记》记汉初之事,仅存10余残片。

《刑德》、《日书》、《星占》数种,仅余残片,为日月星辰运行及吉凶祸福之预测。

《吕氏春秋》40余片,多为传本“十二纪”中内容,涉及《孟夏》、《劝学》、《荡兵》等20余篇。第三号木牍篇名标题有 《知士》、《童(重)言》等,与传本《吕氏春秋》合,二者可能有关。

《庄子》约20片,有传本《内篇》中的《逍遥游》、《人间世》,《外篇》中的《骈拇》、《在宥》等以及《杂篇》中的《徐无鬼》、《外物》、《让王》、《天下》等内容,但大多仅存数字,只有“宋元君夜半而梦”(《外物》)故事残留较多。

文物的几大分类

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