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那七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佛学《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那七情?,第1张

  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的感情表现或心理运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成语典故

  《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吕氏年龄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六欲: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对于“七情”,医家、佛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介绍,对于中医学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七情的具体介绍。

中医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

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

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

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

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头绪,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状态。其情绪范围较广,包括从轻微的一时性的忧郁体验到较严重的难以自行恢复的忧郁状态。一般轻者曰忧,中度者称为忧郁,重度忧郁则称为郁症。忧郁以情绪低落、兴趣减低甚或丧失为特征,机体活动水平也处于低下状态,故伴有性欲低下、活动减少等相应表现。

是对所思问题不解,事情未决,思虑担忧的复合情绪状态,通常称为忧思。思虑与忧郁相近,均有脏腑精气不足的内在因素及情绪低落的特征。但思虑尚伴有轻微焦虑,即对所面临的环境感到压力、所考虑的问题感到担忧的心理负担,其思维是正常的活跃的。而忧郁不同,其思维以迟钝呆滞为显著特点。

是指人失去所爱之人或物,及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时的情绪体验。悲有程度的不同,轻微曰难过,稍重可谓悲伤,再甚则曰哀痛。产生悲的外界原因是失去所珍重的人或物和所追求的愿望的破灭,内在因素则是个体的脏气虚衰。悲与喜具有对立属性,表现在对社会事件的满足与破灭、脏腑精气的亏虚与充实两个层面上。

指遇到危险而又无力应付而引发的惧怕不安的情绪体验。恐惧产生的外在因素是面临威肋而无能为力,这是导致恐惧的关键原因。另外,看到或听到恐怖情景,即使并非亲身经历也能产生恐的情绪体验。恐的内在因素主要为脏腑精气亏虚。

指突然遭受意料之外的事件而引发的紧张惊骇的情绪体验。产生惊的关键是意外之事不期而至。惊虽多由外发,但常伴随其他情绪体验,以复合情绪状态存在。如因已盼望之事不期而至产生的惊喜,突遇险情而险未至的惊吓,遭受不测风云而前景未卜时的惊恐等。恐和惊不同,体验较单纯,主要为惧怕不安,伴随逃脱的企图行为,而惊可伴喜亦可伴恐。

七情代表中医学对人的基本情绪的认识。除七情之外,爱与恨、自豪与羞涩、尊严与蔑视等,也是人类基本的情志表现。

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七种情志活动·七情 41 七情 411 喜 412 怒 413 忧 414 思 415 悲 416 恐 417 惊 4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43 七情的致病特点 431 七情皆从心而发 432 直接伤及内脏 433 影响脏腑气机 434 多发为情志病 435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5 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七情 51 单行 52 相须 53 相使 54 相畏 55 相恶 56 相杀 57 相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七情 1 拼音

qī qíng

2 英文参考

seven relatio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even modes of emo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ven emotio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七情:1七种情志活动;2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

4 七种情志活动·七情

七情是人的情志活动的统称,具体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是人类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应[1][2]。

若将七情分属于五脏,则可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于心、肝、脾、肺、肾,称为五志[3]。在正常的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一般不会使人发病[3]。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感 ,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4]。例如不理想的生活、工作环境、天灾人祸以及社会动荡、经济状况变迁等等,均可引发七情而导致疾病[3]。《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5]

七情能否导致发病除七情强度外,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与六*不同,六*自肌表、口鼻由外而入,侵犯人体,故称为外感六*;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病由内生,因而又称为“内伤七情”。

41 七情 411 喜

喜属正常的情志活动,但暴喜无度,则可成为致病因素[6]。《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心在志为喜。”《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喜怒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黄帝内经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暴喜伤阳,暴怒伤阴。”

412 怒

恼怒过度可引起脏腑气血病变,脏腑气血病变可出现情绪急躁易怒[7]。《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怒伤阴”,“怒伤肝”。《素间·四时刺逆从论》:“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413 忧

忧虑过度可引起内脏病变[8]。《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忧伤肺。”《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肝则忧。”《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愁忧恐惧则伤心。”

414 思

思即思虑。《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虑过度可致气机郁结,甚而伤及脾的运化功能[9]。《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

415 悲

悲哀过度可伤脏气,而内脏病变亦可致易悲之症[10]。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 《素问,宣明五气》,“(精气)并于肺则悲。”

416 恐

因恐惧过度引致脏气病变,内脏病变可出现气怯惊恐[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素问,举痛论》:“恐则气下。”《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肝气虚则恐。”

417 惊

惊为生理名词。七情之一[12]。

4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因此,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毫无疑问,内在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情志的变化,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反之,七情太过也会损伤相应的内脏,引起七情致病。[3]

43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直接影响内脏,使脏腑气血失调,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概括起来,七情致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13]:

431 七情皆从心而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既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主宰心理活动,包括情志活动。人的七情都是外界 通过人的感官内传于心,由心所作出的反映,所以说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从心而发之后,不同的情志,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内脏,如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予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432 直接伤及内脏

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关系,因此,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例如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忧,过忧则伤肺;肾主恐,过恐则伤肾。但临床上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曰:“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七情发生之处,故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然后影响到其他脏腑,而引起疾病,所以心在七情发病中起著主导作用。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从临床上看,七情致病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如惊喜伤心,可致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等症。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则见两胁胀痛,善太息,咽中如有物梗阻等症;或气滞血瘀则见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等症;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见呕血,晕厥等症。思虑伤脾,脾失健运则可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

433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的。

(1)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上常见气逆的症状有: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也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2)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心情平静、舒畅。作为致病因素的喜则是指暴喜过度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的症状。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3)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从而出现气短,精神萎靡不振,乏力等症。故《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4)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上常见的气泄于下的症状有两便失禁,甚至昏厥、遗精等。《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5)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损伤心气,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出现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

(6)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从而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脾失健运的症状。

七情也可以影响到人体血液,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而,怒则气上不仅可有头胀头痛,也可出现咯血、呕血等症。其次,七情造成气逆、气下等气机失调的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如惊可致气乱,有时也引起气下。此外,七情所致的证候在疾病过程中也可出现面赤口苦、心烦易怒、失眠以及吐血、衄血等症称为“五志化火”。五志化火多由于气郁过久化热所致,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曰:“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气郁不仅可以化火,也可引起痰郁、湿郁、食郁、血郁等。

434 多发为情志病

七情致病不仅可引起痿证、瘰疬等表现为躯体疾患的心身疾病,还常可导致癫狂、惊悸等表现为精神失常为主的精神病。从临床实际看,虽然各种致病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情志失常的病证,但以七情致病为多。这是因为七情虽能影响各有关脏腑,但主要影响到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心,所以七情致病多可发为情志病证。

435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七情所致的病证,其病势变化与七情关系十分密切。例如,临床上七情内伤导致肝气失调出现的梅核气、胃脘痛,以及腹泻等病证,往往会因情志 而病势明显加重。这也可以说是七情致病的特点之一。

5 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七情

七情(seven relations[14])指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见《神农本草经》。即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14][2]。说明中药配伍后药效、毒性变化的关系[1]。

51 单行

单行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5]。出《神农本草经》。指单用一味药,以起应有的效能[15]。如甘草汤、独参汤等[15]。

52 相须

相须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两种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以互相增强作用[16]。如知母配黄柏[16]。

53 相使

相使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两种以上药物同用。一种药为主,其余药为辅,以提高其药效[16]。如款冬花配杏仁[16]。

54 相畏

相畏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利用药物的互相抑制作用,以减少或抑制某一药物的有害成分,而发挥临床效能[16]。如半夏畏生姜,因生姜能抑制半夏的毒性[16]。

55 相恶

相恶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16]。如生姜恶黄芩,因黄芩能减弱生姜的温性[16]。

56 相杀

相杀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如绿豆杀巴豆毒[16]。

57 相反

佛学《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那七情?

  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的感情表现或心理运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成语典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