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捻金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4收藏

一捻金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一捻金药典标准 31 品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性状 35 鉴别 36 检查 37 含量测定 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74 测定法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312 版本 4 《古今医鉴》卷十三方之一捻金 41 方名 42 一捻金的别名 43 组成 44 主治 45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用药禁忌 48 附注 5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之一捻金 6 《中药制剂手册》方之一捻金 7 《传信适用方》卷二方之一捻金 71 方名 72 一捻金的别名 73 组成 74 主治 75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77 附注 8 《普济方》卷七十六方之一捻金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医统》卷四十四引《医学集成》方之一捻金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医学入门》卷八方之一捻金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06 附注 11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一捻金 111 方名 112 一捻金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主治 115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用药禁忌 12 《惠直堂方》卷四方之一捻金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纲目拾遗》卷十引《集听方》之一捻金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理瀹》方之一捻金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简明医彀》卷四方之一捻金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一捻金 1 拼音

yī niǎn jīn

2 概述

一捻金为方名,同名方约11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一部)收录一捻金成方制剂[1] ,与药典收录方相近者为《中药制剂手册》方及《古今医鉴》卷十三方。

3 一捻金药典标准 31 品名

一捻金

Yinianjin

32 处方

大黄100g  炒牵牛子200g  槟榔100g  人参100g  朱砂30g

33 制法

以上五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大黄等四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34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至黄褐色的粉末;气微,味微苦、涩。

3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簇晶大,直径60~140μm(大黄)。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人参)。种皮栅状细胞淡棕色或棕色,长48~80μm(炒牵牛子)。内胚乳细胞碎片白色,壁较厚,有较多大的类圆形纹孔(槟榔)。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朱砂)。

(2)取本品15g,加甲醇25ml,浸渍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再加盐酸2ml,置水浴中加热30分钟,立即冷却,用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日光下检视,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3)取本品3g,加7%硫酸的45%乙醇溶液15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取滤液,加三氯甲烷10ml,振摇提取,分取三氯甲烷层,加无水硫酸钠适量,摇匀,滤过,滤液浓缩至约0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二醇对照品、人参三醇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醚—三氯甲烷(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乙醇溶液(1→2),在105℃加热约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6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B)。

3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磷酸(85:15:0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9nm。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大黄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μg的溶液,即得。

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研匀,取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烧瓶中,蒸去甲醇,残渣加25mol/L硫酸溶液20ml,超声处理10分钟,再加热回流1小时,立即冷却,用乙醚提取4次,每次25ml,合并乙醚液,用水15ml洗涤,弃去水洗液,乙醚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用甲醇溶解,转移至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3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1,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袋含大黄以大黄素(C15H10O5)计,不得少于050mg。

38 功能与主治

消食导滞,祛痰通便。用于脾胃不和、痰食阻滞所致的积滞,症见停食停乳、腹胀便秘、痰盛喘咳。

3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岁以内一次03g,一岁至三岁一次06g,四岁至六岁一次1g,一日1~2次;或遵医嘱。

310 规格

每袋装12g

311 贮藏

密封。

3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古今医鉴》卷十三方之一捻金

一捻金又名小儿一捻金。大黄、槟榔、黑牵牛子、白牵牛子、人参各等分(剂量据《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补入)。为细末,每服一字,蜜水调下。治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肚腹膨胀,不思饮食。[2]

41 方名

一捻金

42 一捻金的别名

牛黄散、人参一捻金、一捻金散

43 组成

大黄、槟榔、二牵牛、人参各等分。

44 主治

《古今医鉴》卷十三方之一捻金治小儿风痰、积滞,气喘咳嗽,肚腹膨胀,不思饮食,大便秘结。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胁搧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嗄不鸣,痰涎潮塞,俗云马脾风。初生儿腹中脐粪未下,腹满气短,呕吐不乳;滞热丹毒,见唇焦便秘者。乳食积聚,哯乳呕逆,不思饮食,晡热自汗,睡卧惊醒,大便秘结,小溲不利。

45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蜜水调下。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7 用药禁忌

忌食生冷、油腻。

48 附注

牛黄散(《人己良方》)、人参一捻金、一捻金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5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之一捻金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一捻金:乳香、没药、黄连、雄黄、盆硝各等分(一方加冰片、麝香各少许)。为细末,搐鼻中。治眼睛痛。[2]

6 《中药制剂手册》方之一捻金

大黄、炒槟榔各30g,炒牵牛子60g,朱砂、党参各15g,金箔10张。为细末,每服03g,一岁以下每服015g,空腹蜜水调下。功能消积化痰。治停食、停水、停乳引起的痰盛、腹满、便秘等症。[2]

7 《传信适用方》卷二方之一捻金 71 方名

一捻金

72 一捻金的别名

一捻金散

73 组成

铜绿、黄柏、香白芷各等分。

74 主治

《传信适用方》卷二方之一捻金治咽喉肿痛。

75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每1字以笔管吹入喉中。

76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入麝香少许。

77 附注

一捻金散(《普济方》卷六十)。

8 《普济方》卷七十六方之一捻金 81 方名

一捻金

82 组成

乳香、没药、黄连、雄黄、盆消各等分。

83 主治

《普济方》卷七十六方之一捻金治眼睛痛。

8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鼻内搐之。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 《医统》卷四十四引《医学集成》方之一捻金 91 方名

一捻金

92 组成

知母1两,贝母1两。

93 主治

《医统》卷四十四引《医学集成》方之一捻金治远年近日诸般咳嗽。

9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加生姜3片,2面蘸药细嚼,便睡即愈。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巴豆30粒(去油存性),另研,次入药和匀。

10 《医学入门》卷八方之一捻金 101 方名

一捻金

102 组成

蟾酥3钱,朱砂3钱,雄黄3钱,胆矾3钱,血竭3钱,乳香3钱,没药3钱,蜈蚣5分,麝香5分,细辛6钱,全蝎6钱,蝉蜕6钱,穿山甲6钱,僵蚕6钱,牙皂6钱,白矾(用信石少许同枯,去信不用)5分,片脑5分。

103 主治

《医学入门》卷八方之一捻金治痈疽,发背,疔疮,乳痈,鱼口便毒,一切无名肿毒及小儿脐风。

10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每服23分,温酒调下。如服赛命丹后,毒未尽起者,再用此末催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6 附注

惟疔疮服此药后,身凉者即死。

11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一捻金 111 方名

一捻金

112 一捻金的别名

小儿一捻金

113 组成

生大黄1两,槟榔1两,黑丑1两,白丑1两,朱砂5钱,台参5钱,赤金10张。

114 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一捻金治停乳呕吐,痰涎壅盛。

115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一岁以下每服5厘,一岁以上每服1分,空腹时用蜜水或白水调服。

11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合匀装瓶,净装1分,蜡封。

117 用药禁忌

忌辛辣、油腻,腥羶等物。小儿脾虚胃弱及患慢脾风症忌服。

12 《惠直堂方》卷四方之一捻金 121 方名

一捻金

122 组成

人参3分,槟榔3分,黑丑2分,白丑2分,木香1分,生大黄1分。

123 主治

《惠直堂方》卷四方之一捻金治马脾风,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张扇,咳嗽声哑,痰涎潮塞,身生油斑。

12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蜜水调,每饮1匙,桑白皮汤下。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 《纲目拾遗》卷十引《集听方》之一捻金 131 方名

一捻金

132 组成

乳香1钱,雄黄3钱,血竭1钱半(此三味,不必制),没药1钱,明矾1钱,朱砂3钱,红信6钱,麝香6分,蟾酥1钱,蛤蜊肉2钱,蜈蚣3钱,甲片(炒)3钱,僵蚕1钱,川乌1钱,牙皂4钱。

133 主治

《纲目拾遗》卷十引《集听方》之一捻金治一切痈疽肿毒初起;兼治疔疮、喉风、蛇伤犬咬及小儿痘毒。

13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大人1分5厘,小人7厘,强者2分亦可,将葱白3寸捣烂,和药为丸,好酒送下。取汗,再服不必汗。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瓷罐贮之。

14 《理瀹》方之一捻金 141 方名

一捻金

142 组成

白丑5钱,黑丑(各半生半炒,取头未)5钱,大黄1两,槟榔2钱半,木香1钱半。

143 主治

《理瀹》方之一捻金治小儿肺胀,胸满,喘粗,气急,两胁扇动,两鼻窍张,痰涎壅塞,闷乱喘渴,死在朝夕。

14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蜜水调饼,贴脐内,微利为度。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轻粉1字,和匀。

15 《简明医彀》卷四方之一捻金 151 方名

一捻金

152 组成

金樱叶2两,嫩苎头2两,桑叶1两。

153 主治

《简明医彀》卷四方之一捻金治一切刀斧所伤。

154 一捻金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易氏医案》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越鞠汤的用法用量 2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越鞠汤 1 拼音

yuè jū tāng

2 《易氏医案》 21 方名

越鞠汤

22 组成

香附(醋炒)1钱,苏梗6分,连翘6分,苍术8分,神曲1钱,甘草3分,桔梗4分,黄芩8分,枳壳5分,山栀6分,抚芎6分。

23 主治

气秘。二便皆秘,脉两寸沉伏有力,两关洪缓无力,两尺不见。

24 越鞠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5 各家论述

方用香附之辛,以快滞气;苏梗通表里之窍;连翘香辛升上,以散六经之郁火;苍术、神曲健脾导气,散中达于四肢;炙甘草以和中;少加桔梗引黄芩、枳壳,荡涤大肠之积;山栀去三焦屈曲之火而利小肠;抚芎畅达肝木,使上窍一通,则下窍随开,里气一顺,则表气自畅,是以周身汗出,二便俱利,正所谓一通百通也。夫气秘者病之本,便闭者病之标,本方唯治其本,故见效速也。

古籍中的越鞠汤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二便不通

曰∶关尺无恙,病在膈上,此思虑劳神气秘病也。以越鞠汤投之,香附醋炒一钱,苏梗、连翘、山栀、川芎各六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分心气饮

,青皮,桑皮,槟榔,枳壳,蓬术也苏子降气汤 越鞠汤6苏子降气气上攻,下虚上盛气痰壅,喘咳涎嗽胸

《医述》:[卷九·杂证汇参]大便

。谓曰∶关尺无恙,病在膈上,此思虑气秘病也。进越鞠汤,一服嗳气连声,再服二便若倾,所下皆沉积之物,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痈疽所兼诸证]呕

里抑青汤。胃脘停痰而呕者,托里清中汤。脾虚自病而呕者,托里益黄汤。郁结伤脾而呕者,托里越鞠汤。若不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诸气治法

目录 1 拼音 2 《外科发挥》卷四:排脓散 21 排脓散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排脓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惠》卷六十二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卫济宝书》卷下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附注 6 《金匮》卷中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排脓散的临床应用 67 各家论述 7 《外台》卷二十四引《广济方》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用药禁忌 8 《千金》卷二十三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86 各家论述 9 《家庭治病新书》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制备方法 10 《医级》卷九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1 《得效》卷十九 111 方名 112 排脓散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功效 115 主治 116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117 制备方法 118 附注 12 《仁端录》卷十四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125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排脓散 1 拼音

pái nóng sǎn

2 《外科发挥》卷四:排脓散

21 排脓散的别名

四味排脓散(《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22 处方

黄耆(盐水拌,炒)白芷 五味子(研,炒)人参各等分

23 制法

上为细末。

24 功能主治

益气排脓。治肺痈吐脓,壅闷咳嗽,五心烦热。

25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食后用蜜水调下。

26 摘录

《外科发挥》卷四

3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排脓散

31 处方

人参 黄耆 白芷 五味子各等分

32 制法

捣为末。

33 功能主治

益气排脓,治肺痈,咳吐脓血。

3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水冲服。

35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4 《圣惠》卷六十二 41 方名

排脓散

42 组成

贝齿1两,黄耆3分(锉),当归3分(锉,微炒),赤芍药3分,生干地黄3分,黄连3分(去须),川升麻3分,桂心3分,白蔹3分,犀角屑3分,甘草半两(生锉),麝香1分(细研)。

43 主治

缓疽,日久穿溃,出脓水不尽。

4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不拘时候,以温酒调下2钱。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5 《卫济宝书》卷下 51 方名

排脓散

52 组成

防风1两(洗),仙灵脾半两,甘草(炙)半两,川芎半两,白芷3分,人参1两半,细辛1两半。

53 功效

去疼,去脓,逐恶血,化肿毒,退寒热。

5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温酒调下;如不饮,糯米汤下,不拘时候。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56 附注

《普济方》有羌活。

6 《金匮》卷中 61 方名

排脓散

62 组成

枳实16枚,芍药6分,桔梗2分。

63 主治

疮痈,肠痈。疮家胸腹拘满,若吐粘痰,或便脓血者。

6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取鸡子黄1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1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66 排脓散的临床应用

便脓血:加贺侯臣某,便脓血既5年,来浪华从医治之亦3年,一门生,与桂枝加术附汤及七宝丸,不治,遂请先生诊之。腹满挛急,少腹硬,底有物,重按则痛,乃与排脓散。受剂而去,未几,来谢曰,宿疴尽除矣。

67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枳实苦寒,除热破滞为君,得芍药则通血,得桔梗则利气,而尤赖鸡子黄之甘润,以为排脓化毒之本也。

2《古方选注》:排,斥也;脓,血肉所化也。枳实、赤芍佐以桔梗,直从大肠泄气破血,斥逐其脓。

3《金匮要略释义》:夫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脓尽,故排脓必用桔梗开利其气以行其水,并佐枳壳为之助;因脓由血化,故兼利血,而用芍药;唯血既腐化而成脓,则去血必多,爰一面排脓以去其气分之实,而用鸡子黄以补其血分之虚。

4《金匮要略方论集注》:是方芍药行血分之滞而不伤阴,桔梗利气分之结而不损阳,枳实导水以消肿,鸡子黄调胃以护心安神。尤为排脓之良剂也。

7 《外台》卷二十四引《广济方》 71 方名

排脓散

72 组成

黄耆10分(脓多,倍),青小豆1分(热、口干,倍),芎藭3分(肉不生,倍),芍药3分(痛不止,倍),白敛3分(有脓不合,倍),栝楼3分(若渴、小便利,倍),甘草3分(炙)(1方无白蔹、甘草)。

73 主治

痈疽。

7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酒服方寸匕,日3服。

7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76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热面、鱼、蒜等。

8 《千金》卷二十三 81 方名

排脓散

82 组成

苁蓉3分,铁精3分,桂心3分,细辛3分,黄芩3分,芍药3分,防己3分(一作防风),人参3分,干姜3分,芎藭3分,当归3分,甘草5分。

83 主治

乳痈。

8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酒服方寸匕,日3夜1服。药10日,脓血出多勿怪之,其恶肉除也。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8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乳痈溃久不敛,元气大伤,血气凝滞,致生恶肉。故用苁蓉、归、芍、人参、甘草护持元气;细辛、桂心、干姜温理伏邪;防己通行经脉,铁精镇摄虚火,黄芩清解风热并缓姜、桂之性。

9 《家庭治病新书》 91 方名

排脓散

92 组成

黄升丹、腰黄(即雄黄)各等分。

93 主治

痈疽初溃。

94 制备方法

研细收贮。

10 《医级》卷九 101 方名

排脓散

102 组成

生地、当归、白芷、防风、银花、连翘、蒌仁、山甲、草节。

103 主治

产后肠痈内结,少腹切痛,温导不愈,脉来滑数,寒热后重,腹疼牵钓腿足。

11 《得效》卷十九 111 方名

排脓散

112 排脓散的别名

四味排脓散

113 组成

嫩黄耆2两,川白芷1两,北五味子1两(炒),人参1两。

114 功效

排脓补肺。

115 主治

肺痈,吐脓后。

116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食后、临卧偃仰入口噙化,旋旋咽下。

117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指头大。

118 附注

四味排脓散(《景岳全书》卷六十四)。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内护排脓散”。

12 《仁端录》卷十四 121 方名

排脓散

122 组成

蟾末2钱,麝香1分,人参。

123 主治

小儿痘疮,脓期黑陷,浆水不起。

124 排脓散的用法用量

米酒下。

125 附注

方中人参用量原缺。

古籍中的排脓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内痈]肠痈

而痊。一男子里急后重,下脓胀痛,此脾气下陷,用排脓散、蜡矾丸而愈。后因劳役,寒热体倦,用补中益气汤

《立斋外科发挥》:[卷四]肺痈肺痿

,咽干口燥,咳唾腥臭。以桔梗汤,四剂而唾脓;以排脓散,数服而止,乃以补阴托里之剂而瘳。一男子咳而脓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二(外科)]肺痈肺痿

满,咽干口燥,咳唾腥臭。以桔梗汤四剂而唾脓,以排脓散数服而止,乃以补阴排脓之剂而瘳。一男子咳而脓不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

芎(五分)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食远服。四味排脓散(一六二)治肺痈吐脓,五心烦热,壅闷咳嗽。嫩黄

《医心方》:[卷第十五]治痈疽有脓方第三

目录 1 拼音 2 堇菜科植物犁头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如意草 21 如意草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3 蕨科植物蕨的嫩叶·《中医大辞典》·如意草 31 如意草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如意草的用法用量 36 化学成分 37 如意草的药理作用 4 堇菜科植物如意草的全草·《中华本草》·如意草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如意草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性状 49 性味 410 功能主治 411 如意草的用法用量 412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如意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如意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如意草 1 拼音

rú yì cǎo

2 堇菜科植物犁头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如意草

如意草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江西民间草药》记载的犁头草之别名[1][2]。

21 如意草的别名

瘩背草、铧头草、如意草、犁嘴草[1]。

22 来源及产地

堇菜科植物犁头草Viola japonica Langsd的全草[1]。分布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1]。

23 性味

苦、微辛,寒[1]。

2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凉血消肿[1]。

①治痈疽,疔疮,目赤肿痛,咽喉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化脓性骨髓炎[1]。煎服:9~15g(鲜品30~60g)[1]。

②治毒蛇咬伤,瘰疬,鲜品捣敷并取汁内服[1]。

3 蕨科植物蕨的嫩叶·《中医大辞典》·如意草

如意草为中药名,出自 《南京民间药草》,为唐·崔禹锡《食经》记载的蕨之别名[3][2]。

31 如意草的别名

山风尾、蕨儿菜、三叉蕨、如意草、狼萁[3]。

32 来源及产地

蕨科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 Underw的嫩叶[3]。分布全国各地[3]。

33 性味

苦,寒,有小毒[3]。

3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滑肠,降气,化痰[3]。治食隔,气隔[3]。

35 如意草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3]。

36 化学成分

叶含多种蕨素(Pterosin)、蕨苷(Pteroside)等印满酮类化合物[3]。还含致癌物:蕨内酰胺(Pterolactam)[3]。又含蕨甾酮(Pterosterone)等[3]。尚含欧蕨苷、紫云英苷和以5咖啡酰氧基莽草酸为主要成分的毒性部分[3]。

37 药理作用

尚含欧蕨苷、紫云英苷和以5咖啡酰氧基莽草酸为主要成分的毒性部分,有降白细胞,生成血栓并破坏维生素 C的作用[3]。本品有较强的致癌作用,还抑制全身骨骼造血系统功能[3]。

4 堇菜科植物如意草的全草·《中华本草》·如意草 41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42 拼音名

Rú Yì Cǎo

43 英文名

allgrass of Arcuaate iolet

44 如意草的别名

白三百棒、红三百棒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如意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ola hamiltoniana D Don[Varcua ta Bl; Valata Burgersd]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46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35cm。根茎横走,粗约2mm,褐色,密生多数纤维状根,向上发出多条地上茎或匍匐枝,地上茎通常数条丛生。淡绿色,节间较长;匍匐枝蔓生,节上生不定根。基生叶三角状心形或卵状心形,先端急尖,稀渐尖,基部通常心形,边缘有疏锯齿,长153cm,宽255cm,具长柄;茎生叶与基生叶片相似,叶柄较短;托叶披针形,长510cm,全缘或具极稀疏的细齿和缘毛。花淡紫色或白色,单生于叶腋,具长梗,花梗中部以上有2枚线形小苞片;花萼卵状披针形,基部附属物极短呈半圆形;花瓣较短,有明显的暗紫色条纹,基部具长约2mm的短距。子房无毛,花柱呈棍棒状,柱头2裂,两侧裂片肥厚,向上直立,中央部分隆起呈鸡冠关。蒴果长圆形,长68mm,粗约3mm,无毛,先端尖。花、果期较长。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溪谷潮湿地、沼泽地、灌丛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云南等地。

48 性状

性状鉴别 多皱缩成团。根茎上有细根,基生叶多,具长柄,茎生叶有托叶,托叶小披针形。叶片湿润展平后,宽心形或近新月形,边缘有波状花基生或茎生叶腋生,淡棕紫色。蒴果较小椭贺形,长8mm。气微,味微苦。

49 性味

辛麻;微酸;性寒

410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阏止血。主疮疡肿毒;乳痈;跌打损伤;开放性骨折;外伤出血;蛇伤

411 如意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

412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丝瓜的别名 4 丝瓜的营养成分 5 丝瓜的营养价值分析 6 丝瓜的选购 7 丝瓜适合的人群 8 丝瓜的食疗功效 9 丝瓜的食用建议 10 丝瓜的推荐食用量 11 《中医大辞典》·丝瓜 111 虞刺的别名 112 来源 113 性味归经 114 功能主治 115 化学成分 12 《辞典》·丝瓜 121 出处 122 拼音名 123 虞刺的别名 124 来源 125 原形态 126 化学成份 127 性味 128 归经 129 功能主治 1210 虞刺的用法用量 1211 注意 1212 附方 1213 摘录 13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虞刺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虞刺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虞刺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丝瓜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丝瓜 已经自动替换为 虞刺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yú cì

2 概述

虞刺为葫芦得植物虞刺或粤虞刺的鲜嫩果实,又称吊瓜,原产于南洋,明代引种到我国,成为人们常吃的蔬菜。虞刺的药用价值最高,全身都可入药。虞刺所含各类营养在瓜类食物中较高,所含皂甙类物质、虞刺苦味质、黏液质、木胶、瓜氨酸、木聚糖和干扰素等特殊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

3 虞刺的别名

虞刺又称天虞刺、天罗、蜜瓜、布瓜、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水瓜、絮瓜、缣瓜、蛮瓜、绵瓜

4 虞刺的营养成分

虞刺营养丰富,每500克含蛋白质7克、脂肪005克、碳水化合物21克、粗纤维23克、钙130毫克、铁37毫克、胡萝卜素149毫克、硫胺素149毫克、核黄素028毫克、尼克酸23毫克、维生素C 37毫克[1]。

5 虞刺的营养价值分析

虞刺中含防止皮肤老化的B族维生素,增白皮肤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故虞刺汁“美人水”之称。女士多吃虞刺还对调理月经不顺有帮助。虞刺叶所含皂甙,能止咳祛疾,对肺炎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虞刺籽杀虫。瓜藤提取物可治慢性气管炎及慢性鼻窦炎。

1 抗坏血病:

虞刺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可用于抗坏血病及预防各种维生素C缺乏症;

2 健脑美容:

由于虞刺中维生素B等含量高,有利于小儿大脑发育及中老年人大脑健康;虞刺藤茎的汁液具有保持皮肤弹性的特殊功能,能美容去皱;

3 抗病毒、抗过敏:

虞刺提取物对乙型脑炎病毒有明显预防作用,在虞刺组织培养液中还提取到一种具抗过敏性物质泻根醇酸,其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

6 虞刺的选购

将新鲜虞刺去皮后压出瓜汁,与等量蜂蜜混匀。取少量涂在脸上1015分钟,用温水洗净,常敷有洁肤去皱之功效。

7 虞刺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月经不调者,身体疲乏、痰喘咳嗽、产后乳汁不通的妇女适宜多吃虞刺;

2 体虚内寒、腹泻者不宜多食。

8 虞刺的食疗功效

虞刺幼嫩时供食用,老后干品入药。具有祛风化痰、凉血解毒之功效。虞刺性甘、凉,入肺、肝经。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肺热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及痈肿疖疮。[1]

虞刺味甘、性凉,入肝、胃经;

虞刺具有消热化痰,凉血解毒,解暑除烦,通经活络、祛风的功效;

虞刺用于治疗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漏、带下、血淋、疗疮痈肿、妇女乳汁不下等病症。

虞刺络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经,可通络活络,清热化痰。

9 虞刺的食用建议

1 虞刺不宜生吃,可烹食,煎汤服;或捣汁涂敷患处。

2 虞刺汁水丰富,宜现切现做,以免营养成分随汁水流走。

3 烹制虞刺时应注意尽量保持清淡,油要少用,可色稀芡,用味精或胡椒粉提味,这样才能显示虞刺香嫩爽口的特点。

4 虞刺的味道清甜,烹煮时不宜加酱油和豆瓣酱等口味较重的酱料,以免抢味。

10 虞刺的推荐食用量

每餐30~200克

11 《中医大辞典》·虞刺

虞刺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2]。

111 虞刺的别名

天罗瓜、天吊瓜、水瓜[2]。

112 来源

葫芦科植物虞刺Luffa cylindrica (L) Roem的果实[2]。

113 性味归经

甘,凉[2]。入肝、胃经[2]。

11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化痰,凉血,解毒[2]。

1治热病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带下,血淋[2]。内服:煎汤,9~15g(鲜品60~120g)[2]。

2治风虫牙痛,干品烧存性研末撒[2]。

115 化学成分

本品含多种虞刺皂苷(Lyconoside),其中虞刺皂苷A有止咳作用[2]。

12 《辞典》·虞刺 121 出处

《滇南本草》

122 拼音名

Sī Guā

123 虞刺的别名

天虞刺、天罗、蛮瓜(《本事方》),绵瓜(《续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天罗瓜(《普济方》),鱼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滇南本草》),天络丝(《医学正传》),天罗布瓜(《妇人良方补遗》),丝瓜、洗锅罗瓜(《本草纲目》),天罗絮(《群芳谱》),纺线(《医林纂要》),菜瓜(《植物名汇》),水瓜(《岭南采药录》),缣瓜(《中国药植志》),絮瓜、砌瓜(《广州植物志》),坭瓜(《广西中兽医药植》)。

124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虞刺或粤虞刺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天骷髅)。嫩虞刺于夏、秋间采摘。老虞刺(天骷髅)须于秋后采收。

125 原形态

①虞刺

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时全株密被柔毛,老时近于无毛。茎长可达7~10米,圆形,常有角棱,幼茎绿色,被稀疏柔毛,卷须通常3歧。叶互生;叶柄多角形,具柔毛,长4~9厘米;叶片圆心形,长8~25厘米,宽15~25厘米,掌状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渐尖或锐尖,边缘具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具有刺毛,老时粗糙无毛,主脉3~7条。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单生,具柄,雄花为总状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绿色,卵状披针形,外面被细柔毛;花冠**、淡**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阔倒卵形,长3~5厘米,宽24~45厘米,边缘波状;雄蕊3~5,花药2室,多弯曲似"S"形,花丝分离。基部膨大,被柔毛;于房下位,圆柱形,3室,胚珠多数,柱头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长圆柱形,长18~60厘米;幼时绿带粉白色,有深绿色纵纹,老熟时成黄绿色或绿褐色;果肉内生坚韧的网状纤维。种子长方卵形而扁,黑色,边缘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全田各地均有栽培。

②粤虞刺

形与上种相似,不同点为:叶呈掌状浅裂;雄蕊2~3枚;瓠果较短小而有明显的棱角。

栽培于广东及广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虞刺根)、茎(虞刺藤)、茎中汁(天萝水)、叶(虞刺叶)、花(虞刺花)、瓜蒂(虞刺蒂)、果皮(虞刺皮)、老瓜内的纤维(虞刺络)及种子(虞刺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126 化学成份

虞刺的果实含皂甙、虞刺苦味质、多量粘液与瓜氨酸。籽苗含葫芦素。虞刺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粤虞刺全植物有杀昆虫作用。果实对鱼毒性很大,未发现有鱼藤酮,但含有氢氰酸。

127 性味

甘,凉。

①《本草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

128 归经

入肝、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经络,兼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129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

①朱震亨:"治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

②《本草蒙筌》:"治痘疮脚痛,烧灰,敷上。"

③《医学入门》:"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疮。"

④《本草纲目》:"煮食除热利肠。老者烧存性服,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齿匿,痘疹胎毒。"

⑤汪连仕《采药书》:"天骷髅,治妇人白带血淋,臌胀积聚,一切筋骨疼痛。"

⑥《陆川本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

1210 虞刺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或烧灰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1211 注意

①《滇南本草》:"不宜多食,损命门相火,令人倒阳不举。"

②《本经逢原》:"虞刺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1212 附方

①治肠风:绵瓜不拘多少,烧灰存性,酒调二钱,空心下。(《续本事方》)

②治痔漏脱肛:虞刺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为末,以诸胆、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 酒痔:虞刺烧存性,研末,酒服二钱。(《本草纲目》)

④治白崩:棕榈(烧灰)、虞刺。上各等分,为细末。空心酒调下。(《奇效良方》)

⑤治风热腮仲:虞刺烧存性,研末,水调搽之。(《本草纲目》)

⑥治痈疽不敛,疮口太深:虞刺捣汁频抹之。(《仁斋直指方》)

⑦治天疱湿疮:虞刺汁调辰粉频搽之。(《本草纲目》)

⑧治玉茎疮溃:虞刺连子捣汁,和五倍子末赖搽之。(朱震亨)

⑩治干血气痛,妇人血气不行,上冲心膈,变为干血气者:虞刺一枚,烧存性,空心温酒服。(《寿域神方》)

⑾治经脉不通:干虞刺一个为末,用白鸽血调成饼,日干,研末。每服二钱,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汤三服。(《海上名方》)

⑿治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鱼脑五色者:干虞刺一枚,连皮烧研,空心酒服二钱。一方煨食之。(《经验良方》)

⒀治乳汁不通:虞刺连子烧存性,研。酒服一、二钱,被覆取汗。(《简便单方》)

⒁治风虫牙痛:经霜干虞刺烧存性,为末擦之。(《仁斋直指方》)

(15)生虞刺适量,煮汤服食,可预防麻疹。

(16)生虞刺绞汁和蜜少许服;或用虞刺藤切断,自然滴下之水一小杯,炖热加冰糖服,治百日咳。

(17)生小虞刺(连蒂)数条,切断,放砂锅内煮烂,取浓汁服,治哮喘。

(18)生虞刺(或叶),捣烂取汁,涂患处,治天泡疮,黄水疮,热疖,荨麻疹。

(19)经霜虞刺一条,切碎,泡开水服,治急性喉炎、喉痛声哑。

(20)虞刺仁30克,煮鲢鱼食,治乳少。

(21)虞刺仁焙干研末,每服10克,治咳痰不易。

(22)鲜虞刺叶洗净捣烂,涂擦神经皮炎患处,直至局部发红,甚至见隐血为止,每七天一次,治神经性皮炎。

(23)老虞刺(去皮),放瓦上焙干存性研末,用黄酒调服10克,治肺痈,疝气疼痛,产后腹痛。

(24)虞刺速溶饮:经霜老虞刺一条,洗净去子切碎,加水适量煎熬一小时后去渣,液汁继续用小火煎熬至稠粘时停火,加入白糖粉100克拌匀装瓶。随时用10克,开水冲化食用。可治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症。

(25)虞刺瘦肉汤:鲜虞刺250克左右切块,猪瘦肉200克左右切片。加水适量共煮汤,煮熟后用食盐调味,佐餐食用。有清热利肠,解暑除烦作用。适用于夏天暑热烦渴,初期内痔大便出血等症。

(26)痘疮不快。用老虞刺近蒂三寸,连皮烧存性,研为末,砂糖水送服。

(27)痈疽不敛,疮口很深。有虞刺捣汁频频涂搽。

(28)风热肋肿。用虞刺烧存性,研为末,水调涂搽。

(29)坐板疮。用线瓜皮焙干,研为末,烧酒调匀涂搽。

(30)手足冻疮。用老虞刺烧存性,调腊猪油涂搽。

(31)痔漏脱肛。用虞刺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共研为末,以猪胆、鸡蛋清及香油调药敷贴,直至脱肠收上。

(32)肠风下血。用霜后干虞刺烧存性,研为末,空心服二钱,酒送下。

(33)血崩。用老虞刺烧灰、棕榈烧灰等分,盐酒或盐汤送服。

(34)乳汁不通。用虞刺连子烧存性,研为末,酒送服一、二钱,厚盖发汗即通。

(35)小肠气痛,绕脐冲心。用老虞刺连蒂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病重者服两、三次即消。

(36)卵肿偏坠。用老虞刺烧存性,研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晚以好酒关服一匙。

(37)腰痛。用虞刺子炒焦,捣烂,酒送服。以渣敷痛处。

(38)喉闭肿痛。用虞刺研汁灌下。

(39)化痰止咳。用虞刺烧存性,研为末,加枣内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送下。

(40)风气了牙痛。用生虞刺一个,擦盐火烧存性,研为末频频擦牙,涎尽即愈。如肋肿,可用末调水敷贴。此方治蛀牙无效。

(41)刀疮。用古石灰、新石灰、虞刺根叶、韭菜根各等分,捣至极烂,作成饼,阴干,研末涂搽。止血、定痛,生肌,有特效。

(42)诸疮久溃。用虞刺老根熬水洗搽。

1213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丝瓜的别名 4 丝瓜的营养成分 5 丝瓜的营养价值分析 6 丝瓜的选购 7 丝瓜适合的人群 8 丝瓜的食疗功效 9 丝瓜的食用建议 10 丝瓜的推荐食用量 11 《中医大辞典》·丝瓜 111 天罗布瓜的别名 112 来源 113 性味归经 114 功能主治 115 化学成分 12 《辞典》·丝瓜 121 出处 122 拼音名 123 天罗布瓜的别名 124 来源 125 原形态 126 化学成份 127 性味 128 归经 129 功能主治 1210 天罗布瓜的用法用量 1211 注意 1212 附方 1213 摘录 13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天罗布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天罗布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天罗布瓜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丝瓜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丝瓜 已经自动替换为 天罗布瓜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tiān luó bù guā

2 概述

天罗布瓜为葫芦得植物天罗布瓜或粤天罗布瓜的鲜嫩果实,又称吊瓜,原产于南洋,明代引种到我国,成为人们常吃的蔬菜。天罗布瓜的药用价值最高,全身都可入药。天罗布瓜所含各类营养在瓜类食物中较高,所含皂甙类物质、天罗布瓜苦味质、黏液质、木胶、瓜氨酸、木聚糖和干扰素等特殊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

3 天罗布瓜的别名

天罗布瓜又称天天罗布瓜、天罗、蜜瓜、布瓜、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水瓜、絮瓜、缣瓜、蛮瓜、绵瓜

4 天罗布瓜的营养成分

天罗布瓜营养丰富,每500克含蛋白质7克、脂肪005克、碳水化合物21克、粗纤维23克、钙130毫克、铁37毫克、胡萝卜素149毫克、硫胺素149毫克、核黄素028毫克、尼克酸23毫克、维生素C 37毫克[1]。

5 天罗布瓜的营养价值分析

天罗布瓜中含防止皮肤老化的B族维生素,增白皮肤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故天罗布瓜汁“美人水”之称。女士多吃天罗布瓜还对调理月经不顺有帮助。天罗布瓜叶所含皂甙,能止咳祛疾,对肺炎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天罗布瓜籽杀虫。瓜藤提取物可治慢性气管炎及慢性鼻窦炎。

1 抗坏血病:

天罗布瓜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可用于抗坏血病及预防各种维生素C缺乏症;

2 健脑美容:

由于天罗布瓜中维生素B等含量高,有利于小儿大脑发育及中老年人大脑健康;天罗布瓜藤茎的汁液具有保持皮肤弹性的特殊功能,能美容去皱;

3 抗病毒、抗过敏:

天罗布瓜提取物对乙型脑炎病毒有明显预防作用,在天罗布瓜组织培养液中还提取到一种具抗过敏性物质泻根醇酸,其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

6 天罗布瓜的选购

将新鲜天罗布瓜去皮后压出瓜汁,与等量蜂蜜混匀。取少量涂在脸上1015分钟,用温水洗净,常敷有洁肤去皱之功效。

7 天罗布瓜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月经不调者,身体疲乏、痰喘咳嗽、产后乳汁不通的妇女适宜多吃天罗布瓜;

2 体虚内寒、腹泻者不宜多食。

8 天罗布瓜的食疗功效

天罗布瓜幼嫩时供食用,老后干品入药。具有祛风化痰、凉血解毒之功效。天罗布瓜性甘、凉,入肺、肝经。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肺热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及痈肿疖疮。[1]

天罗布瓜味甘、性凉,入肝、胃经;

天罗布瓜具有消热化痰,凉血解毒,解暑除烦,通经活络、祛风的功效;

天罗布瓜用于治疗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漏、带下、血淋、疗疮痈肿、妇女乳汁不下等病症。

天罗布瓜络味甘、性平,通行十二经,可通络活络,清热化痰。

9 天罗布瓜的食用建议

1 天罗布瓜不宜生吃,可烹食,煎汤服;或捣汁涂敷患处。

2 天罗布瓜汁水丰富,宜现切现做,以免营养成分随汁水流走。

3 烹制天罗布瓜时应注意尽量保持清淡,油要少用,可色稀芡,用味精或胡椒粉提味,这样才能显示天罗布瓜香嫩爽口的特点。

4 天罗布瓜的味道清甜,烹煮时不宜加酱油和豆瓣酱等口味较重的酱料,以免抢味。

10 天罗布瓜的推荐食用量

每餐30~200克

11 《中医大辞典》·天罗布瓜

天罗布瓜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2]。

111 天罗布瓜的别名

天罗瓜、天吊瓜、水瓜[2]。

112 来源

葫芦科植物天罗布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的果实[2]。

113 性味归经

甘,凉[2]。入肝、胃经[2]。

11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化痰,凉血,解毒[2]。

1治热病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带下,血淋[2]。内服:煎汤,9~15g(鲜品60~120g)[2]。

2治风虫牙痛,干品烧存性研末撒[2]。

115 化学成分

本品含多种天罗布瓜皂苷(Lyconoside),其中天罗布瓜皂苷A有止咳作用[2]。

12 《辞典》·天罗布瓜 121 出处

《滇南本草》

122 拼音名

Sī Guā

123 天罗布瓜的别名

天天罗布瓜、天罗、蛮瓜(《本事方》),绵瓜(《续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天罗瓜(《普济方》),鱼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滇南本草》),天络丝(《医学正传》),丝瓜(《妇人良方补遗》),虞刺、洗锅罗瓜(《本草纲目》),天罗絮(《群芳谱》),纺线(《医林纂要》),菜瓜(《植物名汇》),水瓜(《岭南采药录》),缣瓜(《中国药植志》),絮瓜、砌瓜(《广州植物志》),坭瓜(《广西中兽医药植》)。

124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天罗布瓜或粤天罗布瓜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天骷髅)。嫩天罗布瓜于夏、秋间采摘。老天罗布瓜(天骷髅)须于秋后采收。

125 原形态

①天罗布瓜

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时全株密被柔毛,老时近于无毛。茎长可达7~10米,圆形,常有角棱,幼茎绿色,被稀疏柔毛,卷须通常3歧。叶互生;叶柄多角形,具柔毛,长4~9厘米;叶片圆心形,长8~25厘米,宽15~25厘米,掌状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渐尖或锐尖,边缘具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具有刺毛,老时粗糙无毛,主脉3~7条。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单生,具柄,雄花为总状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绿色,卵状披针形,外面被细柔毛;花冠**、淡**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阔倒卵形,长3~5厘米,宽24~45厘米,边缘波状;雄蕊3~5,花药2室,多弯曲似"S"形,花丝分离。基部膨大,被柔毛;于房下位,圆柱形,3室,胚珠多数,柱头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长圆柱形,长18~60厘米;幼时绿带粉白色,有深绿色纵纹,老熟时成黄绿色或绿褐色;果肉内生坚韧的网状纤维。种子长方卵形而扁,黑色,边缘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全田各地均有栽培。

②粤天罗布瓜

形与上种相似,不同点为:叶呈掌状浅裂;雄蕊2~3枚;瓠果较短小而有明显的棱角。

栽培于广东及广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天罗布瓜根)、茎(天罗布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天罗布瓜叶)、花(天罗布瓜花)、瓜蒂(天罗布瓜蒂)、果皮(天罗布瓜皮)、老瓜内的纤维(天罗布瓜络)及种子(天罗布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126 化学成份

天罗布瓜的果实含皂甙、天罗布瓜苦味质、多量粘液与瓜氨酸。籽苗含葫芦素。天罗布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粤天罗布瓜全植物有杀昆虫作用。果实对鱼毒性很大,未发现有鱼藤酮,但含有氢氰酸。

127 性味

甘,凉。

①《本草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

128 归经

入肝、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经络,兼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129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

①朱震亨:"治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

②《本草蒙筌》:"治痘疮脚痛,烧灰,敷上。"

③《医学入门》:"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疮。"

④《本草纲目》:"煮食除热利肠。老者烧存性服,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齿匿,痘疹胎毒。"

⑤汪连仕《采药书》:"天骷髅,治妇人白带血淋,臌胀积聚,一切筋骨疼痛。"

⑥《陆川本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

1210 天罗布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或烧灰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1211 注意

①《滇南本草》:"不宜多食,损命门相火,令人倒阳不举。"

②《本经逢原》:"天罗布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1212 附方

①治肠风:绵瓜不拘多少,烧灰存性,酒调二钱,空心下。(《续本事方》)

②治痔漏脱肛:天罗布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为末,以诸胆、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 酒痔:天罗布瓜烧存性,研末,酒服二钱。(《本草纲目》)

④治白崩:棕榈(烧灰)、天罗布瓜。上各等分,为细末。空心酒调下。(《奇效良方》)

⑤治风热腮仲:天罗布瓜烧存性,研末,水调搽之。(《本草纲目》)

⑥治痈疽不敛,疮口太深:天罗布瓜捣汁频抹之。(《仁斋直指方》)

⑦治天疱湿疮:天罗布瓜汁调辰粉频搽之。(《本草纲目》)

⑧治玉茎疮溃:天罗布瓜连子捣汁,和五倍子末赖搽之。(朱震亨)

⑩治干血气痛,妇人血气不行,上冲心膈,变为干血气者:天罗布瓜一枚,烧存性,空心温酒服。(《寿域神方》)

⑾治经脉不通:干天罗布瓜一个为末,用白鸽血调成饼,日干,研末。每服二钱,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汤三服。(《海上名方》)

⑿治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鱼脑五色者:干天罗布瓜一枚,连皮烧研,空心酒服二钱。一方煨食之。(《经验良方》)

⒀治乳汁不通:天罗布瓜连子烧存性,研。酒服一、二钱,被覆取汗。(《简便单方》)

⒁治风虫牙痛:经霜干天罗布瓜烧存性,为末擦之。(《仁斋直指方》)

(15)生天罗布瓜适量,煮汤服食,可预防麻疹。

(16)生天罗布瓜绞汁和蜜少许服;或用天罗布瓜藤切断,自然滴下之水一小杯,炖热加冰糖服,治百日咳。

(17)生小天罗布瓜(连蒂)数条,切断,放砂锅内煮烂,取浓汁服,治哮喘。

(18)生天罗布瓜(或叶),捣烂取汁,涂患处,治天泡疮,黄水疮,热疖,荨麻疹。

(19)经霜天罗布瓜一条,切碎,泡开水服,治急性喉炎、喉痛声哑。

(20)天罗布瓜仁30克,煮鲢鱼食,治乳少。

(21)天罗布瓜仁焙干研末,每服10克,治咳痰不易。

(22)鲜天罗布瓜叶洗净捣烂,涂擦神经皮炎患处,直至局部发红,甚至见隐血为止,每七天一次,治神经性皮炎。

(23)老天罗布瓜(去皮),放瓦上焙干存性研末,用黄酒调服10克,治肺痈,疝气疼痛,产后腹痛。

(24)天罗布瓜速溶饮:经霜老天罗布瓜一条,洗净去子切碎,加水适量煎熬一小时后去渣,液汁继续用小火煎熬至稠粘时停火,加入白糖粉100克拌匀装瓶。随时用10克,开水冲化食用。可治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症。

(25)天罗布瓜瘦肉汤:鲜天罗布瓜250克左右切块,猪瘦肉200克左右切片。加水适量共煮汤,煮熟后用食盐调味,佐餐食用。有清热利肠,解暑除烦作用。适用于夏天暑热烦渴,初期内痔大便出血等症。

(26)痘疮不快。用老天罗布瓜近蒂三寸,连皮烧存性,研为末,砂糖水送服。

(27)痈疽不敛,疮口很深。有天罗布瓜捣汁频频涂搽。

(28)风热肋肿。用天罗布瓜烧存性,研为末,水调涂搽。

(29)坐板疮。用线瓜皮焙干,研为末,烧酒调匀涂搽。

(30)手足冻疮。用老天罗布瓜烧存性,调腊猪油涂搽。

(31)痔漏脱肛。用天罗布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共研为末,以猪胆、鸡蛋清及香油调药敷贴,直至脱肠收上。

(32)肠风下血。用霜后干天罗布瓜烧存性,研为末,空心服二钱,酒送下。

(33)血崩。用老天罗布瓜烧灰、棕榈烧灰等分,盐酒或盐汤送服。

(34)乳汁不通。用天罗布瓜连子烧存性,研为末,酒送服一、二钱,厚盖发汗即通。

(35)小肠气痛,绕脐冲心。用老天罗布瓜连蒂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病重者服两、三次即消。

(36)卵肿偏坠。用老天罗布瓜烧存性,研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晚以好酒关服一匙。

(37)腰痛。用天罗布瓜子炒焦,捣烂,酒送服。以渣敷痛处。

(38)喉闭肿痛。用天罗布瓜研汁灌下。

(39)化痰止咳。用天罗布瓜烧存性,研为末,加枣内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送下。

(40)风气了牙痛。用生天罗布瓜一个,擦盐火烧存性,研为末频频擦牙,涎尽即愈。如肋肿,可用末调水敷贴。此方治蛀牙无效。

(41)刀疮。用古石灰、新石灰、天罗布瓜根叶、韭菜根各等分,捣至极烂,作成饼,阴干,研末涂搽。止血、定痛,生肌,有特效。

(42)诸疮久溃。用天罗布瓜老根熬水洗搽。

1213 摘录

一捻金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一捻金药典标准 31 品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