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癣药水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癣药水简介,第1张

《中药成方配本》方名癣药水组成土槿皮8两,百部2两,白及1两,樟脑1两,斑蝥1钱。主治一切顽癣。用法用量用笔蘸药水搽癣上,每日23次。制备方法上药用高梁酒5斤浸半月为度,约成溶液4斤。用药禁忌不可入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方名癣药水组成白及2两,百部2两,槟榔2两,雄黄2两,生川乌2两,蜈蚣20条,土槿皮4两,蛇蜕3钱,斑蝥3钱,烧酒8斤,白砒3钱。功效散风祛湿,止痒杀虫。主治癣疮。用法用量用毛笔蘸药水,搽癣疮上。制备方法上共研粗末,盛入袋内入烧酒中,浸期1月左右。用药禁忌忌水洗。不可入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癣药水组成白及5两,槟榔5两,紫荆皮5两,川椒5两,大风子5两,百部10两,斑蝥2两。功效杀虫止痒。主治一切癣症、干癣、湿癣、风癣、牛皮癣、松皮癣、脚气,皮肤病。用法用量用棉花浸湿,擦患处、每日12次。制备方法上用白酒192两,先入白及、槟榔煎30分钟,将药锅取下;候温再下荆皮、川椒煎10分钟,取下药锅;候温再下大风子、百部,将坛封口,浸泡1月,药力尽出方有效。于用药前3天将坛起封,再下斑蝥浸泡3天,速将药水滤清装瓶,每瓶重1两。用药禁忌谨防入口。三岁以下禁用。《中医外科学讲义》方名癣药水组成米醋20斤,百部、蛇床子8两,土槿皮10两,硫黄8两,白砒2钱,斑蝥2两,白国樟1两2钱,轻粉1两2钱。主治一切癣疮及鹅掌风。用法用量外搽,每日12次;或浸用(约浸20分钟)。

详见百科词条:癣药水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2:47:00 共60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科学中药的制作,乃是药厂依古籍方剂、经典(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所记载的组成药材,经过煎煮、萃取、浓缩、干燥等现代科学技术制作,再视剂将淀粉、浸膏等混合制成。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科学中药 依据 :药厂依古籍方剂 方式 :煎煮、萃取、浓缩、干燥 产品 :粉末、胶囊、药丸 优点,特点, 优点 1、简单易服,不会有煎煮中药汤剂的特殊味道,较能为一向人所接受。 2、品质较为稳定、卫生,且不需煎煮、携带容易、对需长其服用者来说非常方便。 特点 1、药材组成是固定的,无法视个人情况而随时用增减调整。 2、有些疾病服用煎煮药的疗效会较好。 3、有些无良厂商会在科学中药制剂中掺杂西药,以加速疗效,选购时应多加注意,最好选择较大或GMP优良药厂所生产的产品较有保障。

中药制药工艺: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参酌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验,炮制法大致可分为五类。  1.修制:  (1)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药物清洁纯净。如拣去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枇杷叶、石苇叶背西的绒毛,刮去厚朴、肉的粗皮等。  (2)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和服用。  (3)切制处理: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浴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等。  2.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润、水飞等。这里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  (1)润: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  (2)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称为漂。如将昆布、海藻、盐附子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3)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未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大量生产则用球磨机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粗粒再飞再研。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等。  3.火制:  (1)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的,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制黄芪、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强疏肝止痛之效;盐炙杜仲可增强补肾功能;酒炙常山可减轻催吐作用等。  (3)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火煅烧,以煅至红透为度,如紫石英、海蛤壳等。间接煅是置药物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制血余炭、陈棕炭等。  (4)煨: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寇等。  4. 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减低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热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有些药物经反复蒸、晒,才能获得适合医疗需要的作用。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力而能补肝肾、益精血。  (3)淬:是将药物燃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极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4)潬: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于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马齿苑、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5.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发芽、发酵、制霜及部分法制法等。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药物更趋效高质纯。如稻、麦的发芽;发酵法制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每天一味中草药78:青黛,看看古人是怎么制作蓝色染料的

青黛,青黑色的粉末,蓝草加工而成。药典规定三种蓝草:十字花科菘蓝、蓼科蓼蓝,爵床科马蓝。采摘蓝的茎叶,放入缸水中浸泡数日发酵,水变深蓝后,加入石灰,搅拌沉淀,即得蓝靛,古代蓝色染料。搅拌后产生大量泡沫,称靛花,捞出泡沫晾干即为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定痉。

青黛,是青黑色的粉末,由蓝类植物的茎、叶加工而成,古代蓝分五种,现在药典规定三种蓝的茎叶加工制品可以入药称作青黛。这三种蓝分别是:菘蓝、蓼蓝、马蓝。

菘蓝是十字花科植物,根入药叫做板蓝根,叶子入药叫做大青叶。

蓼蓝是蓼科植物,叶子入药叫做蓼大青叶。

马蓝是爵床科植物,根入药叫做南板蓝根。

古法制作染料

青、蓝、蓝靛

了解了蓝为蓝草,就会很自然的明白“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含义的。而蓝解释为蓝色,应该是近现代合成染料出来之后的事情了,至少《康熙字典》里,蓝仍代表蓝草。用蓝做成的染料叫做:蓝靛(diàn),靛,青与定,指的就是青经过沉淀形成的染料,古代蓝色称之为“青”,因此蓝靛、靛蓝、靛青有时混用,和现在的颜色不太相同。

蓝靛的制作方法

制作蓝靛的方法记录在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到了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也有详细记载(均附在文后):凡造淀,叶者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

蓝靛的制作原理

上述的过程用化学来解释,蓝茎叶含有蓝甙,加水浸泡发酵可以使蓝甙的一个化学键甙键水解,游离出吲哚酚,吲哚酚是蓝紫色的,在碱性条件下(石灰水)迅速氧化成蓝色的沉淀,就是蓝靛。这个靛字,就是定住的青色。

蓝靛与北京蓝靛厂

这种传统染料渐渐消失,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在继续古法制作靛青染布。明清时期,朝廷还专门招聘瑶族工匠制作蓝靛,以供应皇家需求。这个地方就在北京海淀区,大家熟知的蓝靛厂,蓝靛厂早已经没有了,蓝靛厂路仍然保存下来。

青黛与蓝靛

青黛入药,最早记录在唐朝的《开宝本草》中,称青黛从波斯国传入。有学者考证这种从波斯国传入的青黛可能是“提尔紫”,一种从地中海及高加索地区贝类紫螺中提取的染料。但后来由于波斯国遥远,青黛需求量大,人们就用蓝靛取代:“染瓮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

古人用的这个青黛,是制作蓝靛时,加入石灰,用力搅拌,水面上浮起的泡沫里含有的蓝靛,将泡沫捞出晾干之后的粉末呈青黑色,就是青黛。黛就是青黑色的意思。“青黛乃蓝淀浮沫”。靛窑水面上的泡沫似花,所以青黛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靛花”。好的青黛颗粒极细,在水中漂浮。不过,这种方法产量少,现在很多青黛其实是蓝靛,里边掺杂着石灰,遇水就沉。

青黛的药用价值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定痉

清热解毒: 青黛的功效和板蓝根、大青叶可以互参。用药功效相似,也可以治疗瘟疫、火热证,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也用于丹毒,热入营血导致的皮肤紫斑等。

清肝定痉: 这是青黛特有的功效,古人认为青属木,能入肝。所以青黛带着板蓝根、大青叶的清热解毒作用直奔肝经,而有清肝的作用。最典型的代表方剂,就是黛蛤散了,用于肝火犯肺导致的咳嗽咳血。用青黛者,清肝而凉血。古代本草尚记载青黛杀虫,服青黛则虫化为水,因此还常常用来治疗小儿疳积,也被用来治疗小儿惊风。

板蓝根、大青叶、青黛三个药都和菘蓝有关,如同亲兄弟,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功效差异不大,板蓝根偏重于凉血利咽,适用于咽喉肿痛;大青叶偏重于凉血消斑,适用于温毒发斑;青黛则多了清肝定痉的作用。

青黛的应用方法

青黛外用

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及凉血的作用,古人常常用它治疗疮疡肿毒。由于青黛难溶于水,入汤药煎服不多,外用是一个最常用的方法。通常配合马齿苋,将马齿苋捣烂,加入少许青黛研匀,贴在疮上,能迅速缓解疮疡疼痛,可以解除局部的热感。

我有时也会外用青黛治疗顽固的痘痘,但由于青黛颜色较重,恐怕留下色素,不建议用在颜面,如果抹在脸上,用量要少,或短期使用,最好配伍一大队白色药末,以防脸上挂色。

青黛内服

青黛虽不入煎剂,但常入散剂、丸剂口服,或用汤药冲服。最常见的要数碧玉散了,在原本六一散滑石、甘草的基础上加入了青黛,六一散本来的颜色是黄白色,加入青黑色的青黛后,就变成了碧青色,因此得名碧玉散,治疗中暑暑热,出现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还有一个方子叫圣饼子,治疗咯血,用青黛同杏仁研末放入柿饼中煨食。

青黛在古代也常常配入药丸中,将药丸做好后,在青黛末里滚几下,使药丸外层裹上一层青黛,如同给药丸穿上了一层衣服,专业的说法叫做青黛为衣。

青黛与花青

靛花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用来画画,国画中的“花青”就是靛花,缺少好的花青时,明白的画家会去药房买青黛来用。花青应用时常常兑入点儿墨,叫做花青墨,可以用来染山石,是山水画必不可少的颜料。

和国画相关的中草药,像红花做成的胭脂等等以后再说,中医和国画还是相通的,水墨丹青就和青黛有关。没想到吧。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齐民要术》: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抨普彭反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

《天工开物》:凡造淀,叶者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近来出产,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缸。

《本草图经》:大青,春生,青紫茎,似石竹苗叶,花红紫色,似马蓼,亦似芫花,根黄。古方治伤寒、黄汗、黄疸等有大青汤,又治伤寒头身强、腰脊痛葛根汤亦用大青,大抵时疾药多用之。陶弘景:大青,《本经》又无,今出东境及近道,长尺许,紫茎。疗伤寒方多用此,除时行热毒为良。蓝汁,至解毒。以汁涂五心,又止烦闷。甚疗蜂螫毒。

《开宝本草》:味咸,寒,无毒。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并水研服之,并摩傅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本草衍义》:青黛,乃蓝为之。有一妇人患脐下腹上,下连二阴,遍满生湿疮,状如马瓜疮,他处并无,热痒而痛,大小便涩,出黄汁,食亦减,身面微肿,医作恶疮治,用鳗利鱼、松脂、黄丹之类。药涂上,疮愈热,痛愈甚。治不对,故如此。问之,此人嗜酒,贪啖,喜鱼蟹发风等物。急令用温水洗,拭去膏药。寻以马齿苋四两,烂研细,入青黛一两,再研匀,涂疮上,即时热减,痛痒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散客热,每涂药,得一时久。药已干燥,又再涂新湿药。凡如此二日,减三分之一,五日减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而问曰:此疮何缘至此?曰:中、下焦蓄风热毒气,若不出,当作肠痈内痔。仍常须禁酒及发风物。然不能禁酒,后果然患内痔。

《本草纲目》:大青,能解心胃热毒,不特治伤寒也。朱肱《活人书》治伤寒发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大青四物汤,故李象先《指掌赋》云: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诸蓝形虽不同,而性味不远,故能解毒除热,惟木蓝叶力似少劣,蓝子则专用蓼蓝者也。至于用淀与青布,则是刈蓝浸水,入石灰澄成者,性味不能不少异,不可与蓝汁一概论也。有人病呕吐服玉壶诸丸不效,用蓝汁入口即定,盖亦取其杀虫降火尔。如此之类,不可不知。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蓝叶汁,解斑蝥、芫青、樗鸡、朱砂、砒石毒。

《本草经疏》:青黛,外国蓝靛之英华也。禀水土阴寒之气以生,故味咸寒而无毒。甄权谓其甘平。以其得土气之厚也。故可解诸药毒,及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并水研服之。亦磨傅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简误:青黛既禀阴寒之气而生,解毒除热固其所长,古方多有用之于诸血证者。使非血分实热,而病生于阴虚内热,阳无所附,火气因之上炎,发为吐衄咯唾等证,用之非宜。血得寒则凝,凝则寒热交作,胸膈或痛,愈增其病矣。医师宜详辨之。

《药鉴》:气寒,味苦甘,无毒。驱时疫头痛,敛伤寒赤斑。能收五脏之郁火,能消膈上之热痰。泻肝火,止惊痫。消食积,杀诸恶虫尽化为水。又治小儿疳痢羸瘦,毛焦烦热。歌曰:烦热毛焦口鼻干,皮肤枯槁四肢瘫。腹中时时更下痢,青白赤黄一般般。眼涩面黄鼻孔赤,谷道开张不欲看。忽然泻下成疳积,又且浓浓一团团。唇焦呕吐不乳哺,壮热憎寒卧不安。此方便是青黛散,取效犹如服圣丹。

《本草备要》:泻肝,散郁火。咸寒,色青泻肝。散五脏郁火,解中下焦蓄蕴风热,……治伤寒发斑,吐咯血痢,阴虚火炎者忌用。合杏仁研,置柿饼中煨食,名圣饼子,治咯血。小儿惊痫,疳热丹热,敷痈疮蛇犬毒。

《本经逢原》:青黛乃蓝淀浮沫,搅澄掠出收干。泻肝胆,散郁火。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千金》蓝青丸用之。天行寒热头痛,水研服之。与蓝同类,而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又治噎膈之疾,取其化虫之力也。和尿白垢、冰片,吹口疳最效。

《本草求真》:大泻肝经郁火。青黛专入肝。系蓝靛浮沫,搅澄,掠出取干而成。味咸性寒,色青,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火郁。

《得配本草》:咸,寒。入足厥阴、太阴经血分。除郁火,解热毒。杀小儿疳虫,散时疫赤斑,消膈痰,止血痢。配川连,洗风热眼。佐薄黄,治重舌胀。冷水调服,治内热吐血;入四物汤,治产后发狂;入马齿苋,捣敷瘰疬未穿;合黄柏末,掺耳疳出汁。

《本草新编》:青黛,即靛之干者。本草辨其出波斯国者,始真转误矣。味苦,气寒,无毒。杀虫除热,能消赤肿疔毒,兼疗金疮,余无功效。他书盛称之,皆不足信也。惟喉痹之症,倘系实火,可以内外兼治,而本草各书反不言及。大约此物,止可为佐使者也。惟杀虫可以多用,止消一味,用至一两,研末,加入神曲三钱、使君子三钱,同为丸,一日服尽,虫尽死矣。他病不必多用。盖青黛气寒,能败胃气,久服,则饮食不能消也。

白矾我中药名,出自《雷公炮炙论》。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主要含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白矾又称明矾、雪矾、云母矾和生矾,药材为不规则的结晶体,大小不一,无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以色白、透明、质硬而脆,无染杂质者为佳,产于安徽、甘肃、山西、湖北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白矾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12:56:07 共200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所有的药物都是经过肝脏代谢,肝脏自然是药物性损伤的“重灾区”。

保健品和中药是导致肝损伤的最主要原因。药物性肝损伤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危及生命的不良后果。

停用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是第一原则,许多患者停药后肝功能可自行恢复。

舒邦L-半胱氨酸胶囊,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可以帮助肝脏调整好状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