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别集”有哪些主要原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国学中的“别集”有哪些主要原典?,第1张

别集是个人诗文汇编,其名称源于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别集所收都是某位作者已发表过的诗文作品,按时间先后排列,不再注明篇名,一般注明每篇作品的字数或每篇的行数。

先秦无别集,但诸子论文结为一集,如《荀子》、《庄子》、《墨子》等,与后代文集相似。汉代刘向的《七略》中有“诗赋略”,是西汉诗赋的选集,所收都是西汉人的作品。到东汉末年,别集渐繁,如徐干的《中论》、杨修的《答临淄侯笺》、丁仪的《厉志赋》等。

最早的个人诗文汇编是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南朝宋时,有王俭的《今文集》和《古文集》,各收100卷。此后,个人诗文汇编继续编纂,如梁代萧统的《文选》、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江淹的《江文通集》、梁代任昉的《王文宪集》、梁代刘孝标的《类苑》等。

唐代编辑出版的个人诗文集较多,如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等。宋代个人诗文集大量涌现,如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苏轼的《东坡七集》等。

明代有李梦阳的《空同集》、清代有吴伟业的《梅村集》,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中国古代图书目录中,也有以作者姓名命名的单篇单卷集,如汉代路乔年的《子虚赋》、唐代顾况的《戴氏集》等。

总体来说,别集是一种重要的古代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清史稿》等等。

  《隋书》,作者是魏征。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此书。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清史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

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是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的古籍查询系统。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和循证平台是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平台的一个实验项目,收录有上海图书馆和加州柏克莱大学图书馆的善本馆藏12万种,普通古籍13万种,历史上有影响的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和版本目录等18本目录书,辅以人名,地名,印章等额外规范数据,并结合分面统计,实体关系分析,时空分析和可视化工具,项目使用关联数据技术,实现各个图书馆现存古籍珍藏的联合查询,规范控制,并提供循证版本,考查源流的功能,未来加入更多机构的馆藏。

近期选购12书思虑记略:其中10书为别集选集

@铁山青士(笑独行)[述记]

4月28日与29日、5月8日与10日四次前往福州鳌峰坊书店,一次前往福州安泰中心书店,合计购书14种12册。其中7种5册为别集,5种5册为选集,从个人的读赏习惯和购藏喜好出发,除了一本篇幅很小的《楚辞》带有译文外,买的都是注释本(甚至是接近白文本的简注本)。兹略记如下:

1《晏殊词集·晏几道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初版,国学典藏)

晏殊词集此前没买过,主要是因为觉得晏殊与欧阳修在宋词中都只是过渡名家,不值得专门买别集,而且二人词作均与冯延巳词有所关联,风格也相近,而个人则是对冯延巳相当反感的;晏几道词集拥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的《小山词》(王根林校点,64开本词林集珍)。

2《黄庭坚词集·秦观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6月初版,国学典藏)

黄庭坚词集此前没买过,主要是因为对黄庭坚认识不够;秦观词集拥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的《淮海词笺注》(杨世明笺)。

3《辛弃疾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初版,国学典藏)

辛弃疾词集拥有岳麓书社2005年1月初版的《稼轩词注》(俞樟华注,印次未详)。

4《姜白石词笺注》(陈书良笺注,中华书局2013年1月初版,2018年8月二印,中华国学文库)

姜夔词集此前没买过,除了因为对南宋词缺乏认识外,也与个人很不喜欢“夔”字有关。

5《李贺诗集》(张立敏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初版,2017年3月四印)

李贺诗集拥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初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清]王琦等注,即《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又拥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月初版的《李贺诗集》(叶葱奇疏注,1984年6月三印)。

这次买该书主要是因为这个“注评”版本是横排本,而上述两个版本则都是竖排本。

6《元曲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二版,2013年12月五印,任中敏、卢前选编,潘天宁注析新编)

任中敏、卢前选编的《元曲三百首》早前至少买过两个版本,应该还保存着一本,只是记不清版本了。

这次买该书主要是因为个人对元曲(无论是散曲还是杂剧)实在是太不熟悉了,此前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正经读赏过。

7《唐宋词格律》(龙榆生编撰,中华书局2018年1月初版)

龙榆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早在大学时代的1982年5月就曾让同窗密友帮我以三倍价格从北大图书馆“赔”过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初版),后下落不明;

又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初版、1983年2月三印本,并一直使用到现在(后来又至少买过一本这个版本的某个版次本送人);

还拥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7月初版的《唐宋词格律》(龙榆生词学四种)。

这次买该书主要是因为已经买了三十六年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初版、1983年2月三印本实在是太陈旧了,同时还有所污损,使用起来很是影响心情。而且,该书所附词韵乃是《词林正韵》全编,感觉也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初版所附张珍怀辑《词韵简编》(根据《词林正韵》删编)更适应填词需要。

8《唐宋名家词选(全本)》(龙榆生编选,中华书局2018年6月初版)

龙榆生编选的《唐宋名家词选》曾买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新一版、1982年5月三印本(后来又买过这个版本的1998年6月十印本和另一个版次本送人),不过保存着的到底是这个版本的哪个版次也记不清了;

还拥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7月初版的《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词学四种)。

这次买该书主要是因为这个版本是“全本”,恢复了[1956年]修订本删去的[1934年]初印本中的177首词作,也就是说,这个“全本”比通行的[1956年]修订本多了177首词作。其间,与初印本相对照,修订本最极端的改变乃是删略了吴文英29首词作。

如今这个初印本与修订本合璧的“全本”入选词作最多的词家是辛弃疾(49首),其次为苏轼(45首),吴文英(39首)、贺铸(38首)、周邦彦(37首)、晏几道(35首)分列第三至第六,欧阳修(31首)排名第七,柳永(29首)、姜夔(29首)并列第八。随后是冯延巳(24)、张炎(23首)、温庭筠(22)、韦庄(22)、李清照(21首)、李煜(19首)、晏殊(19)、秦观(19)、元好问(19),位列第十至十八名。

9《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全本)》(龙榆生编选,中华书局2018年1月初版)

龙榆生编选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曾买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新一版;

又买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7月初版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词学四种)。

这次买该书主要也是因为这个版本是“全本”,不过,这个“全本”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与《唐宋名家词选(全本)》同日而语的,主要就是恢复了[1962年]修订本删除的[1956年]初印本中的陈曾寿全部20首词作。

10《宋词三百首》([上彊村民编,]陆明校注,岳麓书社2016年11月初版)

朱孝臧(上彊村民)[1924年]重编本《宋词三百首》曾拥有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一版的《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

《宋词三百首笺注》又买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一版、1994年11月三印本。

这次买该书主要是为了读赏个人此前很少关注的南宋词。实际上,《宋词三百首笺注》早前个人也很不熟悉,这次翻检该书目录才意识到,吴文英词作入选25首,这个比例实在是相当惊人的,因为朱孝臧的重编本《宋词三百首》总共也就收录了283首词作。岳麓书社这个“校注”版本的精装本封面封底颜色和设计感觉有点土(内页设计也不讲究,只能说还看得过去),在书店里比较了这个“校注”版本的平装“插图珍藏本”,后者封面封底颜色和设计要好很多,而配了插图每册多5元也不贵,可惜的是插图尺寸不一且偏小,而且有些插图品相不佳,看着有低劣感,所以还是觉得精装本相对好一点。

11《楚辞》([战国]屈原、宋玉著,韩星编译,三秦出版社2018年6月初版,国学经典10元本)

《楚辞》拥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新一版的《楚辞集注》([宋]朱熹撰,李庆甲校点);

买过中华书局1983年3月初版的《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

拥有凤凰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的《楚辞补注》([宋]洪兴祖 补注,卞岐整理);

拥有北京出版社1980年5月初版的《楚辞选注》(金开诚选注,1982年12月二印)。

这次买带有译文的该小书主要是因为这个“编译”版本不是《楚辞》全本,只选了屈原名下的所有作品和宋玉名下的一篇《九辩》,同时解题和注释都相当简略,所以整体篇幅很小,又配有尺寸相对统一的线描插图,感觉大大改善了阅读的小“环境”。《楚辞》的注释向来存在繁琐累赘和穿凿附会的问题,故个人读赏《楚辞》始终害怕依据《楚辞补注》与《楚辞集注》。

12《国学常识》(曹伯韩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7月初版二印)

曹伯韩所著《国学常识》近四年前曾买过一本送知己女友,感觉其间对于“国学”范畴的界定比较符合个人认识,而其中关于古物、佛学、理学、科学及艺术的常识又是个人相对欠缺的,于是便再为自己买一本。

以上12册书有6册是精装本,这其实是个人不太喜欢的,因为精装首先是让一本书变得沉重了,且不说多数情况下也让书变得昂贵,而如果装订又不够精工和紧致,那就更烦人了。说到昂贵,应该说价格也是个人买书时比较介意的一个问题,尽管个人在买书方面已经算是相当大方的了。如今出版社出书每每都有做大、做厚、做重、做豪、做花等倾向,这对于首先看重内容质量的书友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做贵。当然,封面封底的颜色、质地和设计讲究还是很重要的,总之是不能给人以粗俗和低劣的感觉。

以上12册书价格最高的是48元的《唐宋名家词选(全本)》,其次是39元的《姜白石词笺注》,说实话,这两本书个人就已经感觉有点贵了,只是勉强还能接受。本来看到朱孝臧编年、龙榆生校笺的《东坡乐府笺》,个人也是很想买一本的(此前买过岳麓书社2005年1月初版、吕观仁注的《东坡词注》),但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二版的竖排精装本一本78元(2017年5月初版横排平装本一本55元,可惜现在书店里买不到,得上孔夫子旧书网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6月初版的横排平装本一本68元,便气短作罢了。

(2019年5月11日)

(以下内容来自)

《国风·郑风·清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民间政治讽刺诗,揭露郑国国君不爱惜民众,久役人民于河上,兵众不满,纷纷逃役。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气势,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作品名称: 国风·郑风·清人

作品别名 :郑风·清人

创作年代: 春秋时期

作品出处: 《诗经》

文学体裁: 杂言古诗

清人在彭2,驷介旁旁3。二矛重英4,河上乎翱翔5。

清人在消6,驷介镳镳7。二矛重乔8,河上乎逍遥9。

清人在轴10,驷介陶陶11。左旋右抽12,中军作好13。[1]

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清,郑国之邑,一说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

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驷(sì)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同“彭彭”,马强壮有力貌。一说行走、奔跑貌。

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车子两边。重(chóng)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重,重叠。英,矛上的缨饰。

翱(áo)翔:游戏之貌。

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镳(biāo)镳:英勇威武貌。

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矛上装饰的鷮羽毛。

逍遥:闲散无事,驾着战车游逛。

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陶陶:和乐貌。一说马疾驰之貌。

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中军:即“军中”。一说指古三军之中军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一说做好表面工作,指装样子,不是真要抗拒敌人。[2][3]

清邑军队驻在彭,驷马披甲真威风。两矛装饰重缨络,黄河边上似闲庭。

清邑军队驻在消,驷马披甲威又骄。两矛装饰野鸡毛,黄河边上自逍遥。

清邑军队驻在轴,驷马披甲任疾跑。左转身子右拔刀,军中好像准备好。[2][3]

《郑风·清人》是批评郑国军队游戏离散的诗歌,为《诗经·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诗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事可考的。

据《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清邑之师滞留边境,军纪败坏,终于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避难去了。

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人民对那些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是深恶痛绝的。而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起抗击外敌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总是予以热情的歌颂。在防御外敌的时候,如果有人消极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将受到千夫所指。因高克带领的清邑部队不积极备战御敌,故郑国诗人作此诗以讽刺之。又据《毛诗序》,诗作者为郑公子素。[2][3]

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在此诗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却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此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深深斥责的是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3]

宋代朱熹《诗集传》:“郑公恶高克,使将清邑之兵,御狄于河上,久而不召,师散而归。郑人为之赋此诗,言其出师之久,无事不得归,但相与游戏如此,其势必至于溃散而后已尔。”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变文浑古。”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1][2][3]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4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61-162

[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57-159

《细说清朝》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建立清朝至清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序一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

序二 黎东方先生讲史之学

原版《小序》

《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中国大陆版自序

一、先说一个大概

二、皇帝的祖宗

三、他们搬了家

四、死于非命

五、努尔哈赤报仇

六、受到本族人的敌视

七、却也有英雄能识英雄

八、帮他四面征讨

九、打下一片江山

十、建立汗国

十一、 以“七大恨”告天

十二、 大胜明军于萨尔浒、界凡、尚间崖、布达里冈

十三、 取沈阳、收辽阳、破广宁

十四、 在宁远遇到对手

十五、 皇太极得了汗位

十六、 皇太极汉化程度颇深

十七、 对袁崇焕试战

十八、 西征察哈尔

十九、 五入长城,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二十、 降服祖大寿

二十一、 活捉洪承畴

二十二、 大欲未遂,无疾而终

二十三、 多尔衮颇有嫌疑

二十四、 杀害代善的一子一孙

二十五、 压下豪格

二十六、 扫荡李自成、张献忠

二十七、 掳福王

二十八、 奈何不了鲁王

二十九、 重用降臣

三十、 削平闽、粤

三十一、 自称皇父

三十二、 死后遭受清算

三十三、 顺治年少有为

三十四、 李定国支持残局

三十五、 郑成功坚持抗清

三十六、 顺治出家之谜

三十七、 鳌拜弄权

三十八、 吴三桂叛清

三十九、 绿营立功

四十、 对俄和战

四十一、 征讨噶尔丹

四十二、 出兵西藏

四十三、 治河

四十四、 通漕

四十五、 理财

四十六、 佞幸成群

四十七、 祸起萧墙

四十八、 贤士在野

四十九、 雍正之狠

五十、 彻底集权

五十一、 被准噶尔击败

五十二、 盖棺而未论定

五十三、 乾隆这个人

五十四、 第一个十年

五十五、 大小金川

五十六、 消灭准噶尔

五十七、 大小和卓

五十八、 香妃

五十九、 控制西藏

六十、 补记朱一贵

六十一、 林爽文起义始末

六十二、 总论十全武功

六十三、 巨蠹和珅

六十四、 《四库全书》

六十五、 乾嘉学人

六十六、 嘉庆皇帝

六十七、 白莲教

六十八、 天理教

六十九、 内忧外患

七十、 道光皇帝

七十一、 律劳卑之死

七十二、 义律连升三级

七十三、 鸦片问题

七十四、 鸦片战争

七十五、 《南京条约》

七十六、 虎门、望厦、黄埔

七十七、 澳门事件

七十八、 鸦片畅销

七十九、 上海走运

八十、 粤人抗英

八十一、 焦亮(洪大全)

八十二、 洪秀全

八十三、 杨秀清

八十四、 石达开

八十五、 李秀成

八十六、 华尔、白齐文、戈登

八十七、 太平天国残局

八十八、 略论咸丰

八十九、 曾国藩

九十、 编练湘勇

九十一、 抑制王錱

九十二、 靖港之败与湘潭之胜

九十三、 夺回武昌

九十四、 冲过田家镇

九十五、 打不下九江

九十六、 分兵回援武昌

九十七、 苦守南昌

九十八、 丁忧回籍

九十九、 转败为胜

一百、 东山再起

一百零一、 围攻安庆

一百零二、 节制四省

一百零三、 攻破南京

一百零四、 天国插曲

一百零五、 捻

一百零六、 杜文秀

一百零七、 东千

一百零八、 新疆

一百零九、 补叙咸丰外患

一百一十、 辛酉政变

一百一十一、 同治中兴

一百一十二、 天津教案

一百一十三、 马新贻案

一百一十四、 湘军尾声

一百一十五、 李鸿章

一百一十六、 蒲安臣

一百一十七、 对秘鲁建交

一百一十八、 对日本立约

一百一十九、 再度垂帘

一百二十、 马加理事件

一百二十一、 烟台条约

一百二十二、 苦命皇帝光绪

一百二十三、 甲午之战

一百二十四、 《马关条约》

一百二十五、 日本还辽取台

一百二十六、 《中俄密约》

一百二十七、 瓜分前奏

一 百二十八、 筑铁路的经过

一百二十九、 门户开放

一百三十、 百日维新

一百三十一、 戊戌政变

一百三十二、 义和团

一百三十三、 八国联军

一百三十四、 《辛丑和约》

一百三十五、 慈禧的最后七年

一百三十六、 清朝的最后三年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收录明代著作,《明史艺文志》据此书而成)

《明史艺文志》(张廷玉等)

尤侗《明艺文志》

《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该书修于乾隆时,嘉庆时又完成了续编。改正续编侧重于版本目录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

又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提要》。全目共著录图书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有401部无卷数,总计10254种,172860卷。[ii]

四部之下分为44类,类之下又有分子目者,合65子目。经部10类9目、史部15类26目、子部14类25目、集部5类5目。总序、小序共48篇

该书版本:1、陈乃乾校阅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书后附有阮元《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陈乃乾编的《四库书目索引》。该版中华书局1981年有重印本。2、中华书局1965年精装本,题为《四库全书总目》。

对该书的研究及补佚:

清阮元等撰,傅以礼重编《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收录抄本、刻本等167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铅印傅氏重编本>)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24卷,涉及500种古籍。该书有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氏1940年去世后,由王欣夫接替采集整理。共60卷,补遗1卷,《未收书目提要补正》2卷,凡补正古籍2300余种。该书有中华书局1964年版。)

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印《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1932年2月(书分两册,上册书名引得,下册著者引得。引得所据原书为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

杨家骆《四库全书学典》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

王云五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收古籍提要10070篇,尤重明人著作,及方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

刘新华编印《四库全书总目类叙注》台湾?1975年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新1版

邵懿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2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1979年新1版。该书重在著录各书版本

朱彝尊《经义考》

钱曾《读书敏求记》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朱绪曾《开有益斋读书记》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

张之洞《书目答问》(初刊于光绪二年1876年,收录古籍2200余种)

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1931年出版,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增补1200余种)

近代以来

孙殿起《贩书偶记》(是一部清代以来的著述总目,相当于四库提要的续编。按经史子集分部,部下分类。中华书局1936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版。)

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由其外甥雷梦水整理,著录图书七千余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

东君编《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初稿),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62年

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遗稿),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984年第四集

上海中华书局编印《四部备要书目提要》1936年8月

孙毓修《四部丛刊书录》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上海古籍书店编印《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