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的入口 - 《读书指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1收藏

国学经典的入口 - 《读书指南》,第1张

本月认真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梁启超先生的《读书指南》。这本书是真正每行每句的读完,而不是看小说那般一目十行的读。有些地方还需要翻到前面对比着读,边思考边读,因此颇是花了一些时间和功夫。精彩的言论和表述太多,以至于超过kindle允许导出的笔记数量,分成几次才算是把笔记完整导出。

这本书是梁启超先生写给清华大学的学生关于国学学习和读书的指导。我国古代著作浩如烟海,全部都读是不可能的,哪些一定需要读甚至背诵?哪些最好读一读?哪些不必读?这些著作的内容有深有浅,如何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对于经典著作,有哪些读书和学习的好方法?这些在书中均有答案。

在这本书中,针对没有或者很少国学基础、而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给出了“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一共二十四种。作者认为,这些书无论对于学什么专业的人来说,“皆须一读,否则不能认为是中国学人。”

此外,按照不同的分类,作者分别给出不同的建议书目,比如修养和思想史类,建议的是《论语》《孟子》《老子》《墨子》《荀子》《吕氏春秋》《近思录》《传习录》等以儒家为主的经典著作;对于政治及文献类,作者建议的是《尚书》《战国策》《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对于韵文书类,建议《诗经》《楚辞》《乐府诗集》《唐百家诗选》《宋诗钞》等……还有小学书及文法书类,以及随意涉览书类等。

这无疑是给了广大国学爱好者一个读书的方向。虽说我国的古代著作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但其中依然有一些品质不高、良莠不齐的作品。跟着作者的书目去阅读,读到的均为经典之作,并且作者也考虑到逐步深入的学习顺序,先给出难度相对小一些的书目。

本书的附录中有一篇《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文章。胡适给青年人提供了一份国学书目,但梁启超非常不赞同,于是有了这篇文章和现在的这本书。

梁启超提出:“我的主张,很是平淡无奇。 我认定史部书为国学最主要部分,除先秦几部经书几部子书之外,最要紧的便是读正史、《通鉴》、宋元明《纪事本末》和九通中之一部分,以及关系史学之笔记文集等,算是国学常识,凡属中国读书人都要读的。 有了这种常识之人不自满足,想进一步做专门学者时,你若想做哲学史家、文学史家,你就请教胡君这张书目;你若想做别一项专门家,还有许多门,我也可以勉强照胡君样子,替你另开一张书目哩。”

梁启超这篇文章写得颇为不客气,也颇为有趣,一扫现代文人之间相互吹捧之风。

说到读书方法,不得不提《怎样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提供了不少阅读指导,比如说读正文前先看目录,了解全书的框架结构;学习一个领域时,可以进行主题阅读等。这本是比较经典的阅读指导书,上面提供的这些阅读方法到现在也是一样通用的。《读书指导》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

1)针对的主要是国学著作

国学著作有它的特殊性,文言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晦涩难懂。没法抱怨我们的基础教育,毕竟对于国家来说,培养实用的数理化人才对于现代化的建设更有用;文言文,只要有个了解也就可以了。

在普遍古文基础不佳的情况下,梁启超由浅入深的给出了读书的顺序和指导意见:有些简单的可以直接读,有些难度大一些的可以读完相关的其他著作再读。

2)不同的读书方法

对于不同的国学著作,作者建议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而读者的读书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也相应不同。比方说对于《论语》,如果是为了知识研究,那么可以采取以下的读法:

“第一,先注意将后人窜乱之部分剔出,以别种眼光视之,免使朦混真相。 第二,略依前条所分类,将全书纂钞一过,为部分的研究。 第三,或作别种分类,以教义要点——如论“仁”、论“学”、论“君子”等为标准,逐条钞出,比较研究。 第四,读此书时,即立意自作一篇孔子传或孔子学案,一面读便一面思量组织法且整理资料,到读毕时自然能极彻底极正确的了解孔子。 第五,读此书时,先要略知孔子之时代背景。《左传》《国语》,实主要之参考书。 第六,此书文义并不艰深,专读白文自行绎其义最妙。遇有不解时,乃翻阅次条所举各注。”

很多人读《论语》,并非是为了做研究,而是为了修养人格。如果是为了这样的目的,那么“决非徒恃记诵或考证,最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既已如此,则不必贪多务广,果能切实受持一两语,便可以终身受用。至某一两语最合我受用,则全在各人之自行领会,非别人所能参预。别人参预,则已非自得矣。要之,学者苟能将《论语》反复熟读若干次,则必能睾然有见于孔子之全人格,以作自己祈向之准鹄;而其间亦必有若干语句,恰与自己个性相针对,读之别有会心,可以作终身受持之用也。《论语》文并不繁,熟读并不费力,吾深望青年勿蔑弃此家宝也。”

梁启超对于重点书籍,如《四书》,《史记》,《荀子》,《韩非子》,《左传/国语》,《诗经》,《楚辞》和《礼记》,不但详细分析了编撰及篇目,介绍了作者及其经历,相应的注释书及其读法,还严谨的考证了其中篇目的真伪、编撰者、删定者、原料以及时代等,分析了其价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上述重点书籍,每一本梁启超给出的读书方法都不同,非常有针对性。比方说《左传》:

“吾侪今日治《左传》,最好以社会学者的眼光治之,不斤斤于一国一事件之兴亡得失,而多注意于当时全社会共同现象。例如,当时贵族阶级如何受教育法;所受者为何种教育;当时贵族政治之合议组织如何;其政权授受程序如何;当时地方行政状况如何;当时国际交涉之法例如何;当时财产所有权及其承袭与后来之异同奚若;当时婚姻制度与后来之异同奚若;当时人对于自然界灾变作何等观念;当时可称为宗教者有多少种类,其性质何如……如此之类,随时特拈出所欲研究之问题,通全书以搜索资料;资料略集,乃比次而论断之。所研究积数十题,则一时代之社会遗影,略可睹矣。

吾侪研究史料,往往有须于无文字中求之者。例如:(一)春秋时代是否已行用金属货币?(二)春秋时代是否有井田?(三)春秋时代是否用铁器?(四)春秋时代曾否有不行贵族政治之国家?……诸如此类,留心研索,亦可以拈出若干题。若其可作反证之资料甚缺乏乃至绝无,则否定之断案或遂可成立。此亦治古史之一妙用也。 “

按照梁启超的上述建议去读《左传》,相信对书中内容、春秋时代状况等的认识及收获会大为不同。

指导如何读书的书不少,提供书单的更多。《读书指南》这本书,有它的特殊之处。

1)考古辨伪

梁启超用了大量篇幅辨别这些重要书籍的真伪,比如说,《史记》一书,他认为当中有几篇明显不是司马迁写的,而是后人加入的,如《孝景本纪》、《孝武本季》、《三王世家》等;而司马迁的原著中,有十篇已经轶失了。之所以会出现假冒的文章掺杂其中,有各种原因:古人用竹简,书写不便,没有笔记本,因此往往直接把自己的注解和体会写在原著的竹简的空白处。后人无法分辨,有些就被加入到原著中,成为原著的一部分。

也有故意篡改的,比如王莽篡位时,就修改了大量书籍的记录;也有个人行为,比如有一些文人把自己写的文章夹杂在名人名篇之中,鱼目混珠;还有一些学者,因为原文缺失,就自己写了续,补上。以上各种情况造成了这些古籍中鱼龙混杂,故梁启超的头一条建议便是“先注意将后人窜乱之部分剔出,以别种眼光视之,免使朦混真相”。

既往拿到一本古籍,便以为它生来如此,从未想过手上的这个版本往往经历了上千年、不知多少人的修改。现在才理解我们国家这些古籍能流传至今,有多么的不易。

2)“异文”现象

本书中梁启超并未重点写这个问题,不过既然谈到古籍,就不得不说异文现象。一个例子是崔颢的《黄鹤楼》。我们熟悉的版本是“昔人已乘黄鹤去”,但唐人诗选中,这一句均为“昔人已乘白云去”,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从元朝开始,变成了“黄鹤”,并为大家所接受,毕竟这首诗是写黄鹤楼的。此外,“芳草萋萋鹦鹉洲”,敦煌本中是“春草青青鹦鹉洲”;“烟波江上使人愁”,敦煌本中为“烟花江上使人愁”。

另一个例子是《道德经》。在我的印象中,此书五千余字,分为《道经》和《德经》,共八十一章。事实上,《道德经》有很多个版本,字数也不一样,有不到五千字的,也有超过五千字的。只是由于王弼注解的这个版本最盛行,因此,现在流传的普遍是这个版本。

我们无需了解这些考证的具体内容,只是不能把手头拿到的版本视为理所当然,更要对不同的版本存有学习和接纳之心。

3)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

这部分梁启超提到了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其中最惊讶的莫过于他对《毛诗序》的评价,认为“故欲治《诗经》者,非先将《毛序》拉杂摧烧之”。举一个例子,我们常说“四诗风雅颂”,然而“风雅颂”只有三者,为什么是“四诗”?一直以来的解释是,“雅”可以分为“大雅”和“小雅”,因此加起来是“四诗”。

梁启超的观点是“盖三百篇本以类从,分为四体,曰南、曰风、曰雅、曰颂。自《毛诗序》不得“南”之解,将周、召二《南》侪于《邶》《鄘》以下之诸风名为“十五国风”,于是四诗余其三,而析小、大雅为二以足之,诗体紊矣。”也就是说,“四诗”应该是“南风雅颂”,但《毛诗序》不理解“南”是什么,就把这部分归到了“风”下面,再把“雅”拆分成“大雅”和“小雅”,凑成“四诗”,于是打乱了原来的诗体。

“综合此种资料以推测,“南”似为一种合唱的音乐,于乐终时歌之,歌者不限于乐工,故曰“其乱洋洋盈耳”矣。”这是梁启超对于“南”的解释。

这段时间同时在看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谈到《诗经》之时,钱穆依然引用《毛诗序》的解释,也依然赞同“风雅颂”的分类。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了解有不同的争议和观点即可;凭我们目前的学识和认知,恐怕也无力判断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诗经》。

4)注释之书

由于本书中提到的都是古籍,而古籍流传至今,已经有无数古人阅读并且留下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也是珍贵的资料,帮助我们今天能更好的理解古籍的原意。这也是为什么《毛诗序》会引起这么多的争议。

有些注释是很重要的,因为写注释的人在年代上更接近古籍,更能看到全貌,也比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更能理解书的原意。比方说韩非子注释过《道德经》,成为后人研读时的重要参考;而王弼注释的《道德经》,现在几乎成为官方版本。《道德经》中有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可以有多种理解;但如果看到前人有注释“勿扰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梁启超在重要的古籍的分析及阅读指导之后,均有一栏是对从古到今各个注释版本的比较和评价,并给出建议,读者最好参考哪几个版本的注释书。

这本书是梁启超先生用半文言写成的,对于读惯了白话文的人来说,可能略有不适应。不过总体来说,比真正的文言文容易阅读得多,理解上应当不存在困难。如果真的有志于阅读更多的古籍,这本书当为不错的入门及指南。最后,引用梁启超先生的两段话作为结尾:

”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须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

”诸君勿因初读中国书,勤劳大而结果少,便生退悔, 因为我们读书,并不是想专向现时所读这一本书里讨现钱现货的得多少报酬,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和磨炼出善读书的脑力。 “

没有原则规定,一个师傅一个说法,没有师傅,不知道要修行哪个宗派,只是为了修行,只读一部经书即可,不需要繁多,当前您在阿弥陀经或金刚经,任意选择其中一部即可长年读 颂,也能成就。阿弥陀佛。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应考虑作品产生的朝代。

古代书籍的分类:

古书最流行的分类方法是“四部”分类法。它起源于三国时代,完备于清代。清朝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将所收书籍分为经部、子部、史部、集部,就是所谓“四部”。

经部以儒家的“十三经”为主干,“十三经”就是:《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解释经书的著作,都在经部。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如《说文解字》、《广韵》、《经典释文》等,也归在经部。

1 如何做好古文

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只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 ,乃对所学材料的举,”,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

2、克服懒惰,“勤”字当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学习文言文最大的敌人是懒惰,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

怎么样,这样一座宝库——文言文,你去开掘,只要做到以上两方面,文言文其实并不难学,不是吗

2 做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一、文言文关键在整体阅读,一般阅读顺序是这样的:1 先仔细看一遍原文,目的是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

现在的全国题大都围 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2 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

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 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 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 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

(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1 、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2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文言文 以单音词为主。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妻子” ,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 词,指男子的配偶。

3 、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4 、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 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三、特殊句式。1 、判断句。

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又如: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2 、被动句 。

用 “于” 、“受” 、“受„„于„„“、“见” 、“见„„于„„” 、“为” 、“为„„所„„”表示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 、省略句。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竖子不足与之谋。

4 、倒装句。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 “倒装” 。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将其 “顺装”过来。(1 )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如、甚矣哉,为欺也!(2 ) 、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项王曰:“沛公安在?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4 ) 、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

一般在定语 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定语放在中 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 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1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四、词类活用。

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 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 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

(1 ) 、名词活用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 状语的,而古 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 )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

它是用 动宾结构 ,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 )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活用作有 “认为” “以为” 意义的动词 ,表示 “ (主语)认为(宾语)怎样” 或“ (主语)把(宾语)当 作什么” 。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五、文言翻译 (一)、遵循三条原则:信 :忠实原文意思 达 :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 :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二) 、文言翻译的种类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 据。

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 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 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 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 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 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 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着,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 坐着;张良面向西侍坐。(三)、掌握文言翻译六种方法:1 留 :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 扩 :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如:俗——庸俗 辱——玷辱、侮辱3 拆:如:穷饿 无聊 ,追购又急 没有依靠 妻子。

3 怎样做文言文

只用教科书就行了,因为中学教科书上的文言文已经足够学习了。文言文的一些虚词比较难掌握,但用在特定环境是意思也是相同的,所以多分析各个词所在的语境和意思,很快就能找出规律。

另外一个锻炼的方法就是翻译。我高中的语文教科书的古文部分基本都做满了笔记——主要是词的,到了假期,我们的假期作业之一就是翻译科文,不用抄原文,但要把它全文翻译出来,写在本子上。别小看这个“翻译”翻译一遍就基本能把各种词的用法弄个十成八成懂了。高考前的复习,也只是针对几篇重要的古文,再熟悉以下各种词的用法和环境,以及它的意思。

4 怎样做文言文

答: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凶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其大加赞赏和推崇。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浏览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2002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三、再读材料,据文正义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比如上文举到高考语文2002年全国卷11题A项对“竟死”的理解,我们根据上下文,在“竟然因此而死”、“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几个义项中,很容易选择后者。又如11题B项,“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5 文言文要如何做好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6 如何作好文言文阅读

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 做文言文的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学习是我们中学生的一大难处,就关于如何学好他,我在此发表一下我个人看法。

首先要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文言文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去分析。例如,先秦散文的倒装句、通假字十分多等。了解各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这样有利于我们去判断文章作者与赏析。要学好历史,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嘛,再说学好历史对文学鉴赏等都有好处。要多看历史著作,象《诗经》、诸子散文、〈战国策〉、〈文心雕龙〉等,看了不光对文言文学习有好处,尤其是〈文心雕龙〉,对你的文学鉴赏、文学创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再一个要看一些文言文的教程,象语法、诗词鉴赏入门等,但不要看古文通篇翻译的书,这样对你的文言文学习是有害的。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多读,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在考试时不被题目所吓倒。

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老一辈作家、学者如鲁迅、茅盾、钱钟书、梁实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语言简洁准确、典雅传神。鲁迅先生从年轻时就大量阅读和研究古代小说,这对他后来的。

文言文学习是我们中学生的一大难处,就关于如何学好他,我在此发表一下我个人看法。

首先要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文言文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去分析。例如,先秦散文的倒装句、通假字十分多等。了解各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这样有利于我们去判断文章作者与赏析。要学好历史,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嘛,再说学好历史对文学鉴赏等都有好处。要多看历史著作,象《诗经》、诸子散文、〈战国策〉、〈文心雕龙〉等,看了不光对文言文学习有好处,尤其是〈文心雕龙〉,对你的文学鉴赏、文学创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再一个要看一些文言文的教程,象语法、诗词鉴赏入门等,但不要看古文通篇翻译的书,这样对你的文言文学习是有害的。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多读,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在考试时不被题目所吓倒。

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老一辈作家、学者如鲁迅、茅盾、钱钟书、梁实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语言简洁准确、典雅传神。鲁迅先生从年轻时就大量阅读和研究古代小说,这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茅盾背诵《红楼梦》的功力历来为人称道;钱钟书首先是一代学者,学贯中西,尤以国学见长,其次才是作家。世人只知有《围城》,而不知有《管锥编》;梁实秋深谙古典,博览经史子集,体现在其散文作品中,不仅是语言的古雅淳厚,收放自如,还有用典之信手拈来,曲尽其妙。梁氏读书之广与运用之活实在令人叹服。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文言文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1 准备暑假先背文言文,请问要先背哪几篇

首先你得先自己能懂、能翻译、能讲出口,就算不是大师级,至少也得略等于高考级。

这样你才能让孩子也能背。你都不懂的东西孩子就不容易感兴趣。

其次,可以找中学的教材,里面的文言文还算丰富,或者买有现代解释的《古文观止》、《弟子规》等,甚至为了提起兴趣,可以买本《山海经》,你给孩子讲神话故事。当然,个人认为教材的文言文的效果相对好,《古文观止》对于家长要求还是蛮高的。

最后,文言文不是单纯为了背的。你要给孩子讲讲文章要传达的精神或者要学习的,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

2 文言文应该如何背

文言文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所区别,不过都是人写的啦无非是讲一个故事,议论一下,或者其它以我的经验,在老师讲课之前先预习一下,了解文章所讲的内容接下来,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同时回忆文章的内容,当然是以老师讲的为标准,否则在默写或考试时老师不承认就没办法了这样下来一半应该已经记住了然后把全文看一遍这样下来再过几个小时后(我通常在晚上)再仔细的看一遍,第二天就会背了我以上讲的是字词当然对文章的背诵也是有用的而那些之乎者也的虚词是最烦的了,要背它们一篇两篇不是问题但是如果要背十来篇二十来篇乃至三十来篇却是很痛苦的,背诵一课的文章的虚词时需要结合文言文课文的背诵,这样可以对其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而在背诵多篇文言虚词的时候,则需借助参考资料,其中会给出详细的列表,你可以一课一课的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不同的地方,如果能这样做我想文言文的问题也不会太大了。

3 怎样背文言文背得快

1先把书下的解释抄在原文旁,把解释看熟,还要熟悉它的叙事结构。或把它当做一篇故事来读。头脑里要连续想象故事的情节,尽量不要打断思路。再熟读课文。不看抄的注释进行构想,巩固对字词的注释。便会觉得容易许多。

2 “所谓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它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是先人们创造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蕴藏了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但这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讲,在语言上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隔膜。其实,文言文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觉得作为我们学生来说,首先要要明确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为我们进一步阅读古籍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留传下来的古籍数不胜数,不仅包括文学、史学,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医药、地理……这丰富的文化遗产无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宝贵经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那无疑是一种浪费。如果我们不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将来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势必要受到一定影响。而且我国的古籍数量之多,举世罕见,根本不可能把它们全部翻译成现代汉语。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文言文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布局谋篇,巧妙得体,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读写能力。

再次,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开扩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选入教材的文言文虽然有限,但它也能反映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可以开阔眼界,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曹刿论战》可以得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知识。再如学习周敦熙的《爱莲说》,莲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至今还能激起我们心灵的涟漪。

3以下为本人经历:

1先读熟了,2再练翻译,3根据翻译像现代文一样,背出来。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真的很管用!

4 背古文该如何去背

我的学习方法 老师上古文课之前的一个晚上,我都会把古文看一遍然后在读一遍,看不懂不要紧。

先按照你的思路想一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然后试着先翻译一下。不会翻译也没有关系,毕竟老师都还没有开始教这篇课文 然后,你如果实在看不懂,就找同学借翻译书,把翻译看一遍然后试着不看翻译书,自己翻译一遍一句一句翻译然后你会发现有的还挺难的,看翻译书也看不懂,这个时候,你就拿笔做个记号,明天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去问老师啦。

这样学习知识会更快了因为你已经知道课文讲什么了,第二天上课也简单点 一般在老师上课的前几分钟,我都会在看一遍文言文,看看还记不记得昨天看的东西 然后老师上课,你就认真听,尤其是昨天晚上不懂的东西,更要认真听,还是听不懂,就要在课上大胆的提出来这样,你对这个问题的印象就会很深很深,考试的时候,就不会做错了。 而且文言文的翻译很多都是通用的,现在学的,以后也会用的到就那么几种翻译,很简单的 然后晚上回家,就可以全篇翻译了 当你懂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背书就容易多了 而且翻译句子的时候就很简单了,考试也就不用怕啦 记着,懂得字词的翻译,比背书重要。

因为你考试,又不考背书。

5 我们要背古文,有什么好方法很快就背出

首先要理解文章的意思,

根据意思来背,

不然背得肯定很痛苦,

又记得不牢。

然后是背的时候要分开背,

就是比如说一段话,

把它分成若干个小部分,

一个个地背熟,

然后再串起来,

这样就差不多能掌握十之八九了。

最后就是一些语气助词什么的最麻烦,

关键是要有语感,

多读读,

就记得牢些。

还有就是平时要注意句子的积累,

经典的句子一定要会背,

这样背到整篇文章时就不会很着急了。

6 有什么好方法背文言文背得快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法)一、化整为零法。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

[析]一篇课文经过意义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思路,对所写的人物和事物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然后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照生活的逻辑和照人地时与前因后果的交代,贯穿起来。层次既清楚了,熟读之后,很快就能背诵。背诵应分段背,各个突破,直到全部背完为止。

(法)二、抄读法。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 [析]眼看文章的字、词、句,口念文章的字、词、句,手写文章的字、词、句,心想文章的字、词、句。抄抄读读,读读抄抄,不要多时,读完部分,便抄完部分,也就背完部分。那么全部读完,也就全部抄完,也就能够全部背诵完。当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通过对它们的熟记而背出。

(法)三、累进法。采用此法有如滚雪球,即先读第一句,即背诵第一句;再将第一二句连读,即要求第一二句连背。依次类推,滚动前进,累积背完全文为止。

(法)四、三抓法。它是以自然段为单位实行三抓。

[例]当要背诵《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之前,可以运用三抓。如在第一自然段里,先抓本段的第一个字──“秦”;然后抓本段的起始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最后抓本段所体现的作者思路,文章脉络──交锋发生在秦王与安陵君之间,是唐雎出使的前因,也是双方斗争的前奏。情节开端部分。这三抓相互都起到提示作用。依照这些提示去背课文就容易些。

(法)五、照看译文背诵法。即由语体文反回文言文。

[例]如要背诵欧阳修《醉翁亭记》,可以先将它逐句译成现代汉语(即“古译今”),然后根据所译的汉语,再返回古代汉语(即今译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也就是从译文回复到原来的文言文,多次反复,这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背诵原文,不论其长短,都是易为的。

[析]以上五法,对于背诵原文,是行之效的。每一个方法,固然可以采用,几个方法,综合运用,似乎更好一些。总之,采用何法,没有定规,一个是各人所喜爱用什么法就用什么法,这是主观的一面,另一个则看客观的背诵效果了,采取的某法既快(背诵得快)又好(背诵准确),那么那个法就是一个最佳的方法。

7 怎么背文言文背的快,记得熟

个人觉得首先,熟能生巧,应该先把文章读熟,就是读音、停顿、轻重音等,继而能够很通顺地把整篇文章读下去。要是连字、句都读不好,更谈不上背诵好了。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这样就会记得更牢,同时也会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譬如七年级语文上册有篇古文是《陋室铭》,那么前两句是起兴的句子,接着从陋室的环境、个人的交往、日常生活方面入手,然后用典故作结。根据这个线索,去记东西就快了。

再者,背诵时要寻找巧门,就是怎么样记得更快,更牢。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那么就要根据遗忘规律来记东西,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背过后要及时的强化,以便加深影响,一定时间后,继续强化,慢慢地就刻在心里了,再也忘不了了。也就是说,记忆东西要跟着规律走,找到自己的记忆规律去走。

国学经典的入口 - 《读书指南》

本月认真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梁启超先生的《读书指南》。这本书是真正每行每句的读完,而不是看小说那般一目十行的读。有些地方还需要翻到前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