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话故事有哪些?
1、《神笔马良》
《神笔马良》是中国童话故事,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洪汛涛先生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了封建社会百姓的苦难以及马良的正义和善良。
从前有个叫马良的孩子,得到一支神笔,神笔画出来的东西都能变成真的,马良用这支神笔为穷人画了许多他们需要的东西。
城里的大官知道后,就把马良抓来,要为他们画许多金银财宝。马良不顺从,用神笔一次次脱险,最后打败了贪心的官差。
2、《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主要取自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和元明《三教搜神大全》等古籍记载中的神话故事。
哪吒是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被太乙真人收为徒弟;陈塘关遇干旱,龙王滴水不降,命夜叉强抢童男童女;哪吒见义勇为,打死夜叉和龙王之子敖丙。
龙王去天宫告状,要求李靖交出哪吒;哪吒为了全城安危,悲愤自刎;后来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让哪吒还魂再世。
3、《狼毫笔的来历》
《狼毫笔的来历》是洪汛涛创作的童话故事,讲的是黄鼠狼喊冤至死的故事。
黄鼠狼消灭鼠类,为人类除了害,却被山猫和灵猫算计而死。他无处述明冤屈,只留下了一条遗嘱,请求用他的毛制成笔,去写真理和事实。
在这篇童话中,作者以拟人手法,来揭露残酷的社会现象。
儿童 故事 编构对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 想象力 、创造力以及审美意识等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经典儿童阅读小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经典儿童阅读小故事篇一:石头与小溪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有一条小溪,小溪旁有高大的树木,以及矮矮的灌木丛,还长满了争奇斗艳的花朵。
小溪静静地流淌着,日复一日,突然,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小溪的去路。小溪彬彬有礼地说:“石头哥哥,请您让一让,我们要过去。”石头气势汹汹地说:“不行!你们一定要绕道走!”
小溪并没有生气,而是非常有礼貌地对石头说:“石头哥哥,请您让一让吧,我们要过去。”石头蛮不讲理,大声地说:“不行!要走就绕到,否则,你们一定会撞成碎片!”
小溪听后,觉得和石头说再多也没有用,只好对自己的同伴说:“伙伴们,我们手拉手,心连心,一起越过障碍物吧!”说完,便聚成一股有力的水流,齐心协力地向石头奔去。可是,水始终敌不过石头,一下子就被撞得粉碎。
石头骄傲地说:“哈哈哈哈,看到了吧!你是打不过我的,去死吧!”可是,小溪没有气馁,它再一次聚集货版,用尽全力冲过去,尽管一次又一次被石头撕成碎片,可它们仍然坚持前进。
这一次,小溪聚集了更多的伙伴,奋力向前冲去,小溪的浪花越涌越高,越冲越快,冲击力越来越强,终于,它们越过了石头,流向了大海……
石头呆呆地望着已经远去的溪流,它不明白,小溪为什么可以越过身形巨大的自己,也许,石头永远也不会明白,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小溪,因为它有一股不服输的执著精神。我们也要向小溪一样坚持不懈,永不言败!
经典儿童阅读小故事篇二:小乌龟也有梦想
我就是一只小乌龟,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跑步高手。因为我爬得实在太慢了,别人总是排斥我,总是故意挑衅说:“我们去比赛跑步吧!”我一说:“我也想去。”别人就会哈哈大笑:“别理这个慢家伙。”这时,我心里无比的伤心,感觉心像要碎了,如果我有一天也能成为跑步健将就好了!
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去跟我们“萝卜村”的跑步健将——兔子来比赛,兔子说:“好吧,那我就跟你比一场吧!”
比赛开始了,兔子一开始就一马当先地飞奔在前方,跑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叫人带话跟我说:“反正你这个慢家伙也跑不过我,我还是好好地睡一觉再跑吧!”说完,便呼呼大睡。
我感觉前所未有的耻辱,拼命地向前跑,过了一个小时,我终于跑到了他睡觉的地方,我慢慢地超过了他,在我跑累想休息的时候,我就默默地对自己说:“要加油呀,一定要超过兔子!”我一直这样跑着,跑累了就不断地在心里为自己打气。
又过了一个小时,我还差一厘米就要跑到终点了。我已筋疲力尽了,但我心里想:一定要再加一口气,冲到终点。这时,我看到兔子醒了过来,他看我快到了,立刻向终点飞奔而来,但最后,我还是以五秒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其他人大叫:“乌龟竟然胜过了兔子!”这时,别提我心里有多高兴了,比吃了蜜还甜。
哈哈!我的梦想总算实现了,成为森林里的跑步高手,胜过了兔子,再也没人会嘲笑我了!
经典儿童阅读小故事篇三:兔子背熊
小兔坐在树下,心情不好地对大熊说:“我想去河边看风景,可两条腿没劲儿。要是你背我去,我的心情准会好。”
“你应该早点说,小兔。我能背十个你,这是小菜一碟。”
大熊在小兔身边蹲下来,小兔一跳,趴在大熊的背上。
“我很重吗”小兔问。
“不重,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大熊安慰小兔。
“哈哈,你背着我走就像你自己在走一样,对不对”小兔用力往下压了压。
大熊走得很轻松。
小兔骑到大熊的脖子上:“我的大马,快跑起来!”
大熊跑起来,身上的长毛飞扬着。
“你高兴一点没”大熊问。
“我当然高兴一点了,驾,驾!”小兔拍打着大熊的背。
大熊跑得更快。
小兔又爬到大熊的头上:“我是世界上最高的兔子了!”
“我敢说你又高兴了一点,是不是,小兔”大熊说。
这时,小老虎跑过来,看着大熊头顶上的小兔直笑。
“你笑什么”小兔不高兴地问。
“就是啊,你不要乱笑,小兔刚刚才高兴一点。”大熊制止小老虎。
小老虎说:“大熊只能背兔子,兔子不能背大熊。”
小兔气坏了:“小老虎净胡说对不对,大熊,我的力气比天还大,兔子一定能背大熊。”
“嗯,一点没错。”大熊严肃地说。
小兔跳下来,拍着自己的背说:“大熊,快上来,骑在我的脖子上,坐在我的头顶上,就跟我刚才一模一样。”
“完全可以。”大熊马上答应了。
“小老虎,你看好了,我可不会哄人。”小兔生气地瞪了小老虎一眼。
小兔给了大熊一个手势。
大熊立刻趴到小兔背上。
扑通!
小兔马上趴到地上,他被大熊压扁了。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
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一件事。是凿壁偷光。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原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却没钱买蜡烛。邻居家有蜡烛但光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不识字,
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被其感动,就把书借给他。
后来,他便成了学问家。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囊萤映雪
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
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见《晋书·车胤传》)。
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凿壁借光
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载《西京杂记》)。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韦编三绝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刺股悬梁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目不窥园
此典故是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董仲舒传》)。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北宋宰相赵普
《宋史》云: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古代少儿励志故事
在任何一个时代里都有英雄人物的出现,有志不在年高,有很多年龄尚处于少年儿童阶段就有很高的知名度。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古代少儿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古代少儿励志故事1
孙叔敖是战国时的小英雄。孙叔敖少年时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苦度荒年。十三岁的孙叔敖,有一次上山砍柴,在茂密的草丛中。遇见一条大蛇,长着两个脑袋。此巨毒蛇比鹅蛋还粗,好几尺长。孙叔敖逃跑下山,他思忖:曾听乡里人传说人见双头蛇要被毒死。可是,自己逃跑下山,也免不了一死。此双头毒蛇依然存在,乡里人再上山来,遇见此祸害岂不是也要死掉吗?逃跑回家也是死,反不如拼死一搏,为乡里人除此祸害。
孙叔敖砍了一根双杈树枝,迈步登上山来寻找双头蛇。那双头蛇听得脚步声,双头坚立恶视来人,张开大嘴形似吞食,探头猛扑过来。孙叔敖跨步往上冲,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手举着双杈树枝引逗双头蛇大嘴,右手高举砍柴板斧,猛剁双头蛇。左腿离蛇太近被蛇尾紧紧缠住,疼痛难忍。经过一场人与双头蛇的搏头,终于将双头蛇砍死在山坡上。孙叔敖挖了一个坑,将剁死的'双头蛇深深的葬理了。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由于他的学识品德好,做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经很信赖他了。
古代少儿励志故事2
南北朝时,有个少年英雄名叫宗悫,字符干。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落花流水。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古代少儿励志故事3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凿壁偷光
原文
1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典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重点字词解释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到,及) ②资给以书 (供给,资助)
③遂成大学 (大学问家) ④愿意得主人书遍读之 (希望)
2 汉匡衡(人名)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烛光透不过来)。衡因洞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有文氏者,家富多书,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主任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任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终成大学(大学问家)。
编辑本段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不穿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书映着光亮来读。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惊讶,资助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中国童话故事有哪些?
本文2023-10-12 11:57: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