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陵的唐朝帝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兴宁陵的唐朝帝陵,第1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包括武则天在内共有二十一个皇帝。这二十一个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更是雄壮异常。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皇亲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它为中国皇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

唐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的合葬墓。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独特一帜。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女皇武则天一生活动的评价争论激荡了上千年,对中国文化血脉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其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 唐乾陵也是唯一历经千年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宫遂道编号刻字砌石已被发现,出土有细腰铁拴板、锡铁锭等,这是一般陵墓所不具有的独特价值。

陕西对唐18座皇帝陵墓考古勘探已完成7座。

1000多年前的中国唐代,是当时世界最强盛的文明国家之一。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唐末的两位皇帝分别葬于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他皇帝则葬于陕西关中地区,又因武则天与高宗合葬,因此有18座陵墓。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考古调查进展顺利,对18座唐代皇帝陵墓的考古勘探工作已经完成7座,其中唐睿宗李旦的桥陵遗址项目日前获得中国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的一等奖。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在2006年正式启动开展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考古调查工作,调查对象包括唐十八座帝陵以及永康陵、兴宁陵两座祖陵,横跨6县,绵延150公里。现已完成乾陵、顺陵、建陵、贞陵、崇陵、桥陵、泰陵的考古勘探和前6座陵的考古调查工作。 唐代帝王陵墓,以都城长安为中心,朝东西两翼以120度向北展开。从今陕西蒲城向西,经富平、三原、泾阳、咸阳、礼泉直至乾县,共6县一市,直线距离150公里。各陵之间主次关系不大,目前尚未明显发现有可循之规律,完全是根据风水需要选址,于是有的是父子陵墓比邻、有的是祖孙相望,乾县的两座帝陵分别为极盛的高宗乾陵和晚唐僖宗的靖陵,时间跨越200年,气势相差悬殊。

皇帝死后通常葬在南侧山腰的玄宫内,以其为中心再去进行规划设计。大部分山陵是皇帝去世后由官员选择呈报继任君主确认的,也有部分山陵是皇帝生前自己选择的,比如太宗的昭陵。李世民生前征战畋猎多次路过九嵕山,认为此山“孤耸回绕”,遂选择这里作为他的山陵。玄宗的泰陵是他去奉先县祭拜父亲睿宗桥陵时,看到金粟山后有“龙盘凤翥之势“,而且“复近先茔”,所以希望“千秋后葬于此地”。

再说陵园部分。陵园基本仿照长安城格局,分内外城呈中轴对称。外城由南向北依次为鹊台、乳台和神道。神道北端是内城的南神门,也就是朱雀门。如果是山陵,内城随山势起伏建造,将陵山环绕起来,但因自然条件限制,并不一定是严格的四边形,南、东、西三个神门通常正对陵山玄宫,北神门因地而制,方位并不严格。唐陵内城尺度很大,拿乾陵举例:整个城墙长达6公里,也就是12华里,这是很可观的数字,要知道北京故宫城墙周长才34华里呀!内城朱雀门内设置献殿,一般做祭祀用。下宫在山陵西南,是皇帝祭祀时的居所。陪葬墓选择在山陵东南,这个制度始于唐初,是对功臣的一种奖励制度。昭陵陪葬墓最多,实际数量超过200座,以后诸陵逐渐减少。

由于东西方地理文化的差异,西方建筑多选用石材,而东方以土木为主,再加上中国战争频仍,能保存下来1000年以上的建筑很少,具有观赏性的更是绝无仅有。好在我们还可以透过地下出土文物来回想当年的景象。作为建筑的辅助装饰,陵墓石雕无疑是重要的艺术品和文物。神道石刻是目前陵墓最具观赏价值的部分,从艺术上来看也是历代王陵最为大气者。经过千年岁月,陵墓地表建筑基本消失殆尽,只剩下残存于地表的石雕。这就好像毕加索画的公牛一样,经过提炼最后只剩下一些简单有力的线条。 按艺术风格划分,唐陵石雕可以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由于陵墓石雕是皇帝去世之后雕刻制作的,所以艺术分期不可能跟历史分期一置。比如历史上玄宗统治期间被称作“盛唐”,而泰陵石雕的艺术分期则属于中唐,这是因为泰陵是“安史之乱”之后建造的,其艺术风格跟之前的桥陵迥异。

初唐可以包括高祖李渊献陵、太宗李世民昭陵,还有李渊祖父李虎永康陵、李渊父亲李眪兴宁陵。这一时期特点主要是以继北朝浑厚质朴的传统、间揉南朝甚至中西亚石刻风格,形制比较自由,石雕题材广泛,石雕数量和种类都未形成定制。比如献陵的石虎、石犀牛、华表,永康陵的华表、蹲狮的造型再也不曾出现。昭陵祭坛的浮雕六骏则被北门设置六尊圆雕仗马的形式继承下来。

盛唐包括高宗和武则天乾陵,中宗李显定陵、睿宗李旦桥陵、孝敬皇帝李弘恭陵(武则天长子,暴卒)、武则天之母杨氏顺陵、李渊三世祖、四世祖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让皇帝李宪惠陵(玄宗长兄)。由于国力强盛,此时石雕尺度一般比较大,气势恢弘。这一时期石雕的设置制度和造型样式已基本定型,其中代表就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此后诸陵都是遵循这个规则,没有大的变化。石雕的顺序由南及北分列神道两侧:华表一对、翼马一对(唐中宗为天禄、唐睿宗时为獬豸)、鸵鸟一对、仗马及控马官五对、翁仲十对;部分唐陵有蕃酋像(乾陵、庄陵),乾陵和定陵还有无字碑;内城四门分别有石狮一对,共四对;北门(玄武门)除石狮外还有仗马三对。加起来总有50件上下。

中唐时期包括玄宗李隆基泰陵、肃宗李亨建陵、代宗李豫元陵、德宗李适崇陵、顺宗李诵丰陵。这一时期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由于国力衰落,石雕普遍减小尺度,但是在细节的处理和雕刻的精度上还延续了盛唐、甚至个别还有所创新。

晚唐石雕包括宪宗李纯景陵、穆宗李恒光陵,敬宗李湛庄陵、文宗李昂章陵、武宗李炎端陵、宣宗李忱贞陵、懿宗李漼简陵、僖宗李儇靖陵。这个时期是唐代逐步走向衰亡的时期,虽然也有数度中兴,但是为期很短,难以持续。在这种背景下,景陵、光陵、庄陵、章陵、端陵尚能继承中唐的风格,只是制作较为粗疏,而之后的贞陵、简陵、靖陵在审美上的追求就很淡了,贞陵的翼马滑稽蠢笨,靖陵的规模甚至不如中唐时期的一个大臣墓,石雕造型干瘪瘦小。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0年对唐代帝陵中的唐宪宗景陵进行考古发掘,首次了解了唐陵下宫遗址内大殿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基础结构,为唐代帝陵的下宫遗址的考古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

唐景陵位于陕西蒲城县,是唐宪宗李纯的陵墓。此次考古完成考古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和铜钱、瓷碗等生活用品。发掘还发现唐、宋两期建筑基址,其中唐代建筑为下宫大殿基址,平面为长方形;宋代建筑是宋代在唐代建筑基址上新建的“唐宪宗宗庙”建筑基址。

唐代历时289年,共21帝20陵,除昭宗李晔和陵和哀帝李柷温陵分别在河南渑池和山东菏泽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下宫是唐代帝陵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位于各陵的西南,一般是守陵的嫔妃宫女居住生活之所,也是皇帝谒陵的临时处所。 随着唐陵大规模考古调查的持续进行,考古工作者已在陕西省唐18陵发现了10处“寝宫”(俗称下宫),虽然保存有好有坏,但是总体上格局基本清楚,为研究帝陵制度史、保护唐陵文化遗产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唐代从公元618年建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于乾陵),其中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乾县、泾阳、礼泉、三原、蒲城、富平6县,东西绵延100余公里,世人通称其为“唐十八陵”。

著名考古学家、主持唐陵考古调查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说,通过多年考古调查发现,唐十八陵已由原来的一个个文物点扩展为大遗址理念下的面,帝陵的总体布局基本可分为三部分,主要是陵园、下宫遗址和陪葬墓区。

陵园考古除了四门遗址、司马道(或称神道)遗址屡有石翁仲等重要发现之外,许多唐代帝陵都有陵墙,有的在山梁上仍长达百米,部分保存较好。因陪葬帝王是一种家族荣耀,唐陵的陪葬墓数量就表现出了由盛而衰的规律,让人不难体察唐朝社会的时代变迁。

尤为重要的是,考古调查进行了的10座唐陵都发现了下宫遗址。张建林说,营建唐陵时皆布局有“寝宫”,自昭陵始皆在陵园东南方,因其建在山下遂称下宫。作为帝陵的重要管理机构之一,下宫一般是仿唐长安城的宫城而建,其内最重要的是建有寝殿,殿内树有帝王牌位,是供日常祭祀的主要地方。这对于研究帝陵制度以及保护唐陵等,不仅提供了最新的重要考古资料,也将为如何合理利用帝陵文化遗产等提供了新思维。

唐代帝陵,除李晔和哀帝李祝陵分别在河南渑池和山东菏泽外,其他均葬于今陕西渭北的乾县、札泉、泾阳、三原、富平和蒲城六个县,称“关中十八陵”。他们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僖宗李儇的靖陵、肃宗李亨的建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宣宗李忱的贞陵、德宗李适的崇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武宗李炎的端陵、高祖李渊的献陵、懿宗李漼的简陵、代宗李豫的元陵、文宗李昂的章陵、中宗李显的定陵、顺宗李诵的丰陵、睿宗李旦的桥陵、宪宗李纯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和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这些唐代帝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乾陵和桥陵作过小范围的试掘。

唐陵陵园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关中十八陵可分为依山为陵和积土为陵两类。

依山为陵者有乾陵、泰陵等十四座,分布在北山山脉之上。积土为陵者有献陵、庄陵、端陵和靖陵,分布在北山山脉以南的渭北高原上。

依山为陵者的玄宫位于山峰南面的半山腰中。山峰的四周围以神墙,每墙备辟一神门,东、西、南三门大都正对玄宫,南神门为正门,北门因地势而筑。献殿建于玄宫之南(昭陵除外)。下宫多在陵的西南、鹊台西北。乾陵以下各陵的陵园四神门外4—10米各有石狮一对,石狮再外20—40米为阙楼一对,陵园的四角有角阙楼,神道南有乳台,有的唐陵在乳台南保留有鹊台。均为夯筑,其外包砖,基址底部四周筑以石条。据桥陵的墓道试掘可知,其墓道水平长70、宽378米。墓道中排列整齐有序的青石条镇封,石条间以铁栓板套接,熔铅灌缝,坚固异常。

怎样介绍炎帝陵要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的今日分享吧。

怎样介绍炎帝陵包括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一下炎帝陵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让大家对炎帝陵有个简单的了解。然后详细介绍炎帝陵的特色,比如炎帝陵的历史文化、故事和炎帝陵的建造和规模等。最后呼吁大家爱护炎帝陵的环境,并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

介绍湖南炎帝陵的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为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它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千米,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炎帝生于湖北的隋州,长于宝鸡姜水,名叫姜石年。晚年巡视南方,体察民情,为民宣医疗疾,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鹿原陂。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梦炎帝,遂于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历经一千零三十几年,经过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节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全被焚毁。

现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为全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____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介绍湖南炎帝陵的导游词范文(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株洲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炎帝陵在湖南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唐田乡鹿原坡,又称“天子坟”。炎帝陵即神农氏,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部族领袖,姓姜。史称他教民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故又是“医药神”。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神农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最后因他品尝剧毒的断肠草,无药可解而死去。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载,其死后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载:“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陵县在南宋时由茶陵分置)炎帝陵的四周古木掩翳,水环绕其间。陵侧有一“洗药池”,传说是炎帝洗涮草药的处所,还有明清两代的御祭石碑数座。

炎帝陵景区包括炎帝陵、炎陵庙、奉圣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圣火台等人文景观,还有鹿原洞、龙垴石、龙爪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去处。

炎帝陵陵区古称”皇山”,面积24平方公里,陵区山峦迭翠,碧水环流,古树参天,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陵殿流光溢彩,面积3000平方米,公元960年,宋太祖登基,遍访天下古陵,在“白鹿原觅见炎帝陵”,于乾德五年(967)建庙奉祀。公元一--0年,炎帝陵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四年因香客失火,主殿被烧毁。一九八六年六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拨款正式重修炎帝陵主殿。重修后的陵殿共分五进:第一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廊为碑房,竖历代告祭文碑;第二进为行礼亭,这是一座八角形石基支柱亭,8根石柱支撑梁枋,亭上悬匾横题"民族始祖光照人间",下有联曰"德照千秋光盛业;功垂万世展宏猷",亭中摆香炉,供人行礼;第三进为正殿,24根石柱支撑殿顶,殿内悬匾题"炎黄子孙不忘始祖",两边联曰"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殿内神龛内供奉炎帝神农氏像,炎帝像为金身,左手拿稻穗,右手拿灵芝,像前有一装有五谷和药材的竹篓。神龛上悬"齐天鼻祖"横额,两边有联为"名垂宇宙;恩泽神州",整个殿内雄伟壮观,氛围肃穆;第四进为墓碑亭,竖有石刻墓碑:“炎帝神农氏之墓”;第五进为炎帝陵寝。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因而从古至今对炎帝陵的祭祀都极为庄重、盛大。据史载,在唐朝时开始祭祀炎帝陵,宋朝自宋太祖建庙后定例为三年一大祭,清朝进行的祭典更加频繁,仅大祭就多达41次。

环绕陵殿,筑有一丈多高的红色围墙。四周配建规模宏大的奉圣寺、胡真官祠、天使行台、崇德坊、宰牲亭、时祭公馆、咏丰台等古建筑群,业有鹿原洞、霞桥、池(又名洗药池)、黄杨山、龙爪石等胜迹。还有那令人憧憬的炎陵十景。即:花草丛生、气味芬芳的味草凝芳(又称味草亭);岸畔偃伏,状若龙首,喷薄宛如鼓髻欲飞的石龙鼓髻;云烟缥缈、惨淡若秋雨的云秋雨霁;时有烟岚施绕其间,若隐若现,乍密乍疏的晓阁烟岚;春来细草匝地,野花成丛,黄白纷披,红紫烂漫,宛如锦茵在目的芳洲春锦;山问禽鹿隐见无常,间若寂然无声,每逢祭祀,飞走和鸣,有笙簧迭奏的禽鹿和音(又名白鹿原):大樟横亘,中空若洞,任人携几席坐觞咏其中的空樟洞明;鹿原古树千本,诡异离奇,陵前一杉,双干中分,大十余围,不枝不叶,经数百年润泽若生,有蛟虬凌空之势,人称虬张灵木;陵北,潭深面清,游鳞百种,每于波平日暖,水光相映,夜则水月交融,清莹可鉴,美名龙潭鱼跃;京使致祭,一叶飞坠,满殿皆香,其叶文理黝色,若缕绘之物,中藏异像,因建亭刻碑:异树飞香(又名飞香亭)。

庄严肃穆的炎帝陵宫殿,古香古色的巨大建筑群,同这里的自然风光相交融,更添炎陵十大名景相配衬,使整个炎帝陵区幽静秀丽,蔚为壮观。历代帝王都视此为圣地,每年祭祀,举行大典,钦派特使前来朝拜。时逢春秋仲月,各地会员礼生前来致祭者甚多。群民宰牲烧香恭拜者,则一年四季络绎不绝。至于逢年过节,可见数以千计的朝拜者列队整齐,摆满祭品,香火镣绕,堪为奇景。

湖南炎帝陵的导游词范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是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他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各位游客,我们大家现在来到的是祭祀广场,一般祭祖都是在这里举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主体建筑神农大殿,神农大殿是仿清古建筑,重檐歇山顶,看上去和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非常相似。

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图,神农氏的第一大功绩:“治麻为布,制作衣裳”,这使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现在看到的是第二大功绩:“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神农氏提倡交易,互通有无,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需要。“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这是指神农氏创造的弓箭,改进了狩猎工具,提高了生产力;第四大功绩是“始作耒耜,教民耕种”,为了方便种植,提高效率,神农氏发明了早期农具,并教大家耕种,从而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遍尝百草,发明医学”是他的第五大功绩,后人为了记住神农氏的这一大功绩,将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医药书称为《神农本草经》;这是“作陶为器,冶制斤斧”,他制造了最早的陶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这里看到的是第七大功绩“削桐为琴,连丝为弦”,先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追求,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五弦琴又称为神农琴;最后一大功绩是“建屋造房,台榭而居”,明堂的建造源于鸟儿窝,鸟儿白天飞出去觅食,晚上又能飞回窝里憩息,神农氏想:如果人们也有这么一个固定的“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钻洞穴,那多好呀。从这八大功绩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的创造发明跟我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好了,我们现在的看到的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是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的这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1993年9月4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第二进是行礼亭。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的。我们现在到达的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这两根大石柱上悬挂着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这幅对联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的门额上还悬挂着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你们看,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着的是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现在我们到了第四进墓碑亭。在这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各位也许会问:炎帝为什么又称神农氏呢因为炎帝始制耒耜,耒耜是一种原始农具,他教民播种五谷而食之,所以称之谓神农氏,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被列人我国古代三皇五帝,称为农皇,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以农业立国。这块碑是当时任中国***中央--的胡耀邦于1985年5月15日为炎帝神农氏题写的。这后面是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墓,我们的老祖宗炎帝神农氏就一直安息在这里,几千年来这里一直香火不断。好,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御碑园,历代皇帝每次祭祖完毕就会刻一块御碑以作纪念。好了,今天我们的参观就到这儿了,炎帝这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足点,经过无数先辈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谢谢大家!

湖南炎帝陵的导游词范文(四)

炎帝陵殿:始修于公元967年,1654年毁于香火,1986年6月从头建复。炎帝陵殿分为五入,第一入为午门;第两入为行礼亭,亭前矗立着“炎帝陵”汉利剑玉碑;第三入为主殿,殿堂正中厝放香樟木雕塑的炎帝神农氏金身祀像;第四入为墓碑亭,中口竖汉利剑玉墓碑;第五入为陵墓,封土高458米,严647米。殿外有咏歉台、天使馆、鹿本亭等隶属修建。整个修建占地面积3836仄方米,金碧光辉,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作风。

御碑园:落在炎帝陵殿中轴线之南,占地面积640仄方米,修建面积280仄方米,由碑廊、九鼎台、《神农今迹图》等构成。园中珍匿了自南宋以去,历代皇帝每次祭祀完毕所刻的御碑,数量多,规模大。

炎帝陵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乡西17千米的鹿本镇炎陵山上,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寝陵。陵山方圆1千米,山上今木荫蔽,山下λ环流。炎帝陵殿金瓦红墙,庄宽肃穆,壮丽堂皇。陵殿附近依山傍水,修有圣寺,天使馆、咏歉台、圣火台、鹿本亭等修建群落。

炎帝做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自今以去便得到上起帝王、下至公民的尊崇以及祭奠。对炎帝的祭祀,民间始于夏,官方见于周,帝王起于唐而兴于宋。之后历代皇帝便“三岁一举,率觉得常”,每次祭祀完毕即将御碑以做纪念。

修国以去对炎帝陵的修设以及祭祀行为,也得到了党以及国家***及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入行了多次规模盛大的公祭行为。

湖南炎帝陵的导游词范文(五)

破晓,我们从长沙出收去到了炎帝陵。一路上,我放眼饱览窗外的美景,只见那里四面环山,青山绿水,光景劣美。一座座山峰紧紧相连着,天空上的利剑云好象就要以及山峰连在一块女了。那巍巍罗霄山下,迷水河畔,绿荫掩映丛中,等于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长眠安息之地。

到了炎帝陵,我们购了门票走入午门,江泽民题写的“炎帝陵”汉利剑玉石碑,便映进眼帘。碑前侧右左,分立石雕神鹿、神鹰。走入大殿,一眼看见大殿门上写着“炎黄子孙没有忘始祖”,殿中摆放着炎帝圣像,他额蓄沧桑,面蕴慈爱,目匿睿智,左手捧着稻穗,右手拿着灵芝,赤足之间的竹筐里满放着药草,俨然还散收出清香。像是刚从原野归去,在这里稍事歇息。然后我们去到墓碑亭,这是“炎帝神农氏墓”,墓后修有“御碑园”,陕西导游词,碑廊之间有九只鼎,九只鼎象征国家同一,一统世界。

园南面是弧形照壁,镶石刻壁画《神农今迹图》他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八大贡献。第一;创农耕,奠农副业基础,第两;造耕具,孕手财产之萌芽,第三;尝百草,合我国医药之先河,第五;立市场,首辟市场倒退生意,第六;收明弓箭,始有手工军用火器,第七;造做手工娱乐器具,第八;织丝麻,为衣帛,穿之文亮伊始。由于炎帝神农氏对人类文亮的倒退作出了云云伟大的贡献,他被人们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游完炎帝陵,我深深地为他的合拓奉献精神所激动,它鼓舞着我们为祖国的同一以及修设偶迹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古后必定要加倍戮力学习,为祖国的修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就是小编的今日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盘古氏 上古时期 盘古 南海 纯系传说,具体情况无考

  伏羲氏 原始社会 太昊陵 河南淮阳 湖北襄阳等 传说之陵

  女娲氏 原始社会 女娲陵 山东济宁 山西赵城等地 传说之陵

  炎帝神农氏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32世纪) 炎帝陵 湖南酃县 传说之陵

  黄帝有熊氏或轩辕氏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6世纪) 黄帝陵 陕西黄陵县,山东 甘肃 河南 河北等地 传说中黄帝陵很多,一般以陕西黄帝陵为准

  少昊金天氏 原始社会 少昊陵 山东曲阜 传说之陵

  颛顼高阳氏 原始社会 颛顼陵 河北高阳 传说之陵

  帝喾高辛氏 原始社会 帝喾陵 河南滑县 陕西 阳等地 传说之陵

  帝尧陶唐氏 原始社会 尧陵 山西临汾,山东东平等地 传说之陵

  帝舜有虞氏 原始社会 舜陵 湖南宁远县 传说之陵

  大禹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2世纪) 禹陵 浙江绍兴 传说之陵

  夏代王陵

  夏代自后启杀益自立,天下为私,进入了奴隶社会。大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共传了十六帝。仅有个别帝陵有一些传说的记载,大都不可考。由于夏代的历史情况目前尚未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仅将各帝名称列表于手,以供参考。

  帝号及

  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后启 (约前2095--前2086年) 无考

  太康 (约前2085--前2057年) 太康陵 河南太康县 传说之陵

  仲康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相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少康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杼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槐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芒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泄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不降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扃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廑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孔甲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孔皋 奴隶社会 孔皋陵 河南洛宁县 传说之陵

  后发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履癸(桀)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商代王陵

  公元前十七世纪初,商汤(成汤)推翻了夏末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约自公元前一七一一年至公元前一0六六年,共历时约六四五年,传位三十帝,殷代情况已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其后期帝王陵墓已在河南安阳殷墟等地有所发现

  注:商代的贴不上~后期王陵基本在河南安阳

  西周王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周文王姬昌 五十七年 文王墓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武王发 七年 武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成王诵 三十七年 成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康王钊 二十六年 康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昭王瑕 十九年 昭王陵 河南登封 待考

  周穆王满 四十一年 穆王陵 陕西西安 待考

  周恭王翳扈 十九年 恭王陵 陕西咸阳 待考

  周懿王 二十四年 懿王陵

  周孝王辟方 十三年 孝王陵

  周夷王燮 二十九年 夷王陵

  周厉王胡 三十七年 厉王陵

  周宣王静 前827--前782年

  周幽王宫涅 前781--前771年 幽王陵 河南洛阳

  东周王陵(春秋)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周平王姬宜臼 前770--前720年 河南洛阳

  周桓王林 前719--前697年 河南洛阳

  周庄王佗 前696--前682年 河南洛阳

  周厘王胡齐 前681--前677年 河南洛阳

  周惠王阆 前676--前652年 河南洛阳

  周襄王郑 前651--前619年 河南洛阳

  周顷王壬臣 前618--前613年 河南洛阳

  周匡王班 前612--前607年 河南洛阳

  周定王瑜 前606--前586年 河南洛阳

  周简王夷 前585--前572年 河南洛阳

  周灵王泄心 前571--前545年 河南洛阳

  周景王贵 前544--前520年 河南洛阳 王后穆氏

  周悼王猛 前520

  周敬王 前519--前476年 河南洛阳

  

  东周王陵(战国)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周元王姬仁 前475--前469年 河南洛阳

  周贞定王介 前468--前441年 河南洛阳

  周哀王去疾 前441 河南洛阳

  周思王叔 前441 河南洛阳

  周考王嵬 前440--前426年 河南洛阳

  周威烈王午 前425--前402年 河南洛阳

  周安王骄 前401--前376年 河南洛阳

  周烈王喜 前375--前369年 河南洛阳

  周显王扁 前368--前321年 河南洛阳

  周慎靓王定 前320--前315年 河南洛阳

  周赧王延 前314--前256年 陕西凤翔

  秦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陕西临潼 发现兵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陕西临潼北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西汉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汉高祖刘邦 前206--前195年 长陵 陕西咸阳市窑店

  汉惠帝刘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阳市韩家湾 惠孝张皇后

  汉高后吕雉 前187--前180 吕后陵 咸阳长陵东

  汉文帝刘恒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东郊 孝文窦皇后

  汉景帝刘启 前156--前141年 阳陵 咸阳市张家湾 孝景王皇后

  汉武帝刘彻 前140--前87年 茂陵 兴平县南位 李夫人

  汉昭帝刘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阳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后

  汉宣帝刘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长安县东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后

  汉元帝刘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阳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后

  汉成帝刘骜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阳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汉哀帝刘欣 前6--前1年 义陵 咸阳市周陵东

  汉平帝刘 公元1--5年 康陵 咸阳市周陵西南

  孺子婴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阳王刘玄 23--25年

  

  

  东汉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光武帝刘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阴皇后

  明帝刘庄 58--75年 显节陵 河南洛阳 马皇后

  章帝刘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洛阳 窦皇后

  和帝刘肇 89--105年 慎(顺)陵 河南洛阳 熹皇后

  殇帝刘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阳

  安帝刘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阳 阎皇后

  顺帝刘保 126--144年 宪陵 河南洛阳 梁皇后

  冲帝刘炳 145年 怀陵 河南洛阳

  质帝刘缵 146年 静陵 河南洛阳

  桓帝刘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阳 郑皇后

  灵帝刘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阳 何皇后 王皇后

  少帝刘辩 189年

  献帝刘协 190--220年 禅陵 河南修武 曹皇

  三国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蜀昭烈帝刘备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后甘氏 穆皇后吴氏

  蜀后主刘禅 223--264年 河南洛阳

  魏太武帝曹操 后追封 高陵 河北临漳 武宣卞皇后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阳陵 河南洛阳 文德郭皇后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后

  高贵乡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阳

  魏元帝曹奂 261--265年

  吴武烈帝孙坚 后追封 吴陵 江苏丹阳 吴夫人

  吴大帝孙权 222--252年 蒋 陵 江苏南京 步皇后 潘夫人

  吴会稽王孙亮 253--258年

  吴景帝孙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当涂 朱夫人

  吴末帝孙皓 265--280年 河南洛阳 滕夫人

  

  西晋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晋高祖(晋世祖追崇) 宣帝 司马懿 河南洛阳

  晋世宗(晋世祖追崇) 景帝 司马师 河南洛阳

  晋太祖(晋世祖追崇) 文帝 司马昭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265--290年 峻阳陵 河南洛阳 武元杨皇后

  晋惠帝司马衷 291--306年 太阳陵 河南洛阳

  晋怀帝司马炽 307--313年 河南洛阳

  晋愍帝司马邺 314--316年 河南洛阳

  

  东晋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晋元帝司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苏南京 元敬虞皇后

  晋明帝司马绍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苏南京 明穆庾皇后

  晋成帝司马衍 327--342年 兴平陵 江苏南京 成恭杜皇后

  晋康帝司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苏南京 康献褚皇后

  晋穆帝司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苏南京 穆章何皇后

  晋哀帝司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苏南京 哀靖王皇后

  晋废帝司马奕 366--371年 吴陵 江苏吴县 孝庾皇后

  晋简文帝司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苏南京 简文顺王皇后

  晋孝武帝司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苏南京 孝武定王皇后

  晋安帝司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苏南京

  晋恭帝司马德文 419--420年 冲平陵 江苏南京 恭思褚皇后

  隋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况

  隋文献帝杨坚 581--604年 太陵 陕西武功 文皇后独孤氏

  隋炀帝杨广 605--618年 炀帝陵 江苏扬州

  

  唐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唐太祖李虎 后追封 永康陵 三原县陵前

  唐世祖李昺 后追封 兴宁陵 咸阳市窑店东

  唐高祖李渊 618--626年 献陵 三原县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礼泉县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县梁山

  武则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县梁山 夫妇合葬

  唐中宗李显 684(710)--712年 定陵 兴平县龙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挢陵 蒲城县丰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县金粟山

  唐肃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礼泉县武将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县檀山

  唐德宗李适 780--805年 崇陵 泾阳县嵯峨山

  唐顺宗李诵 805年 丰陵 富平县金瓮山

  唐宪宗李纯 806--820年 景陵 蒲城县金炽山

  唐穆宗李恒 821--824年 光陵 蒲城县尧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县陵前柴家窑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县徐木桃沟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贞陵 泾阳县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简陵 富平县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县鸡子堆

  唐昭宗李晔 889--904年 温陵 河南洛阳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东荷泽

  让皇帝李宪 惠陵 蒲城县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后杨氏(武则天之母) 顺陵 咸阳市底张韩家村

  

  五代十国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后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阳 元贞皇后张氏

  后梁末帝朱友贞 913--923年 河南洛阳 次妃郭氏

  后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洛阳

  后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阳

  后唐末帝李从珂 935--936年 河南洛阳

  后晋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显陵 河南洛阳

  后晋出帝石重贵 943--946年

  后汉高祖刘知远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后汉隐帝刘承佑 949--950年 颖陵 河南开封

  后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开封

  后周世宗柴荣 955--959年 庆陵 河南郑州

  后周恭帝柴宗训 960--961年 顺陵 河南郑州

  吴杨渥 907--908年 绍陵

  吴杨隆演 909--919年 肃陵

  吴杨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顺德皇后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后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阳 太后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后宋氏

  南唐李 943--960年 顺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后钟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阳

  南汉刘隐 907--911年 德陵

  南汉刘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汉刘玢 942年

  南汉刘晟 943--957年 昭陵

  北宋帝陵:河南巩义

  北宋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8陵,分布在巩义市(洛阳附近)洛河南岸的台地上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4个镇区,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

  (二)南宋帝陵:浙江绍兴

  南宋共有九个皇帝,除后三帝立于危难之中,仓皇间无法在此地建陵安葬外,有六个葬在绍兴,他们是高宗(赵构)永思陵、孝宗(赵眘)永阜陵、光宗(赵敦)永崇陵、宁宗(赵扩)永茂陵、理宗(赵昀)永穆陵、度宗(赵禥)永绍陵。称“宋六陵

  明陵分布:

  1 祖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祥 胡氏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朱四九 懿祖 恒皇帝 太祖曾祖 不祥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祥 王氏

  2 皇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亲 64 陈氏 安徽省凤阳县西南

  3 孝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 马氏 南京钟山南麓

  4 长陵: 朱棣 永乐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长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

  5 献陵: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长子 48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一岭下

  6 景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长子 37 孙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黑山下

  7 裕陵: 朱祁镇 正统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宣宗长子 38 钱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石门山下

  天顺 1457-1464 周氏

  8 景陵: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陵: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纯皇帝 1464-1487 英宗长子 41 王氏、纪氏、邵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聚宝山下

  10 泰陵: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宪宗三子 36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笔架山下

  11 显陵: 朱佑元 睿宗 献皇帝 世宗父亲 43 蒋氏 湖北钟祥县松林山(又名纯德山)下

  12 康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长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莲花山下

  13 永陵: 朱厚囱 嘉靖 世宗 肃皇帝 1521-1566 宪宗孙 60 陈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阳翠岭下

  14 昭陵: 朱载垢 隆庆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字 36 李氏、陈氏、李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5 定陵: 朱钧翊 万历 神宗 显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6 庆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贞皇帝 1620 神宗长子 39 郭氏、王氏、刘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二岭下

  17 德陵: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折皇帝 1620-1627 光宗长子 23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潭峪岭下

  18 思陵: 朱由检 宗祯 庄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5 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鹿山下

  清陵分布:

  努尔哈赤在沈阳的东陵 至沈阳旧城东五公里处原来是公园(清福陵)

  皇太极在沈阳的北陵 皇姑区泰山路原来也是公园(清昭陵)

  顺治的陵墓 孝陵在在今河北遵化昌瑞山的主峰下(清孝陵)

  康熙的陵墓 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清景陵)

  雍正的陵墓 泰陵距易县15公里的温州市永宁山下(清泰陵)

  乾隆的陵墓 以顺治的孝陵为轴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清裕陵)

  嘉庆的陵墓 位于泰陵以西2里(清昌陵)

  道光的陵墓 位于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清慕陵)

  咸丰的陵墓 位于裕陵之西 (清定陵)

  同治的陵墓 在景陵的东南(清惠陵)

  光绪的陵墓 泰陵东5公里 (清崇陵)

  宣统就是溥仪 没陵墓骨灰在北京八宝山

  备注:

  夏:大多不可考,主要在河南省境内。

  商:除成汤葬于山西万荣县境内(后于元朝沉入黄河底)以外都集中在河南安阳附近。

  西周:大多在今陕西长安户县附近 ,自咸阳至西安周围。

  东周:除周赧王外都在今洛阳附近。

  秦:陕西临潼附近。

  西汉:陕西咸阳西汉王陵群。

  东汉:除献帝葬于河南修武外,其余集中在河南洛阳东汉王陵群。

  三国:蜀昭烈帝刘备 —— 四川成都 蜀后主刘禅——河南洛阳

  魏太武帝曹操——河北临漳 魏文帝曹丕——河南洛阳

  魏明帝曹睿——河南孟津 高贵乡公曹髦——河南洛阳

  吴武烈帝孙坚——江苏丹阳 吴大帝孙权——江苏南京

  吴景帝孙休——安徽当涂 吴末帝孙皓——河南洛阳

  西晋:河南洛阳

  东晋:江苏南京

  五胡十六国王陵多不可考

  南朝多葬于江苏丹阳,北朝多葬于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阳

  隋:隋文献帝杨坚——陕西武功 隋炀帝杨广——江苏扬州

  唐:分葬于陕西境内。

  五代:河南开封洛阳附近

  十国:多不可考,在当时各国首都附近。

  北宋:河南巩义(洛阳附近)七帝八陵,南宋:浙江绍兴 七陵

  辽:因其习俗多不可考。散居在内蒙巴林左旗内。

  金:北京房山,后为河南登封

  元:因其习俗多不可考。

  明:太祖为江苏南京,世祖后为北京市昌平共13陵

  清:太祖太宗葬于辽宁沈阳附近,福临后葬于于河北遵化及河北易县清东西陵

  

  

  帝王陵集中分布在

  1河洛地区(包括洛阳 巩义 登封 郑州 开封等地)

  2关中地区(包括西安 咸阳 等地)

  3江南地区(包括南京 丹阳 绍兴等地)

  4燕山地区(包括北京 遵化 易县等地)

  5河东地区(包括安阳 临漳等地)

我国传统文化重视慎终追远,视死如归,事死如生。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埋葬死者的土坑。《说文解字》云:“墓,丘也。”段玉裁注解:“墓为平处,坟为高处。”《礼记》云:“古也墓而不坟。”意指在中华文明的初期,人们埋葬死者于土坑,墓与地面齐平,没有封土成坟。后来,才逐渐封土成坟,并且不同身份的人坟墓有了不同的称呼:平民百姓的叫“坟”,王侯的叫“冢”,圣贤者的叫“林”,帝王的叫“陵”。

《尔雅》:“大阜曰陵。”《说文解字》:“陵,大阜也。”可见,“陵”本义应为土山,引申为高大的坟丘义,大概以陵的高大比喻、转指君王的高大形象。

我国文献可考的帝王陵,帝王陵共有221座,时间跨度从商代成汤陵到清朝光绪皇帝的崇陵,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陕西骊山的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陵墓。西汉刘向在《上汉成帝疏》中说:“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可以说是地下“皇宫”,连军阵,秦始皇也要在地下指挥、带领。据1962年考古实测,秦始皇陵基呈方形,边长约350米,高约43米,陵园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围墙和大量陪葬墓、刑徒墓和兵马俑坑。

西汉承袭秦陵形制,11座帝王陵绵延百余里,散布在陕西渭水北岸的咸阳原上,星罗棋布。地面累土为截尖平头方锥形,堆土少于秦陵。皇帝和陪葬的后妃、功臣、贵戚等一人一个坟头。

东汉12陵多数在河南洛阳北面的邙山,只有献帝禅陵在河内郡山阳。东汉诸陵规模又远小于西汉帝陵,安帝恭陵、和帝慎陵、明帝显陵是东汉诸陵中建制最大。

唐代共有21个皇帝、20座帝王陵(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于乾陵),除昭宗李晔葬河南洛阳和陵、哀帝李祝葬山东菏泽温陵外,其余均葬在陕西汉陵北的咸阳二道原坂,统称关中十八陵。唐朝帝王陵的显著特点是依山而建,墓室多利用自然山体穿凿而成,葬后外面不露痕迹,盗掘的难度较大,气势也较人工封土更为磅礴。

宋朝帝王陵沿袭唐朝,但规模更小。北宋皇帝除徽宗客死漠北、陵寝难以考定外,其余均葬于河南巩县附近,统称巩县八陵。南宋六个皇帝陵墓在浙江绍兴宝山,是历史上最简陋的帝王陵,没有正式的陵园,后人称之为“攒宫”。后又惨遭元军洗劫、破坏。

明朝16个皇帝的陵墓分布在四地:“祖陵”在江苏泗县,“皇陵”在安徽凤阳,孝陵在南京钟山,其他明帝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共十三处,总称十三陵,现为北京著名旅游景区。“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距盱眙县城20公里左右。“皇陵”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城南7公里处,是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明孝陵。明朝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没有陵墓。景帝朱祁钰葬于京西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于十三陵。

清朝帝王陵,除入关前在辽宁新宾和沈阳建造的永陵、福陵、昭陵外,其余9个皇帝均葬于河北遵化马兰峪和易县永宁山,即清东陵和清西陵。

参考资料:

白忠才《中国文化史纲》

谈到历史,肯定有相当多一部分人都很喜欢的。那么在株洲文化中,有这么一座历史文化氛围相当浓郁的建筑——炎帝陵。炎帝陵已有千余年历史。以前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也是历尽沧桑,屡毁屡建。那么留到至今的炎帝陵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

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

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北宋以降,历代不辍祭祀,不失修葺。

有历史记载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1954年进行一次修复。1986年8月开始再次整修,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炎帝陵殿共分五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五进为陵墓。

到目前为止,已恢复或新建开放的自然、人文景观20多处,主要有炎帝陵殿、御碑园、皇山碑林、天使公馆、圣火台、神农大殿、朝觐广场、神农大桥、白鹭亭、崇德坊、鹿原陂、龙垴石、龙爪石、洗药池、邑有圣陵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去处。

炎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胜地。1986年整修以来,大、小祭祀连年不断。198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在炎帝陵举行取圣火火种仪式;1993年、1994年、1997年、2000年湖南各界进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礼。

1992年,国家旅游局将炎帝陵辟为寻根朝敬之旅国际旅游专线;1993年,炎帝陵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批准炎帝陵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中宣部确定炎帝陵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8年,炎帝陵被评为全省最佳旅游景区;1999年,炎帝陵被评为湖南省模范景区;2000年,中华全国归国华桥联合会确定炎帝陵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兴宁陵的唐朝帝陵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包括武则天在内共有二十一个皇帝。这二十一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