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原文及翻译赏析
湖州歌·其六原文: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湖州歌·其六注释1湖州--位于今浙江省北部。公元一二七六年二月,元丞相伯颜率兵进驻这里,派人到临安接受南 宋朝 廷投降。组诗中记述的内容从此时开始,所用「湖州」题名。2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大地系 北宋 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这里代指北方地区。3大江--指长江。悠悠--形容水滔滔。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挽回。4目断--看不到。5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 南宋 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 宋朝 全盛时号称「八百州」, 南宋 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湖州歌·其六评析原诗是 南宋 灭亡后,作者作为俘虏被押送到燕山一带去的途中所作。北望燕云诗人有无限感慨,此次北去,吉凶未卜,江水悠悠东去,象征南宋国运已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后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眼中所见再也不是熟悉的故国风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尽头」,是指北国的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这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前程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第一句就以沉缓迷惘的语气奠定了全诗缠绵惆怅、凄神哀肠的感情基调。
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壮阔之景。面对浩大之物,人们往往感到宇宙时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暂,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积极奋进。诗人正处此境,面对这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万千。「水悠悠」似乎说诗人的痛苦永无断绝,像悠悠的东流水一样。孔子指著江水说「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事变迁的沉痛追怀。故国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时光之水是否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哀伤愁绪?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
「夕阳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因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便自然无痕,不觉生硬。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这动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忧郁眼睛所见,同样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从诗的第一句起,诗人就开始了寻找,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奈的叹息。「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著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这不同于苏轼的,苏轼的诗句表达的是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评价:读后我们仿佛能看到他那缓缓四顾的身影,他那忧郁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失望无奈的叹息。他曾有诗「书生空有泪千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情,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李钰的《湖山类稿跋》评汪元量诗:「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从此诗可见一斑。
诗词作品: 湖州歌·其六 诗词作者: 宋代 汪元量 诗词归类: 写水、怀古、感叹
#诗词鉴赏# 导语《将赴湖州留题亭菊》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拈出爱菊与爱兰的前代诗人陶渊明与屈原,表明自己追踪前贤的志趣和高雅贞洁、不与时俗同流的情怀。下面就和 一起来体会下诗文中情怀,欢迎阅读!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
唐•杜牧
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
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
赏析
“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两句,诗人以手种陶菊、心期楚兰,表明自己高洁的志趣。诗人亲手种植的菊是“陶菊”,意味着诗人有陶潜那样的气节风骨;诗人心期之兰是“楚兰”,“楚兰”即屈原诗中的兰花,《楚辞》中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之句,这里,诗人以兰惠做伴侣,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意味着自己不仅有屈原那样的高尚品质,还希望亲手种植的兰花能够成长为国家栋梁,不为这污浊的人世所玷染。从这一点上讲,诗人当初种菊的心境和期盼,与屈原种兰是一致的。菊、兰都是品质高洁的象征,诗人以此自勉也是非常自然的。
“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诗人渡江的时候正是手植的菊花开放的时候。表现了诗人对菊花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即使不能亲手采摘菊花,也要承袭陶渊明、屈原这两位先贤遗留下来的美好品德,表明了诗人追慕前贤、清高脱俗的情怀。
扩展阅读:杜牧的作品
杜牧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除此之外,还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扩展阅读:杜牧的作品风格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抒情小诗,风格清丽,画面鲜艳,意境深远。
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寒食》 [宋]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茶[宋]梅尧臣 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 夜火竹声乾,春瓯茗花乱。 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 茶[宋]秦观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 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盝。 玉鼎注漫流,金碾响丈竹。 侵寻发美鬯,猗狔生乳粟。 经时不销歇,衣袂带纷郁。 幸蒙巾笥藏,苦厌龙兰续。 愿君斥异类,使我全芬馥。 茶花二首 [宋]苏辙 (之一) 黄蘖春芽大麦粗,倾山倒谷采无余。 久疑残◇阳和尽,尚有幽花霰雪初。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岭梅如。 经冬结子犹堪种,一亩荒园试为鉏。 (之二) 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 稍经腊雪侵肌瘦,旋得春雷发地狂。 开落空山谁比数,烝烹来岁最先尝。 枝枯叶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茶磨二首 [宋]梅尧臣 之一 楚匠斲山骨,折檀为转脐。 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 吐雪夸春茗,堆云忆旧溪。 北归唯此急,药臼不须挤。 之二 盆是荷花磨是莲,谁砻麻石洞中天。 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茶灶 杨万里 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国。 堕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 夏日闲居 张籍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 草长睛来地,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1125-1210)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分茶 北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明末潘尔夔《浔溪文献》云:“阛阂鳞次,烟火万家;苕水碧流,舟航辐辏。虽吴兴之东部,实江浙之雄镇
鲍诊在《南浔小泊》中说:“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
《江南园林志》云:“以一镇之地,且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
韩奕《湖州道中》云:百里溪流见底清,苕花苹叶雨新晴。南浔贾客舟中市,西塞人家水上耕。岸转青山红树近,湖摇碧浪白鸥明。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
历史上,南浔有“诗书之邦”和“镇志之乡”之美誉,许多名人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如朱闺祯著有《涌幢小品》、《明史概》、《皇明纪传》等;董斯张著有《吴兴备志》、《广博物志》、《七国考》等;陈忱著有《后水浒》;董说著有《易发》、《西游补》以及大量诗集。
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原文及翻译赏析
本文2023-10-12 12:32: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4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