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24节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的24节气,第1张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一年四季时令的经验总结和高度概括。24节气,比较明晰的反应了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变迁和气候的变化。

24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它们对应的别称和时间分别是:

1 立春:正月节;一般在公历2月3、4或5日。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2 雨水:正月中;一般在公历2月18-20日。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气温回升。

3 惊蛰:二月节;一般在公历3月5日-6日。越冬的动物开始苏醒,抓紧春耕。

4 春分:二月中;一般在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昼夜等长;平分春季。

5 清明:三月节;一般在公历4月4日 - 6日。祭祖节日,弘扬孝道。

6 谷雨:三月中;一般在公历4月19、20或21日。雨量增加,有利于农作物。

7 立夏:四月节;一般在公历5月5、6或7日。夏季开始,气温升高。

8 小满:四月中;一般在公历5月20 - 22日。降雨增多;小麦颗粒开始饱满。

9 芒种:五月节;一般在公历6月5日- 7日。谷类作物"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10 夏至:五月中;一般在公历6月21 - 22日。气温较高,且白昼最长。

11 小暑:六月节;一般在公历7月7 - 8日。进入伏天,潮湿多雨。

12 大暑:六月中;一般在公历7月23日或24日。最热的天气,避免晒伤。

13 立秋:七月节;一般在公历8月7 - 9 日。秋季开始,天气渐渐转凉。

14处暑:七月中;一般在公历8月22-24日。处暑,即为“出暑”; 不再炎热。

15 白露:八月节;一般在公历9月8日前后。露浓色白,抓紧种麦。

16秋分:八月中;一般在公历9月22-24日。平分立秋至霜降,昼夜等长。

17 寒露:九月节;一般在公历10月7日至9日。凉爽过渡到寒冷。

18霜降:九月中;一般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出现初霜﹐播种三麦。

19 立冬:十月节;一般在公历11月7-8日。冬季开始。

20小雪:十月中;一般在公历11月22-23日。气候初寒。

21大雪:十一月节;一般在公历12月6—8日。天气进一步寒冷。

22冬至:十一月中;一般在公历12月22-23日。最早制订的一个节气。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23小寒:十二月节;一般在公历1月5-7日。天气开始寒冷。

24 大寒:十二月中。一般在公历1月19或20或21日。顾名思义,天气最冷。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每个月当中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又有其独特的含义。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中,根据气候的变迁总结出了24节气,并编辑成了二十四节气歌,高度概括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可以提示和帮助人们生活和劳动;比如在什么节气,农民应当冲什么。立秋过后,天气渐渐转凉等等。24节气对指导生产在古代乃至现代,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24节气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

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从24节气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历史等影响看,如此影响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必不是某一人的发明杰作,而是先民们数千年来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或几十甚至几百代人。

伏羲,能观察和概括天地万物的变化

伏羲是华夏人文始祖,能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占卜八封,以用8种简单寓意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还创造文字,教授人们捕鸟打猎,等等。

伏羲能观察天地万物变化,是中国医药鼻祖,还能养动物,种植物等,这些都与自然界息息关联,可以说节气发明最初雏形源于伏羲。

炎帝,能立农日、分昼夜、定日月等

约2000年以后,到了炎帝时代,炎帝最主要的是立农日、分昼夜,定日月等,这完全是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他在伏羲观察天地万物基础上,制定农日、区分昼夜,确定日月,这有利于先民们生产与发展宏业,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黄帝,能推算历法,作干支,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的农历

到了黄帝时代,黄帝能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的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在数学方面,炎帝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而且在医药、音乐、衣服、文字、水井、铸鼎等方面都有发明。

这些也都与农时、天地万物变化、自然界等息息相关,这说明二十四节气都是数千年前先民们遗留的智慧结晶。

以上仅为举例论证,24节气非一人所发明,而是先民们一代代的智慧遗留,或者历经了几千年才创造出来。

大家认为对不对~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中国古代的24节气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一年四季时令的经验总结和高度概括。24节气,比较明晰的反应了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变迁和气候的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