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全集》:一部完备、可靠、高质的古籍整理作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焦循全集》:一部完备、可靠、高质的古籍整理作品,第1张

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扬州甘泉(今扬州)人,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学识淹博,著述宏富,成就卓著,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扬州大学刘建臻教授长期从事经学和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清代学术特别是焦循及其著述有湛深研究,并具有整理点校古籍文献的丰富经验。正是因为著作者的重要地位和整理者的优越条件,早在2007年,整理《焦循全集》的设想就获得专家的高度肯定,并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整理计划,成为清史文献整理的重要项目之一。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终于结成硕果,2016年,《焦循全集》由广陵书社顺利出版。

《焦循全集》多达640万言,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是迄今搜罗汇辑焦循著述最为丰富的合集。焦循学问博大精深,其著述遍及经、史、子、集四部,约计达数十种之多。此前,除少量著述如《孟子正义》等数种得以出版之外,绝大多数都未能得到整理,甚至还有诸多稿本、抄本未能得到发掘利用。整理者付出大量心血精力,广搜博采,抄录影印,尽最大可能网罗焦循所有著述。如《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毛诗地里释》《注易日记》《里堂书跋》《乘方释例》《里堂札记》《里堂诗集》《里堂道听录》等20余种稀见稿抄本,分别珍藏于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等十余家收藏机构,整理者不辞辛苦,多方搜求,终得如愿以偿。在广泛搜罗、认真辨析的基础上,全书最终收录焦循著述59种,其中甲编为焦循自著52种,乙编为焦循摘抄或选刻之书5种,另附录他人摘编焦循著述2种。除极个别求之不得或寻之未获外,几乎将焦循著述囊括无遗,堪称迄今最为全备的焦循著作合集。

其二,是迄今别白考辨焦循著述最为精审的合集。焦循著述众多,其中不免存在鱼目混珠、真伪杂陈的情形。刘建臻教授系研究焦循及清代学术之专家,此前即出版发表有《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焦循著述新证》和《焦循学术论略》等系列论著。依据多年研究奠定的学识功底,整理者对现存以及见于记载的各种焦循著述详加考证辨析,以删重去复,黜伪存真。以焦循有关《诗经》的著述为例,上海图书馆藏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和《毛诗物名释》稿本2种,南京图书馆藏有《陆玑疏考证》1种。以其名目观之,当为三书。整理者经仔细比勘,发现《毛诗物名释》实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之初稿,而《陆玑疏考证》则系《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第十二卷之内容,遂保留《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1种,而摒弃了原计划收录的《毛诗物名释》和《陆玑疏考证》2种。又如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里堂书品》抄本,卷首目录题“里堂焦氏书品”,下署“廷琥手录”。书名既题焦循之字,抄录者又为焦循之子焦廷琥,学者多将其视之为焦循著述。整理者细加考核,发现焦循本人及其子焦廷琥均未言及此书,且现存焦廷琥手稿笔迹与是书明显不符,进而发现其书内容旨趣与焦循学术思想相去甚远,书中甚至还载有焦循身后之事,遂判定该书实为伪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者将该书直接剔除,不予收录。诸如此类,整理者对能够查找到的焦循所有著述,均一一厘清其重出者、伪托者、未成者、散佚者,乃至未见、存疑者,最终确定全集的收录内容范围。其考辨及其别择堪为定论,有效地保证了新版《焦循全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三,是整理难度极大的清代学者著作集。焦循学识广博,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天文、历法、数学、医学、术数等各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当时即有“通儒”之称。再加上其著述稿本、抄本颇多,今人辨识整理,其难度可想而知。整理者迎难而上,网罗专门人才,组织学术队伍,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终于高质量地完成了整理点校工作。

作为清代文献整理的新成果,《焦循全集》的推出,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焦循全集》的整理出版,为学者阅读利用提供了可靠方便的文本,必将大大推进对焦循本人及其清代学术的研究;另一方面,《焦循全集》的整理出版,反映了新一代的扬州学人对扬州先贤尤其是清代扬州学派学术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可谓薪火相传,渊源有自,必将有力地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黄爱平)

有关古典文献之古籍标点名词术语与思考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参阅。

 古籍标点名词术语

1句读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宋人毛晃父子在《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四中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之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在一句话当中点分称为“读”。

2标点

宋、元人读书,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句读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标点一词。当时的所谓标点,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整理古籍,把整篇或整卷的文字分段,加上新式标点,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

3胡适与古籍标点

五四运动前后,胡适积极等酝酿并尝试着使用新式标点。胡适在1916年发表《论句读及文字元号》、《论句读符号》等文。在广泛讨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胡适、马裕藻等人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作为教育部1920年训令公布。胡适也为新式标点符号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当时他要求与他合作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标点本古籍,其他出版社纷纷仿效,新式标点符号很快得到了普及。胡适还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强调,国故整理之初步工作,如标点、校勘,必须首先做到,然后可谈进一步的整理。整理古书,一律须用标点符号。”

4顾颉刚与古籍标点

在胡适的影响下,顾颉刚当时标点了《崔东壁遗书》、《四部正讹》等,并酝酿标点《二十四史》,还与徐文珊合作,将司马迁《史记》标点、分段,作为整理国故的第一部书。抗战期间,顾颉刚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时,曾拟定若干计划,整理廿四史并逐一加以标点,这为他20世纪70年代初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工作做了准备。

5古书句读释例

《古书句读释例》是著名学者杨树达所撰的讲述古书句读基本知识的著作,有中华书局1954年版。全书分误读的型别、误读的贻害、误读的原因、特殊的例句等四个部分。作者从先秦两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中,选择l68条句谪有歧义的例句一一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6标点符号使用法

新中国成立后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工作相当重视,1951年9月,中央人民 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适用于直行文稿。1956年4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再版本,主要适用于横行文稿。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修订释出了《标点符号用法》,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主要增加了连线号“一”和间隔号“”。本书依据30多年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及某些发展变化,对16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举例作了说明,是我们目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依据。

7古籍点校通例

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通例》初稿,并有关于古籍标点的特别说明。其所拟古籍点校标准,大致依据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的点校准则,其具体内容分标点、校勘和其他三部分。载于《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12期。

8标点致误原因

古籍标点出现一些错误是常见现象。古籍标点错误的原因大致有八项,即,一、不明词义;二、不明专有名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五、不明语法;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八、文献有误,未加校勘就加标点。

9标点方法

标点古籍需要精通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当然这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针对形成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标点古籍的主要方法有以下数项,即,一、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二、参考已有的标点成果;三、勤于查考相关工具书与其他资料;四、充分注意并利用文体特点。古籍标点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其方法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掌握。

思考题之一标点错误有哪些主要原因

古籍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八项,即,一、不明词义;二、不明专有名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五、不明语法;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八、文献有误,未加校勘就加标点。

这八项主要原因有各有一些具体小类,分述如下。

第一大项不明词义,具体又包含不明古汉语词汇、不明古音通假、不明典故、不明方言俗语等。

第二大项不明专有名词,不明专有名词实际上也属不明词义的范畴,由于专有名词涉及中国文化基础知识,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专门列为一类。 具体包括有不明人名、不明地名、不明官名。所以我们在标点古籍时,还应当对古代文化、地理、官制有所了解,否则也会出现错误。

第三大项,不明文献名称。文献名称当标书名号,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文献名称,标点时可能会出现以下错误。具体包括系文献名称而未标书名号、非文献名称而标了书名号、两种文献名合而为一、一种文献名误分为二。

第四大项,不明引文。《标点符号用法》要求:“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般要用引号标明,为的是和作者自己的话区别开来。”不明引文起讫导致标点错误的主要有直接引用的话未加引号、非直接引用的话加了引号、将两条引文误合在同一引号中。

第五大项,不明语法。不明古汉语语法也是古籍标点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具体包括不明词类、不明句式、不明句子的成分和结构等。

第六大项,不明文体。标点古籍应当熟悉古代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如诗词需要押韵,每句诗的字数通常有规律可循,骈体文强调行文对仗等,熟悉这些特点会有助于标点工作,不注意这些特点会造成标点错误。

第七大项,不明文意。有些古文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把文意领会错了,标点也不容易点对。

第八大项,文献本身有误,未加校正,就加标点,当然也会导致标点错误。

思考题之二我们在标点古籍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标点古籍需要精通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当然这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针对形成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标点古籍时应当注意下述问题。

首先要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标点古籍应先易后难,分析上下文意解决难点。点句遇到难通的地方,先把能点断的地方点断,读完全篇,再解决难点,理解了全文的意义,有些难点自然迎刃而解。因为区域性的问题和整体的意义相联络,前后进行比较就可以明确。

其次,要参考此前已有的标点成果。有些古籍,前人已经作过句读标点,我们当然可以用作参考。也可以参考相关材料的标点成果,还可以利用注释,因为古书中的注释往往置于需要句读处,并且对如何理解词义,怎样标点作了辨析。

其次,要勤于查考。标点古籍,遇到疑点一定要查考清楚,不能随意为之。有的问题,只要翻翻工具书就可以解决。如遇到书名、作者有怀疑,不妨查查目录;遇到引文有怀疑,不妨查查原书。

再次,要注意利用文体特点。各种文体在行文时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标点时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规律,不应当违背这些规律。应充分注意古文中的对偶、排比句。古籍标点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其方法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掌握,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仅仅限于上述四个方面。

中国的古籍包罗万象,涉及人文领域的古籍是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古籍整理是基础性工程、综合性工程

一般说来,古籍整理就是对古籍进行标点、校勘、注释或者影印。与从前的私塾教育相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中旧学的部分有所削弱,大部分人对于古代文献接触较少,所以需要对古籍进行新式的标点和校勘以及注释、翻译,既有利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文史研究提供基本的文献资料。整理古籍的过程,也是对古代文献所反映的思想进行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对古籍中一个字、一句话的理解不准确,后续的研究就可能出现偏差。以汉代王充的《论衡》为例,一位前辈学者在其著作中认定《论衡》的某些思想是唯物的、某些思想是唯心的,裘锡圭先生的《读〈论衡〉札记》从文字学角度深入分析相关字、句的意义,得出的一些结论与那位前辈截然相反。学术研究是一个整体,作为基础性研究的古籍整理与对某部作品、某位作家的研究是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的两个环节,不应该有高低之分。

中国的古籍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人文领域的古籍是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仅就道德而言,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德,以至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古籍里都有所涉及。从这个角度看,古籍整理不仅是一项基础性工程,而且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我们要尊重学术工作的特点,按学术规律办事,不能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研究

从整体上看,建国以来的古籍整理工作发展是健康的。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领导同志的关心下,中华书局组织点校出版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和《清史稿》,为后来的古籍整理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上世纪80年代,最有价值、最有分量的古籍整理工作要数全国高校古委会规划组织的“九全一海”,即《两汉全书》《魏晋全书》《全唐五代诗》《全宋诗》《全宋文》《全元文》《全元戏曲》《全明诗》《全明文》《清文海》等10部断代诗文总集的整理。这项工程有系统性、有目的性地把历代的主要诗文都涵盖进来,对于研究每个朝代的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典籍。在普及方面,全国高校古委会组织了全国高校20个古籍研究所的专家,用近10年时间编写了一套《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精选从先秦到晚清的134部文史名著进行注释、翻译和解题,对普及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几项成就的基础上,今后的古籍整理工作要把精力放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要典籍的进一步整理,把标点、校勘、注释做得更准确、更深入,使之成为经典,能够流传后世,多年来很多学者都在为之努力;二是要推动海外汉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我们把很大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近年,在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规划下,古籍出版工作开展得很有章法,取得了突出业绩。全国20多家古籍出版社有个联合体,简称“古联体”,在新闻出版总署的统筹下承担了主要的古籍出版任务,出版了很多好书。但不容忽视的是,现在的古籍整理工作中有一股浮躁的作风。有些整理者没有古籍整理的基本功,也没有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经验,就开始整理古籍,甚至主持重大项目,这样整理出来的古籍质量一定没有保证。有些重大项目,不经充分的专家评议、论证,就轻易上马,造成了巨大的资金浪费和荒唐的学术行为。我们讲“学术独立”,就是要尊重学术工作的特点,按学术规律办事,不能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研究,作出草率的决策。

海外所藏汉籍具有很高的版本、文献价值,应该把有价值的古籍影印复制回来,推动学术研究发展

宋元善本古籍的主体部分在中国,但海外所藏汉籍也具有很高的版本、文献价值。像日本收藏的1000部左右宋元版汉籍,有相当一批是孤本;或者是同一种书,日本藏的版本更早;或者是同一版本,日本藏的是全本,而国内只有残本。比如元代彭寅翁刻《史记》,现在世界范围内存9部,大陆和台湾有5部,日本有4部,9部中只有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和天理图书馆所藏的两部是全本。再如北宋刻本《史记》世界仅存3部,日本大阪的杏雨书屋藏本与北京国家图书馆、台湾傅斯年图书馆的藏本不是同一版本。这些有价值的古籍通过各种途径流传出去,原本回归已经基本不可能了,但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汉籍的情况,把有价值的古籍影印复制回来,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相关工作,日本宫内厅藏68种宋元版汉籍的影印本即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日本国会图书馆、内阁文库(国立公文书馆)藏本的影印工作也已经完成,今后逐步扩大日本各藏书机构汉籍影印工作。此外,《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图录》即将出版,也是由我们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正在有序进行。

海外汉籍整理并非简单地影印复制,存在着多重困难:首先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一批既懂古籍又懂外语的专业人才,对海外汉籍进行版本鉴定和影印整理工作,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的144种宋元版汉籍中,经我们鉴定、考证后,有4种不是宋元版,而是明版;第二是经费支持,国外有的藏书机构需要支付较高的复制费用;第三是需要与海外各藏书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按稿酬计

你的疑问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认识误区。点校古籍到底该不该算作学术成果,甚至算不算脑力劳动?

有句古话叫“学识何如观点书”,虽然这是读古书的基本功,却有许多大学者也在断句上面栽了跟斗。至于校勘要考辨不同版本的异文孰对孰错,更是非有深厚的功底不可。正是由于轻视点校,以为是个识字的都能干,所以市面上才出现了太多质量不合格的点校本

1 张岱的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我回来岸边下船时,船夫自言自语说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呢!”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渐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按照)旧例,(我)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敢落后,拼命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

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脸都被打湿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潮水好像十分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荡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飞舞,看的人心惊目眩。(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

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

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

耀芳“教习小蹊,鼓。

2 海人与山客辩其方物的文言文翻译

孙绰子曰。海人与山客辩其方物。海人曰。衡海有鱼。额若华山之顶。一吸万顷之波。山客曰。邓林有木。围三万寻。直上千里。旁荫数国。有人曰。东极有大人。斩木为策。短不可杖。钓鱼为鲜。不足充脯。玄中记曰。百岁之树其汁赤如血。千岁之树精为青羊。万岁之树精为牛。

是这段文字吗?我译一下:

孙绰子说:“海边的人跟山里的人争辩各自的物产优劣。海珐礌粹啡诔独达扫惮激边的人说:衡海里有条大鱼,额头像华山的顶峰那么大,一口能吸光万顷海面的水波。山里人说:邓林有棵大树,树围有三万寻那么粗,树干笔直向上有千里高,枝叶向旁边遮蔽了好几个国家。有个人说:东极有个高大的人,砍了这棵大树做拐杖,嫌太短不能拄着;钓了这条大鱼做菜,不够做肉脯的。《玄中记》说:生长百年的树它的汁液红得像血;千年的树精能变化作青羊;万年的树精变作牛。

3 日月溯 张岱 文言文翻译

《日月湖》是描写清初宁波月湖风光的一篇佳作,景中寓情,议中含情,情景交融,感情腾挪跌宕,时间上古今跨度大,空间上角度跳跃快,这一切均源于作者内心的激荡澎湃。

张岱将湖光水色之美、家国兴衰之叹、人生起落之悲以及浓浓的怀旧情结都汇聚在《日月湖》之中,可谓“纳须弥于芥子”,方寸之中蕴蓄无限。《日月湖》是一个消亡的时代的风华,是小品文的极致,是一朵藏在浩瀚书页之间、凋谢零落的花。

原文

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日湖有贺少监祠。季真朝服拖绅,绝无黄冠气象。祠中勒唐玄宗《饯行》诗以荣之。季真乞鉴湖归老,年八十余矣。其《回乡》诗曰:“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归老,不为早矣,乃时人称为急流勇退,今古传之。季真曾谒一卖药王老,求冲举之术,持一珠贻之。王老见卖饼者过,取珠易饼。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王老曰:“悭吝未除,术何由得!”乃还其珠而去。则季真直一富贵利禄中人耳。《唐书》入之《隐逸传》,亦不伦甚矣。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

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缙绅,田宅及其子,园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园亭亦聊且为之,如传舍衙署焉。屠赤水娑罗馆亦仅存娑罗而已。所称“雪浪”等石,在某氏园久矣。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

译文

宁波府城里面,靠近城南门的地方,有个日月湖。日湖是圆形的,稍微小点,所以叫“日湖”;月湖是长形的,面积稍大,所以叫“月湖”。两个湖连在一块就像一个圆环,中间隔着一道湖堤,小桥像纽带一样跨在上面。日湖边上有贺少监(贺知章,做过少监的官职)的祠堂。贺知章的塑像身着宽长的朝服,一点都没有黄冠(戴黄帽子的人,指诗人)的架势。祠堂中刻着唐玄宗为他写的《饯行》诗,表示他的荣耀。贺知章请求回鉴湖老家养老,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回乡》诗说:“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才告老回家,不算早了,当时人却称他是急流勇退,世代相传。贺知章曾经拜访一个卖药的姓王的老者,求延年益寿的方法,拿一个珍珠送给他。老者看见卖饼的人路过,就用珍珠换了饼吃。贺知章不好意思开口,非常懊恼悔恨。老者说:“吝啬的毛病没有除去,长生的办法从哪来呢!”于是把珍珠还给他走了。这么说贺知章只不过是一个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了。《隐逸传》写进《唐书》,也算是很不伦不类了。月湖一湖浩荡的湖水,明亮闪耀惹人可爱,直通南城。

城下面种植的桃树柳树密密麻麻,不满在湖岸四周,中间也种植了名花果木来穿插。湖中麟次栉比的都是官人们修的园亭,楼台都已倾斜破败,而松树石头依然苍翠悠久。石头上的凌霄藤有像斗一样大的,大概是活了百年以上了。四明一代的官宦世家,田宅留给后代,园亭自己享用(意思是死后埋葬于此)。喷泉树木石头,大多暮楚朝秦(经常变换风格),所以园亭也姑且这样,就像驿馆衙门。屠赤水娑罗馆也只剩下娑罗一个了。所谓的“雪浪”等石头,在其中一家的园林里面很久了。清明时节,两个湖里的游船非常多,但桥太小所以船都不大。城墙下走得稍远一点,桃花烂漫柳树成荫,游人席地而坐,一边饮酒一边唱歌,有一首歌被录入《西湖》里面。

4 《张岱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张岱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是: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1原文: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杰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2题目: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

B病目眚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人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5 “方”字用古文有哪些翻译

“方”字古语释义:

一、〈动词〉的解释

1、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

2、等同:相当 例子: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周礼·考工记》。

3、比拟 例子:赞票骑亦方此意。——《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注:“比类也。”

4、辨别 例子: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下》

5、占有 例子: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

6、通“放”( fàng)。依据;依托 例子:方天之休。——《左传·哀公十六年》

7、通“仿”( fǎng)。模拟的意思,例子: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劝学》

8、通“谤”( 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vilify;defame;slander]

二、〈名词〉

1、竹木编成的筏

2、方形

3、方向;方位(方向位置);

4、地区;地方

5、方面

6、规律;道理

7、合成药物的配方 ;

8、品类;类别 [sort]

9、平方米的简称 ;

10、方法

11、方圆

12、通“房”( fáng)

13、植物种子的外皮

14、住室

15、姓

三、〈形词〉

1、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正直 [upright]

2、通“旁”( páng)。遍,广的意思;

四、〈副词〉

1、方才;刚才

2、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

3、又如:如梦方醒;方当(正当,正值)

4、表示时间:正在。

5、表示时间 ,相当于“将”

6、表示情态方式,相当于“一并”

7、表示范围或程度,相当于“只”、“仅”

五、〈介词〉

1、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

2、又 。

6 日月溯张岱文言文翻译

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

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

日湖有贺少监祠。季真朝服拖绅,绝无黄冠气象。

祠中勒唐玄宗《饯行》诗以荣之。季真乞鉴湖归老,年八十余矣。

其《回乡》诗曰:“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

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

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译文:宁波府城里面,靠近城南门的地方,有个日月湖。

日湖是圆形的,稍微小点,所以叫“日湖”;月湖是长形的,面积稍大,所以叫“月湖”。两个湖连在一块就像一个圆环,中间隔着一道湖堤,小桥像纽带一样跨在上面。

日湖边上有贺少监(贺知章,做过少监的官职)的祠堂。贺知章的塑像身着宽长的朝服,一点都没有黄冠(戴黄帽子的人,指诗人)的架势。

祠堂中刻着唐玄宗为他写的《饯行》诗,表示他的荣耀。贺知章请求回鉴湖老家养老,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

他的《回乡》诗说:“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才告老回家,不算早了,当时人却称他是急流勇退,世代相传。

贺知章曾经拜访一个卖药的姓王的老者,求延年益寿的方法,拿一个珍珠送给他。老者看见卖饼的人路过,就用珍珠换了饼吃。

贺知章不好意思开口,非常懊恼悔恨。老者说:“吝啬的毛病没有除去,长生的办法从哪来呢!”于是把珍珠还给他走了。

这么说贺知章只不过是一个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了。《隐逸传》写进《唐书》,也算是很不伦不类了。

月湖一湖浩荡的湖水,明亮闪耀惹人可爱,直通南城。城下面种植的桃树柳树密密麻麻,不满在湖岸四周,中间也种植了名花果木来穿插。

湖中麟次栉比的都是官人们修的园亭,楼台都已倾斜破败,而松树石头依然苍翠悠久。石头上的凌霄藤有像斗一样大的,大概是活了百年以上了。

7 张岱硚园文言文翻译

砎园,水盘绕萦回其中,而充分利用了水,但是园子的布局安排又仿佛没有水。主建筑寿花堂,以堤、小眉山、天问台、竹径为界。曲折悠长,这是利用了水。

内宅部分,以霞爽轩、酣漱阁、长廊、小曲桥、东篱隔离开,非常幽深,这也是利用了水。

砎园面对着庞公池,以鲈香亭、梅花禅房截断,显得安静而闲远,这又是利用了水。

砎园沿着城墙一带修筑,以贞六居、无漏庵、菜园及邻居小户遮护,幽静而安闲。对水的利用也算到极致了。而水的神色意旨还是归于庞公池的水。庞公池,别人抛弃,我则充分利用,使之专一地映衬砎园,仿佛眼睛再也不看别人,衷肠不为他人所牵转,嘴不应答别人。卧龙山蜿蜒游动,多次曲折而欲亲近庞公池水,而庞公池水仿佛都不看它一眼。人家都说砎园善于用水,而最终得水之大力。我祖父在的时候,砎园极其华丽。有一次两个老人在园中盘桓赏玩,其中一个说:竟然是蓬莱仙居一样啊。另一个老人啐他说:那边哪有这样好。

8 方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方”在古文里的意思大部分与现代汉语字义相同。相同部分不列举,只回答不同部分。

现代汉语不再使用的实词意义主要有:

1、并列,并行。

如:《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方船指船只并联,现代汉语指方形的船。

再如:两车并排行驶称“方轨”,并排的窗户称“方轩”。

2、等同,相当 。同“仿”。

如:《战国策》:“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齐、韩相方,现代汉语用“相仿”。

3、表示比拟。

如:吕布使用的“方天画戟”,其中的方天为“可与上天相比”。

4、辨别。

如:《国语·楚语下》:“民神杂糅,不可方物。”——方物即“分辨事物”。

5、指周遭,四旁。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沿住宅周边。

6、道理、学问。

如:《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立方,建立学说。

再如:“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大方之家耻笑。大方之家,有大学问的人。

此外,“方”作副词、介词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主要有:

1、对应现代汉语“刚才”。

如:方才;如梦方醒。

2、对应现代汉语“正要”、“正当”、“正在”。

如:“守门卒方熟睡”;方兴未艾。“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3、对应于“在”、“当”。

如:“方其盛时必毁”;“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9 张岱的栖霞文言文翻译

翻译:水沐浴清掉,叶喧凉吹,街道马声开始禁止。

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熟悉依露井,笑着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

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人平静夜久凭栏,愁不回家睡,立残更箭。

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沈书远。叹年华一瞬间,人们现在千里,梦见沈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空见说、鬓胆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渐懒惰趁时均匀染色。

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梅风地消退,虹雨苔增多,一架舞都变红。

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谁相信无聊为伊,才能减少江淹,情伤荀请。

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但是银河影下,回看稀星数点。

注释:清蟾:指月亮。叶喧凉吹:谓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更箭:古代计时器中用以计时之箭。琼梳:梳子的美称。

金镜:铜镜。匀染:打扮。

梅风:梅雨季节的风溽湿润。舞红:随风飘舞的落花。

才减江淹:《南史·江淹传》云:“江淹少时,宿于江亭,梦人授五色笔,因而有文章。后梦郭璞取其笔,自此为诗无美句,人称才尽。”

情伤荀倩:《世说新语·惑溺》:荀奉倩妻曹氏有艳色,妻常病热,奉倩以冷身熨之。妻亡,未几,奉倩亦亡。

明河:银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