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几本佛学入门的书籍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2浏览:5收藏

谁知道几本佛学入门的书籍啊?,第1张

推荐《十善业道经》《地藏经》《太上感应篇》《弟子规》《了凡四训》这几部书虽然不是都是佛经,但是儒释道三家的精髓,与佛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理念不谋而合。学佛入门,就是从断恶修善,修积福德做起,就是先教你如何做一个世间的好人。

首先要孝养父母,恭敬师长。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佛门的地藏菩萨就是以孝心修行成就。孝也分层次:孝父母之身,让父母身体健康,把好吃的,好玩的奉献给父母,这算是针对父母的肉体;孝父母之心,让父母内心愉快安定,为父母排忧解难,解决所有可能让父母担忧的问题,比如婆媳关系要搞好啊,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比如经常看望父母,给父母找到满意的老年团体,让父母不寂寞,有人陪。。。。。追高层次,孝父母之志,实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替完成父母曾经的愿望,自己如法修行,度化父母走入佛门。。。。

戒律是佛对众生的保护,让我们不会造作恶业,受到恶报。戒律的基础是五戒十善,也是一切善法的修行基础。具体内容见《十善业道经》我想补充的是,佛门戒律不是死的,是很有灵活,人情味的。戒律有开遮持犯,持和犯好懂,我要介绍的开和遮。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具体情形加以变通,比如说“善意的谎言”,比如父母训斥孩子,不是犯戒,因为你做的时候,心里都是为了对方好啊。所以佛法是心法,心怀慈悲,帮助众生的心,做到错事也是好事。遮戒有一条,“饮酒”有时候不得不喝啊你要是坚持不喝酒,就伤了大家的心,所以要喝,但是有个底线,不要喝醉到神志不清。酒戒是遮戒,是预防犯其他戒,因为 你醉酒神志不清,很容易反其他的戒。所以该喝还要和,但绝不能神志不清。

《地藏经》《太上感应篇》里记载了很多种生活中容易犯的恶业,要反省自己。《了凡四训》是叫你从今以后要做一个善人,真正做到大善,可以转变自己的命运,心想事成。

有不懂的,欢迎用私信联系我。阿弥陀佛,欢迎你走入佛门,又多了一个同修道友。

根据世界各国佛教界共同认可的史料记载: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经典的结集共有四次。所谓“结集”,就是佛教徒举行集会,共同审定和编纂佛教经典。

第一次结集,是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前举行的,因为洞窟的前边有一株七叶树,故起名为“七叶窟”。为了结集佛教经典,在释迦牟尼逝世后的第七日,大迦叶即决定于七叶窟前建筑精舍,在此召集并主持了首次集会,有500名阿罗汉参加,历时7个月,由阿难负责诵出经藏,优波离负责诵出律藏。阿阇世王为这次结集活动提供了一切费用。

第二次结集,在释迦牟尼逝世100年时,由长老耶舍召集举行,地点在毗舍离城,700名上座长老参加。这次结集主要是审定律藏。事前,东印度跋耆族的比丘提出了关于放宽戒律的十条新主张,如:可以接受金钱布施、可以储存盐姜、可以随意使用大小坐具、可以过午饮食、可以食后加餐、可以喝未发酵的棕榈酒,等等。经审定,宣布十事非法。其他多数僧人对此审定结果极为不满,另外召开万人大会进行结集,宣布十事合法。自此,印度佛教僧团分裂成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派。

第三次结集,释迦牟尼逝世后的第236年时,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召集1000名比丘参加,在华氏城举行结集。由于阿育王实行以“汤药、饮食、衣服、卧具”四事供养比丘,支持佛教发展的政策,外道为了追逐利养,大量混入佛门,导致佛法污染变质,邪见横行。这次结集,主要是剔除外道教义,统一各部派的不同意见,编写成了一部《论事》。

第四次结集,是释迦牟尼逝世500年之后的事情了。由胁尊者主持,500名阿罗汉参加,在迦湿弥罗城(今克什米尔)举行。主要是对三藏作注释,编成200卷的《大毗婆沙论》巨著,系统而又详细地总结了“说一切有部”的佛学基本理论。

此外,据《大智度论》、《金刚仙论》第典籍所述:在大迦叶于七叶窟前举行经典结集之时,文殊、弥勒等菩萨在铁围山令阿难诵出大乘经,称“铁围山结集”。《大唐西域记》又说:在第一次结集的同时,有数百千比丘于七叶窟外另行结集,诵出“经、律、论、杂集、禁咒” 五藏,称“窟外结集”。按照南传佛教所言:南传上座部曾在斯里兰卡举行过第五次结集,首次以巴利文将三藏记录成册。又称:南传上座部还有第六次至第九次结集。但这未能取得各国佛教界的共同认可。

1、中国的佛教是由三部份组成,佛、法、僧俗称‘三宝’,法宝是包括(经、律、论)一体的。

2、根据传入的路径分‘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虽然各有修行相对境的经书。但是一体的。

3、佛教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

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

三、是天台宗,

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

五、是禅宗,

六、是净土宗,

七、是律宗,

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以上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也有对境的佛经

4、你说的佛教经的大小是安字数吧?较大的经主要有600部的《大般若经》。

从意上说只要是佛说的经都是佛经,没有大小之分。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历史渊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佛经,在以前佛经都是口头相传,由佛陀向弟子口头传承。佛陀圆寂后由弟子继续传承。后来慢慢开始篆刻成书,那么在如今存有的 佛经大全 中大乘佛经都有哪些经典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观赏一下吧。

  大乘:梵语Mahàyàna。mahà意为大,含有崇高、高级之义。yàna为车乘,运载之义。谓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觉悟彼岸,故名“大乘”。指三乘菩提中的菩萨乘(或佛乘)。

 大乘同样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分别心,达到无所见,体会不可言说的绝对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认知。

 大乘理论中的涅槃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槃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

 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诸佛现前,因为空是一切缘生相有者之母,秘密咒术和陀罗尼一类的经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来。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以及别的一些或以经典为宗依,或以修持主张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禅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印度向中国和日本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

 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类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为龙树及提婆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三论宗。龙树的《中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待性相对性,从不生不灭之八不而肯定空性与中道。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待缘起、空、假,从而得出中道正观。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华严、禅宗都有所影响。

 在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无着、世亲等将《楞伽经》等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世界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功夫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琐细的心理分析。

 在中国及日本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6世纪)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护法一系。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大日如来为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

 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论及世界观——法界缘起,以及一整套关于顿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本发展的产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经典《法华经》。该经由鸠摩罗什译出并由慧文慧思加以发挥,但该宗真正的创立者是在天台山传教的智。《法华经》的要义可归结为开仍实,会三归一。

 但在天台宗体系中,佛陀教说被归纳为五时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义是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禅定修持则主张一心三观。净土宗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禅宗的经典依据在《楞伽经》和《六祖坛经》整个大乘佛教就是透过六度、四摄,积极地提升自己慈悲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自利益人,也提升人们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怀,无论布施一钱,乃至常施恩惠于万众,不望其报,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双运。

 结束语上边提到的只是一部分当然还有《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大乘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三昧经》、《大般若涅盘经》、《金刚波若波罗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经典。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汉传佛教也分好几宗,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每个宗门为了争地位都追认不同的祖师,如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

我们熟悉的菩提达摩祖师、慧可大祖禅师、僧璨鉴智禅师 、道信大医禅师、弘忍大满禅师、慧能大鉴禅师,只是其中一个,因为六祖的菩提本无树这个故事和六祖坛经闻名的。

何谓经书? 《说文》:“经,织从丝也,从系、巠声。”织之纵丝为经,横丝为纬,今借为典籍之名者,盖以简册涣散,必有编丝缀属而始成,故称典籍曰经。 班固《白虎通义·五经篇》谓:“经者,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是也。 还有佛教经书,道教经书等。 传入中国最早的经书是<<四十二章经>>中国的佛教大概分八大宗派,比如法华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三论宗,密宗,法相宗等,每一宗派都有相依的经书,比如法华宗依<<法华经>>,华严宗依<<华严经>>,净土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禅宗依<<金刚经>>,<<楞迦经>>,密宗有<<大日经>>等小乘佛教依<<阿含经>>,大乘佛教经书主要还有<<般若经>>,<<维摩洁经>>,<<大涅磐经>>,<<楞严经>>等等,中国佛教有名经书大体如此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谁知道几本佛学入门的书籍啊?

推荐《十善业道经》《地藏经》《太上感应篇》《弟子规》《了凡四训》这几部书虽然不是都是佛经,但是儒释道三家的精髓,与佛陀“诸恶莫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