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有插艾的传统习俗?
端午插艾是汉人很重要的习俗,根据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
“端五京都士女簪戴,皆剪缯楮之类为艾,或以真艾,其上装以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身上和发饰已很少见插艾,但有些地方至今仍然保持端午节在门框上插两株艾草的习俗,那么,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
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会“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荆梦岁时记》),或“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或“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岁时杂记》),“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这些古籍记载的都是当时端午插艾的状况,他们或直接在门上插艾草,或将艾草做成老虎的样子,然后寄托了心中的美好愿景,期盼通过艾草的药效和诚心祈福,能让自家驱邪避害,平安多福。
但通过艾草来驱瘟辟邪的习俗却是来自远古,早于端午节的出现,那时我们的先祖已经认识到艾草可入药,“艾叶能灸百病”,春秋之前就有记载医者将艾草用于针灸,而长期的实践也证明,熏艾草可以抗菌、抗病毒、止血、祛痰、平喘、镇静、抗过敏和护肝利胆等,其药效最好当是农历五月时,五月中下旬到了夏至艾草就会长得很快,药效降低,所以端午前后采集艾草晒干是最好的时间段。
同时古代先民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气候湿热,毒虫出没,瘟病流行,人们容易得病,巫术是远古时期驱除毒病的最主要手段,远古的巫术与今日人们理解的并不一样,不尽是迷信,除了咒语、巫舞、符图外,还会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黄之类药物,后来符咒部分的咒语、巫舞、符图逐渐失传,但插艾挂蒲和喝雄黄酒却保留了下来,再后来蛇越来越少见,雄黄酒也很少人喝了,到了今日,就只剩下了插艾挂蒲的习俗了。
而从实用的角度看,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也可净化空气,艾草无毒无害,却又能起到蚊香和空气净化器的作用,人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用呢?
以上是关于端午插艾的由来,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画艾草的步骤如下:
1、首先画首先画一条竖直线这是艾草的主茎干,在两侧画出几条斜线作为艾草的茎。
2、然后在主茎干上画出艾草的叶子,开始按茎线画出叶子,画成锯齿状。
3、接着用绿色彩笔将艾蒿的叶片逐一的涂上颜色阴影,最后用深绿色彩笔给艾蒿叶片的叶脉画上颜色阴影,一颗简单的艾草就画好啦。
艾草简介
艾,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主根明显,略粗长,侧根多,地下根状茎横卧;茎单生或少数,植株有浓烈香气;叶被有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头状花序椭圆形,无梗或近无梗。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
艾的自然分布广泛,遍及中国各地,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等地。其大多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艾在野外有很多同属的植物,并且长得相似,人们常常会弄混淆艾、南艾蒿、野艾蒿、中亚苦蒿,于是也将其统称为“艾蒿”。
中国端午挂艾历史悠久,南北朝时便出现在门口挂艾人禳毒的风俗。在宋代,端午挂天师符,且以艾草、大蒜诸物缚成骑虎天师像,用以驱邪辟毒。
艾全草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等功效,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记载。艾具有独特的味道,会被加入传统糕点中,其嫩芽及幼苗也可作菜蔬供人食用。
天上太阳地上艾草出自古籍《博物志》作者为西晋博物学家张华。
《博物志》中有说道“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意思是说说艾能取太阳真火,也就是民间说法“天上太阳,地上艾草”。这是民间对中药"艾"的赞许。
艾草作用:
艾草现在普遍被用作"灸法″的燃料,用来保健或治疗某些虚寒性的病症。据考证古人用灸法治病的时间比较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可以说当人们懂得用火的时候,用火来治病的"灸法"也就相伴而生了。
如果有咽喉肿痛和口腔溃疡,中耳炎那用艾草泡脚可以使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用艾草泡脚还可以驱寒、治脚气等功效。
端午节为什么有插艾的传统习俗?
本文2023-10-12 13:48: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4283.html